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23208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放前的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解放前的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解放前的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解放前的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解放前的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放前的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放前的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解放前的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解放前的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文/陈世明拉卜楞,地处甘肃南部的夏河县,历史上为安多藏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周秦时期,生活在大夏河(古漓水)、洮河和黄河流域的诸多羌族之间,就有着物物交换、互通有无的联系。西汉王朝开辟了一条沟通我国和中亚、西亚、印度及欧洲的丝绸之路,其中有两条辅道一南一北经过拉卜楞藏区。唐蕃友好,拉卜楞也就成了汉、藏经济交流的通道。因藏区群众嗜好饮茶,而中原地区需要马匹,所以在唐高宗时,便出现了汉、藏民族间贸易的雏形-茶马互市。到北宋时,正式在西陲建立了商业贸易机构-茶马司和群牧行司。到元、明、清时期,进一步健全了汉、藏茶马贸易的机构和制度。茶马贸

2、易的繁荣,标志着拉卜楞藏区民族商业贸易的兴起。一、拉卜楞藏区民族商业贸易的兴起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兴起,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建起拉卜楞寺院有密切的关系。顺治初年,清政府沿袭明代茶马之制,于西宁、洮州、庄浪、河州、兰州五处设茶马司,通过茶马互市以控制诸番。茶招中马十九族中的南番二十一寨,即是拉卜楞藏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土门关被辟为汉、藏、蒙茶马贸易的场所。随着官办的贸易,河州回、汉私商也随之进入拉卜楞地区。当时,贸易商品主要有牧区出产的牛皮、羊皮、羊毛、马、酥油、鹿茸、药材;农区出产的茶叶、土布、面粉、瓷器、糖果等。后来,由于清政府牧地广于前代,大宛、西番尽为内地

3、,渥洼天马,尽为枥上驹,茶马贸易的军事需要随之减弱。清廷于是在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撤消了河州等地的茶马司,将其变为管理民族贸易的机构。土门关的茶马交易市场也失去其作用。但从河州前往拉卜楞做买卖的回、汉族商人仍络绎不绝。他们或肩挑、或雇用脚户,沿河州-土门关-拉卜楞,或河州-老鸦关一-拉卜楞等路线,冒着严寒酷暑和被土匪抢劫的危险,每天行程60-80华里深入藏区做生意。清代初期虽然在藏区设有官歇家进行互市贸易,但限制极严,制定了许多章程,因而成为汉、藏贸易的一大障碍。十八世纪后半叶,由于拉卜楞寺院的迅速发展,依附于它的塔哇住户不断增多,于是逐渐形成村落,出现了作为交易市场的丛拉。商户当中,

4、十之八九为回、汉商人。清未民国初,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侵入,在拉卜楞丛拉上建起了普论洋行和其他商行,拉卜楞商业市场的逐渐繁荣。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在地方上成立了拉卜楞行会。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又成立了拉卜楞商务会。民国初年到二十八年,是拉卜楞商业最为繁盛的时期,当时,流传着拉卜楞寺院下辖八大部落、二肃化、八百家商户、三千六百喇嘛的说法。这八百家商户中,大部分居家兼营商业,故称其为土商,大多来自河州八坊;少部分则是从北平、天津、上海、汉口一带的皮毛收购商。他们一般每年九月挟款运货而来,翌年四月间载运皮货而去,因之称其为候商或行商,这类商人资本雄厚。注释:陈小平:唐蕃古道的走向

5、和路线(载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3期)肃化:即藏区以前带兵打仗的军事单位,一个部落为一个肃化。十二肃化,指欧拉、桑科、甘加、卓格尼玛、科才、多合尔、十三庄、四川阿坝的阿绒草周等拉卜楞寺直辖的八大部落和拉寺周围的四区,共数为十二。当地商品贸易方式,主要是以货换货。拉卜楞四周的藏族牧民,趁一年一度或几度的朝寺拜佛的机会,带来剩余的牲畜、皮毛、酥油、药材等,换取所需的粮食、糖、布匹、针线、铜器、瓷器等日用品。每到这时,河州等地的回、汉商贾们也挟款携货,蜂涌而至。物物交换时,藏民交换的比价标准是酥油价格。例如一两银子在1933年时约值法币10元,可换酥油二斤,他们就以此估量交易商品的价值。藏民交易间或

