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省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与如何寻找农民出路.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19405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河南省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与如何寻找农民出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河南省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与如何寻找农民出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河南省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与如何寻找农民出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河南省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与如何寻找农民出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河南省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与如何寻找农民出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河南省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与如何寻找农民出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河南省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与如何寻找农民出路.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品论文关于河南省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与如何寻找农民出路的分析杨玲玲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E-mail: linglingyang摘要: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第一粮食生产大省。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农业生产函数,则对农业生产贡献最大的生产要素就数劳动、土地与资本这三大要素了。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在人口外出务工流出率高于人口出生率的情况下,农业投入的劳动力是 不可能增长的;在地域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又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那么 可耕地面积(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不大可能会增加;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竞争,资 本投入在产业间和城乡间的配置也不可能向乡村

2、大幅度转移。那么,推动河南省农业增产的 因素就要归结到化肥、农药、灌溉、农用机械等投入的增加,以及技术进步与市场化的作用。 通过引入一些专家的农业生产函数,分析得知河南省在粮食生产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 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伴随着近些年各种农业投入价格上涨,以及投入高、效率低的明显特征, 使得农民事实上并没有从中获利,农民应该另辟谋生出路。关键词:河南;粮食生产;比较优势自“三农”问题提出至今,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的重心,农业 增长因素的分析就成为农业经济学家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要议题。河南省作为全国 13 个粮 食主产区之一,自 2000 年以来,其粮食产量连续 8 年在

3、全国夺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明 显的粮食生产自然优势的省份不在少数,为什么河南省能够获此殊荣呢?农民到底从中获利 多少呢?本文从三部分进行阐述:首先是文献综述,讨论了全国范围的农业生产现状以及有关河 南省优势的其他分析;其次是引入全新的农业生产函数-化肥生产函数来进行河南粮食生产 与全国平均粮食生产水平的对比,得出河南省的生产比较优势;最后得出农民在该优势中并 没有获得多少利益,同时提出农民真正的路子应该怎样走。1. 文献综述1. 全国总体农业生产现状赵芝俊、张社梅利用投入要素弹性变动的农业生产函数和 1985 年2003 年我国 30 个 省份的数据,测定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其

4、结论是:1985 年2003 年期间,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总体上不断上升,年均增长 0.41 个百分点。17 年来,物质投入对我国 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呈递增的趋势,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物质投入 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减缓;在过去的 20 年中,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与农业政策关系密切。陈卫平运用非参数的 Malmqusit 指数法,研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时序 成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3 年期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 2.59%, 其中,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 5.48%,而农业效率变化指数年均下降 2.78%。在测算的29 个省、市、自治区

5、中,除云南、内蒙古、上海、贵州和西藏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负增 长外,其他 24 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都为正增长。从构成上看,绝大多数 省区出现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效率损失并存的局面。总体上来说,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增收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但我们知道,河南省在总体工 业化层次上并不是十分突出,相比山东等省份而言,在技术进步方面根本不具任何比较优势。- 6 -2. 有关河南省比较优势的分析徐志刚、傅龙波、钟甫宁(2001)用粮食业生产的成本系数法,根据全国农产品成 本收益资料汇编(19961999 年)和中国农业年鉴(19961998 年)上的有关数据,测定出 河南省在小麦生产上具有较强的比

6、较优势。赵翠屏(2006)根据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和河南农村统计年鉴(20002004)的数据,用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和小麦单位产值 的生产成本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位于黄淮海平原的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和河北 省 5 个小麦主产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河南省的小麦单位产值的生产 成本下降最快,已经成为全国生产成本最低的省份,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小麦生产成本也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所对比的其它 4 个黄淮海省份中只处于中位。这种分析方法虽然说明了河南省有生产方面的优势,但却不能明确该优势具体来自那 个要素。2. 河南省农业生产函数的估计与优势对比首先了解下河南省的资源禀赋

7、情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7和河南统计年鉴2007,2006 年,河南耕地面积为 8110.30 千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 6.24%,仅次于 黑龙江、四川和内蒙古三省区而居于全国第四位。河南省总土地面积为 16.7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 1.74%,河南省耕地面积占全域面积的大约 48.56%;全国总耕地面 积为 130039.2 千公顷,占全国总土地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约 13.55%。因此,河南省 的耕地面积在全国来说应该说是相对较多的。而且,河南省属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 区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2.6-16.6 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 518-1094 毫米,

