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进展1.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19488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供应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进展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球供应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进展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球供应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进展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球供应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进展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球供应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进展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供应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进展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供应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进展1.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品论文全球供应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进展1肖伟 1,2,赖明勇 1,21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 (410079)2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沙 (410079)E-mail:gggggna摘要:以全球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综述研究过程中若干重要问题的进展。将全球供应链的 理论研究视为需求导向的研究,结合历史事件对研究进程分类,提出全球供应链研究的三阶 段框架。文章结论指出:全球供应链是对世界之平假说的证明与证伪;研究过程存在螺旋上 升趋势;古典研究与现代研究并未终结,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得到新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国际贸易;生产管理中图分类号:F2701引言全球供应链(Global suppl

2、y chain)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27的工作中。之后的学者们不 断丰富,形成了完整的定义,认为全球供应链是实现一系列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相互关联的商 业活动,包括采购原料和零件、处理并得到最终产品、产品增值、对零售商和消费者的配送、 在各个商业主体之间交换信息,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扩大收益。随着技术进步,产品结构日趋复杂,而交通运输与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全球供应链运 营提供了必要条件。国际分工深化是全球供应链发展的客观基础。从产业间分工到产品间分 工,再到产品内分工,全球供应链可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 而强调将企业的资源集中在关键业务上。1950年至今,全球供应链研究为跨

3、国公司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5年,专栏 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为新兴市场改变世界的能力所震惊。提出技术改变世界,国界正在消 亡。地球是平的成为政商第一显学。世界之平假说得到中国有力支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 地。改革开放30年,GDP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沿海地区与发达国家水平接轨。大量跨国公 司投资于中国境内,为中国带来税收和就业岗位。然而,在证明世界之平假说的同时,中国 也在证伪这个命题。短期内,全球供应链确实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就业、税收和投资,提供参与国际分工的机 会,带动制造业发展,促进技术水平提高。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在于廉价劳动力 和优惠政策。

4、跨国公司掌握核心技术与品牌销售优势,发展中国家仅处于配合地位。中国有两头在外的国际贸易结构,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的加工工厂位 置。当前,这种模式正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首先表现在国内原料供应枯竭,国际原料市场 为少数集团垄断,原料以产品形式出口造成国内再生原料不足。其次表现在生产过度依赖外 需市场,内需市场长期萎靡,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国际销售渠道为少数集团垄断。仅2008年头5个月,中国PPI指数平均增长率超过8%,对国内消费极为不利。欧美外需 市场的萎缩使中国沿海外贸企业群发生集群性衰败。国内消费者集团趋于保守化,企业集团 排斥跨国集团。以上种种,以至于美国花旗银行经济分析

5、师唐雅玲表示,“以前中国所有的 优势现在都变成了中国的问题。”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和谐共赢?当前中国外汇存底已近8万亿美元,内有人民币升1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50532029)的资助。- 12 -值压力,外有美元贬值影响,正是需要将货币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实现海外投资,建立完备生产网络,争取全球话语权的大好时机。研究全球供应链战略布局问题,争取中国工业的 原料与市场可获得性,具有现实意义。2全球供应链的古典研究多国公司决策问题(1) 古典研究的背景和主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 50 年代起,跨国公司的地位和数量迅速增加,尤其以欧 美跨国公司居多。

6、至 60 年代,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达 7000 家以上,海外子公司超过 27000 家,对石油、汽车、医药、计算机、重化学工业等主要工业领域实现跨国垄断。这段时期的 发展中国家尚在革命战争中,无暇顾及国际经济局势。作为应用性研究,全球供应链研究工作以跨国公司的当前需要为导向,主要回答这样一 个问题:对于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mpany, MNC)在不同地区开展业务活动时,如何 决策以实现最优?即多国公司决策问题。(2) 问题的简化和解决对 MNC 优化问题,最早见于文献27的文献,但他的讨论限于在一国的不同地区,认 为集中决策是最优选择。之后文献29把问题扩展到不同国家条件