6、银元、银块、金条、元宝,但不用法币。法币只在商号之间和各机关之间流通,因此拉卜楞一带除了省银行汇总所与中国农民银行农贷通讯处之外,再没有钱庄和典当铺。在拉卜楞,回族商人一般经营皮张、毛货和民特用品,汉族商人则经营粮食、百货、瓷器等。临解放时,拉卜楞丛拉上有皮毛、杂货、面粉、布匹、瓷器、屠宰、客店、饮食、制靴、理发等20多个行业。其中饮食、屠宰两个行业为回族所垄断。这里的商品交换有三个特点:一是输出品主要是毛、皮,输入品主要是粮、茶,种类单凋;二是商品输出大于输入,表现为出超;三是贸易具有季节性。解放前,甘南藏区民族贸易场所之所以设在拉卜楞,主要原因也有三个:一是地理交通便利。拉卜楞当甘、青、川

7、、康,扼四省交通之要衢,地扼四省之咽喉,不仅为汉藏货物交换之区,且系军事政教上之要地。二是商品价格便宜,获利颇丰。在河卅,最高年份每92.61尺白布可换100市斤羊毛,每128.23市斤食盐可换100市斤羊毛,每40.33尺白布或者每55.85斤食盐可换100斤小麦;而在拉卜楞,却只要41.25尺白布或63.94斤食盐就可换取100斤羊毛,每21.8尺白布或每24斤食盐就可换取100斤小麦。换言之,同样数量的白布或食盐由河州运到拉卜楞,就可以获取225%左右的利润。三是藏族群众笃信佛教,而该地建有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藏族群众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又可进行商品交易,方便了牧区群众。陈

8、圣哲在拉卜楞经济概况中介绍说:拉卜楞藏区年产绵羊毛一百二十万斤,产地包括三果乎(桑科)滩、甘加、违子、土根前、果洛、南番、陌务、黑错、拉(郎)木寺等,其中以甘加、果洛族所产者品质较佳。每逢七、八、九三月为交易季节。哈尔皮年产一万余张,每年七、八、九三月货上市。狐皮每年产四五千张,百羔皮每年产六万张,狗皮年产二千余张,狼皮年产一千余张,老羊皮年产一万至二万张,羔叉皮年产一万至二万张,水獭皮年产百余张,扫雪皮年产十余张,牛皮年产一万四千余张,马皮年产千余张,獾皮年产千余张,黄狼皮年产四五百张,草猫皮年产三百余张,马尾年产四千余斤,牛黄年产百余个,羊肠年产二万余根,猪鬃年产五千余斤,滑子皮年产二万斤

9、,沙狐皮年产五千余张,海青皮年产千余张,松根豹皮年产五十余张,艾叶豹皮年产五十余张,金钱豹皮年产三十余张,熊皮年产十余张,野狸皮年产四五十张,牛尾年产三千余斤,麝香年产四五百个,牛油年产二万斤,鹿茸年产十余架,酥油年产十万余斤,白二毛皮年产二万余张,黑二毛皮年产四五千张,黑小毛羔皮年产三千余张,以鞑子甘加所产者为佳。由于这些原因,使拉卜楞成为甘南藏区最大的商品贸易市场。注释: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载方志1936年9卷3、4期)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二、在民族贸易中占首位的羊毛贸易清光绪、宣统年间的拉卜楞,是甘肃重要的商品贸易市场,尤其是羊毛的输出,成为拉卜楞藏区继茶马贸易之后在商业上

10、的又一突出特征。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业资本开始侵入中国,相继在各地开办洋行。这些洋行在甘南以掠夺大宗畜产品中的皮张、羊毛为主,其次是猪鬃、肠衣、药材。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英商在河州开设新泰兴洋行,收购拉卜楞藏区羊毛,后陆续又设高林洋行、聚利洋行、仁记洋行、天长仁洋行、瑞记洋行、平和洋行和普伦洋行;德商也设世昌洋行。这九家洋行在订购羊毛时,组织了羊毛联合托拉斯,统一垄断价格。当羊毛收齐后,根据资金大小按比例分配货源。其中英商新泰兴资本最雄厚,每次收购约占总量的50%。在河州和拉卜楞一带,洋行最初收购的羊毛、皮张是通过与藏区有商业往来关系的商号(行庄或庄客)或精通藏语的贩子进行的

11、,方法是由行庄介绍和担保,由洋行付给现金,让毛货贩子赴藏区收购。后来,洋行(如普伦洋行)在拉卜楞设分店,直接收购皮毛。从拉卜楞藏区收购的羊毛,先在甘加、麦西、桑科、欧拉、黑错几个地方集中,然后统一运到拉卜楞,交洋行验收过秤。再通过骡马驮运到永靖的张家咀,雇佣牛皮筏子水运至兰州、包头、天津。从拉卜楞运羊毛100斤至兰州运费40元,约为羊毛成本的30%。在羊毛收购旺季之前,洋行联合起来把价格压得很低。如在藏区,清末每100斤羊毛只值表白银1.8两,民国初期每100斤羊毛涨至2.7两,可是同期天津毛价每100斤为30-40两。又如在河州,民国三年为三、四两,民国四年突然起价,旋又降落,至民国十八、十

