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之比较.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18674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5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之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之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之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之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之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之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案之比较.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毕业论文摘要湿陷性黄土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土质结构和地质结构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各种建筑物的地基处理问题应当慎重考虑,选择地基的处理方法也是尤为重要的本文中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结构特点和湿陷程度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的各种方法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实例,对已知的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法的选取提供依据少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地基处理方法AbstractCollapsible widely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world, due to the special nature of collapsible loes

2、s soil structure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region, and therefore deal with the foundation of various buildings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wet-collapsible loes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gree of processing collapsible loess region foundation study various

3、 method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several methods known fo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lected loess region provide the basis for ground treatment methodKey words: Collapsible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s 第1章 绪论1.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从土的结构性出发进行土的工程性质的研究已成为土力学发展的新方向,而黄土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所具有的湿陷性为黄土地区的建设安全带来了巨大的

4、隐患。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可以保持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但遇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发生突然地下沉变形,强度也随之大幅下降,具有极大地危害性。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论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容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处理一者已消除失陷为目的,二者以提高承载力为主,同时应消除或减少黄土的湿陷性。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正常使用。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全世界黄土分布总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大陆面积的9.3。它主要位于新西兰、澳大利亚、北美洲、法国北部和东部、中欧中部以及阿尔卑斯山和多瑙河流域等等。同时,在东欧草原,从波兰到伏尔加河流域也有分布。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比较集中的是黄

5、河中游,如山西西部,陕西及甘肃大部分地区内黄土最为发育,地层齐全,厚度大分布广而连续,除这一区域外,在河北、山东、内蒙、辽宁、吉林、青海、新疆、宁夏南部也有黄土分布,但发育程度均显次之。1934年土桩挤密法由原苏联阿别列夫教授首创,并被广泛用于工程建设,至今仍是独立体和东欧一些国家深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一种主要方法。俄罗斯、美国也是黄土分布较多的国家主要使用重锤表层夯实、强夯、垫层、挤密桩复合地基、垫处理、预浸水、爆扩桩、化学加固和桩基础等方法。近年来,深层孔内夯扩挤、高压旋喷注浆法,以及复合载体夯扩桩等也得到推广使用。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广泛分布黄土常会遇到黄土地基处理问题通常包括低湿度湿

6、陷性黄土以消除或减小湿陷变形危害为主要目的,同时需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地基处理问题,以及高湿度软弱黄土(尤其是饱和黄土,多由湿陷性黄土饱水转化而成,饱和度SR80%)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有害压缩变形为目的的地基处理问题。由于后者的工程特性多与一般粘性土类似,主要应考虑地基的压缩变形,可按软弱粘性土对待,而前者则主要应考虑地基受水浸湿后的湿陷变形。1.3论文研究内容1.3.1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的处理方法1.3.1.1 垫层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所用的垫层法。实际上是开挖置换法,或称换土垫层法。这种方法是将基底下的湿陷性黄土全部或部分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做成垫层,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

7、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和渗透性,提高地基承载力。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土层厚度13m。就地基处理范围而论,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当仅要求消除基底以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承载力或增强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可取200300mm。为保证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垫层的施工质量必须分层检验,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填上层土。1.3.1.2 夯实法夯实法是利用重锤自由落下的冲击能来夯实地基,包括重夯法和强夯法。适用于处理饱和度小于60的湿陷性黄土。当要求消除湿陷性的土层

8、厚度为12m时,宜采用重夯法;当要求消除湿陷性的土层厚度为36m时,宜采用强夯法。两种方法的工艺和设备有些类似,但强夯法的夯击功能较重夯法的夯击功能大得多。1.3.1.3 挤密桩法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以用于地基的局部处理也可以用于整片处理,处理的厚度为515m。这种方法是用机械、人力或爆破成孔后,填以最优含水量的素土或灰土并分层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3,形成土或灰土桩,以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土桩是一种柔性桩,不同于钢筋混凝土等刚性桩。不但土桩本身要承受上部荷载,而且,挤密后的桩间土也要分担较大的荷载。实际上土桩与桩间土共同组成了复合地基,即土桩挤密地基。土

