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总论本.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9029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5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本.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本.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本.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本.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本.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本.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寄生虫学总论本.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体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人体寄生虫学: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 病、实验诊断以及防治措施的科学,第一篇 总论一 概念及研究范围目的,2 研究范围医学原虫学-阿米巴、鞭毛虫医学蠕虫学-线虫、吸虫、绦虫、棘头虫医学节肢动物学-昆虫、蜱、螨,第一章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第1节 寄生现象 共生(living together)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现象 获利方 另一方 片利共生 受益无益无害 互利共生 得益 得益 寄生 受益 受害,寄生现象,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两者构成寄生现象。受益的一方为寄生物,它包括了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原虫、蠕虫和节

2、肢动物等,2寄生虫,一种小动物,在其生命的部分或全部过程中,需要依附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借此取得食物或居所,并给被依附者带来损害称之为寄生虫,第二节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别一、寄生虫生活史与感染阶段,1概念,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2分型,直接发育型,间接发育型3.感染阶段,二、寄生虫的类型依寄生部位可分为:依寄生时间可分为 体内寄生虫 长期寄生虫 体外寄生虫 暂时寄生虫 依寄生特性可分为:专性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 偶然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称之.,被寄生虫寄生的受害的一方生物称为.

3、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若有多个中间宿主则分为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三、宿主的类型,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淡水鱼体内,豆螺体内,人、猫体内,返回,人兽共患寄生虫:,这些寄生虫在某一个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其它脊椎动物体内,注:寄生在人体和其它脊椎动物体内的应是 同一发育阶段,保虫宿主(储蓄宿主)可以作为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染脊椎动物,即 人兽共患寄生虫所寄生的其它脊椎动物宿主,它们可以 作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转续宿主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和感染

4、力状况,若此幼虫进入正常宿主则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 转续宿主。,虫 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 虫,(猫、狗、人),剑水藻内,(蝌蚪、蛙、人),寄生虫 宿主,B一,虫体清除B=一,部分清除,带虫者B一,寄生虫病,反应,抗损害(B),寄生,损害(一),第3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损害程度取决于寄生虫的数量和寄生部位(1)夺取营养,影响吸收:如蛔虫、绦虫(2)机械性损害:如蛔虫、包虫、肺吸虫(3)毒性和抗原性作用:如阿米巴的分泌物,阔节绦虫的排泄物,包虫的囊液,疟原虫 的抗原(4)免疫病理:炎症与变态反应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宿主和寄生虫相互作用的转归,

5、第4章 寄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一、免疫类型非特异免疫:皮肤、粘膜、胎盘构成的天然屏障,吞噬细胞、补体系统的作用。特异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可获得比较弱的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可分为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消除体内的寄生虫,并对再感染有完全的抵抗力如利什曼原虫患者痊愈后对热带利什曼原虫有长期、特异的抵抗力。,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 程度的免疫力,但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 被完全清除,若宿主体内的寄生虫被清除,则 宿主的免疫力则逐渐消失。因此,表现为带虫 免疫和伴随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诱导宿主产生一种特异的免疫应答,它可杀伤体内的寄生虫,但不能消除全部寄生

6、虫,体内仍残存少量的寄生虫,可导致宿主临床症状消失,并具有抗再感染力,一旦体内的寄生虫全部被消灭,体内获得性免疫力便会逐渐消失,这种免疫现象叫带虫免疫如疟原虫,弓形虫,美洲锥虫。,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诱导宿主产生抗再感染的能力,而最初感染的寄生虫完全不受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作用,这种免疫现象叫伴随免疫如日本血吸虫。,伴随免疫,传染源:寄生虫所寄生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易感人群: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人群。传播途径: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途径。如经口、皮肤、节肢动物、人体接触、胎盘等。,第5章 寄生虫的流行和防治,流行的基本环节,流行特点:(1)地方性 与气候的温湿度、中间宿主或媒

7、介昆虫的分布及季节消长、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相关。(2)季节性 与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的分布与季节消长、相关。(3)自然疫源性 因自然环境有保虫宿主存在,如荒漠地区的利什曼病。,防治原则(1)消除传染源 治疗病人、带虫者,监控疫区人口流动,管好或捕杀部分保虫宿主。(2)切断传播途径 管粪、管水、消灭媒介昆虫或中间宿主。(3)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改变生活习惯,预防服药,涂抹驱避剂。,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一、流行趋势 1、寄生虫感染人数多、虫种多 2、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呈上升趋势 3、机会性寄生虫病的发病人数增多 4、主要寄生虫病疫情仍不稳定 5、一些新发现或病例数量重新回升

8、的寄 生虫病不容忽视二、防治对象 1、管理感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第2节 寄生虫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一、寄生虫病的特征 1、慢性感染和再感染 2、急性感染的特殊性 3、多虫寄生现象 4、过敏反应 5、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幼虫移行症:是指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成虫的蠕虫的 幼虫,进入人体后在机体内移行所致的疾病。异位寄生:是指有些寄生虫在常见部位以外的器官 或组织内寄生的现象 6、隐性感染与机会致病,二、临床表现 发热;腹泻;贫血;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过敏 反应;肝、脾肿大;嗜酸粒细胞增多;其他第二节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和特点 寄生虫病的流行是指寄生虫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 和转归的过程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二、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三、流行特点 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