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中医肛肠科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8469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6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中医肛肠科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中医肛肠科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中医肛肠科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中医肛肠科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中医肛肠科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中医肛肠科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中医肛肠科学.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 中医肛肠科学,中医学对肛肠科学的论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科教研室,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魄门。大肠上段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属手阳明经,与肺经相表里。,第一节 中医对肛肠解剖学的论述,1.生理功能(传化物)内经素问:“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2.生理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内经素问:“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内经素问:“魄门亦为五

2、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第二节 中医对肛肠生理学的论述,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肺主气,主宣发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脾主运化升清,关联大肠传导;肾开窍于二阴,主司魄门之启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心藏神,魄门亦为心使。,第二节 中医对肛肠生理学的论述,第三节 病因病机,1.阴阳失衡,脏腑本虚(内在因素)(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调摄失调 劳逸过度(久坐、久蹲、长期负重等)房劳过度 七情内伤(直接导致五脏的病变)气血亏虚,第三节 病因病机,气虚 疮疡经验全书卷三痔漏图说说:“又有妇人产育过多,力尽血枯,气虚下陷,及小儿久痢,皆能使肛门突出。”脾胃虚弱/妇人生育过多/小儿久泻久痢/老年气血衰退/某些

3、慢性疾病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直肠脱垂/内痔脱出气虚推动无力粪便排出不畅大便难气虚无力祛邪肛痈初期症状不显气血相依,气虚则血虚,故肛痈溃后腋水稀薄;肛漏溃后久不敛口;术后腐肉不脱,新肌生长缓慢。,第三节 病因病机,血虚失血过多/脾胃虚弱、生血乏源血虚长期便血而血虚气随血脱则气也虚气虚无以摄血血虚更甚血虚生燥肠道失润大便燥结努责排便至便血气血相依,血虚则气不足,故肛漏溃后久不敛口,术后腐肉不脱,新肌生长缓慢。,第三节 病因病机,2.饮食失调 内经素问:“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1)饥饱失常 过饥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腹泻、脱肛、痔疮 过饱运化失常胃肠积滞、气机不利腹胀、便秘(2)饮食偏嗜(五味

4、养五脏,偏于某味,必伤某脏)过食醇酒肥甘湿热内生下迫大肠肛门便血、肛痈 嗜食辛辣燥火结于胃肠灼伤津液粪便干结难下肛裂 恣食生冷损伤脾阳寒湿内生腹痛、泄泻(3)饮食不洁,第三节 病因病机,。,3.感受邪气(1)风邪证治要诀卷八肠风脏毒说:“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见闻录说:“纯下清血者,风也。”风性善行而数变、且每多挟热热伤肠络血不循经而下溢便血(色泽较鲜红,下血暴急呈喷射状)多见于内痔实证,治疗当以散风中必兼清热。,第三节 病因病机,(2)湿邪 分内湿与外湿。湿性重浊,常先伤于下,故肛门直肠疾病中因湿而发病的较多。湿与热结肛门气血纵横、筋脉交错内痔湿热蕴阻肛门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热盛肉腐肛门直肠

5、周围脓肿湿热下注大肠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凝聚直肠息肉 治疗当以清化湿热为主。,第三节 病因病机,(3)热邪 丹溪心法:“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热为阳邪,易伤津动血。热积肠道耗伤津液热结肠燥便秘便秘日久局部气血不畅、瘀滞不散结而为痔热伤肠络迫血妄行血不循经便血热与湿结蕴阻肛门肛周脓肿(皮色焮红,肿胀高突、疼痛剧烈、脓水黄稠带臭)治疗当以清热为主。,第三节 病因病机,(4)燥邪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痔疮:“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燥有内燥、外燥之分,引起肛门直肠疾病者,多为内燥。饮食不节燥热内结耗伤津液大便干结(清热通便)或素有血虚肠道失于濡润大便干燥肛裂