9、桩挤密地基,与土垫层一样,具有消除地基湿陷性,降低渗透性和压缩性,提高承载力的功效。因此,对于局部处理与整片处理的选择,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有隔水、防渗要求者,宜采用整片处理,无隔水、防渗要求者。可采用局部处理;剩余湿陷量小,可采用局部处理,剩余湿陷量大,宜采用整片处理;多、高层民用建筑,宜采用整片处理,单层工业厂房可采用局部处理,或采用局部处理与整片浅处理相结合。工程实践表明,挤密桩法是一种深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较好的方法。1.3.1.4 预浸水法预浸水法是在建筑物修建之前,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大面积浸水,使土体在饱和自重压力下发生自重湿陷、产生压密,以消除距地表45m深度以下全部黄土

10、层的白重湿陷性。上部45m厚的土层作为被动层不产生自重湿陷,但仍具有外荷湿陷性,需另作处理。预浸水法的优点是,拖工简便,费用低廉,处理范围广、深度大、效果好,同时。能消除地下暗缝、洞穴、墓坑等不良工程隐患。因此,特别适用于自重湿陷性土层厚、自重湿陷性强的黄土场地。对于自重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l0m。自重湿陷量超过50m的场地,均可采用预浸水法进行处理。预浸水法的浸水影响范围较大。其影响范围与湿陷性土层的厚度和土性有关,国内浸水试验资料表明,厚度大于15m的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影响范围一般为湿陷性黄土层厚度的12.6倍。因此,浸水坑与已有建筑物之间的净距,不易小于自重湿陷性土层厚度的3倍,同时,也

11、不宜小于50m;并应防止浸水对附近建筑物和场地边坡的稳定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预浸水法用水量大、工期长。因此,预浸水法只能在具备充足水源又有较长施工准备时间的条件下采用。1.3.1.5 桩基础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桩基础的目的,是将一定长度的桩穿透湿陷性黄土层,支承在坚实的非湿陷性土层上,使上部的荷载通过桩传人桩端坚实土层上,这样,即使地基受水浸湿,也能完全避免湿陷对建筑物的危害。适用于基础荷载大,有可靠的持力层的地基,土层厚度不大于30m。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桩基础,基本上都属于端承桩。天然湿陷性黄土中的桩基础,虽然桩侧正摩阻力值较大,但是,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后桩周土将相对下沉。不仅使桩侧正

12、摩阻力基本消失,而且还会产生负摩阻力,于是,桩所承受的荷载,包括负摩阻力在内,便完全由桩端土来承担。对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后桩侧虽有一定正摩阻力存在,但由于土体过于饱和,摩阻力作用大为减弱,基本上以端承为主。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桩基础设计中,单桩承载力的确定,应考虑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只要单桩承载力满足要求,不需要验算群桩承载力。1.3.1.6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的作用设置防水措施主要是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基,其中包括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水等。设置结构措施是使建筑物适应或减少不均匀沉降所造成的危害。保护加固地基进而提高其承

13、载力。第2章黄土的湿陷性评价黄土由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组成,其三相组成间重量和体积的比例关系,可以反映出土的一系列物理性质,这些性质常用一些指标来表示:如颗粒组成、土粒比重、含水量、容重、孔隙比、孔隙率、饱和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等。研究黄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其湿陷性质的关系,在工程上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2.1 黄土的物理性质2.1.1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2-1黄土黄土是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主要也是那些岩石、矿物和非晶体化合物的零碎片或碎屑(如图2-1)。颗粒本身既可以是矿物质的结晶构造,也可以是非晶体构造。黄土在生成初期,不断蒸发土中水分,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使水分

14、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细粉粒一般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其它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不同时代的黄土颗粒组成不同,如第四纪早期的黄土的颗粒含量比晚期的要高,相比之下早期的细砂含量比晚期的较低。我国的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而粉土颗粒中又以粗粉土颗粒为多。湿陷性黄土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一般认为,黄土的湿陷性到非湿陷性的过渡是通过粘粒含量的增加而确定的。粒径大于20微米的颗粒完全没有胶结能力;520微米的颗粒基本没有胶结能力;25微米的颗粒为半胶结材料;小于2微米的胶粒、铁铝胶体、无定形硅酸盐和有机物遇水都是可塑性胶结材料。2.1.2湿陷性黄土的土粒比重黄土的土粒比

15、重一般为2.512.84,平原地区的黄土大多数在2.622.76范围内。比重的大小与土的颗粒组成有关,粗粉粒和砂粒含量较多时,比重常在2.69以下;如粘粒含量多,比重多在2.72以上。由于黄土的颗粒组成和其液限、塑限有一定的关系,因而可以建立塑性指数和比重之间的对应关系。表2-1是我国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土粒比重与塑性指数的统计关系湿陷性黄土土粒比重G与塑性指数的统计关系 表2-1G172.672.692.712.722.732.742.1.3 含水量和饱和度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含水量在3.325.3之间,其大小与场地的地下水深度和年平均降雨量有关。在多数情况下,黄土的天然含水量都较低。土的天然含