8、全年无霜期265-332 天,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因此,大体上可以说河南省具有农业生产的比较 优势。2006 年,河南的粮食播种面积是 9303.1 千公顷,占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大约8.82%,超过耕地面积在全国的比重 6.24%约 2.58 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是 5010 万吨,占 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10.07%。这就是河南省成为“粮食主产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为什么河南省能够利用不足全国 8.82%的粮食播种面积获得占全国总粮食产量的10.07%这一更高的粮食产量比重呢?根据新古典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河南统计年鉴 2007上的有关统计数据,笔者尝试对每单位粮食播种面积上投

9、入的劳 动力、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农药施用 实物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这几项因素分别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单项的一元 线性相关分析中,每一个因素都单独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估计结果见表 2。表 2:河南省粮食生产函数(单项投入)估计结果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投入回归方程、系数及 t 检验值相关系数、可决系数及 F 检验值农业从业人员(LN)alnYNt = -0.63 + 1.67lnLNt(-2.97*) (9.04*)R2=0.7519 调整后的 R2=0.7427F=81.81(*)化肥施用折纯量(FeN)alnYNt = 1.76 + 0.35

10、lnFeNt(63.23*) (19.57*)R2=0.9341 调整后的 R2=0.9317F=382.9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IrN)alnYNt = 2.34 + 1.28lnIrNt(16.26*)(7.56*)R2=0.6790调 整后的 R2=0.6671F=57.12(*)农用机械总动力(MaN)alnYNt = 0.87 + 0.35lnMaNt(29.99*)(15.90*)R2=0.9035调 整后的 R2=0.8999F=252.83(*)农村用电量(PoN)alnYNt = 1.41 + 0.29lnPoNtR2=0.9294调 整后的 R2=0.9268(97.2

11、6*)(18.85*)F=355.46(*)农药施用实物量(PeN)blnYNt = 0.78 + 0.31lnPeNt(7.45*)(6.47*)R2=0.7364调 整后的 R2=0.7189F=41.91(*)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FiN)blnYNt = 0.94 + 0.25lnFiNt(13.24*)(7.31*)R2=0.7806调 整后的 R2=0.7660F=53.38(*)注:a 使用的数据为1978-2006年,b 使用的数据为1990-2006年。但一旦同时进行二项以上的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时,就至少有一项因素通不过显著性 检验。比如,我们可以用逐步回归法,首先在可决系数最高

12、的“化肥施用折纯量”之后, 引入可决系数第二高的“农村用电量”因素,分析结果如下:lnYNt = 1.62 + 0.20lnFeNt + 0.12lnPoNt(15.50*)(2.04*)(1.46) R2=0.9391调整后的R2=0.9345F=200.60这时,“农村用电量(PoNt)”因子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化肥施用折纯量”的 t 检 验值也明显地下降了。因此,引入“农村用电量”这一因子是不合适的。这说明,这些有关农业投入的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存在多重共线性。或者说, 其他农业投入的因素都通过“化肥施用折纯量”得到了间接的反映。因此,我们选用相关系数、可决系数和 F 检验值最高

13、的因素作为最后的计量分析结果:lnYNt = 1.76 + 0.35lnFeNt(1)(63.23*) (19.57*)R2=0.9341 调整后的 R2=0.9317F=382.91转换为柯布-道格拉斯型的生产函数既是:YNt = 1.76FeNt0.35(2)其中 YNt 表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粮食产量,FeNt 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化肥施用折纯 量。估计结果显示,R2 达到了 93.41%,说明上述农业生产函数拟合程度是非常不错的。上述计量分析中关于河南粮食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还表明,河南省的粮食生产中各 种生产要素投入(体现在化肥施用折纯量中)对粮食产出的贡献已经非常低,因为,所估计的生产函

14、数方程中,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为 0.35,即生产要素每增加 1 单位的投 入,粮食产量只能增加 35%的产出。但常数项代表生产要素投入之外的“其它农业生产条件”, 包括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良种、工艺等技术因素,以及生产组织、市场化程度等制度因素,该常数值为 1.761,对粮食产量的贡献还是不错的。为了看出河南省在粮食生产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我们下面分析一下全国的粮食生 产函数。利用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有关数据,笔者用每单位粮食耕地上的劳 动力、化肥施用折纯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与粮食产量 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基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单项计量分析所得结