6、或痔核致出血(养血润燥),第三节 病因病机,第五节 中医辩证,1.便血 若便和血分开且血色鲜红,病变多在肛管直肠部,如内痔、肛裂、直肠息肉、肛管直肠癌等。便时点滴而下或一线如箭,血多无疼痛者多为内痔;便血量少,而有肛门周期性疼痛者,多为肛裂;儿童便血,大便次数和性质无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血与黏液相混,色晦暗,肛门坠胀者,应考虑直肠癌可能。若便和血混杂而血色晦暗者,病变多在乙状结肠以上的部位,如大肠癌、大肠类癌、大肠黑色素瘤等。,一、辨症状,第五节 中医辩证,便血鲜红,血出如箭,伴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风热肠燥;血色深红,伴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湿热下注;便血色淡,伴面

7、色无华、心悸、神疲、乏力、便秘、舌淡、脉沉细等症状,多属血虚肠燥,多由肛肠良性病变便血日久所致;便血色淡,伴面色灰黄如土、舌质暗淡、脉沉细者,多属气血两虚伴气滞血瘀,多为肛肠恶性病变晚期。,第五节 中医辩证,2.局部肿胀 局部肿胀,肿处高起,根脚收束、颜色红赤、肿块软硬适度,多属实证、阳证,常见于肛周脓肿实证。局部肿胀,肿处平塌下陷,根脚散漫、颜色紫暗或皮色不变、肿块柔软如棉,一般属阴证、虚证,多见于结核性肛周感染。另外,内痔嵌顿、外痔水肿、血栓外痔等也表现为肛周局部肿胀。,第五节 中医辩证,3.肛门疼痛 肛周脓肿、肛裂、血栓外痔、炎性外痔、肛管直肠癌等多有不同程度肛门疼痛。患处色赤有烧灼痛感

8、者,多属热症;患处色白有疼痛感着,多为寒症;患处不胀不闷,揉按疼痛减轻者,多属虚证;患处胀闷,稍一触按即感疼痛者,多属实证;患处痛如肌肉撕裂,微有肿胀者,多属瘀证;患处痛如针刺而又肿胀者,多属气证。,第五节 中医辩证,4.脱出 脱出是、期内痔、肛乳头肥大、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的共有症状。脱出伴肛门坠胀、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属湿热下注。直肠脱垂,发于小儿多属脏腑气血虚弱;发于中老年多属肺脾气虚;发于经产妇多属脾肾两虚。肥大肛乳头、直肠息肉脱出多属气滞血瘀。,第五节 中医辩证,5.肛门坠胀 肛门坠胀是便秘、肛隐窝炎、直肠炎等患者常有的症状。伴有排便不畅、无脓血黏液者,多见于出口梗阻型便秘;

9、伴有脓血或黏液者,多见于锁肛痔、肛隐窝炎、直肠炎等。肛门坠胀伴乏力、气短、舌淡、脉沉细弱等症状,多为中气不足,升提无力;肛门坠胀伴身重体倦、食欲不振、溲赤、苔黄或腻、脉弦或数者,多为湿热下注大肠,蕴阻肛门。,第五节 中医辩证,6.分泌物 指肛肠病变组织所分泌的除血液以外的液体,包括炎性、脓性分泌物,肠黏膜分泌物、瘤体分泌物及皮脂腺分泌物,可发生在肛内而流出肛外,也可是肛周病变的渗出物。多见于肛窦炎、肛瘘、肛周脓肿溃破后、内痔嵌顿、直肠脱垂嵌顿、直肠阴道瘘、直肠尿道瘘、肛周化脓性汗腺炎、肛周尖锐湿疣、骶尾部畸胎瘤破溃后、肛门失禁等,其证型多属湿热蕴结或湿热下注。,第五节 中医辩证,7.排便障碍便

10、秘:实证多因脏腑热结、肝脾气滞所致,虚证多由肺脾气虚、阴血不足、阳虚寒凝所致;排便不尽:常见于饮酒食辛辣后引发痔、肠炎、肛窦炎、肛裂者,多属湿热下注型;排便不爽:见于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直肠狭窄等;排便习惯改变:多见于直肠息肉、肠炎、肛管直肠癌等;排便次数增多:多见于肠炎、肛管直肠癌等。,第五节 中医辩证,8.肛门瘙痒中医认为瘙痒产生多与风、湿、热、虫等因素有关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无明显皮损肛周湿疹:可见明显皮损区小儿蛲虫病:夜间为甚肛肠疾病术后伤口局部瘙痒,第五节 中医辩证,常以膀胱截石位表示: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上3、7、11点(亦称母痔区);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12点处;环形的结缔组织外痔多