16、水量与湿陷性关系较大,含水量越低,湿陷性越强烈,随着含水量的增大,湿陷性逐渐减弱。黄土的天然含水量超过25时,便不再具有湿陷性;而其压缩性则正好相反。当一项工程投入使用后,由于场地排水、蒸发条件的变化,常使土的含水量比勘察时较大,并导致土的湿陷性退化和压缩性增大。即使各种管道设施良好,没有渗漏,基础沉降也可能长期不稳定,这种现象在原始含水量较低、孔隙比较大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容易产生,勘察设计时应适当考虑这一特点。2.2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因受水浸湿导致土结构遭到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现象,称之为湿陷。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

17、重黄土在上覆土的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称之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称之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2.2.1 湿陷性黄土的化学性质黄土的化学性质对了解黄土的湿陷性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黄土的成分中主要为二氧化硅、倍半氧化物和碳酸盐类,二氧化硅主要存在于由粗颗粒到胶粒的各级粒组中。钙、镁呈固态或液态主要存在于黄土中,为重要胶结物。另外黄土的酸碱特征、黄土中胶体颗粒的离子交换特性、黄土有机质等都对黄土受荷承载能力有重要影响。2.2.2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主要包括压缩性、湿陷性

18、、抗剪强度和透水性,其中以湿陷性、压缩性最为重要,湿陷性、压缩性主要表现形式是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两种。压缩变形是由公路路基及其构造物的荷载引起的,随时间增长而逐渐衰减,并很快趋于稳定,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将会很小,一般能满足公路及其构造物对沉降变形的要求;湿陷变形则是地基被水浸后所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具有局部性和突发性,而且湿陷变形不均匀,对公路路基及其构造物的危害严重。2.2.3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在土的自重压力或土的附加压力与自重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时将产生大量而急剧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它与自重湿陷性黄土一般土受水浸湿时所表现的压缩性稍有增加的现象

19、不同。由于各地区黄土形成时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其湿陷性也有较大差别,有些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的土的自重压力下就产生湿陷,而另一些黄土受水浸湿后只有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湿陷。前者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后者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一般将黄土开始湿陷时的相应压力称为湿陷起始压力,可看作黄土受水浸湿后的结构强度。当湿陷性黄土实际所受压力等于或大于土的湿陷起始压力时,土就开始产生湿陷。反之,如小于这一压力,则黄土只产生压缩变形,而不发生湿陷变形。湿陷变形不同于压缩变形,通常压缩变形在荷载施加后立即产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趋向稳定。对于大多数湿陷性黄土地基来说,(不包括饱和黄土和新近堆

20、积的黄土),压缩变形在施工期间就能完成一大部分,竣工后三个月到半年即基本趋于稳定。而湿陷变形的特点是:变形量大,常常超过正常压缩变形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发生快,一般在浸水1-3小时就开始湿陷。就一般的湿陷事故而言,往往在1-2天内就可能产生20-30cm的变形量,这种量大、速率快而又不均匀的变形往往使建筑物发生严重变形甚至破坏。而湿陷的出现完全取决于受水浸湿的机率,有的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即产生湿陷事故,而有的则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出现湿陷事故。2.3失陷系数陷系数,湿陷的起始压力和湿陷的起始含水量,其中以湿陷系数最为重要。湿陷系数是单位厚度土样在土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浸水所产生的

21、湿陷量。它的大小反映了黄土对水的敏感程度,湿陷系数越大,表示土受水浸湿后的湿陷量越大,因而对建筑物的危害越大,反之,则小。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一般通过室内压缩仪进行测试,并按下式计算湿陷系数的:式中: 为土样在压力p作用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 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 为土样的原始高度; 为土样在压力p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孔隙比; 为上述加压稳定后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孔隙比; 为土样的原始孔隙比。湿陷系数在工程中主要用于:1)判别黄土的湿陷性;2)鉴别湿陷性黄土湿陷性的强弱;3)预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量。对与黄土湿陷性的判别以湿陷系数0.015定为非湿陷性黄

