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污染影响因素的 LMDI 分解研究.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19728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业污染影响因素的 LMDI 分解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污染影响因素的 LMDI 分解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污染影响因素的 LMDI 分解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污染影响因素的 LMDI 分解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工业污染影响因素的 LMDI 分解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工业污染影响因素的 LMDI 分解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业污染影响因素的 LMDI 分解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品论文中国工业污染影响因素的 LMDI 分解研究董琨,王友亮(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5摘要:本文分别使用工业企业分行业数据和分地区数据,将影响污染物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规 模效应、结构效应、生产技术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对三种主要污染物进行了分解分析,并 针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以下结论:经济增长是污染物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结 构变化对污染减排的贡献不大,技术进步(包括生产技术和清洁技术)才是污染减排的主要 因素;不同的污染物对其排放的减少具有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对10污染物减排有负向的作用。关键词:工业经济学;污染减排;对数平均迪氏指数中图

2、分类号:F205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Industrial Pollution15on LMDI DecompositionDong Kun, Wang Youliang(School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aoNing DaLian 116024)Abstract: Using the sub-industry data and regional data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e decomposethe factors wh

3、ich influence pollutant emission of scale, structure, production technique and clean20technique. We chose three main pollutants and compare the decomposition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economic growth is the primary factor in pollution increase; the change of industry structure has a little

4、 contribution to pollution reduc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cludingproduction technique and clean technique) is the major factor pollution reduction; the chang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as played a negative role in the pollution reduction.25Keywords: Industrial Economics; Pollution R

5、eduction;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 却日趋严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30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想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就必须深入分析影响污染物 排放的因素。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污染排放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占有较 大比重,因此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对于准确把握中国当前污染减排 工作的现状,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的过程需要消耗各种资源,不可避免地产

6、生对环境有害的副产品。然而,经济35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经济学家早就发现,某些污染物的排放与人均收入 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例如,Grossman 和 Krueger 利用全球环境检测系统收集的数据 实证得到,人均收入的增长在初期使得环境质量恶化,但后期阶段环境质量却不断提高。环 境质量与人均收入的这种关系曲线被称为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那么,必定存在某些因素使 得污染物排放减少1。Pasche M 认为,由于存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随40着一国收入水平达到一个特定的临界点,污染排放与经济的关系可以从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2。分解分析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能够量化

7、各种效应对污染排放影响的方法:李斌、赵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90041120045)作者简介:董琨,(1980-),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污染的产业治理。E-mail:dongkun- 10 -新华使用差分分解模型将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分解为经济结构效应、生产技术进步效应、污染治理技术进步效应以及它们之间共同作用效应3;夏艳清将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演变的影 响细分为规模效应、人口效应、三层次的结构效应和削减效应4;薛智韵分解分析了中国制45造业 CO2 排放变化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5。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引入行业数据与地区数据,将研

8、究重点放在分解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上。1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1.1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一般认为,一个经济体的总污染排放量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经济体的规模,结构和技50术水平。一个经济体是由若干个经济部门组成的,同样,经济体的总污染排放量等于各个经 济部门污染排放量的总和。可以用以下等式来表示:nEt = et ii =1 (1)其中,Et 为 t 时期总污染排放量;55et i 为 t 时期第i个部门的污染排放量,总共有n个部门。根据Ekins6、Arik Levinson7的模型,上式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以下的污染物排放基本公 式:nEt = Yt St i I t ii=1(2)其中:60Yt

9、为 t 时期经济体的总产出,代表着经济体的经济规模;yt iSt i 为 t 时期第i 个经济部门的产出( yt i )占经济体总产出的比重, St i =Yt,代表着经济体内部的经济部门结构;et iyI t i 为 t 时期第i 个经济部门的污染排放强度,即单位产出污染物的排放量, I t i =,t i代表着t 时期第i 个经济部门的技术水平。65I t i 衡量的技术水平是通过衡量第i 个经济部门的污染排放强度来决定的。事实上,技术 水平可以再分解为两种技术水平,一种是生产技术水平,另一种是清洁技术水平。生产技术 水平用单位产出污染物的产出量来衡量,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就是经济部门在生产