12、九年,羊毛价格始终保持在七、八两之间。之后羊毛逐年增价,临解放时,由七、八两涨到三十几两。但民国1至3年,在天津,每百斤值白银30至40两;民国5至9年时,涨为每百斤50至70两。民国16年前后,拉卜楞毛价每百斤值银币15元。民国26年,在河州,每百斤羊毛值银币18元,而天津每百斤为100元至110元。洋行和河州羊毛商号所获利润在10倍上下。掠夺性的贸易,往往使洋行和大商贩获利极厚,而广大牧民却受到了极为惨重的剥削。注释:马建新:甘南地区百年大事记(载甘南文史资料第二辑)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秦宪周:从外国洋行在河州收购羊毛看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载临夏市文史第二辑)王廷俊:解放前的临

13、夏皮毛商(载临夏市文史第二辑)张丁阳:拉卜楞设置记洋行收购皮张一般都为高级名贵皮张,有狐皮、滑皮(山羊羔皮)、云板(未到生育期而流产的羔皮)、羔板子皮(没有绒根的山羊皮)以及肠衣、腿皮、牛皮等,规格质量要求比较严格。当地官绅为了满足洋行的需要,经常强迫牧民成群地大量宰杀羔羊、山羊和胎养,每天宰杀的羊堆积如山。由于运输困难销售不出去,以致腐烂而大量抛弃。洋行在藏区收购羊毛、皮张等政府发给护照,规定各地必须保证他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海关发给免税三联单。羊毛由兰州运出时皮筏子上面插有英商、德商的白旗,上面写着保护二字,沿途税局看到是外国的货物,即任其通行,不敢查问。在清末民国初的这段时间里,上述洋行在

14、拉卜楞藏区每年收购的羊毛数量在150万斤左右,抗日战争爆发前,每年通过洋行出口的羊毛约为200-300万斤,其中拉卜楞一带占60%,川康青边境流入甘南的占40%。注释:刘圃田、秦宪周:临夏羊毛商的盛衰(载临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甘肃军阀混战,各洋行相继撤回天津。洋行撤回夫津后,羊毛收购贩运业务即由河州商人所代替,羊毛商号也相继成立。民国九年,先成立的羊毛商号有:天庆魁(经理人蓝尧轩)、同心店(经理入海南轩)、福顺祥(经理入王琳)、步云祥(经理人马子升),随后成立的是复兴隆(经理人王慎庵)、隆顺和(经理人毛福亭)、德丰亨(经理人白洁如)、

15、集生西(经理人曾得仁)。陕西客商中,则有德合生(经理入刘存智)、同顺和(经理人陈子千)。这些商号,大部分都和青海马家军阀肓密切关系,名义上请求领本,实际上将其倚为靠山,受其保护。在经营方法上,借官僚资本的名义和势力,采用洋行所经营的办法,派人到拉卜楞、循化、保安等地设庄。一方面收购当地现有羊毛,另一方面与熟悉藏语的商人订立合同,预付现金,去远地收购回来后,作价整交易。这些商号经营羊毛的业务,一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天津等地港口沦陷后,趋于停顿。在这十七、八年的时间里,这几家商号都得到很大发展,获利甚巨。其中步云祥经理人马子升成为百万富翁,集西生经理曾得仁原是经

16、营药材的小商号,字兼营羊毛以来,数年之间,成了城内的大富户。此外,王慎庵、白洁如的资金,亦高达银币四十万元。在羊毛收购上,除河州回汉商人在拉卜楞居家经营者外,尚有平、津、沪、汉的行商及当地的小商贩。行商一般每年九月挟款运货而来,到第二年四月才满载皮、毛而返。他们倚雄厚的资本,从四川购进川线、丝线、川缎、粮食、松州大茶、民族用品;从江西景德镇购进瓷器(特别是藏碗,甚为名贵,深受藏胞欢迎);由上海购进苏、杭绸缎、百货;从北京购进民族特需品,如珊瑚、琥珀、玉翠、药品等,运到河州、拉卜楞一带销售。他们除集中收购外,也留驻采购人员,进行零星羊毛收购,但数量不多,主要以毒品、黄金、白银换取羊毛,牟取暴利。

17、小商贩大都是在拉卜楞居家的回族,他们凭着一口流利的藏语,深入草原进行商品交易。凡进入藏区,每次一般都可获取四至五倍以上的利润,越深入牧区获利越厚。如在河州,最高年份平均每92.61尺白布或128.23市斤食盐可换100市斤羊毛,而在拉卜楞,却只要41.25尺白布或63.94市斤食盐就可换取100市斤羊毛.换言之,同样数量的白布或食盐运到拉卜楞,就可赚到对本的利润。据1941年调查,小商贩在拉卜楞藏区收购的羔羊皮,一张只不过值银元O.45元,经过加工,连运费用也不过3元到4元,但在外地一张可卖到20-30元。又如,在欧拉草原深处,牧民们1斤酥油只能换回火柴3合;1张牛皮换白布10尺;100斤羊毛

