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人种与民族.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9302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3.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人种与民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人口人种与民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人口人种与民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人口人种与民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人口人种与民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人种与民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人种与民族.ppt(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 人口、人种与民族,1.人口与发展2.人口分布与迁移3.人种4.民族5.民俗与流行文化,1.人口与发展,基本概念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动力机制人口与发展人口红利问题,一、基本概念,1.人口增长 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加,P=Pt2-Pt12.人口增长的量度自然增长率 r=P/P出生率 b=B/P死亡率 d=D/P,二、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数量少 10000年前,世界人口仅1000万(107)2.增长慢 b较大,但d也很大,因而r很小3.分布相对集中 总体上人口密度很低,但局部人口密度不低4.开始迁移 人口分布及活动空间已涉及

2、除南极洲外的地球表面,三、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1.农业革命的意义与特点 农业革命是人类结束狩猎、采集等原始生产状态,通过成功驯化动物和有意识地种植、培育农作物来提高生产劳动所得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使人类掌握的食物大大增加,为人口的增加创造了物质条件。2.农业革命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局部人口密度更大出生率与死亡率大幅度波动人口增长表现为波动性变化,累积增长率不低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社会逐渐大规模化,使经济的脆弱性与人口、社会的脆弱性互相交织,出生率和死亡率波动变化,人口数量在波动中不断增长3.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的人口基本特征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3、出生率与死亡率大幅度波动;人均寿命比较低;人口增长表现为波动性变化,增长率较低,累积的增长数量不少。,四、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工业革命导致死亡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卫生条件的迅速改善)2.工业革命促使出生率由迅速上升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个人成长的经济代价变化)3.工业革命造成了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化城乡分化 城市人口迅速扩张,乡村人口逐步减少进程分化 人口增长的稳定性与工业化程度相关,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世界人口每增长1个10亿,所用时间逐渐缩短。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2个10亿的增长过程。20世纪30年

4、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至1987年突破50个亿,到1999年,又仅用了12年时间就突破了60亿。,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增长率的空间差异,五、人口转变模式,引言:人口转变的含义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人口转变模式研究就在于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经济再生产特征之间的关系,为人口发展与控制提供理论帮助。,1.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有关模式简述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有关模式简述,兰迪(A.

5、Landry)的“三个序列”理论 通过总结法国的人口发展过程,以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描述人口的发展,提出了人口发展的三个序列: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较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和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是一个变化的阶段。,有关模式简述,诺特斯坦()的“三阶段模式”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将现代人口转变描述更为精细,提出了三阶段模式(类型):潜在高增长型:死亡率较高且波动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生育率高且没有下降的迹象;(人口增长对死亡率的变动特别敏感)转变增长型:生育率仍然较高,死亡率下降较快,

6、人口增长较快,但有充分迹象表明出生率趋于下降;(人口增长对生育率的变动特别敏感)早期下降型:生育率已经或即将下降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有关模式简述,布莱克(C.P.Blacker)的“五阶段”模式布莱克将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即:高位静止阶段HShigh stationary早期扩张阶段EEearly expanding后期扩张阶段LElate expanding低位静止阶段LSlow stationary减退阶段Ddiminishing,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图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HS,EE,LE,LS,D,有关模式简述,寇尔(A.Coale)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重新命名了人

7、口转变的各个阶段,并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表4-1寇尔人口转变模式的数量界限,2.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死亡率长期稳定地下降是人口转变的动因;农业、工业和卫生革命,导致食物供应充足、生活水平和医学健康水平提高,促使死亡率下降;人口高速增长阶段是由于生育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所致;生育率的最终下降是由于原来促成高生育率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政府干预,3.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1.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包括条件、背景、过程、特征等方面)2.政府干预加强,不同增长率水平的人口增长趋势,4.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1.新中国人口转变的6个阶段加速增长阶段(AGaccelerat

8、ed growing)恢复性负增长阶段(NGnegative growing)非正常高速增长阶段(HGhigh growing)报复性减速增长阶段(DGdecelerated growing)控制性、政策性、制度性波动增长阶段(FGfluctuated growing)周期性持续增长阶段(SGsustainable growing)长期性2.成因探讨,六、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1.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依赖性,适量人口是开发资源的动力,过量人口(以及过快的增长)是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自然环境中的某些限制性因素、关键性因素对特

