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郡考定.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23867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海郡考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临海郡考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临海郡考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临海郡考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临海郡考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海郡考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海郡考定.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临海郡建立考一 临海郡地域,在名义上夏、商、周时属瓯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属楚。为越族的一个分支瓯越居住区。但因偏处东南沿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在当时并无明确的管辖。战国策魏策称当地居民:“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可见当时的生活还非常落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原先在瓯越一带的诸侯王都削去封号,置闽中郡统辖,但并没有派驻军队,实际上其地仍属自治的性质。据史记卷114东越列传第54记载:“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从诸侯灭秦。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2、”。东瓯据考古发现,其城在今温岭大溪镇境内。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闽越发兵围瓯越,东海王向汉王朝求援,汉遂其请,发兵浮海救东瓯。汉兵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海王请举国内徒,获准后迁居至江淮间。据史记集解徐广曰:“年表云:东瓯王广武侯望,率其觽四万余人来降,家庐江郡。”应该说从迁的都是贵族,而普通百姓大部分仍然居住在这里。建元六年,闽越兴兵进攻南越,汉武帝遣兵攻闽越,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余善杀郢以降。汉武帝便立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后又立余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元鼎六年秋,余善反,汉起兵征讨,元封元年冬,繇王居股、建成侯敖等杀余善降。东越乃平。从余善与汉军对抗的地点看,当时章安等地已为

3、余善所有。事后,汉武帝认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这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个人意志,如此辽阔的地域,岂能长期无人?从汉立回浦县来加强统治看,居住在这儿的百姓仍然不少。台州最早设县在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汉王朝为了加强对瓯越的统治,设立回浦县,属会稽郡,县治在章安(今椒江区章安街道)。会稽东部都尉亦曾一度徙此。这是汉王朝真正实行对瓯越的统治。回浦县的辖境大致包括今台州、温州、丽水及福建东北沿海的部分地区。后汉书卷三十二郡国志四会稽条:“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冶即今福州。史记东越列传:“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东冶,

4、史记“集解徐广曰:今建安侯官是。索隐徐广云本建安侯官是。案:为闽州。案:下文都东冶,韦昭以为在侯官。正义:今闽州又改为福也。”可见章安立县前,椒江以南的土地已为闽越所有(汉武帝虽虚其地,但未加管理)。又据晋太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可见章安一带在版图上为会稽郡鄞地。汉的统治当时仍止于此。回浦县的建立,东部都尉的移设,汉王朝才开始真正领有其地。从中也可看出汉帝国对南方部落的逐步的征服。东汉永建四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标志着汉帝国对南方的控制逐渐加强。至三国时,孙吴割据江南后,出于政治需要,加紧了对江南的开发,并对境内建置进行调整。吴孙权大帝置临贺、武昌、珠崖、新安、庐陵

5、南部5郡;少帝置临川、临海、衡阳、湘东4郡;景帝置天门、建安、建平、合浦北部4郡;乌程侯置始安、始兴、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吴兴、东阳、桂林、荥阳、宜都12郡,总计25郡。临海郡是吴少帝孙亮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境域设立的,其管辖范围相当于后之台州、温州、丽水及福建北部、宁波南部、金华东南部的一部分。晋太宁元年将临海南部永宁、松阳、横阳、安固四县划出,设永嘉郡,温州、丽水从此脱离临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临海郡废,原临海郡的所属县章安、临海、始丰、宁海、乐安合并为临海县,属处州,县治设在章安,实际上也就是临海郡降格为临海县。开皇十一年,在临海县中部大固山设临海镇,并将县治移

6、至镇前。此后,章安不复设县。二 关于台州的建置,史记并无明确记载。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则曰:“回浦。南部都尉治。”是回浦名首次出现在史书中。又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裴注引会稽典录:“元鼎五年,除东越,因以其地为冶(原作治,误),并属于此,而立东部都尉,后徙章安。阳朔元年,又徙治鄞,或有寇害,复徙句章。”按:此处的章安当时尚名回浦。除东越据史记东越列传应为元封元年。移东部都尉于回浦当后于此。台州立县准确的记载,据吴地记载:“其后遗人往往渐出,始元二年,乃以其地为回浦县。” 晋太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即在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时,析鄞县南部的回浦乡和东越地,设立回浦县,属会稽郡。所