18、换白百1丈多,或只换4块茯茶;1只羊2元;3条犏牛25元;1只铜壶价值1元,到藏区即卖6元。这些小商贩由于缺少资本,有些人就先从大商人那里赊货,然后深入拉卜楞寺周围牧区换取土特产品,回到城镇倒卖,再向批发商归还钱币;有些人则向熟悉的牧民赊欠货物,等到牧民宰杀牧畜卖掉后再收回银钱。注释:刘圃田、秦宪周:临夏羊毛商的盛衰(载临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三、民族贸易中输出与输入的商品拉卜楞的民族贸易商品,大体上可分为输出和输入两大类。由于拉卜楞是甘南藏区羊毛收购的主要市场,所以除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外,羊毛始终占总输出的第一位,皮类占第二位,牲畜及其副产品占第三位。

19、民国九年前后,洋行在拉卜楞藏区每年收购羊毛约为150万斤。1927年时,拉卜楞羊毛输出250万斤,每百斤价洋15元;羊皮约出10万张,大张1元有奇。1933年,夏河县出口货值50万元,其中羊毛16.8万余元。入出货值38万元,其中松潘茶7.6万余元。抗日战争前,羊毛年输出量为120万斤,战后略有减少,其中1939年为输出量最盛时期(见附表)。为了换取外汇,抗日战争爆发后羊毛大量向苏联输出。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忙于战争,致使羊毛输出锐减至15万斤。1942年虽略有上升,但仍不及1939年的50%。1945年,拉卜楞羊毛只输出121公担,合24200斤。注释:李式金:拉卜楞之商业(载边政公论1

20、945年4卷9-12期合刊)张丁阳:拉卜楞设置记马建新:甘南地区百年大事记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马建新:甘南地区百年大事记(载甘南文史资料第二辑)除羊毛外,输出量较大者为皮张、畜产品。1940年皮革占输出首位。另据记载,1945年,全县共输出羊毛121公担,哈拉(旱獭)皮3,000张,猪鬃3公担;共输入绸1340丈,缎1500丈,茶砖2000块,食糖20,000市斤。1947年,输出羊皮40,000张,牛皮117,365张,猪鬃4000斤,居全省之冠。输出的货物中,羊毛与小羊羔皮,抗日战争前几乎全部运到天津,而后出口;二毛羔皮和老羊皮,几乎全部销于西北各地;其余骡马走陕西,猪鬃走汉口

21、,羊肠走天津,麝香发河南,药材发陕西三原。拉卜楞藏区之输入,以粮食类及生活消费品为大宗。由于拉卜楞藏区所产粮食极少,不敷全县人口三月食用,故多从河州和洮州购买面粉杂粮。计从河州输入70%,从洮州输入30%。拉卜楞羊毛历年输出表年代输出斤数总值(银元)占总输出的备注抗日战争前数年每年调查1,200,000斤160,000元30.4%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345,000斤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94,300斤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54,800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000,000斤720,000元44%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52,324斤150,324元5%民国三十

22、年(1941年)911,696斤9,612,093元97%1-9月数1936年前拉卜楞输出货物数量表货物名称数量平均价(元)总价(元)备注羊毛12,000,000斤0.141,680,000狐皮4,200张14.0058,800白羔皮64,500张1.0064,500羔叉皮12,000张1.8021,600猞猁皮830张18.0019,940狼皮1,200张12.0014,400羊皮25,000张0.6015,000獭皮2,850张0.30855黑羔皮3,500张2.157,525獾皮1,300张2.703,510狗皮1,350张3.004,050熟羔皮衣965张2.502,412马1,500

23、匹35.0052,500牛1,300头15.0019,500羊15,000只2.5037,500羊肠子32,000根0.268,320蘑菇72,000斤0.503,600酥油19,200斤0.152,880鹿茸33架60.001,980麝香720颗10.007.200蘑菇3,000斤0.15450牛油7,500斤0.151,135蕨麻350升1.80549 1939年前拉卜楞输出货物数量表货物名称数量平均价(元)总价(元)备注羊毛2,000,000斤0.36720,000猞猁皮8,300张25.00307,500马1,500匹90.00135,000水獭皮2,850张35.0099,750羊1