22、土,湿陷系数0.015,定为湿陷性土。湿陷系数的湿陷性黄土,湿陷起始应力值较大,地基受水浸湿时,湿陷性轻微,对建筑物危害较小:0.038%的土料都不得使用。灰土所用的消石灰应符合级以上标准,贮存期不超过3个月,石灰应消解34d,并要筛除石灰块后使用。(2)灰土垫层施工前必须对基坑(槽)进行初步检验,如发现坑(槽)内有局部软弱土层或孔穴,应挖出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充填夯压密实。(3)施工时,应将灰土拌均匀,控制含水率,如土料水份过多或不足时,应凉干或洒水润湿,一般可按经验在现场直接判断,其方法为手握灰土成团,两指轻捏即碎,这时灰土基本上接近最优含水率。分层虚铺厚度必须按所使用夯压机具来确定,每层灰

23、土的夯压遍数应据设计要求的干重度在现场试验确定。为了保证土施工控制的含水率不致变化,拌合均匀后的灰土应在当天使用。灰土夯压密实后,在短时间内水稳性及硬化性均较差,易受水浸而膨胀疏松,影响灰土的夯压质量。(4)灰土筑完后,应及时修建基础和回填基坑或作临时遮盖,防止日晒雨淋。刚筑完或尚未夯压密实的灰土如遭受雨淋浸泡,则应将积水及松软灰土除去,并补填夯压密实,受水浸泡的灰土,应在凉干后再夯压密实。4.1.2.4素土垫层施工要求(1)素土垫层是先挖去基坑下的部分或全部的软弱土,然后回填素土分层夯压密实而成。常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和杂填土地基。(2)当素土垫层厚度2m时,可适当加宽。整片素土垫层超出基础外

24、缘的宽度应1.5m。4.1.3 垫层法施工应注意的问题垫层的设计主要包括垫层的厚度、宽度、夯实后的压实系数和承载力设计值的确定等方面。垫层设计的原则是既要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变形及稳定的要求,又要符合经济合理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3在地下水位不可

25、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4.2强夯法强夯法是一种将较大的重锤从8米到20米高处自由落下,对较厚的松软土层进行强力夯实的方法(如图4-2)。它也称动力固结法。4.2.1强夯法施工步骤1.认真调查,确保强夯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无构筑物。清除地表土,清除范围为路基坡脚外23m。整平后在场地上标出第一遍夯点的位置,点位偏差控制在20cm范围内,并测量场地高程。2.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26、测量夯前锤顶高程。3.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及时将坑底整平。4.重复2.3,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即每个夯点夯6击。除满足最后2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外,还要求总夯沉量不小于试夯总夯沉量的90%。图4-2 强夯法示意图5.换夯点,重复2.2至2.4,直到完成第1遍全部夯点的夯击。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6.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第2,3,4遍夯击。7.选用锤质量为3t、落距为6m进行低能量满夯2遍,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要求后一遍与前一遍错开半夯;最后测量夯后场地高程。8.灰土封闭。在基

27、底地面铺设一层0.20m厚2:8灰土。施工时,石灰撒入土中,不洒水进行初拌,拌匀后应闷料812h,再进行洒水复拌,拌匀后即整平、压实;待强度检测合格后在灰土垫层上铺设一层防渗复合土工膜。9.边坡加固。路基面下0.60m处铺设双向精编土工格栅,土工格栅每层垂直间距为0.50m,最上两层沿平面铺通,其余各层深入路堤边坡宽度2.50m,格栅距边坡线的距离不小于0.10m,土工格栅对应伸长率为10%时,纵横向抗拉强度不小于25kN/m。坡面液压喷播植草防护。4.1.1.1强夯法施工规1、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对高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等地

28、基,当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2、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4.2.1.2强夯法施工要求1、一般情况下夯锤重可取102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压力宜取小值。锤的底面宜对称设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 2、强夯施工宜采用带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它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

29、其它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3、当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夯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 4、强夯施工前,应查明场地内范围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强夯施工而造成破坏。 5、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采取防振或隔振措施。6、强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

30、,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重复步骤3)至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7)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8)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7、强夯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和漏夯应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 8、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