9、定地区人口的数量具有决定性约束作用“水桶原理”(水位高低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2.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2.1人口构成及其分类概念 人口构成是指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具有动态性,是一个时刻变动的结构。自然构成 反映人口自然属性的比例关系,主要是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可用“人口金字塔”方法来描述和研究)社会构成 反映人口社会属性的比例关系,包括产业(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家庭构成、阶级(阶层)构成、民族构成、城乡构成等。,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年龄分组,男,女,人口数量或比例,2.2 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人口性别构成及其影响性比例=某时某地男性人口数量该时该地女性人口数量

10、100%人口的性别构成对婚姻家庭状况影响巨大,对人口增长、移动等作用也十分明显。年龄构成及其影响 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对象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除年龄金字塔外还用老化指数、老年人口系数、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少年人口系数等定量指标来分析研究。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因素是出生率和各性别年龄组别的生存率差异。反过来,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的生育率、出生率都有巨大影响;一般地,年龄结构越趋向年轻化,生育率和出生率越高。事实上,出生率和生育率都取决于育龄妇女数量的多少。文化构成及其影响文化构成越高,人口增长越容易控制。城乡构成及其影响城市化程度越高,人口增长越缓慢。,3.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3.1.

11、鼓励人口增长政策有利于人口增长,但人口不一定真的增长丁克DINKS(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的存在,足以表明人口增长与个人选择的密切关系。3.2.限制人口增长政策不利于人口增长,但人口不一定真的不增长3.3.放任自由的政策必然会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七、人口与发展,1.人口因素的两重性生产者人多力量大;消费者人多压力大。2.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2.1积极的观点: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进步,人多力量大2.2消极的观点:人口增长造成经济发展面临很多压力,人口增长过快降低生活水平2.3基本原则: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适

12、应,3.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3.1人口容量人口容量即人口最大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某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3.2适度人口适度人口也叫人口合理容量,或者人口的理想规模,是特定国家或地区最合适的人口数量,包括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实际人口少于适度人口就是人口不足,实际人口多于适度人口就是人口过剩。经济适度人口 经济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也就是获得最大福利时的人口数量。实力适度人口 实力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势力)时的人口数量,一般比经济适度人口要大。,3.3 适度人口理论的实践意义,从虚到实的尺度 观念性影响人

13、口应加以适当的控制,其标准就是适度人口。人口政策目标的出发点人口政策的操作性依据,八、“人口红利”问题,人口红利的概念 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红利的意义 通常在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转变过程中,由于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有存在滞后期,形成年龄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阶段分别具有高少儿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高老年抚养比的特征。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的这个阶段,通过劳动力的

14、充足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实现条件“人口红利”的收获需要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只有使全体公民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充分揭示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真谛。,2.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与密度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中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与密度,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人口密度。有关人口密度的概念包括:人口算术密度、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人口生理

15、密度等。人口密度反映的是人口分布的平均状态。,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D=P/S D人口密度 P人口数量 S区域面积,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2.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北半球指向中低纬指向近海岸(近水性)指向低地(平原)指向3.人口分布的时滞性(惰性)人口分布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三、中国人口分布,1.不平衡2.人口集中于沿海3.低地指向性明显,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基础性社会经济因素 决定性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内在性小结 综合性、具体性,1.自然

16、因素,气候 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地形 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土壤 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水体 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17、,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小结,各种因素是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各种因素是在具体条件下发生作用的,五、人口迁移,概念重要性历史回顾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人口迁移的机制,1.概念,人口移动(population movement)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休闲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一般称人口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即一般意义的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量度人口迁移的指标有:迁入率:年度内迁入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迁出率:年度内

18、迁出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净迁移率:年度内净迁入人口数量与区域人口数之比,2.人口移动的重要性,人口迁移影响人口的再分布人口迁移影响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迁移影响城市再造(改造)人口迁移影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3.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古代:规模小、空间范围小近代:规模大、空间范围广、流向较稳定现代:规模稳定、空间范围广、流向复杂、形式多样化,人类最早的迁移之路,欧洲人在美洲的分布,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1820-1990,黑奴贸易的主要路线,6%,38%,40%,17%,4.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国际人口迁移概念: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一般是一年)的迁移活动。类型:永久性迁移(入籍或侨居