10、的过程中 通过改进技术,使得单位产出污染物的产出量减少。清洁技术水平用污染物排放量与产出总 量的比值来衡量,清洁技术的进步就是指经济部门通过提升污染减排技术,使得污染物的排70放率降低。可以用以下式子来表示:I t i =et iyt i= et iyt i et iet i= Tt i At i(3)其中:et i 为 t 时期第i 个经济部门的污染物总产出量;et iTt i 为第i 个经济部门的污染产出强度,Tt i =yt i,代表着生产技术水平;et i75At i 为 t 时期第i 个经济部门的污染排放率, At i = ,代表着清洁技术水平。et i需要指出的是, At i 的变

11、化衡量的不只是经济部门单纯清洁技术水平的变化,还有可能 是该部门在现有清洁技术水平下对清洁设备使用量的变化。影响该变化的原因有政府对该经 济部门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察部门对违规污染排放的惩罚力度、以及经济部门的社会环 境责任感等。80综合公式(2)和(3),最终采用的污染物排放基本公式为:nEt = Yt St iIt i i =1n= Yt St iTt i At i i =1(4)8590951001.2LMDI 分解模型目前对基本公式进行分解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拉氏指数分解法,另一种是迪氏指 数分解法。拉氏指数分解法的基本思想就是直接对某一因素求微分,考察在保持其他因素不 变的条件

12、下该因素的变化对总效应的影响。作为一种简单的微分方法,拉氏指数分解法具有 广泛的应用。但该方法有一个缺点,即没有对各因素的交互影响项进行考察,因此存在“余 项”。尽管该“余项”在数据数列连续且微分很小时趋向于 0,可以忽略不计,但在使用离 散数据且微分很大时就会存在较大偏差。迪氏指数分解法源于 1924 法国数学家 Divis 提出 的新指数形式,并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也可以通过微积分进行推导, 与拉氏指数分解法不同的是,迪氏指数分解法不是对各因素进行微分,而是对时间进行微分, 然后分解出各因素的变化对总效应的影响。同拉氏指数分解法一样,迪氏指数分解法也存在 无法

13、解释的代表个因素交互项的“余项”,且在各因素的变化量趋向于 0 时,“余项”也趋 向于 0,从而可以忽略不计。但当各因素变化比较大时,就会引起较大偏差。由于迪氏指数 分解模型采用对数函数的形式,从而它还存在“0”值和“负”值的问题。后期学者针对拉氏指数法和迪氏指数法的问题,即无法解释的余项,提出了一些改进的 方法。例如 Sun 提出的“完全分解的 Laspeyres 方法” 8、Liu,Ang 和 Ong 提出的适应性加权迪氏分解法(Adaptive Weighting Decomposition,AWD)9。以及 Ang B.W.提出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

14、ivisia Index,LMDI)10。在以上的分解方法中,对数 平均迪氏指数法在目前的研究中应用比较广泛,它不仅可以将余项完全分解,还可以处理分 解中存在的“0”值和“负”值的问题。因此,本文的分解方法就采用加法形式的对数平均 迪氏指数法。以下为加法形式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分解模型的数学形式:nn已知公式(4): Et = Yt St i I t i = Yt St i Tt i At ii =1i =1t = 1, t = 0 分别代表报告期和基期,设:105Wi = ( E1i E0 i )(ln E1 i ln E0 i )(5)nnnE = E1 E0 = E1i E0 i = (

15、E1i E0 i )(6)i =1i =1i =1将(4)式和(5)式带入到(6)式中得:nE = Wi (ln E1i ln E0 i )i =1nY S T A= W ln( 1 1i 1i 1i )iY S T Ai =1 01i1i1inY S T A110= W (ln 1 + ln1i + ln1i + ln1i )ii =1 Y0nYS0 i nT0 iS nA0 iT nA= W ln 1 + W ln1i + W ln1i + W ln1i(7)iY iSiT iAi =1 0i =1 0 ii =1 0 ii =1 0 i115(7)式可简记为:E = E gm + E j