31、况进行详细记录。4.2.2强夯法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现场试夯确定最佳夯击次数时,除最后2击平均夯沉量满足要求外,夯坑周围不应发生大的隆起。2.当原地面含水量较大时,夯击前在该段落铺垫1020cm厚的碎石。3.强夯不宜在冬季施工。4.加强强夯安全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安全。5. “弹簧土”的处理。6. 土捣问题的处理。4.3重夯法重夯实际上就是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对路基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它与强夯的本质区别在于锤的质量小,适用于夯实浅层地基或是夯实周边有构造物的地基,以免对周边构造物造成影响或破坏。它是将一定重量的夯锤反复提升到一定高度,锤自由降落,依靠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和振动 能量,提高地基的承载

32、力,改善其特性。4.3.1重夯法的施工步骤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2.设计有减振沟的部位,开挖减振沟。3.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4.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的位置。5.测量夯前锤顶高程。6.将夯锤起吊到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7.按每遍四击,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8.用装载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9.在3天的时间间隔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10.具体的施工技术参数应按照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的重夯试验报告中的技术参数而定,施工技术参

33、数应满足规范要求。4.3.2重夯法施工应注意的问题1.每个夯点开夯前检查锤重和落距以保证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2.对夯点进行编号并放样复核。3.定点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4.分区段按夯坑编号,详细填写现场强夯记录。5.在最后两击平均击沉量在规定击数时尚未出现,应增加击数补夯击之;当提前到来时,可减少击之。6.严格注意起重机的稳定与钢绳的刚度,防止倾覆与断绳;人员必须撤出安全区外。7.若夯坑底面倾斜造成夯锤歪斜时,必须及时将坑底填平,才准许在夯击。8.夯击后夯坑涌水应及时抽排水,直至坑内不冒水,土体内孔隙水压力基本消除后,才准许推平夯坑做下一遍的放锤,不得随夯击随平坑。4.4

34、灰土(土)挤密桩法灰土(土)挤密桩适用于加固地下水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它是利用打入钢套管,或振动沉管或爆扩等方法,在土中成桩孔,然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素土(或灰土)并夯实而成。在成孔和夯实过程中,原处于桩孔部位的土全部挤入周围土层中,使距桩周一定距离内的天然土得到挤密,从而消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并提高承载力。灰土(土)桩是一种柔性桩,灰土(土)挤密桩地基,其上部荷载由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挤密后的地基为复合地基,类似垫层一样工作,上部荷载通过他往下传递时应力要扩散,而且比天然地基扩散的更快,在加固深度以下,附加应力将大大减少,灰土(土)挤密桩对地基的加固处理效果,不仅与桩距有关,还与所处理的厚度与宽度

35、有关。当处理宽度不足时(尤其在未消除全部黄土的湿陷性的情况下),可能使基础产生较大的下沉,甚至尚失稳定性,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要求,当为局部处理时,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处理宽度两端要超过基础宽度的0.25倍,并不应小于0.5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如要求加固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完全消除,则处理宽度要超过基础宽度两边各0.75倍,不小于1米。如果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为整片处理时,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宜大于处理厚度的一半,处理厚度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地基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数、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以及施工机械能力综合考虑,必要时,应采用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并

36、根据现行规范,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和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程度区别对待。土和灰土桩挤密法是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的地基加固方法,是由桩间挤密土和填夯的桩共同组成的复合地基。国外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采用土或灰土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我国50年代中期在西北黄土地区开始试验,20世纪70年代初在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4.4.1灰土(土)挤密桩法的施工方法在挤密桩法的施工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地基处理宽度,地基处理宽度不足时,有可能使基础产生较大沉降,甚至丧失稳定性。所以处理地基宽度应大于基础宽度。局部处理时,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每边超出基础的宽度不应小于0

37、.25b(b为基础短边宽度),并不应小于0.5m;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不应小于0.75b,并不应小于1m。整片处理时应用、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宜小于处理涂层厚度的1/2,并不应小于2m;其次还要考虑地基处理深度,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的有关规定。其处理深度应为基础下土的湿陷起始压力小于附加压力和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的所有黄土层,或为附加压力等于土自重压力25%的深度处。桩长从基础算起一般不宜小于5m,当处理深度过小时采用庄机密是不经济的,桩孔深度目前施工可达15m。最后要考其承载力和变形的计算其承载力的标准值应通过原位测试如挤密桩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还应进行浸水试验。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上,浸水试坑直径或边长不应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且小于10m。对一般工程可参照当地经验确定挤密地基土的承载力设计值。当缺乏经验时,对于挤密桩地基,不应大于处理前的1.4倍,并不应大于180kPa;对灰土挤密桩地基,不应大于处理前的2倍,并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