19、)、非永久性迁移(暂时性居留,通常一定时间后返回原地)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规模萎缩、劳工移民为主、难民大增、选择性增强、空间流向显著变化国内人口迁移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一国范围内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类型:地区间迁移(成长区人口大增)、城乡间迁移(城市化结果)、城市间迁移(地区间迁移的主要和高级形式)特点:历史上表现为周期性、长期性、稳定性;现代表现为计划性、组织性、有序性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短距离化、阶段性、存在返流、乡村居民更具迁移倾向、年轻人更具迁移倾向、男女迁移倾向差异明显、迁移的动机与流向明晰化。迁移倾向1/距离,5.人口迁移的机制,5.1 微观机制刺激动机决

20、策行动5.2宏观机制(因果分析)经济金钱机会境遇政治强制性因素战争威胁与危险性因素文化社会变革与文化认同性生态环境灾变,生存性因素,5.3 几种解释理论,推拉理论人口迁移取决于迁出地区的推力和迁入地区的拉力。成本-收益理论人口迁移从微观角度看,取决于迁移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即迁移倾向=f(收益-成本)期望收入理论由于迁移的收益与成本都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只有期望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迁移才会发生。迁移流模型Mab=KPDab/Lab2Mab由a地迁移到b地的移民人数(或比重)K系数P“口碑”效应系数Daba地与b地的差异性(生活水平的差值)Lab从a地到b地的空间距离,推拉理论的图示,迁移流,迁

21、出,迁入,期望收入理论举例,假如一个人在原住地的收入为500元(a),在迁入地就业时的收入为1500元,失业时为0元,就业与失业的机会为70%和30%,则其在迁入地的期望收入为:b=15000.7+0 0.3=1050 比较a和b,有ba,迁移很有机会发生。,3.人种,一、种族的起源 现代人类在生物分类上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是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化进化而来的,直接起源为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类人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同地区的人类在生物学上还是存在一些明显差异的,如肤色、发色、眼色、发型、身长、体形、面型、血型等,这种差异就是

22、所谓的人种或种族差异。,人类的进化过程(一),人类的进化过程(二),人类的进化过程(三),人类的进化过程(四),人类的进化过程(五),人类的进化过程(六),人类的进化过程的一个可能场景,史前的石器,人类最早的狩猎与采集工具,人类早期的狩猎与采集工具,人类最早的农耕工具,1.种族的起源,关于种族的起源,目前只能根据有限的一些化石发现,作些初步的推断,主要有两种认识。多源说 多源说认为,不同的种族起源于不同的祖先,各个种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质特征。如四源说就认为:由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发展为现代黄种人,由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发展为棕色人,由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发展为黑种人,由西亚猿人发展

23、为白种人。一源说 一源说认为,种族的起源只有一个,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是由于人类发展,数量增多,迁移扩散,才逐渐产生不同的适应,形成种族差异。其主要科学根据就是不同种族的人可以通婚生育正常的后代。但是对于具体的起源地点也还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亚洲起源说”,一是“非洲起源说”。,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文化起源地区,2.种族的概念与形成,概念 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也称人种,是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属性。种族的形成过程 种族的差异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长期适应的结果。也就是人类对环境的不同适应,通过遗传作用,代代相传

24、,积累保留下来,就逐渐形成了体质特征方面的显著差异。如肤色与太阳辐射有关,体型与气候冷暖有关,四肢与生产劳动有关,鼻型与气候有关。总之,适应造就了人种,自然条件在人种的分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二、种族的划分,1.划分种族的主要标志 划分种族的根据是人类在自然体质方面的遗传特性,目前的主要划分标志包括:肤色、毛发、身高、头颅形状、鼻型、血型、指纹等。,2.世界种族划分,从生物学的角度,最早人们根据肤色差异将人种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3分法)。后来,人类学鼻祖布尔民巴哈,采用综合指标将人种划分为高加索人种、蒙古利亚人种、非洲人种、美洲人种、马来人种(5分法)。目前,比较统一的划分是4大种

25、群12个种族的系统分类(也叫4分法),具体划分为,2.世界种族划分(2),白色种族群包括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第种族。(3种)黄色种族群包括蒙古种族、美洲印地安种族、爱斯基摩人。(3种)黑色种族群包括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2种)棕色种族群包括澳大利亚种族、美拉尼西亚种族、波利尼西亚种族、密克罗尼西亚种族。(4种),三、地理人种,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人种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日益深化,逐渐形成了各种混合人种。为了把握人种分布的内在特征,有必要对已经发生各种混合作用的人群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把根据地理条件而形成的人类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划分为各种地理人