7、,同时将问题进行了调整, 简化为 MNC 应该采用集中决策模式还是分散决策模式。随后的 20 年中,学者们就该问题进行争论。文献27、文献29、文献12、文献70、 文献45支持集中决策,文献14、文献40、文献24、文献4、文献71、文献68支持 分散决策。该争论的最新进展是文献20的工作。他提出 MNC 在战略层面上应选择总部集中决策, 在战术层面选择总部集中决策和分部分散决策均可,在运作层面应选择分部分散决策,该观 点得到了美国铝业公司和汽车制造集团在案例上的支持。文献20总结古典研究。他认为 MNC 是全球供应链的早期形式,即以跨国公司为边界 的供应链。MNC 的一切资源、产品、服务的

8、交易都在公司集团内部各分部之间进行。(3) 对古典研究的评价19501970 是资本主义战后的黄金发展时期。跨国公司在全球攫取生产要素,出于利润 最大化的要求,公司总部赋予分部一定决策权以提高绩效,却又不愿意看到分部掌握太多决 策权力而失去控制。因而决策权分配成为一个两难问题。这一难题又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 物流科技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不断加入而变得更为复杂。总结全球供应链的古典研究工作,是以多厂企业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企业决策模式, 特别重视总部和分部之间的联系。由于问题涉及跨国公司内部,相关研究工作多受到跨国公 司的资助。3全球供应链的现代研究规划工具的广泛应用(1) 现代研究的背

9、景和主要问题19701990 年,发达国家集团内部就跨国贸易问题矛盾加深。发展中国家已结束上层建 筑的调整,争取经济权益的活动日益增加。特别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和两次石油危机, 使跨国公司认识到世界不再是平的。受石油危机影响,美国政府科学再规划现有产业布局。在政府需求引导下,企业地理研 究的重要力量华盛顿学派集体转向区位理论研究。而跨国公司的需求是,如何在有冲突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生产要素配置,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至此,全球供应链的研究和企业地理的研究出现分化,开始探索自身的研究范式。19701990 年,经济学理论界产生了一系列新理论,有力的支持了全球供应链的研究工 作。最主要的贡献来自三个

10、方面。国际分工假说对全球供应链的贡献。该假说认为技术进步导致产品结构复杂,而交通运 输与通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全球供应链运营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国际分工 深化是全球供应链发展的客观基础。从产业间分工到产品间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全球供 应链可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研究跨国公司之间合作关系 成为热点。交易费用假说对全球供应链的贡献。由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和紧密合作。对增值 活动的认识成本更低、认识效果更好,与单个跨国公司相比,更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具体 表现在组织的边界在扩大,但全球供应链内的企业交易边界却在缩小,特别是 JIT 等模式的 出现,较好的

11、规避了管理报酬递减的问题,具有一体化规模经济效应。核心竞争力假说和比较优势假设对全球供应链的贡献。全球供应链为产品内分工提供了 基础,使得链条内的中间产品也反映出比较优势。假说认为全球供应链比单个企业更容易获 得成本领先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因而强调跨国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 业务上。短期内,全球供应链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就业、税收和投资,提供参与国际分工的机 会,带动制造业发展,促进技术水平提高。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在于廉价劳动力 和优惠政策。跨国公司掌握核心技术与品牌销售优势,发展中国家仅处于配合地位。在以上假说的影响下,跨国公司调整运营战略,将出口产品转变为出口工厂和出

12、口资本, 在全球寻找成本洼地。全球供应链研究工作需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重新规划跨国公司的生 产-配送网络,实现收益最大化,即全球物流系统(Global logistics system, GLS)问题。全球供应链的定义也随之发生改变。GLS 被认为是全球供应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用于实现一系列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相互关联的商业活动,包括采购原料和零件、处理并得到最 终产品、产品增值、对零售商和消费者的配送、在各个商业主体之间交换信息,其主要目的 是增加公司和供应链伙伴的运作效率、工艺水平和竞争力。(2) 问题的解决和新工具的使用 全球供应链整合了分散在各国的从原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关键商业过程,用