24、,500只5.007,500狐皮4,500张14.0063,000哈拉皮50,000张1.0050,000牛1,500头35.0052,500小白羔皮64,500张0.7064,500老羊皮30,000张1.0030,000胎羔皮1,000张2.502,500熟白羔皮1,000张2.002,000豹皮13,000张15.00195,000狼皮1,200张10.0012,000黑二毛皮4,000张2.8011,200酥油20,000斤0.5010,000羊肠30,000条0.309,000麝香720个10.007,200狗皮1,400张3.005,200獾皮2,000张1.503,000鹿茸40

25、架60.002,400牛油7,5000斤0.251,875蘑菇2,000斤0.801,600黑小羔皮1,500张0.901,350羊油2,500斤0.30750蕨麻350斤1.80630总计1,800,205注释:李式金:拉卜楞之商业(载边政公论1945年4卷9-12期合刊)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载方志1936年9卷3、4期)李式金:拉卜楞之商业(载边政公论1945年4卷9-12期合刊)拉卜楞藏区粮食(面粉)输入表年份输入量总额(万元)占总输入的备注抗日战争前200,000斤1436%民国二十八年(1939)200,000斤4047.6%民国二十九年(1940)2,500,000斤17577%

26、民国三十年(1941)7,000,000斤70086%仅1-9月拉卜楞藏区茶叶输入表年份输入量总价(元)占总输入的备注抗日战争前数年松茶1,600包76,80028.9%茯茶11,500块32,000民国二十八年(1939)松茶1,600包74,80023%茯茶15,100块113,250民国二十九年(1940)松茶750包2,4002.8%民国三十年(1941)茶类9,630斤57,78010.9%1-9月1936年前拉卜楞输入货物数量表货物名称数量平均价(元)总值(元)备注松茶1,600包48.0076,800茧绸6,000匹7.0042,000茯茶2,500块2.8032,200黄烟5,

27、800斤0.20 2,200青蓝市布280板12.00 3,360纸张24,000合0.8019,200各种彩缎250匹50.0012,500瓷器32担320.0010,240官布120板17.00 2,040棉花7,200斤0.65 4,680斜布500板2.00 1,000色粗布1,800匹2.10 3,780青盐135,000斤0.1216,200清油62,000斤0.2012,400酒7,650斤0.50 3,827糖类9,200斤0.55 5,060面粉200,000斤0.0714,000挂面5,600斤0.10 560纸烟2,300条2.80 6,440铜器35担36.00 1,1

28、60包括锅壶罗钹等注释:李式金:拉卜楞之商业(载边政公论1945年4卷9-12期合刊)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载方志1936年9卷3、4期)面粉驮到拉卜楞后,落脚在铁匠昂、大院子等处客栈,上午去丛拉,下午和晚上就摆在客栈门口出售。在拉卜楞,一块银元购得面粉8.5斤,最多可购得25斤。民国年间,拉卜楞运输业尚无专门经营机构,每头骡驮200斤,每日脚价1元5角。从河州驮1担(200斤)面粉到拉卜楞,除去各项花销,回去时,只落1驮柴或1块银元。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有拉卜楞相关内地输出的土特产品和畜产品有二、三十种,价值在55-60万元之间,而输入拉卜楞的商品也有二、三十种,其价值在40-45

29、万元之间。民国二十二年,夏河县出口货值50万元,其中羊毛即达16.8万余元。入出货值38万元,其中松潘茶达7.6万余元。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粮食输入为第一位,占总输入的46.7%;茶叶为第二位,占总输入的23%;布匹类为第三位,占总输入的11.5%,接下来是杂货类和油盐类,分别占总输入的7.1%和1.6%。1945年,拉卜楞输入绸1,340丈,锻1,500丈,砖茶20,000块,糖20,000斤。藏民所用哈达,以茧绸制成,茧绸从成都输入;糖亦由四川输入;青盐从青海运来。松茶产于四川灌县附近,拉卜楞之售价高出松潘三、四倍。川货由商人结对而行,经松潘草地、西仓而上拉市,马站十天可达,牛

30、站则时间加倍。1939年前拉卜楞输入货物数量表货物名称数量平均价(元)总值(元)备注面粉200,000斤2.00400,000茯茶15,000块7.50113,000松潘茶1,600包4.8074,800纸烟50箱1,000.0050,000茧绸600匹9.00 42,000纸张24000合1.2028,800各种彩缎250匹1,000.00250,000黄烟56,000斤0.3016,800洋烛500箱30.0015,000瓷器35担400.0014,000糖9,500斤1.2011,400青蓝市布280板40.0011,200斜纹布500匹20.0010.000青盐13,500 0.405

31、,400酒6,750斤0.805,400粗布1,800匹3.005,400清油6,200斤0.704,300铜具40担50.002,000官布50板40.002,000棉花1,000斤1.201,200大米180升5.901,062挂面6000斤0.15900小米50斤3.00150共计840,102 1940年前拉卜楞历年进出贸易额对照金额:元年代出口总值入口总值贸易总额出超总额抗日战争数年553,529338,805937,397169,787民国28年(1939年)1,607,605840,1032,447,707765,507民国29年(1940年)2,882,0712,277,898

