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21284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XX小学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家校沟通是教师与家长互相了解、研究、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教师与家长相互理解与信任,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提高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水平,推动家校沟通的和谐共赢,共同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制度。一、配合学校,做好家校沟通1、牢固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根据学校安排或日常教育需要,经常利用正确渠道,采用正确的方式,与家长及时、全面、坦诚沟通,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做到公正、公平,不虚报、不隐瞒。努力提高学校与家庭沟通的质量。2积极落实执行学校家访工作制度,每学期及时完成对本班学生的家访任务,同时,在家访过程中认

2、真做好有关记录与反馈工作。3、认真组织家长参加家长课程学习,组织家长参加家长学校活动,并按家庭教育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开展班级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不断改善与促进家庭教育质量提高。4、有责任和义务同家长积极沟通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政策、积极宣传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情况,提高家长对学校的理解程度和信任程度。5、配合学校同家长沟通好学校放假、学生请假、收费、安全教育等热点问题的情况,重大问题必须配合学校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并提醒注意保留好有关回执。6、学生在校突然不适或发病,应当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由家长领回进行治疗,如在校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在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的同时,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7、

3、拓展家校沟通渠道。教师要把自己的手机、电子邮箱、微信等告知家长;教师要灵活采用通话、微信、纸条、家访、网络等多种沟通渠道,同家长进行沟通。二、根据教育规律,积极同家长沟通1、向家长提供家教指导,让家长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教师与家庭进行沟通的时候,就是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时候,教师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去打动家长、感化学生。让家长从意识上提高家庭对学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方法上纠正家庭教育的偏差和误导,从感情上加深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和理解。2、沟通时,教师要表达对家长的充分尊重。家长对教师非常信任,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友善而宽容。当我们和家长讨论孩子的进步情况时,要注意讲话的方式,要体

4、现出尊重,避免用消极否定的话语做出评价。尊重要求教师对待家长持有人性化的态度、得体的举止方式和合乎人情的行为方式,尊重还要求教师对待所有的家长,不论其富有或者贫穷,不论其处于权势地位或是其处于无权无势地位都要保持一贯的态度。3、教师要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在家校沟通中,教师需要从家长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自己的心是灿烂的,看到的是美丽的世界;自己的心是快乐的,感觉到的世界是美妙的;自己的心是善良的,接触到的世界永远都是乐于助人的。只有真正的悦纳自己,才能发自内心的赞赏学生。3、教师同家长沟通时,要学会“倾听”。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

5、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4、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重视“文明用语”的力量。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多使用文明用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常用的文明用语有:(1)今天,您的孩子过得好吗?(2)您有空吗?我们谈谈您的孩子好吗?(3)谢谢!多亏您的支持与帮助,这件事才办得这么好。(4)请您放心,我们会记着提醒他。(5)对不起,这件事我不暂时太清楚,待我了解一下再向你解释好吗?(6)您好,需要我的帮忙吗?(7)您的孩子最近XX方面进步很快。(8)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多提意见和建议。总之,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但直接具体落实到孩子身上的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而在家庭和学校直接对孩子实施教育影响的则是教师和家长。因此,教师严格遵守本制度,提高家校沟通能力,丰富家校沟通技巧,端正家校沟通态度,提高家校沟通效益,这些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关系构建,而且还可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