26、种,在地理人种之下再划分出不同的地域人种,在地域人种之下又划分为不同的小人种。,人类血型中O型基因差异,表7-1 地理人种及其分布,世界人种分布,四、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种族是人类在生物学上的一种自然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与变异的结果,并没有任何种族比其他同时代的种族更加优越,在智力上也没有任何差异。种族主义者却完全忽视科学事实,以人们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高人一等,有权统治其他种族。这实在是一种非常荒谬和反动的思想,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灾难,一定要特别警惕,时常注意批判和防范。,4.民族,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民族的迁移

27、与集聚民族的变化与整合,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1.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2.民族的形成 民族作为文化现象,是个历史概念,其形成发展是个逐渐推进的过程。一般认为,民族的典型发展历程是:氏族部落(族)民族,具有3个发展阶段。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一个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但与国家和阶级又在功能、形态、特征和内涵上完全不同,是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民族作为历史范畴,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发展,也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趋于消亡。民族发展具有阶段性,但并不等于每个民族一定

28、需要经历同样的发展过程或者社会发展阶段。事实上,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同化、结合和分化的情形,从而也使得人类文明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3.民族的特征,一般而言,一个人群共同体能否确认为一个民族,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但现代社会也有一个民族使用多种语言和一种语言有多个民族使用的特殊情形。语言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划分民族的主要依据之一。共同地域 民族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民族都有其形成的共同地域,尽管现代民族分布极为复杂,但各民族在起源上应该有一个共同生活的地域,有一段比较长的共同生活的时期。共同的经济生活 共同的经济生活指的是民族形

29、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是人们对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共同认识和适应的结果,也是人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成果。共同心理素质 所谓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民族性的集中体现,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是人们在情感和心理上对本民族的归属感,是个体之于群体、部分之于整体的归依,是民族成员之间超乎理性的情感关系。小结:民族具有历史性,有时还会发生同化、结合、融合、分化等,因此,民族的特征也是个历史的范畴,随民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世界民族现象非常复杂,民族差异是客观存在,但如何划分民族、确认民族的分化,是各人的主观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划分。

30、而民族的空间分布也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除最基本的集中、连续分布外,也有分散、错落分布的情形,在一些移民现象特别突出的城市,还形成了所谓的“民族邻里”或“民族隔坨”(ghetto)的少数民族聚居或民族隔离现象。在一些多民族国家或地区,还有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1.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目前,世界的民族数量保守估计也在3000个以上,但称得上大民族只有10到20个,其基本概况如下:,世界主要民族概况,2.中国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人类的迁移历史并不是在民族形成之后才开始,民族性、规模化迁移是各种文化之间发生交流、冲击、吸收、比较、取舍、同

31、化、融合等相互作用的基础和原因,才形成了当今世界文化格局。,1.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最早发生的大规模人类迁徙,是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这场迁移最终就形成了美洲的印第安人,还产生了不同民族的分化,如阿兹特克、玛雅、印加等。在欧洲人到来殖民之前人数达到了4000万,目前约为3500万。,人类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2.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美洲迁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就大规模向美洲大陆移民,不仅大量屠杀当地印第安人,还从非洲迁来大量的黑人作为奴隶供其使役。经过长期的作用,最后在拉丁美洲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国家,形成了各种复杂的人种结构:印-欧混血、印-非混血、欧-非混血以

32、及各种混血人种之间的混血。,3.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非洲黑人迁移到新大陆的过程是悲痛的血泪历史,是被迫、被骗、被欺凌的过程。主要路线有:非洲加勒比、非洲巴西、非洲美国。,非洲黑人被贩卖的迁移路线,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美洲北部本是很多欧洲国家殖民的对象地区,但最后成了法国人与英国人的争夺。法国人在北美的殖民首先集中于圣劳伦斯河谷地区,英国人则在其南面展开殖民活动,后来相互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虽然是法国人退缩失败,但还是使得美洲北部保留了一块法国人的聚居地加拿大魁北克省。,加拿大魁北克省,5.英国人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迁移,英国人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迁移要晚得多,而且也形成了比

