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7082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中枢辅政制度,一、夏商周三代的辅政中枢,1、夏代的辅政人员有“六卿”、“三正”、“四辅臣”、“三老五更”等。2、商代尹、保、臣、巫为官名。商汤时的伊尹,太甲时的保衡,太戊时的伊陟、臣扈、巫咸,祖乙时的巫贤,武丁时的甘盘。,3、周、召二公的后代亦长期辅政,他们分别统领卿事寮和太史寮,周公摄政时,曾经以冢宰的名义统领二寮。,二、春秋战国时期的中枢辅政机构,(一)春秋时期1、宰府:鲁、卫、郑、宋、楚等国设置。2、相府:齐国“左相府”“右相府”之分。3、令尹府:楚国。4、将中军府:晋国。(二)战国时期相府:战国七雄均设。,三、秦朝宰相开府辅政的形成,实际上太尉仅作为武将最高荣誉职务,而且不常设

2、。因此,承担宰相职责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当时称为二府。,四、西汉的中枢体制,1、丞相辅政西汉丞相府的规模较大,拥有丞相司直、丞相长史等由皇帝直接任命的高级官属,和相府政务中枢的黄阁,另设15曹以分管各项政务,属官多时达360余人。有关丞相诸曹设置有:东、西、议、辞、奏、贼、决、集、侍、户、法、尉、兵、金、仓等15曹。,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职,但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他不但辅助丞相总理国政,而且还主管监察。在政务方面,开设御史府,拥有一定员额的掾属,分曹治事,核查丞相诸曹的事务。,2、中朝官尚书对相权的侵夺为了办事方便,汉武帝选择一部分朝官,以“加官”的名义进入宫中办事,使朝官逐渐分成中朝、外朝两套

3、班子。以大将军、大司马名义而在宫中与谋机密的贵戚,更自然成为中朝官之首,与丞相为首的公卿们形成内外之别。,为强化皇帝个人的权力,压抑以丞相为首公卿大臣们的权力,有意重用侍中、大夫等文武侍臣,使原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掌管机要。为了政务和管理上的需要,又任用外戚为大司马,以领录尚书事的名义主管尚书事务,使原隶属于少府的尚书地位得以破格提高。,五、东汉开府辅政与尚书辅政并存,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分别开府,设有诸曹、黄阁,以及数目大致相同的掾属和御属。由于此时政务基本上都由尚书台控制,三公只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宰相开府辅政制已经走向没落。“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

4、”。在尚书处理政务时,开府宰相的权力基本上被尚书取代,在政令承传上,“尚书行下三公,或不经三公,径下九卿”。,六、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体制,1、丞相辅政制度的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二相、八公都各自开府,他们都是拥有实权的人物,随着权力的扩大,他们一般先是在公位上递次升迁,然后升为丞相,再为相国,大凡是为相国的人,都是实权派,养成取代旧王朝之势,他们所开府内的属员,实际上是自己的臣僚,而本人则肆无忌惮地行使皇权。这种类型的丞相或相国,不过是过渡到建立新王朝的阶梯。,2、尚书台的独立及发展,曹魏的尚书台虽然继承东汉的制度,但它已经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曹魏的尚书台则完全独立,官署也迁到宫外。尚书台统领二

5、十余曹,管理全国各种事务,实际上已经取代三公府而直接处理国事。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号称“宰相”和“副相”,成为“总齐玑衡,允厘六职,朝政之本”。至南朝刘宋时,尚书台改称为尚书省。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也设立尚书省。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根据事务多寡,尚书台或省下设二十至三十余曹不等,南北朝后期,基本上确定了六部二十四司的规模。,3、中书省的崛起,由于尚书迁到宫外,魏文帝曹丕将原来在魏王府典尚书奏事的秘书监改为中书监,官署设在宫内,替代原来尚书的位置,主管出纳政令。晋以后改监为省,中书监和中书令仍为长官。由于中书“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以其地在枢机,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

6、,谓之凤凰池”。由于辅政的权力逐渐集中到中书省,中书省内分设局、署,与尚书诸曹相对应,承理各方面的诏令奏章。,4、门下省的登台,东汉末年,宦官势力被清除之后,侍中寺又进入禁中,改称为侍中省。魏文帝黄初元年,将秦之散骑、汉之中常侍合并为“散骑常侍”,置“散骑省”于禁中。这样,禁中便有侍中、散骑二省,共同“掌侍从左右,关通内外”的事务。由于二省距离皇帝最近,也容易取得信任,故有些侍中居然担当起“综理万机”的责任,与中书省构成制衡之势。东晋哀帝司马丕时,禁中二省合并为门下省,设侍中、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给事中等官,“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阙,监尝药,封玺书”等生活和政治事务。门下

7、省的官员接近皇帝,便取得“万机大小,多管综之”的机会。北朝的门下省职权最重,“参决军国大政,万机之事,无不予焉”,实际上起到主要作用。,七、隋代中枢辅政三省制,隋代正式确立了三省制度,三省虽同时参与辅政,但实际地位和权力并不平衡,轴心是在尚书。尚书号称都省、台阁,国家大政“总归于台阁”,门下、内史只居于“参掌朝政”的辅助地位。,八、唐代的多规中枢辅政,1、三省制度的规定与实施(理想与现实)(1)规定: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2)实施:A、尚书省权力过大,便以他官加上“参预朝政”、“参知机事”等名目,进入政事堂参政,如果尚书左右仆射不加此名,也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政。B、“自唐高宗以后,为