11、见于经产妇;血栓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肛裂好发于6、12点处;,二、辨部位,第五节 中医辩证,肛瘘瘘管外口发生于3、9点连线前面距肛缘5cm以内的,其内口在横线前部齿状线处与外口呈放射状相应位置则管道多为直行,超过5cm以上的走行多弯曲,内口多在6点附近;发生于3、9点连线后面的,其管道往往弯曲,且内口多在6点附近。凡瘘管外口距肛缘较远的(5 cm),则其管道也长。环肛而生的马蹄形肛漏,其内口往往在6点附近。,第五节 中医辩证,索罗门定律,第六节 中医治法,一、内治法(三大治则)消法常用于疾病早期。因病邪初犯,邪盛正实,以 消散药物祛邪为主。常用于肛痈早期脓未成时、内痔嵌顿、炎性外痔、血栓

12、外痔等;托法常用于疾病中期。分透托和补托法,前者适用于邪盛正不虚者,后者适用于邪毒炽盛、正气已虚者。所以使用前须先辨明虚实,正实不可补,正虚不言透补法常用于疾病后期。常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以补益气血、恢复正气、助养新生。常用于肛肠术后日久不愈、直肠脱垂等。,清热凉血 适用于风热肠燥便血,如内痔出血、肛裂等。方用凉血地黄汤或槐角丸加减。清热利湿 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肛痈、肛窦炎肛周湿疹、炎性肠病等。方用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清热解毒 适用于热毒炽盛的肛周脓肿、外痔感染等局部红肿热痛显著者,方用黄连解毒汤或仙方活命饮加减。泻热通腑 适用于热结肠燥便秘。方用大气承汤或脾约麻仁丸加减。养阴润燥 适用于

13、血虚津亏引起的便秘。常用增液汤、润肠丸、五仁丸加减。,一、内治法(常用治疗方法),第六节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 适用于气滞血瘀、经脉瘀阻的肛肠疾病,如内痔、血栓外痔、肛肠术后瘢痕疼痛等,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温阳健脾 适用于大肠虚寒引起的便血、泄泻等。常用四神丸、黄土汤、理中丸加减。滋阴清热 适用于结核性肛瘘或其他疾患兼有阴虚者。常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气血双补 适用于素体气血不足或久病气血两亏之便血、锁肛痔、肛痈后期、肛肠术后大出血等。常用八珍汤加减。补中益气 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或经产妇气虚下陷之直肠脱垂或内痔脱出等。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第六节 中医治法,二、外治法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外科之法,

14、最重外治。”外治用药亦同内治法一样,使用时必须辨证施治。外敷法油膏(痔、肛裂、肛肠术后换药)、箍围药(多用于肛周脓肿)、掺药(肛瘘、溃疡、肛肠病术后、肛周皮肤病)栓塞法用于痔、肛裂、肛窦炎等肛肠病术后换药;灌肠法分通便灌肠和保留灌肠,用于术前肠道准备、便秘、炎症性肠病等;熏洗法借助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患部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常用的有五倍子汤、苦参汤、复方芩柏颗粒剂等,适用于肛肠病急性发作、肛周皮肤病、肛肠病术后等。针灸疗法适用于脱肛、肛肠病术后疼痛、尿潴留等。,第六节 中医治法,三、手术疗法刀法:常用于外痔、肛瘘、肛痈等;结扎法:临床常用的有丝线结扎法、血管钳套扎法、套扎器套扎法,适用于内 痔、息肉、肛乳头纤维瘤等;挂线法:起慢性切割、异物刺激、持续引流的作用,适用于高位肛瘘、肛周脓肿、肛管直肠狭窄等;烙法:现多用激光、射频、红外线等烧灼,常用于肛周尖锐湿疣、直肠息肉、肛乳头肥大等,还可用于止血;注射法:分硬化剂和坏死剂,常用于、期内痔及脱肛;枯痔疗法:适用于、期内痔和混合痔的内痔部分。,第六节 中医治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