中医内科-课件-痉证.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6488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课件-痉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医内科-课件-痉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医内科-课件-痉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医内科-课件-痉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医内科-课件-痉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课件-痉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课件-痉证.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痉证,中内教研室,痉病,教学要求:1.熟记痉病的病名概念、证侯 特征。2.掌握痉病的病因病机。3.掌握痉病的诊断、病证鉴别 辩证要点及各证型的辩治。,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痓”。,概述,一、定义,二、源流,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金匱要略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认为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误治、失治也可以致痉,其有关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不仅是对内经理论的发挥,同时也丰富了对内伤致痉的认识。诸病源候论风痉候描述痉证的症状为“口噤不开,背强而直,

2、如发病状”,二、源流,医学明理、景岳全书提出阴虚致痉。临证指南医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温病条辨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张氏医通、温病条辨提出“瘛疭”即抽搐。,三、范围,痉症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等疾病,符合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病因病机,一、病因,(一)感受外邪外感风、寒、湿邪邪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外感温热之邪消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二)久病过劳久病不愈,气血耗伤血虚不能濡养筋脉。(三)误治或失治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阴精耗

3、散,津伤液脱,筋脉失养。,二、病机,(一)痉证病位在筋脉,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外邪壅阻经脉,热动肝风风火相煽,筋脉拘急热陷心包逆乱神明,闭塞经脉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浊阻滞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肺津亏耗,阴津不布,或肾精不足,阴津亏虚,以致筋脉失养,二、病机,(二)痉证的基本病机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痉证的病理有虚实之分,但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虚正气不足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以致筋脉失养实邪气盛,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壅滞于经脉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热盛伤津,经脉失养,瘀血痰浊,阻滞经脉,二、病机,(三)痉证的病理转化取决于邪正相争的结果。痉证日久气血亏虚,阴液耗

4、伤实证转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证虚证日久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痰浊、瘀血,经脉闭阻因虚致实证失治、误治病情进一步发展阴阳气血衰败,肝脾心肾俱损,邪壅经络:风寒湿邪阻碍气血运行,筋脉失养 热盛发痉:阳明热甚动风、风火相煽 热入营血、热毒闭阻经脉 阴血亏损:误治、失血,气虚津亏血少,产后体虚无以荣养筋脉 瘀血内阻:久病入络血行不畅,筋脉失养,病因病机示意图,痉 病,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一)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二)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三)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二、病证鉴别,(一)痉证与痫证的鉴别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

5、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二)痉证与厥证的鉴别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以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厥证以四肢逆冷,无项背强硬、四肢抽搐等表现为其鉴别要点。,二、病证鉴别,(三)痉证与中风的鉴别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特点。痉证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有助于二者鉴别。(四)痉证与颤证的鉴别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

6、,二、病证鉴别,(五)痉证与破伤风的鉴别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范畴。因金疮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致痉,临床表现为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口噤,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疮破伤,伤口不洁病史可与痉证鉴别。,三、相关检查,(一)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可明确感染的性质。(二)进行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三)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辨证论治,外感发痉 内伤发痉病因 外邪诱发 素体虚弱伴随症状 发热、恶寒 无表证发病 急 缓病程

7、短 长病证 实证 虚证,一、辨证要点,(一)辨外感与内伤,一、辨证要点,(二)辨病位与脏腑痉证的发生与肝、心二脏及阳明胃府的关系更为密切。肝:表现为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齘齿、手足躁动、头痛壮热。心: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胃府(阳明):表现为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壮热口渴、腹满便结。,一、辨证要点,(三)辨虚证与实证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者,多属实证;实证多由外感或瘀血、痰浊所致。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多属虚证;虚证多由内伤所致气血、阴津不足。,治疗大法:祛邪扶正急则舒筋解痉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治其本。具体治法:外邪致痉宜祛风、

8、散寒、除湿、清热。内伤致痉宜滋阴养血。虚实夹杂宜泄热存阴,益气化瘀。,二、治疗原则:,三、分证论治,(一)邪壅经络证(二)肝经热盛证(三)阳明热盛证(四)心营热盛证(五)痰浊阻滞证(六)阴血亏虚证,(一)邪壅经络证,1、症状:主症:头痛,项背强直,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兼症: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舌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2、证机概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3、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4、主方:羌活胜湿汤加减。本方有祛风、散寒、燥湿,解肌和营作用。适用于风寒湿邪阻滞经脉,四肢抽搐,项强头痛,(二)肝经热盛证,1、症状:主症:口噤齘齿,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9、兼症:高热头痛,手足躁动。舌脉: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2、证机概要: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3、治法:清肝潜阳,熄风镇痉。4、主方:羚角钩藤汤加减。本方有平肝熄风、清热止痉作用。适用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三)阳明热盛证,1、症状:主症: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兼症:壮热汗出,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脉: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2、证机概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3、治法:清泄胃热,存阴增液止痉。4、主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前方清泄阳明实热;后方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二方合用有泄热通腑、存阴止痉作用,适用于阳明热盛,热结阴亏痉证。,(

10、四)心营热盛证,1、症状: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兼症: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脉: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2、证机概要: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3、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4、主方:清营汤加减。本方有清心、凉血、解毒,泄热养阴作用。适用于温邪传营,热伤营阴证。,(五)痰浊阻滞证,1、症状: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兼症:头痛昏蒙,神识呆滞,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脉: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2、证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3、治法:祛风豁痰开窍,熄风镇痉。4、主方:祛风导痰汤加减。本方有祛风豁痰,健脾化浊作用。适用于脾虚湿盛,风痰壅络痉证

11、。,(六)阴血亏虚证,1、症状:主症: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兼症: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脉: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2、证机概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3、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4、主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为补血要方,用治血虚血滞筋脉失养证;后方滋液育阴,柔肝熄风,适用于热灼真阴,阴血亏虚,虚风内动证。,预防调护,一、重视劳逸结合,慎防感染。二、对痉证先兆症状密切观察,及时处理。三、对痉证病人护理要周到。,结语,一、痉证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二、其发病原因,外则风寒湿热之邪,内则脏腑失调、气血亏虚、痰阻血瘀而筋脉失养。三、临床虽以邪壅经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心营热盛、痰浊阻滞、阴血亏虚等证型常见,但各种证型之间常相互关联,如感受温热致痉,迁延日久可导致阴血亏损。,结语,四、痉证治疗的原则是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临床治疗时务须结合标本虚实传变,时时注意祛邪不要伤正,补虚要兼顾祛邪,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兼顾气血运行,以通利经络,濡养筋脉。五、痉证的预后与病因、病程有关。痉证多起病急,变化较快。外感发痉,属邪实正盛,若能迅速驱散外邪,痉证得以控制,则预后较好。内伤发痉,多虚中夹实,治疗较为困难,应细察病机,审慎调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