32、5,195,969604,173注释: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第200页马建新甘南地区百年大事记李式金:拉卜楞之商业(载边政公论1945年4卷9-12期合刊)四、居家经营的拉卜楞商业关于拉卜楞的商户数目许多资料记载都不尽相同。孙滔、马忠的封建社会回族经济初探一文说:在清代,各藏区大小寺院几乎住有河州商户,仅夏河县拉卜楞一寺,塔宗环绕,商户达八百余家。这大概是参照了当地流传的拉卜楞寺下属八大部落、十二肃化、八百家买卖、三千六百喇嘛之说。张丁阳在其拉卜楞设置记中说,民国16年时,拉卜楞有大小商贾180余家,多系汉回民族,其中汉民居四分之一,回民居四分之三。丁明德在拉卜楞之商务中写道:1936年,拉卜楞商

33、号在10万元以上者,仅为德商普伦洋行、魁元永皮庄、德合生三家;资本在1万元以上者,不过二十家,其他杂货及津川杂货小商号,共二百一十七家。陈圣哲在拉卜楞经济概况中说,1943年,本县商业,各商号资本在十万元以上者,皮毛商占十分之四;资本十万元以下者甚多,约一百三十余家;其余杂货业及平津商人共二百一十家。多为青海、临夏之官绅经营。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也写道:拉卜楞的商业权十之八九在河州回人手中。据笔者了解,民国17年前后,在拉卜楞经营的回汉商户约有200户,每年的商业旺季(9月至翌年三月),各地的皮毛商蜂涌而至,此时,各族商人超过400家。这段时间,藏区的牧民们也大量进入拉卜楞,一为

34、拜佛,二为置办年货,因而形成了商业旺季。商人们称其为仓腊月(腊月买卖)。到解放初成立工商联时,拉卜楞已有居家经营者600余户,其中回商占75%强。加上寺院喇嘛经商和藏族市民摆的地摊,勉强凑够八百家。在拉卜楞的这些商户中,资本最大的是皮毛商,其次为杂货商、面粉、布匹、瓷器商,再下来为屠户、客店、饮食、制靴、理发等,共有二十多个行业,商业品种单调而集中。前面说过,皮毛商,多系临夏回民官绅之资本,多财善贾,生意较为兴隆。营此业者,回商占十之八。然而杂货铺亦占拉卜楞商业之重要位置。据了解,民国十七年前后,在有字号的铺子中,比较盈实有名的有:同兴盛(经理人马福林,经营杂货)、同心马(经理人牟来福,经营绸

35、缎)、义兴马(经理人马五子,经营杂货)、世兴锡(经理人马乐天,产业有大夏药房和鸿兴木器店)、德兴元(经理人马云清,经营绸缎、棉布)、公兴元(经理人马仁轩,经营瓷器)、天顺祥(经理人马曼巴,经销药材、绸缎和民族特需品),以及亨丰涌(经理人马如胶,经营绸缎)、春盛魁(经理人蒋福林,经销川货)、荣成泰(经理人杨明廷,经营棉布)、振兴福(经理人马福喜,经营绸缎)、福兴昌(经理人马福海,经营绸缎)、祥顺和(经理人喇瑞生,经营杂货)等。这些铺子的资本,大都在1万元至10万元之间。如蒋福林的春盛魁,民国九年以前,是一爿专为洋行代购羊毛的商号。它先从洋行领取一定数量的现金,派人赴牧区收购羊毛,集中到拉卜楞后,

36、交给洋行过秤验收,从中捞取一定数量的酬金。注释:载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6期)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载方志1936年9卷3、4期)王廷俊:解放前的临夏皮毛商(载临夏市文史第二辑)到解放前夕,拉卜楞有字号的铺面除了公兴元、振兴福、福兴昌、兴盛元、祥顺和、世兴锡、春盛魁外,又增加了王忠信的协隆祥(经销珊瑚、氆氇)、苏国义的义兴元(经销棉布、茧绸)、马钧的天顺成(经营中药材)、马云的云记(经营棉布)、韩庆福的福盛荣(经营棉布)、贾兴汉的义兴号(经营皮毛)以及无字号的马忠实(棉布批发)、曹子安(经营茧绸、民特)、魏叔玉(经营民特)、王子元(经营青纸、土布)、蒋敬之(经营纸张、杂货)、张耀山(经营棉布)