7、辖之地相当于今台州、温州、处州及福建北部的一部分。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26)改回浦为章安县。后汉书郡国志四:“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刘昭注“晋太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未详。”考后汉书郡国志,光武、章帝更名的县,各有所见。然而章帝年号章和,当避章讳,不可能在是时将回浦改为章安县。因此,以光武更名为是。汉顺帝永建四年(129),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治在今温州市永嘉境内)。后汉书郡国志:“永宁,永和三年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东部侯国。”宋书州郡志 :“永宁令,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章安东瓯乡立,或云顺帝永和三年立。”宋书认为是永建四年,是。据后汉书顺帝纪“永建四年,是岁

8、,分会稽为吴郡。”既分会稽为二郡,县域调整当在其时。献帝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西南部境域建松阳县(治在今丽水松阳县)。松阳立县,后汉书郡国志不载。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本汉章安南乡地,建安四年(199) 孙氏析置松阳县。”定为建安四年。宋书州郡志:“松阳令,吴立”。嘉定赤城志作“兴平元年析章安、永宁置松阳、始平县”。可以确定其立县当在汉献帝时。三国吴大帝时,分章安西北部境域,设立始平县(治在今台州市天台县)。元和郡县志:“唐兴县,三国时吴分章安置南始平县,晋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为始丰。”太平寰宇记引舆地志云:“吴初置为南始平县,晋太康元年改曰始丰。”宋书州郡志:“始丰令,吴立曰始平,

9、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据吴书:“黄龙三年会稽南始平言嘉禾生”,是时已有始平县。置县当在吴大帝初,至迟在黄龙三年之前。吴分章安县及永宁县部分境域设立临海县,属会稽郡。嘉定赤城志:“太平二年,析章安置临海县。”而杜佑通典:“吴太元二年,分章安,置临海县。”不知何据,而后之地理书如太平寰宇记等,均不取。太平寰宇记:“吴大帝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临海置县,当早于建郡,均以濒海而名,如郡早于县,则不会重复取名。县最迟应在太平二年之前,嘉定赤城志定为太平二年,不确。罗阳,宋书州郡志:“安固令,吴立曰罗阳,孙皓改曰安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三国志吴主传:“太元元年夏五月初,临海罗阳县有神,自称王表

10、。”裴注引吴录曰:“罗阳,今安固县。”罗阳为孙吴所立县,时间最迟在太元元年前。三国吴废帝(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境域,设立临海郡。这是台州立郡之始。立郡之时,到底统有那些县,众说纷纭。 1、晋书地理志:临海郡,吴置。统县八,户一万八千。章安、临海、始丰、永宁、宁海、松阳、安固、横阳。2、宋书州郡志:“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后汉分会稽为吴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也。孙亮太平二年立。领县五,户三千九百六十一,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六。去京都水二千一十九,陆同。章安、临海、始丰(吴立,曰始平)、宁海(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晋太康地志无。)、乐安。”又宋书州郡志:“永嘉太

11、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领县五,永宁、安固、松阳、乐成、横阳。”3、太平寰宇记:“分临海、始丰、松阳、罗(阳)四县以置临海郡。” 4、嘉定赤城志:“治章安、临海、永宁、松阳、始平、罗阳六县。” 为何有此区别,分析起来,实际上是编纂者所述的角度不同,所记均为当时朝代所辖之境,而不是吴设立临海郡时的辖区。永嘉郡是晋代分设的,宋书州郡志会稽条:“永宁永和三年,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东部侯国。”因此,吴临海郡实领有晋时的临海、永嘉两郡地,而无晋以后所分置的县。其中宁海为晋置。宋书州郡志:“宁海令,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晋太康地志无。”舆地广记:“晋析回浦、鄞二县地,置宁海县。”太平寰宇记:“永和

12、三年置”。宁海风土志:“县本汉回浦、鄞二县,太元二年裂鄞之八百户、安北乡二百步置宁海县”。不管是永和三年还是太元二年,晋置是明确的。横阳,宋书州郡志:“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藇船屯为始阳,仍复更名。”而宋书州郡志所记乐安则为晋康帝分始丰立,初立郡时并无此县。所以,吴时临海所有的属县为章安、临海、始丰(始平)、永宁、松阳、安固(罗阳)6县。此外,还有一个尚有争议的县,即罗江县,有人认为根本未属过临海郡。但是史籍确有明文记载。晋书地理志将罗江归入晋安郡,未说明何时建及其所属。据宋书州郡志“晋安太守”条,“罗江男相,吴立,属临海。晋武帝立晋安郡,度属”。说明罗江县为吴所立,在晋安郡未建时,罗江县一直属