13、于向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产品、服务、增值和信息交换。对于 GLS 问题,最主要的研究 范式是规划方法(mixed integer planning, MIP),占据约 50%的成果。可用决策变量、业绩 指标、供应链结构变量、国际因素来归纳 MIP 模型。表 1 决策变量表文献工厂选址产能与运输量选择供应商其他文献28是是否金融模式文献6是否是资本扩张产能分配文献11是是是工厂间运输文献10是是是/文献25是否否产品运输文献34是否否产品运输文献3是是否/文献22否是是/文献47是是否/文献30是是否/文献22否否否库存水平文献17是是否产品运输文献42是是是/文献70是是否运价运输模式

14、运价分摊文献7是是否/文献23是否否/文献37是是否资本约束文献43是是否价格均衡表 2 业绩指标表文献目标函数和绩效指标文献28税后期望收益最大化文献6多种收益最大化(市场占有率、设施利用率、进口/出口水平、商业投资、产销率)文献11税后期望收益最大化文献10税后期望收益最大化文献25材料/劳动力/运输/运作成本最小化学习能力文献34工厂开关成本最小化在不确定汇率下的运作柔性价值文献3成本最小化/活动时间最小化文献22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最小化给定条件下的鲁棒性文献47生产与运输成本最小化文献30税后期望收益最大化在不确定汇率下的运作柔性价值文献22短缺与过剩成本最小文献17运作收益最大化文献

15、42生产与采购成本最小化文献70税后期望收益最大化文献7税收期望收益最大化文献23给定情况下的收益最大化文献37生产与运输成本最小化非可定量化成本的定性分析文献43多方收益分析对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成本/收益分析表 3 供应链结构表文献供应链层次是否有专门性合作决策形式文献282否多工厂多市场文献6无约束是无约束文献114是多层分工多市场文献103是多层分工多市场文献252否多工厂多市场文献342否多工厂单市场文献3多层是多层配送中心多市场文献222否多供应商多工厂文献472否多工厂多市场文献303否多层分工多市场文献222否多工厂多市场文献172否多工厂多市场文献423是多供应商多工厂多市场文献

16、704是多分工多配送中心多市场文献72否多工厂多市场文献232否多工厂多市场文献372否多工厂多市场文献433否单产品单配送多市场表 4 国际因素表文献国际因素文献28关税、汇率、消费税、工人技能文献6关税、非关税壁垒、汇率、工人技能文献11关税、非关税壁垒、汇率、消费税文献10关税、非关税壁垒、汇率、消费税文献25汇率、工人技能文献34汇率文献3关税、非关税壁垒、汇率、消费税、运输时间、库存成本文献22关税、汇率、消费税文献47汇率文献30关税、汇率、消费税文献22汇率文献17关税、非关税壁垒、汇率文献42非关税壁垒、汇率文献70关税、汇率、消费税、运输时间、库存成本文献7关税、非关税壁垒、

17、汇率、消费税、库存成本文献23汇率、库存成本文献37关税、非关税壁垒、汇率、工人技能文献43汇率、库存成本随实践工作展开,不断有新因素加入模型。2008 年,文献20的模型中,国际因素方面的变量超过 30 个。(3) 对现代研究的评价19701990 年是全球供应链研究的黄金时期,MIP 工具得到广泛应用。变量复杂化导致计算规模爆炸,模型只能给出满意解。研究门槛较低,方法学容易掌握,大量研究存在缺乏数据支持、模型雷同、观点接近的情况,存在严重的学术跟风。因而只有少数学者的研究得 到跨国公司的支持。4全球供应链当代研究引入社会责任概念(1) 当代研究的背景和主要问题1980 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

18、动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它包括环保、劳工和人权等 方面的内容,引导消费者转向关心环境、职业健康和劳动保障等多个方面。一些涉及绿色和 平、环保、社会责任和人权等的非政府组织也不断呼吁,要求社会责任与贸易挂钩。迫于日 益增大的压力和自身的发展需要,跨国公司纷纷制定对社会做出必要承诺的责任守则,或通 过环境、职业健康、社会责任认证应对不同利益团体的需要。19902008 年,是全球供应链研究的转型期。单一使用 MIP 工具缺乏平等的视角,理论 模型没有考虑相关群体。跨国公司迫切需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平衡全球供应链上各个 相关利益方的利益,更好担负起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