37、、王殿元(经营茧绸、土布)、万镒和(经营松州茶)、陕岳(经营棉布)、马伟(经营棉布、羊毛)、马尚德(经营棉布)、张灵山(经营珠玉、珊瑚)等,加上经营面粉、油盐酱醋的铺面,约有六、七十家。1956年,上述所有经销民特、布匹、杂货的私营铺都通过以大带小的形式,实行了公私合营。私营从业人员全被纳入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等组织。拉卜楞的客店,大部分在大院子和铁匠昂两处。大院子里的客店,计有旮旯店(店主马阿卜都)、泰成店(店主马伊斯麻)、穆家店(店主穆扎尕)、丁家店、韩家店等;在铁匠昂的客店有麻沟店(店主四十九)、沙家店(店主沙顺子)等,解前夕叉增加了张家店、全盛店、尕新店等。另外,在上、塔哇还有三家撒拉店

38、(属循化八工)、一家官方店(属拉卜楞寺院)和一家旧营店。上述客店,店员人数多则七、八人,少则二三人,生意均较兴隆。店家多为担子客出身。其中有不少后来成为富户,在拉卜楞购置了田产房屋的。因拉卜楞藏区牧民九倍于农民,肉食为主要食品所以,屠户占全体商户百分之十三强。业是务者,皆系临夏迁来之回民。资本多借于寺僧。解放前,拉卜楞街道上有回族屠户40家。该业务一是获利多。如民国16年前后,一只羊购人价约2.25元,宰杀出售时,羊肉售价2.1 5元,羊皮O.55元、羊油O.20元、羔叉皮0.70元、羊肠0.23元、杂碎O.42元,计4.25元,除去成本,纯利2.15元。尽管到了民国25年,一只羊购入价为2.

39、90元,卖出价为:羊肉1.75元、羊皮0.65元、羊油0.15元,羔又皮0.80元、羊肠O.26元,杂碎0.24元,但除去成本,仍能获利O.95元。二是屠宰量大。拉卜楞寺三千多僧人的食用肉和二千多市民的食用肉,全靠回族中经行此行者宰杀供应。据资料记载:拉卜楞地方产牛约2000头,产羊约10万余只,夏河全县每年羊销售约6.4万只,仅拉卜楞一地占93.75%,以内销食用为主。因而导致了屠宰业的兴旺。除货物贸易外,拉卜楞还有牲畜交易市场。马、牛市场设在寺院边的河滩上,羊市场设在寺院西南二华里的唐纳合村。这里每天都有牲畜交易,但数量不多,大宗交易是在拉卜楞寺定期法会期间。拉卜楞寺每年有七次规模较大的法

40、会,最大的是正月毛兰木法会和七月敦白日扎法会。除本区牲畜外,还有川、康、青边界的牧民利用拜佛和和转古拉的时机,常携带着牲畜来此参加交易。在拉卜楞的商户中,除回族外,汉民也占一定比例,民国十六年时居四分之一,到解放前夕,已发展到200多户。解放前藏族(商户)极少,约占2.9%,他们当中,少数为当地居民。解放前夕,拉卜楞寺喇嘛做生意的有100多人,到1952年,增加到500多人。宗教上层人士经商,都不直接设门市部,而是通过有关系的回汉商人远销外地。这些喇嘛,资本最大者拥有白元二十余万,少者也有五、六百元。张元彬在拉卜楞喇嘛之日常生活一文中曾作过这样的介绍:僧人中专注佛学,清净无为,是为本份,但几多

41、喇嘛,仍被物色利诱,最喜交易买卖,意图富贵。如果经济容许,收买骡马到西藏销售,籍此晋谒达赖喇嘛和班禅;由4购买氆氇、藏香、红花,返甘青或往蒙库伦推销,以赚厚利。财力薄弱者,常做贩马生意,亦获厚利。寺中的喇嘛如吉哇、昂欠管家以及宗教上层人士,大多拥有经商资金。他们在任期内经商放债,互相竞争,经常向管辖区内的政民和教民们放高利贷或出租房屋,或投资经营商品。注释: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载方志1936年9卷3、4期)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拉卜楞寺院工作汇报(载夏河县统战部1953年永久卷03号)拉卜楞寺院的德哇仓、甲怒化仓、江火日仓、喇嘛尕惹仓、襄佐堪布仓、贡唐仓、火尔藏仓等,在自己昂欠的大

42、院内,修成好多间小房子,以备牧区和其他地区来拉卜楞经商的商队居住,每间小房屋可住1个瓦卡(商队中的一个单位),将带来的土特产品放在昂欠院内,牲畜栓在院内的槽上,有昂欠的瓦日瓦(经纪人)介绍当地市价和行情,介绍顾客,帮助出售货物,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佣金。如在解放前,不论牲畜大小,1头牲畜抽取1元佣金,羊毛1驮2元,羊皮1张1角,牛皮1张2角。1个昂欠,有事住10个瓦卡,出售土特产数量不等。以甲怒化仓为例,斯项收入每年可达1000元,最杀200-300元。有时成交大批羊毛时,一次可给瓦日瓦佣金200-300元。有些僧众家中,如房屋宽敞的,也招商收取佣金。拉卜楞丛拉上摆地摊出售宗教用品、妇女装饰品的