13、临海郡。又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载“安家之民”条:“安阳、罗江县民是其子孙也”。也将两县记入,安阳当与罗江相邻。既然史籍有明文记载,在没有明确的证据之前,我们不能武断地将之排除在外。如此则吴时的临海郡所辖应为章安、临海、始丰(始平)、永宁、松阳、安固(罗阳)、罗江7县。晋时,临海郡的郡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灭吴后,析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将始平县改称始丰县,太康三年(282)立晋安郡,将远在福建境内的罗江县划归晋安。是时临海郡新设一个宁海县,划出一个罗江县,地域未减。太康四年(283),分安固横屿船屯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至此,临海郡辖

14、章安、临海、始丰、永宁、宁海、安固、松阳、横阳8县。 至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永宁、安固、松阳、横阳等四县,立永嘉郡。宋书州郡志:“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领县五。户六千二百五十,口三万六千六百八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陆二千六百四十。” 其中所记的统县五,只是多了一个乐成县,而乐成县为晋孝武宁康三年,分永宁立,没有分临海郡之地,所以,从临海郡划出的是四县,境域未见增加。永嘉郡所辖实为今温州、丽水全境。永嘉郡被划出后,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实际上只剩下今台属和宁波辖境内的部分地区。其后,晋穆帝分始丰立乐安县。舆地志:“晋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南乡,置乐安县

15、。”所辖亦变为5县,但境域并无变化。刘宋至陈,临海辖境无大的变化。仍为章安、临海、始丰、宁海、乐安5县。隋文帝开皇三年,废郡,直接以州统县,以减少管理层次,节约开支。九年,平陈后,江南诸郡相继废除,临海郡亦于其时依例被撤并,将原5县并为一个县,改郡名临海来命名县,改属处州管辖。隋书地理志:“临海旧曰章安,置临海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元和郡县志:“隋平陈,废郡,为临海县。”至于县的省并,据嘉定赤城志:“废始丰、宁海,复入临海县。”但没有提到章安、临海、乐安三县。但是,在隋书经籍志处州条仅列括仓、永嘉、松阳、临海4县,那么这三个县也在同时被省或稍后,实际上的临海县便是原来的临海郡。确切的讲,

16、应该是将临海郡所属的县并入临海郡,而并不是将这些县并入原先临海郡属下的临海县。正因为如此,开始时县治仍在章安。紧接着,开皇十年,江南发生了大规模的反隋斗争,婺州、会稽、吴郡、苏州、饶州、临海、永嘉、泉州、交趾这一带均被波及。反抗没多久就被杨素镇压,但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控制,次年,也就是开皇十一年,在大固山设立临海镇(在今临海市),派兵驻守。因为临海镇是军事机构,大固山的地理位置优于三面开放的章安,相对临海全境来说更为中心,易于控制整个临海。隋时已推行府兵制,所以设镇后,将县治从章安迁往大固镇,便于管理,说是迁,事实上是取消了县的职能,由镇将来兼理地方事务。至于后来台州的黄岩,则为唐高宗上元二

17、年(675),置县时重新命名的,初名永宁县,武周天授元年(690)改为黄岩县。三有关临海郡的几个问题考证:1、东部都尉汉代在回浦曾设会稽东部都尉,这已经没有问题。但是据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云:“钱唐,西部都尉治。” “回浦,南部都尉治。”这就给后代留下了一大疑问,西汉在回浦所设的军事机构到底是南部都尉还是东部都尉,抑或本就有两个都尉?后汉书顺帝纪云:阳嘉元年(132年)二月,“海贼曾旌等寇会稽,杀句章、鄞、鄮三县长,攻会稽东部都尉,诏沿海县各屯兵戍。”此处为东部都尉。三国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朱育对濮阳兴所言则云:“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除东越,因以其地为冶(原书误作“治”),并属于此,而立