8、宰相者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实际上取消了尚书仆射的议政权力。,C、又出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宰相的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的政事堂值守,皇帝下达旨意,值守宰相立即会同值班的中书舍人草拟诏敕,门下内省负责承传。D、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设吏、枢机、兵、户、礼刑等五房,分管庶务,多人宰相制度和宰相事务机构确立,三省实际上都变成执行机构。,2、翰林学士辅政,翰林学士院源于北门学士,是唐玄宗在学士中选择一些人为“翰林供奉”,与中书省集贤院学士们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改供奉为“学士”,别置翰林院于禁中,专掌“内命”。翰林学士院用白麻市书

9、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用黄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定的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就使政令传发的途径变为两途,形成双轨辅政制。,3、枢密使和宣徽使,(1)唐代宗时,开始以宦官充当“内枢密使”,公开让宦官参与国家政事。枢密使在禁中办公,执掌机密,随时参与政治决策,把握实际权力。枢密使在宰相“堂状后贴黄指挥公事”,代表皇帝“批纸尾”,成为皇帝的代理人。枢密使经常去中书门下,“出斜封文书,令宰相发之,宰相承命而已”。,(2)唐宪宗元和时,在内廷东侧的宣徽殿设置宣徽南北院使,亦以宦官主之,“其大朝贺及圣节上寿,则宣徽使宣答”。宣徽使所掌管的事务非常繁重,

10、其中有一项“口宣”圣旨的任务,使他们成为皇帝的代言人。他们经常假皇帝之命,到中书门下或翰林学士院,乃至直接到各机构去传宣所谓“圣旨”,权势显赫。,九、宋代中枢辅政,1、“二府三司”的辅政体制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为宰相府,掌管行政事务;以枢密院为枢府,掌管军国机务;以三司为计省,掌管财政。2、与此同时,翰林院迁出宫外,其人员都成为朝官,但翰林学士承旨草写“内命”的职责依然存在。,3、“三省之政合乎一”特例“平章军国事”,宋哲宗以太师文彦博为“平章军国重事”、司空吕公著为“同平章军国事”,序在宰臣之上,五日或两日一朝。其次是蔡京以太师总三省事,三日一朝,赴都堂治事,将辅政权力集中到某些权臣身上。,再次

11、是在开禧元年,韩侂胄拜平章之职,讨论典礼和裁决政务,乃以“平章军国事”为名。“边事起,乃命一日一朝,省印亦归其第,宰相不复知印。其后,贾似道专权,窃位日久,尊宠日隆,位皆在丞相上”。,十、元代中枢制度,元代是以中书省为政治之本,以枢密院为军政之纲,设立御史台以监察军政系统,构成行政、军政、监察等三个互不统属的系统。“中书省纲维百司,总裁庶政,凡钱谷、铨选、刑罚、兴造,罔不司之”,所有奏章都要经过中书省上达下传,只有枢密院、御史台所上奏章不必经中书省,有权直接向皇帝奏陈情况和请示。,十一、明代中枢辅政体制,1、丞相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初期,沿袭元代制度,建立中书省,设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朱

12、元璋诛杀胡惟庸,“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大屠杀和宣布永远撤消中书省和废除丞相制度并行。,2、内阁的形成,(一)演变(1)、朱元璋使用一些新进士及在翰林院、詹事府工作的学士、编修、检讨、修撰、侍读等年轻低职人员,给予殿、阁学士的头衔和正五品官的待遇,“详诸司奏启”。,(2)、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后,任命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七人为大学士,每天都到宫城协助皇帝办理机务。,(3)、朱高炽(洪熙)虽然在位仅八个月,却在乃父的基础上提高内阁的地位,赋予学士们以更大的责任。从正五品连升四级提高了学士们的行政地位,也表示阁权渐崇渐重。(4)、朱瞻基(宣德)时,内阁制度在此时则

13、趋于定型。,(二)、内阁的职权征调或减免赋税参加审判刑狱处理有关人事、军政掌握了票拟权。,十二、清代中枢制度的演变,1、清代继承内阁制度,但只是办理一般事务,重大和机密的事务,则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办理。2、康熙朝设立南书房。3、雍正朝设立军机处,4、清末的责任内阁,(1)、从1910年11月3日,摄政王载沣召开的御前会议形成决议,到1911年5月8日颁布内阁官制,组成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内阁,权力争夺的斗争仍然激烈地持续进行。(2)、奕劻内阁13名成员中,有9名是皇族或满人,1名蒙古人,4名汉人,时人抨击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3、奕劻内阁存在不到半年,武昌起义就爆发了,全国相继响应,清王朝在惊恐之余,期望于有实力的袁世凯来收拾残局,以期保住清王朝不被推翻。1911年11月1日,清廷以裕隆太后和皇帝的名义,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小结: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第一,辅政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君权进行。第二,君权和辅政权的矛盾是促使辅政制度本身不断演变的主因。第三,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是促成辅政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第四,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辅政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本章政治制度心得体会,除暴力外,权力演绎的方式和手段:1、由内渐外2、以卑排尊3、自虚变实、自实为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