43、只有八、九户,而大多数人则为寺院喇嘛。在旧中国,到拉卜楞谋生的内地人,无论是经商、或是从事小手工业,每年都须给王府、寺院、当地政府等交纳一定的苛捐杂税。如:关税清代,在积石、土门、石咀、老鸦等关隘,凡过关商民脚夫及番民出入,每人收挂号银五文,以作为讯关灯膏之费。注释:张思文:积石录革除关隘告示碑、革除关隘弊窦碑记官方税(寺院供养费)清代及民国期间,各寺院在其附近拥有大量的房产。商人租住房屋,每年都要交纳租金,俗称官方税。税额视所租间数而定。拉卜楞的回汉商户大都租住铁桑浪、大院子二处的房屋。住大院子的多为贩卖面粉,油盐杂货的商人,住铁桑浪的多为经销珠宝、绸缎、珍贵皮张的外地大亨。铁桑浪的地产、房

44、屋系拉卜楞寺闻思学院产业,约130多间;大院子为大昂(嘉木样府邸)产业。这两处商院,两头都有大木门,早开晚闭,十分安全。商户借住时,每间房子每年收取地皮钱(房租)2串铜元,用以维修房屋。地皮费依照惯例,拉卜楞的各族商人每年按规定向寺院交纳地皮税,该税或以各类食品顶替,或直接交纳银币。在拉卜楞,由于丛拉是设在河南蒙旗亲王府所管辖的地皮上,所以自丛拉形成之时起,王府就规定,丛拉的坐商和客店,每年给拉卜楞寺院大僧官交纳地皮费铜钱25串。1928年(民国十七年)6月18日,拉卜楞寺与塔哇的回汉商人订立合同,将各商户应送给寺院的肉、钱及义务工役等折合成铜线5000串,作为地皮费上交给拉卜楞寺,规定每年二

45、次交清。茶费在拉卜楞,凡外来行商,需给河南蒙旗亲王妃交纳胭粉钱,每头骡子交纳铜钱20文,每头毛驴交纳铜钱10文,出售烟酒者加倍。此项胭粉钱由王妃献给寺院,做为喇嘛僧众的茶费。牲畜交易费在牲畜交易其间,一般由经纪人介绍行情,周旋于买卖双方,促进交易成功,然后从中抽取一定数量的佣金。在拉卜楞,佣金不论牲畜种类大小,每头(匹、只)抽取1元。此外,皮毛的交易也抽取佣金,羊皮每张1角,牛皮每张2角,羊毛每驮2元。抽取的佣金上交拉卜楞寺院。1945年5月1日,夏河县政府开征牲畜交易监证费。同年11月1日,开征牲畜营业费,同时废止牲畜交易监证费。其税率按价值的5%由县政府向卖方征收(代征)。商品价值税民国期

46、间,黄氏家族和拉卜楞寺院,对凡进入拉卜楞丛拉的商品,按值进行征税。大茶每40包征收1包,布匹1驮征收银元5元,杂货1驮征收银元2元,砖茶1驮征收其中3片,过境货物每驮征收银元1元。粮茶税、担头税和草头税1916年5月,甘肃省政府以草头税代替清朝的贡献制,向牧区蒙藏群众开征。1921年-1926年,宁海军在拉卜楞、合作等地设茶粮局,向商户征收粮茶税、担头税和草头税,同时取消了寺院收取官方税的权利。粮茶税,每粮食一驮收银4钱;松潘茶一包,按其大小收银1两至三两;茯茶一包收银5钱。皮毛担头税收银无定章。草头税,每户每年规定缴银3-5两,但不收现银,纯以皮毛折价。青盐税由拉卜楞散销藏区各地的青盐均由脚户从青海湖用牛驮运而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清廷开征青海盐税。青盐运抵拉卜楞后,每个驮子收取1元盐税。1928年甘青分省后,青海榷运局对由青海驮运食盐入拉卜楞者,每驮收取盐税6元,夏河榷运局每驮再加税3元8角,致使食盐运售者日渐减少,民众怨声载道。1937年4月9日起,夏河盐务税收分局规定对盐斤附征建设事业专款。1943年10月,夏河盐务支局随盐征收食盐战时附税。1 944年3月,夏河盐务支局随盐增征国军副食等费。屠宰税1928年3月13日,甘肃省政府颁行甘肃屠宰税单行规则,规定在城镇征收屠宰税,猪每口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