16、g + Esj + Eqj其中,E 为总的污染排放变化量;nY1Egm = Wi ln Y表示规模效应;i =1 0E jgn= Wi lnS1iS表示结构效应;i =1 0 iEsjn= Wi lnT1iT表示生产技术效应;i =1 0 iEqjn= Wi lnA1iA表示清洁技术效应。120125130i =1 0 i从而,总污染排放的变化量可以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生产技术效应和清洁技术 效应。生产技术效应与清洁技术效应之和还可以作为总技术效应来考察,总技术效应用 E js 表示, E js = Esj + Eqj 。2数据的选取与处理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数据都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由于要

17、分析的是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因 素,所以选用的数据都是工业数据。在做行业分析时,将工业行业分为 39 个类别;在做地 区分析时,将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分为 5 个地区,具体分类见表 1、表格 2。鉴于统计数据 的可得性以及统计口径的差别,本文截取了统计年鉴中 2004 年至 2010 年的数据,选用全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来代表经济产出水平,选取的主要污染物有工业二氧化硫、工业 烟尘以及工业废水。135表 1 行业分类Tab. 1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序号 行业名称 序号 行业名称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1医药制造业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2化学纤维制造业3黑色

18、金属矿采选业23橡胶制品业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4塑料制品业5非金属矿采选业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其他采矿业2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农副食品加工业2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食品制造业28金属制品业9饮料制造业29通用设备制造业10烟草制品业30专用设备制造业11纺织业3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3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3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4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3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5家具制造业35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6造纸及纸制品业36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7印刷业和记录

19、媒介的复制3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8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9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0145150表 2 地区分类Tab. 2 Regional Classification地区 省份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西南地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中部地区内蒙古、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北地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由于统计年鉴上所给的工业总产值是用当年期价格核算的,所以本文分别用工业产品价 格指数和各省、直辖市工业产品价格

20、指数将各年的行业工业总产值以及各省、直辖市的工业 总产值都折算到以2004年为基期的水平。工业经济结构( S )用工业中各行业(或各地区) 所占比重来衡量,工业生产技术水平(T )用工业各行业(或各地区)单位总产值污染产生 总量表示。由于相关统计年鉴没有直接给出工业部门各行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产生总量,本 文用工业污染最终排放量与去除量之和表示污染产生总量。工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 A ) 用工业各行业(或各地区)污染最终排放量与污染产生总量的比值表示。工业广义技术进步( I )用单位工业总产值污染排放量表示。3实证结果3.1行业数据分解结果1553.1.1工业二氧化硫的行业数据分解结果表 3 为

21、以 2004 年为基期,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分行业数据分解结果。可以看到,规模 效应始终为正,对二氧化硫的排放起到了增加的作用。除 2005 年结构效应和生产技术效应 为正以外,其他所有时期的结构效应、生产技术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都为负,也即是说这三 个效应对二氧化硫的排放起到了减少的作用。2005 年的结构效应和生产技术效应为正,表明产业结构的改变和技术退步增加了二氧化硫排放。生产技术退步的原因有生产机器设备的老化、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地区增加产量、能源结构的变化等。160表 3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行业数据分解(单位:万吨)Tab. 3 Decomposition of SO2 Emissions

22、from Industrial Data总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生产技术效应清洁技术效应2005/2004229.09159.1529.13124.08-83.282006/2004273.75545.97-17.47-39.80-214.962007/2004239.76941.85-52.74-150.81-498.542008/2004110.381198.28-112.07-307.50-668.322009/2004-31.991376.67-143.97-327.29-937.412010/2004-22.311717.32-179.29-467.12-1093.22165170从