33、较典型的英国式的社会文化特色。,6.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由于移民来源的逐渐多样化,在近200年的时间里,美国社会也发生了非常急剧的民族文化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的民族聚居空间,包括面积较大的民族省、面积相对较小的民族岛,以及城市里的民族邻里、民族隔坨等。,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1.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 在欧洲人殖民之前,印第安人是北美地区的主要原住民,但现在不仅人数已经非常少,而且文化特色也逐渐消亡,民族性也在主流文化的整合作用下逐渐弱化。当然,其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吸收进所谓的美利坚文化之中,北美的印第安文化的变化是一个从被吸收到逐渐消失的过程。2.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34、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不仅时间长,而且造成的后果是除巴西外,几乎各个国家都以西班牙语为国语。这种文化整合运动,一方面是西班牙进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美洲的印第安人由于民族分化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字,在文化上处于相对弱势的结果。虽然西班牙人也把一些富含印第安人文化特色的东西带回欧洲,但更多的是拉丁美洲地区表现出了十分显著的西班牙文化特色,如语言、斗牛、天主教、吉他,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语言上,英国人都在美国获得了统治地位,但随着美国的独立,越来越多的非英国人移民美国,种族、民族和文化上的多样性越来越突出,使得当代美国文化变得非常具

35、有多样性特点。也就是说,现代美国文化是各种来源的移民文化相互作用、互动整合的结果,特别是欧洲各种民族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更加主流文化意义。,欧洲人在美洲的文化整合,5.民俗与流行文化,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民俗与环境流行文化,一、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民间文化又称民俗,即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具有突出的历史积淀和承传性当下盛行的、变化特别快的文化就是流行文化民俗具有地方性,历史性,民族性流行文化具有变化性,时尚性,集团性,二、民俗与环境,民俗的内容非常丰富,粗略来说包括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礼仪民俗、精神民俗和口传语言民俗等,其中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环

36、境的关系。,1.民居,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越是生产水平低下,其与当地的地理条件越是紧密。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一方面反映了自然地理条件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反映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阶段、人群关系和文化传统。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 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同样是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自觉选择,同时也是文化传统的突出体现,反映了人们在宗教信仰、价值倾向等方面的选择性。,云南民居,肇庆民居,2.饮食民俗,饮食民俗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是一种长期互动的结果,既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有关,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多少也反映了人们传统价值观念与情感倾向。,3.服饰民俗,服

37、饰民俗是变化最令人难以捉摸的民俗表现,生产水平的高低、地区地理条件、文化传统、外来因素的影响等,都在一定时期制约着服饰民俗的特色。随着人们之间交往的扩大和深化,服饰民俗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共同化、流行化,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白族姑娘的服饰,蒙古族服饰,苗族母女,三、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也就是时尚文化,是最为普罗大众所接受的当下文化活动和文化表现。1.足球及其普及 现代足球最早出现于英国,其流行与工业革命关系非常密切,是工人业余时间和业余活动越来越多的实际推动了足球运动的发展,使其从最初的业余性逐渐转变为专业性和职业性,而其工业化和商业化操作的发展,又使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一项群

38、众性体育运动,并已在相当多的国家走向了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前端。2.服装与快餐的扩散 服装与快餐的流行不仅产生了新的产业部门,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求新、求异、求同的社会心理的最突出表现。,3.流行音乐的流行,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没有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音乐的流行化,至少不会如此广泛、如此快捷、如此变化多端。,美国流行音乐的发展(1)Minstrelsy1870-1890,美国流行音乐的发展(2)Ragtime1890-1915,美国流行音乐的发展(3)1920,美国流行音乐的发展(4)1930,4.网络文化,同样地,随着技术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

39、活的核心,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化又被创造出来,她就是网络文化。其最大特点就是虚拟态或者叫做虚拟生态,包括社会和生存两个方面的虚拟性,实际上是通过互连的信息网络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现实来。而这个虚拟的现实又不同以前的虚拟的不可参与性特点,是实实在在的可参与的“现实”,在其中“他律规则”虽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更加主要的是必须依靠参与者的“自律”,因此对人类就成了一种更加严峻的挑战!,小结,流行文化的越来越全球化,是“优势”文化借助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力量,推行全球霸权的结果,文化的流行与否并不是文化是否先进的表现,而是其是否被“大多数”接受的结果,“时尚”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是对个性的抹杀、桎梏。因此,对流行文化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更加注意对教育对象的引导,帮助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