19、esponsibility),即 GSC-CSR 问 题。(2) 问题的探索和新理念的引入 与股东至上主义相比,社会责任理论考虑了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压力 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全球供应链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 些利益相关者与全球供应链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分担经营风险,监督制约。全球供应链的经 营决策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要求。从这个意义讲,全球供应链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全球供应链的生 存和发展依赖于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

20、东。对于 GSC-CSR 问题,最主要的研究范式是案例分析方法,占据约 80%的成果。但在具 体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选取了不同的行业背景,因而对社会责任关注的重点不同。可用社会 责任重点、业绩指标、案例对象和建议履行方式来归纳研究成果。表 5 社会责任重点与业绩指标表文献社会责任重点业绩指标表文献13公司社会义务社会福利改进文献66国家社会责任环境无害化文献26公司社会义务、环境环境无害化文献32公司社会义务、环境环境无害化文献21公司社会义务、环境环境无害化文献69公司社会义务、环境环境无害化文献38公司社会义务、环境环境无害化文献1公司社会义务、环境环境无害化文献19公司社会义务、环境环境无

21、害化文献18公司社会义务、环境环境无害化文献39公司社会义务、环境环境无害化文献8学者社会义务研究工具现代化文献72国家社会责任社会福利改进文献36国家社会责任社会福利改进文献41国家社会责任社会福利改进文献33国家社会责任社会福利改进文献9国家社会责任社会福利改进文献5劳工权益劳工权益维护文献31劳工权益劳工权益维护文献2劳工权益劳工权益维护文献16劳工权益劳工权益维护文献4964劳工权益劳工权益维护表 6 案例对象表文献案例所处行业案例所处国别文献13零售、电子电器美国、欧洲文献66电子电器、汽车印度文献26电子电器美国文献32核电台湾、美国、澳大利亚文献21电池、贱金属欧洲文献69包装印

22、刷北美文献38金属制品欧盟、北美文献1通信、电子电器美国文献19汽车欧盟文献18运输全球运输市场文献39医疗加拿大文献8已有文献欧洲、北美、日本文献72粮农中国文献36粮农、化工、化纤中国文献41养殖、水产越南文献33水产、外贸中国文献9纺织中国文献5消费市场中国文献31蓝领工人发展中国家文献2纺织、劳动力市场意大利、罗马尼亚文献16成衣、鞋帽、电子、玩具、塑料、机械、化工、 冶金中国文献4964国际劳工协会欧盟文献13造纸、计算机、快餐、娱乐中国表 7 建议履行方式表文献建议履行方式文献13社会标榜,社会责任投资,建立公司内部法典文献66建立回收中心和再生中心文献26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知识共

23、享文献32提高物流系统效率文献21全民教育运动文献69环境管理与绩效管理并举文献38整合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文献1立法规定废弃物物权转让文献19以公共服务代替私人服务文献18建立国际污染协商处理机制文献39整合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与逆向物流信息系统文献8关注新因素,改造 MIP 工具,采用新理论工具文献72清理外资企业,实施价格管制,设置投资门槛文献36原料和原料下游产品流通管制政策文献41接受战略投资,接受非政府组织援助文献33放宽外部规制,接受跨国公司资助和技术改造文献9改善投资环境,合理分配政策资源文献5规避成本压缩危害,运作危害和名誉危害文献31打击商业贿赂,制止企业与政府勾结文献2改

24、善全球供应链驱动方式文献16提起反血汗工厂诉讼,制定 SCC 标准(即标准工作环境、标准工作年龄、标准工作时间段、标准工作工资)文献4964推广全球同一的劳工标准,建立全球政府间联合组织文献13提起反血汗工厂诉讼,保障舆论监督环境由上表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供应链社会责任研究集中在社会福利提高和劳工权益保障方面,而发达国家则集中在环境和资源使用方面。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劳工 集团和生产者集团之外,消费者、政府、学者集团也作为重要力量提出对应社会责任要求。(3) 对当代研究的评价 跨国公司自行制定的社会责任有明显商业目的,且实施无法得到监督。在劳工组织、人权组织等 NGO 组织的推动下