23、2005 年到 2010 年,规模效应导致二氧化硫排放增加的百分比持续上升,而实际二氧化硫排放增长率却持续下降,表明我国污染减排的力度持续增加。2010 年的结构效应、生 产技术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总共使得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 1739.63 万吨,结构效应对二氧化 硫的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 10.3%,生产技术效应占的比重为 26.9%,清洁技术效应占的比重 为 62.8%。可以看出清洁技术效应对减少污染排放的作用最大。2005 年至 2010 年间,结构 效应对总污染排放减少所占的份额有所提高,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对减少污染排放的作用越来 越大,体现了国家对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污染减排的重视程度越来越

24、大。生产技术效应对污 染排放减少所占的份额也表现出提高的趋势,说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减少污染排放的作 用也越来越大。清洁技术效应对污染排放减少的作用表现出下降的趋势。1751801851903.1.2工业烟尘的行业数据分解结果表 4 为以 2004 年为基期,工业烟尘排放的分行业数据分解结果。可以看到,规模效应 始终为正,表明经济规模的增长使得工业烟尘的排放量增加。除 2005 年的生产技术效应为 正外,其他各年份的结构效应、生产技术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都始终为负,表明经济结构的 调整、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清洁技术的进步(包括污染排放标准的提高)对工业烟尘的排放量 都具有减少的作用。2005 年至

25、 2010 年,规模效应导致的工业烟尘排放增加比例持续提高,表明经济规模在 每一年都是增加的。清洁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导致的排放减少比例也是持续增加的,尽管结 构效应导致的排放减少比例变化较小。但生产技术效应导致的工业烟尘排放量减少比例却没 有表现出持续变大的趋势,反而在 2008 年和 2010 年出现上升趋势,表明这两个年份的生产 技术效应为正,增加了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从而导致总效应在 2010 出现上升趋势。出现生 产技术效应为正,即生产技术退步的原因和上文中所提到的原因相同,包括生产设备的老化、 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地区增加产能、使用烟尘排放密度更大的能源等。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地区 增加产能的

26、证据在下文中分析地区数据的结构效应时可能会发现,因为使用地区数据分解出 的结构效应所代表的含义就是不同污染排放强度的地区经济产出比重的变化导致的污染排 放量的变化。若某地区的污染排放强度高,且其产出比重增加了,就会使结构效应趋向于正, 即,结构效应趋向于增加污染排放。但污染排放强度代表的是广义技术水平,包括生产技术 水平和清洁技术水平,污染强度高有可能是生产技术水平低造成的,但也有可能是清洁技术 水平低(包括该地区的污染排放标准低)造成的。所以,作为生产技术水平退步原因之一的 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地区增加产能只能部分地由地区数据分解的结构效应解释。195表 4 工业烟尘排放的行业数据分解(单位:万

27、吨)Tab. 4 Decomposition of Dust Emissions from Industrial Data总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生产技术效应清洁技术效应2005/200463.5370.74-4.4853.74-56.472006/2004-22.62227.29-20.76-35.57-193.572007/2004-94.39376.82-29.08-167.55-274.582008/2004-184.25463.61-42.38-114.89-490.582009/2004-242.68528.74-47.73-130.47-593.212010/2004-238.56

28、659.30-56.24-105.54-736.072002053.1.3工业废水的行业数据分解结果表 5 为以 2004 年为基期,工业废水排放的行业数据分解结果。规模效应始终为正,表 明规模效应使得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增加;结构效应始终为负,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工业 废水排放减少;清洁技术效应为负,表明清洁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生产技 术效应除了在 2005 年略微显正外,其他各年份都为负,表明生产技术效应也减少了工业废 水的排放。表 5 工业废水排放的行业数据分解(单位:万吨)Tab. 5 Decomposition of Wastewater Emissions from I