15、果如表3 所示。表 3:全中国粮食生产函数(单项投入)估计结果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投入回归方程、系数及 t 检验值相关系数、可决系数及 F 检验值农业从业人员(LN)lnYNt = -0.92 + 2.15lnLNt(-3.42*) (8.39*)R2=0.7304 调整后的 R2=0.7200F=70.44(*)化肥施用折纯量(FeN)lnYNt = 1.06 + 0.32lnFeNt(68.87*) (20.77*)R2=0.9431 调整后的 R2=0.9410F=431.2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IrN)lnYNt = -0.51 + 1.25lnIrNt(-2.17*)(7.85*

16、)R2=0.7031调整后的 R2=0.6916F=61.56(*)农用机械总动力(MaN)lnYNt = 1.03 + 0.30lnMaNt(40.59*)(13.25*)R2=0.8711调整后的 R2=0.8661F=175.63(*)农村用电量(PoN)lnYNt = 1.34 + 0.18lnPoNt(109.12*)(12.88*)R2=0.8645调整后的 R2=0.8593F=165.87(*)资料来源:根据2001、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中的数值是t检验的统计值,*表示在0.01的统计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示在0.05的统计水 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

17、验。与对河南省的粮食生产函数的计量分析相似的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函数也只是与单 项因素的计量分析呈现出显著性的计量关系,一旦试图通过逐步回归法加入别的因素时, 计量方程就变得没有经济学意义了。例如,当我们试图在单位土地产量与单位土地上的 化肥施用量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增加“农用机械总动力”这一因子时,计量方程中关于该 因子的系数却变成了负数,这是没有经济意义的,或者说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因此, 与河南省的粮食生产函数分析一样,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多重共线性,只有单位土 地上的“化肥施用折纯量”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粮食产量之间存在最为显著的计量经济学 关系:YNt = 1.06FeNt0.32(3

18、) 对比河南省与全国平均的粮食生产函数估计式可以看出,河南粮食生产中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为 0.35,高于全国粮食生产函数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 0.32,说明河 南粮食生产的要素生产力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河南农业生产函数计量方程中的常数项为 1.76,也要高于全国农业生产函数计量方程中的常数项 1.06,说明河南省农业生产的其他条件也要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实际情况是,虽然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河南省亩均粮食产量为 0.358吨/亩,高于全国平均亩均粮食产量 0.314 吨/亩;平均每个农业从业人员的粮食产量为 1.60吨/人,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66 吨/人。这里,我

19、们使用的亩均粮食产量进行计量分 析,以便消除土地面积波动的影响(这是由于,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土地面积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不确定)。可以看出,河南省能够获得高于全国的粮食亩产,应该是在单位土地 面积上投入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生产资料所获得的。实际情况是,河南省的人均耕 地仅为 1.59 亩/人,而全国平均水平是 2.11 亩/人。或者说,在每亩耕地上,河南省平均 要投入 0.257 人/亩,而全国平均仅投入 0.154 人/亩。化肥投入量的情况是,2005 年,河 南省平均每亩投入化肥 0.57 吨/公顷,而全国平均每亩投入化肥仅 0.46 吨/亩。由此可见, 河南省的粮食生产仍然是粗放型的高投

20、入、高产出、低效率类型。3. 农民是否有获利源泉如果单单从狭义的农业概念上看,即是仅仅从种植业中粮食生产的优势,以上分析方 法就是从狭义的概念上进行分析的。那么事实上,在林、牧、渔业方面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缺 口,那么说我们称得上是农业大省倒不如称得上是种植业大省更确切些。伴随着现代工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国际化程度加深,农民的粮食也不在是过去的 香馍馍了,人们的消费层次的进一步提升要求粮食的深加工程度加深。然而我们知道现在农 村还仍然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为主,它根本还不具备粮食深加工的技术条件。自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性通货膨胀就一直伴随在我们左右,尤其是从 2007 年初自今 的通货膨胀现象尤