18、东部都尉,后徙章安。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又徙治鄞,或有寇害,复徙句章。”从中可看出,会稽典录认定为一个都尉,即东部都尉。其后,太平御览卷一七一引汉书地理志不作“南部”,正作“东部”。对于设的是东部都尉还是南部都尉,前人已经作了大量的考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清代学者临海洪颐煊和海宁王国维。洪颐煊在台州札记会稽东部都尉条征引上述资料后,认为:“章安与回浦相连,去冶绝远。三国志孙亮传:太平二年,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三国志孙休传:永安三年,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东京屡见东部,而不闻南部,南部当是汉末所立。前志(即汉书地理志)回浦下,称南部都尉治,明是东部之伪。”直斥汉书地理志为误记。王国维在观堂

19、集林卷十二汉会稽东部都尉治所考中指出:“古书所纪,亦但有东部都尉,无南部都尉,则作东部者是也。”事实上史书地理志所载为静态的,汉书地理志认定南部都尉治回浦所据亦是某一时期的文献资料,绝不会是空穴来风。所以宋书州郡志记临海郡的来源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后汉分会稽为吴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也。孙亮太平二年立。”从中可见都尉的迁徙是肯定的。王国维在汉会稽东部都尉治所考中也提出“窃意武帝初置会稽东部都尉,本治冶县,如朱育之言,后徙回浦。” 正因为他以东部都尉作为先入之见,所以也没有联想到可能有南部都尉之设。想要搞清这一问题,还得从三国志虞翻传注所引会稽典录朱育

20、与濮阳兴的对话入手。即都尉初治冶,后徙章安(此章安乃在朱育时代言,汉应名回浦)。先从历史看,武帝平闽越,那时东越王余善的根基在闽,而不在东瓯,平定闽越后,武帝认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史记东越列传)”其后以其遗民复出,才于其地设冶和回浦以分治之。要想把闽越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当以在在冶设都尉为是,而不是设在离冶非常远的北面的回浦。朱育所说当有所据。再从地域来看,冶在会稽之南,所以在冶立都尉,当名南部,而不会是东部。考汉书中也有几个立南部都尉的,并非冶一个,如汉书地理志上:“进桑,南部都尉治”,“临洮,南部都尉治”,说明回浦下的南部都尉,不是汉书误书

21、。都尉设冶,可能不久就产生了新的问题,闽越多山,交通不便,离会稽绝远,粮草就是一个大问题,想在那儿驻军没有地方的支持是很难维持的。而闽越初平,人心见背,所以没多久都尉就在冶立足不住,只得退而取其次,将都尉迁到离会稽较近,而海上交通较为便利的回浦。回浦在会稽之东,驻在这里的都尉,当不会再称南部了。而后徙鄞,及句章,更是愈来愈东,故后来均以东部都尉名。另外,都尉实际上也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当是次于郡的建制,朱育的对话就是对会稽郡治设置问题的回答,在会稽郡治设吴郡时,管理会稽一带的就是东部都尉。宋书州郡志:“临川内史,吴孙亮太平二年,分豫章东部都尉立”,“湘东太守,吴孙亮太平二年,分长沙东部都尉立”,

22、而在临海太守下也言“本会稽东部都尉”(注意不是分)。再从三国志虞翻传注所引会稽典录朱育与濮阳兴的对话看,东部都尉在回浦的时间不是很长。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又徙治鄞,或有寇害,复徙句章。可见,在阳朔元年东部都尉就已迁往鄞县,以后东部都尉所治,实已与章安无关。如后汉书顺帝纪:“阳嘉元年二月,海贼曾旌等寇会稽,杀句章、鄞、鄮三县长,攻会稽东部都尉。”曾旌从海上聚众起事,攻会稽东部都尉。有人认为进攻东部都尉便是进攻章安,其实不然。曾旌起义时东部都尉已迁鄞。时章安为县,后汉书但言攻会稽东部都尉,不言攻章安,可见东部都尉实已不在章安了。朱育所说的“寇害”很有可能就是指曾旌起义。如是,则其时东部都尉在

23、鄞,移句章在曾旌起义后。2、关于回浦回浦在汉立县,似乎用不着怀疑,问题在于回浦立县之前的归属。据汉书地理志曰:“冶(师古曰:本闽越地)、回浦(南部都尉治)。”据史记东越列传,汉武帝平东越后“将其民徙处江淮间”,遂虚其地,后遗民稍出,就在该地设县统治,当时便将闽越地分为二,一治冶(今福建福州),一治回浦(今椒江章安)。未言其与东越关系。从回浦所管辖的范围看,所属中应有原东瓯地。后汉书郡国志:“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永宁,永和三年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东部侯国。”但是,回浦是不是原属东瓯?其实不然。晋太康记载:章安“本鄞南之回浦乡”。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得更明确:“汉立东部都尉,本秦之