29、ndustrial Data总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生产技术效应清洁技术效应2005/2004-0.04100.0846-0.01620.0027-0.11212006/20040.00950.2925-0.0253-0.1824-0.07522007/20040.01980.5065-0.0319-0.2805-0.17432008/2004-0.01720.6564-0.0397-0.4233-0.21062009/2004-0.28540.6784-0.0261-0.5333-0.40442010/2004-0.43080.7571-0.0294-0.5929-0.565621021522

30、0225从长期来看,规模效应表现出上升趋势,但 2009 年上升幅度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受到2009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产出增长变缓。结构效应一直保持着对工业废水排放微弱地 减少作用。生产技术效应保持向下的趋势,表明生产技术进步的幅度保持稳步地增加。清洁 技术效应在 2008 年后出现大幅度地下降趋势,而纯清洁技术的进步幅度在短期内差别不会 太大,所以清洁技术效应下降的原因应该是工业废水污染排放标准的提高,或者其他能够增 加废水处理设备投资的因素导致的。受规模效应增长变缓与清洁技术效应大幅下降的影响,2009 年工业废水实际排放变化比例出现大幅下降。3.2工业污染影响因素的地区数据分解结果与

31、分析使用地区数据可以把总污染排放分解为四个因素影响的和,分别是规模效应、结构效应、 生产技术效应、清洁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规模的增 加使污染排放增加的量;结构效应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地区经济比重的变 化引起的污染排放量的变化;生产技术效应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产出所 排放的污染物的变化导致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变化;清洁技术效应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污染排放占污染产出比重的变化导致的总污染排放量的变化。此处重点考察地区 检差异对污染物排放因素的影响,因此只列出了二氧化硫排放分解的结果,其他污染物分解 可以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

32、3.2.1工业二氧化硫的地区数据分解结果表 6 为以 2004 年为基期,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地区数据分解结果。可以看到,规模效 应对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增加作业;结构效应在 2006 年、2005 年具有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作用,但从 2007 年开始对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增加的作用;生产技术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对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减少的作用。230表 6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地区数据分解(单位:万吨)Tab. 6 Decomposition of SO2 Emissions from Regional Data总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生产技术效应清洁技术效应2005/2004276.70178.50-2

33、2.35162.49-41.942006/2004341.30600.98-21.05-1.73-236.902007/2004248.381020.553.14-247.29-528.022008/200499.771286.2124.37-488.43-722.382009/2004-25.661497.6456.10-567.36-1012.032010/2004-27.181832.1259.61-744.45-1174.45235240结构效应对二氧化硫的排放起到了增加的作用,表明污染排放强度低的地区的产值比重减小,而污染排放强度高的地区的产值比重增加,变化的原因有可能是产业在地区间

34、的转移, 也可能是地区自身经济的发展。为了考察产业是如何在地区间转移的,或者变化的,这里列 出了各地区对结构效应的贡献量,见表 7。可以看到,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结 构效应为负,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结构效应为正,表明若存在产业地区转移,则必是从东 部、东北、西北转移到中部和西南地区。并且,中部和西南地区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相 对要高一些,原因可能是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也可能是清洁技术水平较低(包括污染排放标 准较低)。表 7 各地区结构效应(单位:万吨)Tab. 7 Regional Structure Effect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合计结构效应-25.6589

35、.84-2.8131.48-33.2459.61245250255260从长期来看,规模效应、生产技术效应、清洁技术效应和总效应的分解结果与行业数据的分解结果一样,都有相同的趋势,但地区的结构效应却不同于行业的结构效应,表现出逐 渐增加的趋势,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比重逐渐增加,这正与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 起重要战略相一致。3.2.2地区数据与行业数据的结果比较 使用地区数据和行业数据分解的总效应,即实际污染排放变化量应该是相同的。但由于数据统计上的差别以及在做行业数据分解时由于工业产值数据的缺失,去掉了除了表 1 所列行业外其他工业行业的污染排放量,导致本文分解的地区数据和行业数据总效应