21、为突出,社会上各种产品的价格争相上涨。与城市居民工资比较固定不同, 农民的收入变化不定,几乎完全自由的农产品市场使农民受尽价格波动之苦;农村中的贫困 者和受灾群众,极少低保,也少有补助,面对不断飙升的消费品价格,除了就范,几乎无能 为力;农民购买的工业品完全不同,价格控制在卖家手里,今年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只 能被动接受。农业基础投入品,尤其是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业灌溉等价格猛增。面对 着一方面粮食价格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化肥等关键农业用品价格猛增的局面,农民犯难了, 我们可以这样算一笔账:假如一个典型农户有六口人,根据调查数据看,河南省平均人均 耕地是 1.59 亩/人,粮食平均亩产分别

22、为 0.36 吨/亩,那么这个六口之家一年可以达到 3.43 吨粮食,假如不计本家户自身消耗的粮食的话,一年可以赚到 5495.04 元的收入,然而扣除 农业投入的固定资产原值是 5174.94 元/户,这样算下来每家每户净收入为 240.1 元,当然 农民并不是不消耗粮食的,这样下来是根本赚不到钱的。那么问题就出现了,种粮不赚钱那 为什么还有一部分农民去种粮食呢?其实这些事实仍然还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只是些妇女、儿 童以及老人而已,由于农村工业化程度低,农村还没有出现可以“收留”足够农民打工的企业, 于是为了谋生,农村的“壮丁”早已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妇女、老人没有其他谋生之法不得已 才在土地上劳

23、作维持微薄的收益。事实上,在任何国家,农业都是弱质产业。在发达国家,农业照样享受各种补贴政策。 目前美国对农业的补贴每年超过 1500 亿人民币,美国农业净收入的四成来自补贴,美国农 民的收入有四分之一来自补贴。而欧盟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近几年来也开始了农业种粮补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缓解了农民的部分压力,但 是能让是指标不治本。在笔者看来真正的良方是改变目前的种粮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是通过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从而形成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实这完全可以在保留我们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农民自愿组织成生产联盟,形 成特殊意义的农业生

24、产“公司”,把这些农民的土地交给在农业生产上具有优势的种粮大户手 中,让这个农业“专家”进行统筹安排规划,这样就可以在原来相同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收益, 最后作为“股东”的农民可以分取“红利”了。据悉 2008 年 7 月 18 日,山东全省首家农村土地 流转合作社枣庄市山亭区全崮山土地流转合作社在区工商局登记注册,成为具有法人资 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成立,为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有效实现形式、促 进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标志着该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多形式、多渠道发展的新 阶段。这一尝试与笔者的想法有些类似。其次,由于农民缺乏必要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所必要的知识技能,缺乏自主创业

25、的知识技 能和必要的资金或者是缺乏相应的融资能力,使得农民找不到其他的谋生门路;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下发适当是政策措施,为农民提供农技培训机会以及必要的农业信贷优惠。再次,由于农村或其附近的城市就业机会不足或提供就业机会的速度发展过慢,农民就 业也就很困难了。因此政府应当鼓励一些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让农民真正有机会到工厂中 上班,能够得到固定的一份收入。最后,控制农资价格的恶性上涨,让农民直接享受到优惠。 当然,“三农”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得了的,深层面探讨三农,它要受到很多复杂因素影响着,包括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因素。参考文献1 刘东勋,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陆农区农耕文明向工

26、业文明转型研究,(批准号:2007FJJ030)【J】2 吕火明,农业技术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M】3 乐君杰,中国农村劳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M】4 赵翠萍, 河南小麦的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8). Vol.40, No.4, p422-425.【J】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Abou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and how to find the outlets of farme

27、rsYang LinglingSchool of Economic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AbstractHenan province is the most populous province, but it is also the first province for food production.From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s, three mainly productive elements including labor、land andcapital make great c

28、ontributions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While as we all know,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opulation outflow rate greater than birthrate, the agriculture labors cant increase.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fixed area,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cultivable land and

29、food planting area cant increase.Together with the competition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apital cant input more into agriculture.So,the yield-increasing of henan province attribute to the increasing of fertilizer,agricultural chemicals,irrigation works, agricultural engines etc, as

30、 well as the effect of th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adoption of the market mechanism.Through some expertsagriculture production function,it is acquired that henan province own accurate compatative advantage in crop production.But followed by the increasingly price of farm imput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apparent characters of high input but low efficiency in Henan province,farmer cant benefit from farming and they must find a way out Keywords: Henan; Food productio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