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李桂锋,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份为二也”。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二、事物的阴阳性,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
2、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阴阳,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等;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如:寒与热,升与降,明与暗等。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阴和阳的对立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脏为阴而腑为阳,精为阴而气为阳,营
3、气为阴而卫气为阳,等等。,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平衡,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对立的阴阳两部分。脏腑形体分阴阳: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
4、阳,四肢为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同时又是由于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消长变化,维系着协调平
5、衡的状态,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各种胜利功能才能得到稳定发挥。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决。”,(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说用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结果。而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一般而言,六淫
6、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邪正相博,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故说:“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湿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如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胜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
7、约阴,故在阳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致使津液减少,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滋润,而干燥的表现,即所谓“阳胜则阴病”。故外感温热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等“阳胜伤阴”之症。,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如寒邪直中太阴,可出现面白形寒,腕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胜则寒”的寒症。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气亢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仍以寒邪直中内脏为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缩、脉迟伏或细微欲绝等“阴胜伤阳”或“阴胜阳衰”之症。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症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邪气盛则实。
8、”,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寒;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热”的虚寒证。,阴虚则热: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虚,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症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精气夺则虚。”,3)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
9、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都导致“阴阳两虚”。,(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识症候两个方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症候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1、分析四诊资料,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包括即时的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色泽分阴阳:观察色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气息分阴阳: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
10、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动脉喜恶分阴阳:了解患者的动静、喜恶等情况,也可以区分病症的阴阳属性。如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等等。,2、概括疾病症候,在临床辩证中,阴阳学说用阴阳来概括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只有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所以辨别阴证、阳证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五)用于疾病的防治,调整阴阳,使之保持和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1、指导养生,养生的目的,
11、一是延年,二是防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2、确定治疗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一、五行学说,五行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的抽象概念。利用这五种物质属性的抽象概念来规类事物,并说明一切事物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规律,这就是“五行学说”。中医借用这个学说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形成之后,木、火、土、金、水已经不是指五种物质的实体,而是五类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每行属性的含义是:
12、,木其性为生发、柔和,既可弯曲,又能伸展的特点。凡是具有上述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木行的范畴。,火其性为阳热、上炎(火焰上升的意思)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火行的范畴。,土其性为生长,养育万物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土行的范畴。,金其性为清肃、坚硬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点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水行的范畴。,水其性为寒凉、滋润和下行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水行的范畴。,五行与人体及自然界的对应:,五脏与五行归属的对应:,1.肝的功能是主升发、疏泄,与木性生发、伸展类同。肝在人体生机活泼的作用,又象春天气候温和,万物向荣的升发之气,故以木来代表肝脏
13、。2.心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内藏君火,故以火代表心。,3.脾主运化,能升化和输布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脾运化机能正常,则全身受益,类似土能生长万物一样,个土代表脾。4.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其气收敛,类似秋季肃杀之象,故以金来代表肺脏。5.肾藏精,主水,而称为水脏,肾对精的固藏,有如严冬万物生机潜藏之意,故以水来代表肾。,与自然和致病的联系如:金行中,秋季气候多燥,燥气过盛最易伤肺,使肺失津液濡润而宣降失常,则症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胸痛等。此时便可多吃银耳、黑木耳、雪梨、桑椹等滋阴润肺的食物;而狗肉、茴香、羊肉、辣椒等则不宜多食。,二、四气五味,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14、,所以又称“四性”。寒凉与温热是两类绝对不同的食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仅是区别其程度的差异,寒性较小的即称凉性,又称微寒;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大温即相当与热。,寒与凉,温与热虽然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因其属性一致,故在功效上有一定的共同点:即寒凉食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宜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症;温热食物具有温里、祛寒、助阳等作用,适宜于虚寒体质或寒性病症。,除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种平性,这类食物寒凉与温热性质不显著,作用比较平和。所谓“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除此五味之外,还有一种“淡”。其对应的功能如下:,辛:辛味往往兼有辣味,如生姜、辣椒、葱、蒜等,具有发散、润
15、养、理气的作用。辛味多兼有香味,所以又成为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芳香性食物具有醒脾、开胃、化浊、化湿、开窍等作用。一般药膳用补阳药物,也具有辛味,具有润养作用。,甘:即是甜的滋味。如大枣、甘草、甘蔗、枸杞子等,具有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一般药膳用滋补性药物及调和药性药物大多有甘味。酸:如乌梅、醋、柑橘、石榴等。一般酸味食物大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许多酸味食物往往带有涩味,其作用基本相似。一般药膳用有酸味的药物多具有止汗、止泻作用。,苦:如苦瓜、败酱草、蒲公英等。苦能泻下,苦味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降逆、燥湿等作用。适宜于素体阳盛,内热里实之体质或热性病症。咸:如食盐、牡蛎、海、海带等。咸能补肾,咸能软坚,有散结或泻下等作用。,淡:较多,如赤小豆、冬瓜、黄瓜等,淡而无味。淡味多附于甘,甘淡食物大多有补养作用,此外许多淡味食物具有淡渗利湿的作用。现代科学分析:食物的性味与其所含的不同成分有关。味酸的食物多含有鞣质、有机酸等;味苦的食物多含有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味甘的食物多含有糖类;味辛的食物多含有挥发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