25、,社会责任由跨国公司“自我约束”(self-regulation)的 “内部生产 守则”逐步转变为“社会约束”(social regulation) 的“外部生产守则”。ISO26000 作为各方都认 可的规则得到了全球推广,为此文献46详细叙述它的发展历史,试图推广一个举世公认的 CSR 标准。当代研究扩展了全球供应链的参与者集合,它把现代研究视为研究边界的公司环境也纳 入到研究视角中来,具体包括了非政府组织、产业联盟、消费者群体、政府、媒体和压力集 团。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也使现代研究主流工具不适合用以描述当代研究的问题。设 计新工具成为当代研究的当务之急。当代研究的服务对象也出现了多

26、样化。首先是在服务企业方面出现了细分,它更愿意为 那些有社会责任成本焦虑的跨国企业、希望改善相关利益方关系的跨国企业、希望获得长期 伙伴关系的本地企业服务。其次,当代研究也为仲裁机构指明了当地法律体系存在空白,为仲裁机构的权威性提供了建设意见。再次,当代研究开始脱离单纯经济目的。它也为社会团体与政党服务,为东道国和宗主 国政府改善人权记录提供新思路和方案。这是当代研究的泛化和深入的具体表现。5总结全球供应链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研究以利益集团的需求为导向。全球供应链研究从公司 地理学脱胎后,在近 60 年的发展中,方法学由单一工具走向多种工具综合,视角从微观走 向宏观,政策由外生转向内生。纵观全球

27、供应链研究 60 年来的发展,可以看到有如下明显 的趋势。(1) 世界比过去更平,也比过去更不平从 1950 年至今,全球供应链研究为大多数跨国公司服务,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2005 年,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外包和技术进步在改变世界,国界在消亡。地球是平的 成为政商第一显学。全球供应链的出现和兴起是最好的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市场的 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的突破使世界更平坦。但平坦的只是对发达国家有利的世界,对弱势国家和国家的弱势产业而言,平坦意味着 威胁。全球供应链在有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诸多挑战。他国政策影响、 垄断供应商勾结、跨国公司控制抵消了中国政策影响。外需

28、市场萎缩、周边国家兴起、国内 要素环境恶化使中国需要反思全球供应链的双刃剑作用。(2) 实践中的否定之否定 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供应链在全球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遭到众多发展中国家激烈反对。发展中国家不仅开始保护本国关键企业和市场,也利用手中外汇组建主权投资基金,在 国际市场上购买配套产业,打造服务于本国利益的全球供应链,引起发达国家抵触情绪。对主动型主权基金的批量收购行动,OECD 国家率先采取严厉规制政策,澳大利亚的矿 业资源不再全面开放,俄罗斯设置外资准入上限,美国国会紧急通过限制主权基金投资法案。 此举立刻引起发展中国家效仿。委内瑞拉等国强推国有化,强行驱逐跨国公司资本。全球供 应链过去的

29、成功正成为它现实面对的难题。(3) 认识的螺旋上升过程 全球供应链古典研究和现代研究并未死亡。发展中国家热烈欢迎这方面的研究。引导研究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掺杂着民族情绪宣泄、国家战略要求、追逐商业利润。研究的背景从 信奉自由主义的国际市场转向了充满了各种利益集团管制和跨国公司霸权垄断的国际市场。 这些因素使全球供应链的古典研究和现代研究重新获得价值。在中国,全球供应链的研究和 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为古老的生产力地理布局论带来新生。古典研究和现代研究走过 一条兴起、跟风、反思、批判、继承和新生的道路,正说明研究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弗里德曼并没有错。受技术进步和制度完善所赐,世界比以前更平坦