24、回浦乡分立为县,后汉改回浦为章安。”则回浦本属鄞,而不属东瓯十分彰明。秦统一六国,淹有其地,其势力范围已及浙江东部,而回浦在当时来说,是会稽境可能发展的最南端。再往南,则有江水相隔,而当时椒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尚处海中。因而回浦是秦帝国向南发展的绝佳地点,这也是章安以后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繁荣的原因,也可以说明东部都尉为何会从冶迁到回浦的原因。所以说今椒江以北秦时属鄞,而不在东瓯势力范围,这是很有可能的。而后的章安县,县内便有回浦乡和东瓯乡的设置,也可以用来说明,回浦不属东瓯。而回浦与东瓯国的划界,笔者认为当以灵江为界,而非峤岭。以当时的条件,一山易越而一水难渡。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秦汉帝国也很

25、难在水之南发展而不被东瓯所觊觎。推而广之,东瓯与闽越之为界,极有可能也是瓯江。其次在温岭大溪镇并被初步认定为是东瓯国都的古城的发现,很能说明东瓯势力已及椒江南岸。3、关于郡治的变迁 临海建郡之初,郡治到底设在何处?典籍旧志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认为建郡之初,郡治设在临海,后徙章安,以嘉定赤城志为代表。 一是认为临海没有设过郡治,郡治一直是在章安。有晋书地理志和宋书州郡志为证。晋书地理志:“临海郡,吴置,统县八,户一万八千:章安、临海、始丰、永宁、宁海、松阳、安固、横阳。”(据后汉书郡国志:“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宋书州郡志:“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后汉又分会稽为

26、吴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也。孙亮太平二年立,领县五,章安令,续汉志故冶,闽中地,光武更名。”晋书、宋书一直认以章安为临海郡治所。其他的还有地志和典籍的记载。从上可看出,郡治在章安已是事实无疑,即今考古也有发现。至于明温岭谢铎纂弘治赤城新志,认为章安“滨海薄山,鱼龙所腥,豺虎所穴”,以此作为临海郡的治所“理所必无”。这纯为个人臆断,无辨析的必要。问题是到底有没有初设临海,后徙章安。造成这一混乱的始作蛹者为南宋陈耆卿,他在嘉定赤城志卷第一叙州中说:“太平二年析章安置临海县。以会稽东部立临海郡,治临海,取郡东北临海山而名,属扬州,寻徙治章安。”认为郡治初设临海的最主要的依据一是临海山,郡以山名,似也说

27、得通,后台州便以天台山为名。 然而,提出这一说法的陈耆卿本身也并不是说得很肯定。临海山始见于南朝宋孙诜临海记。太平御览卷四十七引临海记:“临海山,山有二水,合成溪曰临海。一水是始丰溪,一水是东女(乐安)溪,至州北两溪相合,即名临海溪。山因溪名。”太平寰宇记则曰:“临海山,在县北二百四十里,有水合成溪,自临海。一水是始丰溪,一水是东女溪,至州北两相合,即名临海溪,山因溪名。”点明山与州治的里程。这些记载事实上均以元和郡县图志为蓝本。而元和郡县图志曰:“临海江,有二水,合成一水。一是始丰溪,一是乐安溪,至州城西北一十三里合。” 仅有临海江,而无临海山。嘉定赤城志则本太平寰宇记,因曰“取郡东北临海山

28、而名”。赤城志山水门:“临海山,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接海,本牛头山,以有石似之,故名。唐天宝六年改今名。山下有二溪,一始丰,一东女(当为乐安。赤城志郭协寅校记:“乐安原本讹作东女,非。”),至州北合流云。”其对乐安溪之讹亦同太平寰宇记,而太平寰宇记当本元和郡县图志,因而亦称在州北合,孙诜生活在南北朝时的宋,他所撰的临海记必不称州而称郡,因为当时台州尚是临海郡。再说,据临海记所载,临海山,山有二水看,应为括苍山中的一座山,而其地离海绝远,何来临海之名!正因为山不可能由海而名,所以临海记再记“山因溪名”。似乎这样才不至于矛盾。实际上吴孙亮定章安为临海郡,是因为章安近海,才以临海名之,非以山名。三国志