36、存在细微差 别。同样,地区数据和行业数据分解的规模效应也应该是相同的,但由于以上原因和工业产 值在做价格平减时所用的地区和行业平减指数的差别,使得分解出的规模效应也存在细微差 别。使用地区数据分解的结构效应不同于使用行业数据分解的结构效应。使用地区数据分解 的结构效应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地区产出比重的变化引起的污染排放量的 变化;而使用行业数据分解的结构效应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行业产出比重 的变化引起的污染排放量的变化。所以,地区数据分解的结构效应衡量的是地区经济结构变 化对污染排放的影响,行业数据分解的结构效应衡量的是产业结构变化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地区数据和行业数

37、据分解的生产技术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也存在差别。行业数据分解的 生产技术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要受到地区产出结构变化的影响,同样,地区数据分解的生产精品论文265270275280285290295300技术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要受到行业产出结构变化的影响。那么地区产出结构的变化是如何影响行业数据分解的生产技术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的呢?只有存在地区间污染排放强度的 差别,地区产出结构的变化才会对污染排放有影响,而地区间污染排放强度差别的来源有两 个,一是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别,二是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别。当产业的地区转移是从污染排放 强度低的地区转向污染排放强度高的地区时,就会增加污染排放。若地区间的污染排放强

38、度 差异是由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带来的,那么这种产业的地区转移就会使行业数据分解的生产 技术效应变大,即生产技术效应对减少污染排放的作用变小;若地区间的污染排放强度差异 是由清洁技术水平的差异带来的,那么这种产业的地区转移就会使行业数据分解的清洁技术 效应变大。同理,行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地区数据分解的生产技术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 当污染排放强度低的行业产出比重变大,污染排放强度高的行业产出比重变小时,就会减少 污染排放。若行业间的污染排放强度差异来源于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那么这种行业结构的 变化就会使地区数据分解的生产技术效应变小,即对减少污染排放的作用增大;若行业间污 染排放强度差异是由清洁

39、技术水平的不同造成的,那么这种行业结构的变化就会使地区数据 分解的清洁技术效应变小。4结论本文使用 LMDI 分解法,对三种污染物分别用行业数据和地区数据进行分解。将总效应, 即实际污染排放变化量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生产技术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考察了 各个效应对实际污染排放的作用。对这些实证数据的分析表明:第一,通过行业数据分解的不同污染物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不同的污染物 对其排放的减少具有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对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烟尘排放的减少占主 导地位的因素是清洁技术效应,而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减少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却是生产技术效 应。虽然清洁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都可以减少污

40、染的排放,但获得两种技术进步的成本却 不一样。生产技术的进步需要更多的科研投入,清洁技术的进步不仅需要科研投入,还需要 提高污染排放的标准,从而增加对降排设备的投资,提高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成本。同时, 由于不同污染物本身的特性,生产技术进步和清洁技术进步对其排放减少的边际量也不一 样。因此在选择使用何种技术或对哪种技术施加利好政策时,要综合考虑成本与不同污染物 的特性,达到污染减排的最优。第二,对三种污染物行业数据分解的结构效应进行考察我们发现,结构效应的值都为负, 这表明近几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污染排放具有减少的作用。这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坚持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环境改

41、善。但是,地区数据分解的结构效应值 却表现出正且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表明,地区间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污染排放具有增加的作用。 这与中、西部地区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吸纳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有关。中部崛起和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东西差距,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重点战略部署。但在实施这一重大战略的同时,要考虑到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污染排放的 影响。为了减少产业的地区转移引起的污染排放,就必须缩减东西部之间的技术差异,加快 技术转移,增加技术交流。同时,要消除东西部地区污染排放标准的差异,避免中西部地区 成为污染避难所。精品论文参考文献 (References)305310

42、3153201 Grossman G., 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 (2):353-377.2 Pasche M. Techn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 EcologicalEconomics, 2002, 42 (3):381-402.3 李斌,赵新华. 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33 (5):1-9.4 夏艳清.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及污染排放演变机理研究J.软科学,2011,25(1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