30、了。但平坦的世界 对优势利益集团有利,却会伤害劣势群体。以文献46为代表,又提出了半全球化时代 (semi-globalization)假说。从不平坦的世界到平坦的世界再到不平坦的世界,人们对世界的 认识也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参考文献1Anna Nagurney, Fuminori Toyasaki. Revers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waste recycling: a multitiered network equilibrium framework for e-cycling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31、 Part E, 2005, 41:128. 2Arnaldo Camuffo, Andrea Furlan, Pietro Romanob, Andrea Vinelli. The process of supply network internationalization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6, 12:135147.3Arntzen, B.C., Brown, G.G., Harrison, T.P., Trafton, L.L.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t digita

32、l equipment corporation J, Interfaces, 1995, 25:6993.4Baumol,W.J., Fabian,T. Decomposition, pricing for decentralization and external economies J, ManagementScience, 1964, 11(1),49-64.5Bin Jiang, Revenor C. Baker, Gregory V. Frazier. An analysis of job dis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to reduce global s

33、upply chain risk: Evidence from China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 10(15):16-32.6Breitman, R.L., Lucas, J.M. PLANETS: A modeling system for business planning J, Interfaces, 1987,17:94106.7Canel, C., Khumawala, B.M. International facilities location: a heuristic procedure for the dynami

34、c uncapacitated proble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1, 39:39754000.8Carol Prahinski, Canan Kocabasoglu. Empirical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reverse supply chains J, Omega,2006, 34:519 532. 9陈爱贞,刘志彪,中国行政垄断:利益主体的博弈与载体的泛化趋势J,经济评论,2007,6:49-54.10Cohen, M.A., Fisher, M.L., Jaikuma

35、r, R.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a normative model framework. In: Ferdows, K. (Ed.) M, Managing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1989:6793.11Cohen, M.A., Lee, H.L. Resource deployment analysis of global manufacturing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J,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and O

36、perations Management, 1989, 2:81104.12Copithorne, L.W.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transfer prices and government policy 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Economics, 1971, 4(3):324-341.13D. Eric Boyd, Robert E. Spekman, John W. Kamauff and Patricia Werhan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Global Supply Chains

37、: A Procedural Justice Perspective 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7, 40:341-356. 14Dantzig,G.,Wolfe,P.The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for linear programs J, Econometrica, 1961,29(4):767-778.15Dantzig,G.,Wolfe,P. Decomposition principle for linear programs J, Operations Research, 1960, 8:101-111. 16DARA OROU

38、RKE. Multi-stakeholder Regulation: Privatizing or Socializing Global Labor Standards? J,World Development, 2006, 34(5):899918.17Dasu, S., de la Torre, J. Optimizing an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partially owned plants under condition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 43:313333.18DE

39、NNIS RONDINELLI, MICHAEL BERRY.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Managing Interactions in a Global Economy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18(4):398410.19Frank Schultmann, Moritz Zumkeller, Otto Rentz. Modeling reverse logistic tasks within closed-loop supply chains:

40、An example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171:10331050.20F.Villegas, J.Ouenniche. A general unconstrained model for transferpricing In multinational supply chain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87:829-85.21Giannis T. Tsoulfas, Cost

41、as P. Pappis, Stefan Minner. An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the reverse supply chain ofSLI batteries 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2, 36:135154.22Gutierrez, G.J., Kouvelis, P. A robustness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sourcing J, Annals of OperationsResearch, 1995, 59:165193.23Hadjinicola,

42、 G.C., Kumar, K.R. Modeling manufacturing and marketing options in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2, 75:287304.24Hass,J.E. Transfer pricing in a decentralizedrm J, Management Science, 1968, 14(6),59-68.25Haug, P. An international location and production

43、 transfer model for high technolog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1992, 30: 559572.26Henriques I & Sadorsky 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stakeholder import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2:87-99.27Hishleifer,J. On the economics of transfer pricing 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29 (3), 1956, 172-184.28Hodder, J.E., Dincer, M.C. A multifactor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plant location and financing under uncertaintyJ, Computers and Op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