29、孙亮传:“会稽东部为临海郡,豫章东部为临川郡。” 两者同时命名便可为证。临川郡亦是以其近江而名。再说大固山也不可能是临海山,据嘉定赤城志,大固山之命名“晋隆安末,孙恩为寇,刺史辛景于此凿堑守之,恩不能犯,遂以大固、小固名山。”如果大固山就是临海山,则孙诜著临海记时必当提及“或名大固山”,而不会说成是“山因溪名”。认为郡治初设临海的另一个根据是嘉定赤城志第二十七卷“寺院中记载:“永庆院,在州北一里,即古郡治,旧名白云延寿庵。”明确地记述了郡治的具体地址。但这并不能指明是先治临海的依据。东晋孙恩起义,进攻临海郡,当时郡守辛景便是在大固山与孙恩相持,可能临时行在曾一度设在永庆院一带,里人当也目为郡治

30、了。但是,东晋孙恩起义时,郡守辛景在大固山凿堑与孙恩相持,而不言在临海县与孙恩相持,如果山下当时确有临海县治的话,可见大固山那时还不是临海县的辖境,临海县治也不在大固山下。又据嘉定赤城志卷第四十辨误:“盖竹山,舆地志:临海郡之章安县西北有盖竹山,山有石室,晋许迈住此。”盖竹山在章安县境内,又大固山之南,可见大固山亦当在章安境内。而不是在临海县境内。嘉定赤城志又载,州治 “旧在山上”,结合隋设临海镇,很有可能是镇将兼管时的临时性的机构,只是战时的权宜之计,一般说和平时的州署不会建到行走不便的山上,更何况尚有县署可用?再来看看,孙吴政权是把章安当作向南扩展的重要基地来建设的,在章安设临海郡,是为加

31、强对章安的管理,因为当时章安开发比温州(永宁)早,海港条件优于温州。而大固山深处临海郡中部,水道,码头、泊船场所都远远不如章安,孙吴政权怎么可能将郡治设置到这样的地方呢?其后,隋将县治移到大固山,只是出于巩固对东南的统治,防犯内部的造反,目的只是守土,少了开拓意识,早就失去了孙吴当时建设章安的本意了。郡治迁徙而异地,实出于时人的习惯思维之外。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古郡治会远离今之州治,仍然是习惯地认为州治应该在同一地。然而又不能否认郡治在章安的事实,于是附会出初设后迁的说法,来作为心理上的平衡。这就是陈耆卿之所以提出“初治”“后徙”的原因。嘉定赤城志书成之日,离隋废临海郡已经有六百三十多年了,且临

32、海经过建设当大异于设镇之时,而章安却日趋没落,因而时人将隋时的临海县(原临海郡)与章安镇相比,习惯地认为章安镇无论在形势和交通上,均不可能优于当时的临海,从而认为郡治应该设在临海,而不应该是章安,其心情也就不难理解了。从上分析,我们初步认为,郡治从建郡始便设在章安,至隋郡废为县时,也尚在章安,根本没有初设后迁的行为。其实造成“郡治初设临海,后徙章安”这一误解的并不是陈耆卿,而是元和郡县图志。元和郡县图志地记述台州的变迁时说:“吴大帝分章安、永宁,置临海郡。”这其实是误将县的设立作为郡的设立来记载造成的。后来太平寰宇记因之,但认为置郡的时间明显与史(三国志)不合,故将置郡改为置县,“吴大帝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会稽王置临海郡。”这里实是已经认同曾先后在同一地没置县与郡。此后嘉定赤城志又认为置县未妥,改为:“太平二年,析章安置临海县。”而采取其说,衍生出郡设临海的说法。但因章安当时确为郡治(有史书记载,有古迹可证),不可能完全将之推翻,因而进一步演化为“以会稽东部立临海郡,治临海,取郡东北临海山而名,属扬州,寻徙治章安。”从而,出现郡初设临海的说法。其前,并无史书提到过郡治徙治的事。因嘉定赤城志是中国仅存的几部最早的方志之一,后人叙地理,均以此为据,故更加坐实了这一说法。这一误不知误了多少代史学家和地方志书的修纂,故在此略为条析,以明其正。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