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工作调整、工作搜寻与迁移.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4558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力流动:工作调整、工作搜寻与迁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劳动力流动:工作调整、工作搜寻与迁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劳动力流动:工作调整、工作搜寻与迁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劳动力流动:工作调整、工作搜寻与迁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劳动力流动:工作调整、工作搜寻与迁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力流动:工作调整、工作搜寻与迁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流动:工作调整、工作搜寻与迁移.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9、劳动力流动:工作调整、工作搜寻和迁移,工资差别的原因之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经济学本科专用,9、劳动力流动:工作调整、工作搜寻和迁移,9.1劳动力流动概论9.2工作调整9.3工作搜寻9.4劳动力迁移9.5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和人才流失9.6中国的工作调整、工作搜寻和迁移,9.1劳动力流动概论,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劳动力在不同的地里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宏观上属于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再配置问题微观上是劳动力寻找工作的过程,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劳动力个人所有权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

2、方面的差别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与充分的自主权政府和企业只提供就业机会劳动者竞争上岗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工作调整(岗位和职业)职工自愿或非自愿的调换工作,一般在同一城市进行。工作搜寻是劳动者获取市场信息,寻找适合自己工作的行为迁移(岗位、职业、与地域)劳动力在不同地域间的流动,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分析,(1)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2)劳动力流动决策,(1)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劳动力流动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组成部分,可以纳入成本和收益分析框架收益:主要是直接货币收入的增加,包括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等非货币因素。成本:搬家费、交通通讯费、心理成本、资历和养老金

3、损失等,(2)劳动力流动决策,劳动力流动与否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2)劳动力流动决策,则只要流动的净收益现值只要大于不流动的净收益现值,劳动力就会流动。即Z1Z0,劳动者理性的决策就是流动。,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1)年龄(2)家庭(3)教育(4)流动的距离(5)失业率(6)职业许可证制度(7)国家和地方政策(8)国际环境(9)工会(10)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1)年龄,年龄越大,流动越少年龄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较短年龄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年龄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年轻人自身财物较少,携带方便,容易流动年轻人资历和养老金损失较少年轻人心理成本较低,(2)家庭,家庭规模越大,

4、越难流动未婚比已婚容易流动妻子就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宜流动,(3)教育,一般情况下,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流动。,(4)流动的距离,距离越远,越不容易流动信息不容易获得流动成本较高,(5)失业率,有失业的家庭更容易流动失业率高的地区,劳动力更容易外流,(6)职业许可证制度,职业许可证越是严格,越不容易流动,(7)国家和地方政策,高个人所得税将阻止流动政府花在服务上的费用越多,越容易促进劳动力流动特定地区和特定行业的发展,(8)国际环境,流入地的语言、政治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9)工会,工会减少劳动力流动,(10)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自然条

5、件,9.2工作调整,工作调整一般是在同一城市里进行,伴随着迁移的工作调整相对较少。工作调整的原因工作调整的人群特征,工作调整的原因,(1)解雇(非自愿性流动)由于自己的过失、表现欠佳、技术进步、需求萎缩等原因(2)辞职(自愿性流动)辞职通常是为更好的工作做出的职工的自愿行为职工自愿流动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主动辞职是劳动力获得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一种途径,从而成为工作搜寻的一部分。(尝试和犯错),工作调整的人群特征,青年人调整工作次数较高教育程度高的工作调整倾向较低。(与迁移不同)企业的特殊培训是工作调整的一种阻力工龄越长,工作调整倾向越低;工资与工龄关系越紧密,工作调整倾向越低女性高于

6、男性,已婚女性高于单身女性,刚生过孩子的女性要高于其他女性(美国离职率),9.3工作搜寻,工作搜寻概况在职职工的工作搜寻工作搜寻模型,工作搜寻概况,工作搜寻存在的原因现实中,同质劳动力存在工资差别劳动合同是一个存在风险的长期契约工作搜寻的种类:正式和非正式搜寻正式:通过职业介绍所、学校就业机构等非正式:亲友介绍、招聘信息等粗放和集约搜寻集约:与聘用方联络次数少,但每一次都花较高的代价粗放:次数多,但不去花多少精力仔细研究,在职职工的工作搜寻(1),并不是进行工作搜寻的人都是失业者(美国20%新聘员工属于从另一岗位聘用的)在职职工进行工作搜寻的成本和收益都不大,其工作搜寻努力与失业者并没有明显差

7、异。,在职职工的工作搜寻(2),工作搜寻的努力与成功率(美国,1980),(1)在职职工搜寻努力程度不低。(2)在职职工回复与联络比较高。(3)在职职工不愿轻易放弃工作。另外:实际统计表明,前后两个工作之间有一段失业,后一工作的工资提高幅度较大。,工作搜寻模型,(1)工作搜寻的成本收益比较(2)一个简单的成本收益模型(3)保留工资,(1)工作搜寻的成本收益比较,成本直接成本:交通费、邮费、电话费、报纸广告费等间接成本:所花费的时间、放弃已有或可能获得工作的损失(主要成本)收益主要找到新工作以后的收益,(2)一个简单的成本收益模型,最佳的工作搜寻次数应该是在搜寻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时候下图

8、中,假设搜寻次数是连续的,MC0和MR0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曲线边际成本递增的原因:工作搜寻一开始从成本最低的机会开始工作搜寻的时间越长,一个人已经拥有的工作机会的收入就提高,进一步搜寻的成本提高耗费失业保险金和储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因:工作搜寻往往那个从最有希望的机会开始进一步搜寻获得更高工资的希望越来越小搜寻时间长,获取高工资的时间短,工作搜寻的最佳次数选择,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C0,MR0,MR1,X0,X1,A,B,E,搜寻次数,X0点收益大于成本,X1达到均衡。,平滑的边际收益和成本曲线是许多职工共同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对个别职工来说当一段时间没有新的工作机会时,边际收益下降慢,如果

9、突然间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进一步寻找工作的边际收益下降很快。,(3)保留工资(工作搜寻的第二类模型),前面的模型要求搜寻者在搜寻前,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确定一个搜寻次数,然后搜寻,这与现实不符。保留工资:搜寻前并不知道搜寻次数,只是根据掌握的市场信息估计一个可以接受的最低工资报价,这个最低工资报价就是保留工资。以保留工资为底线,搜寻工作,低于保留工资则继续寻找。,保留工资模型(麦克尔模型),理念:由于工作机会和工人特征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因此,为实现工作与技能的匹配,必须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假设:不同雇主有不同的雇佣标准(技能水平),用K表示一个雇佣标准(技能水平)对应一个工资标准:KW工资是工作

10、要求的最低技能水平的增函数,这样,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个与所有职位空缺相联系(对应)的工资出价分布:如后图,保留工资模型(麦克尔模型),技能和工资水平,出价工资分布,K1,K2,(W1),(W2),F1,F2,如果一个失业者的技能为K2,则其工资应为W2,如他知道哪些企业需要这种技能,则它容易就业,但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完全,他无法知道,只能搜寻,且通常采取保留工资决策。,保留工资通常低于搜寻者技能所对应的工资,保留工资越低,找到工作的可能性越大。,保留工资模型(麦克尔模型),MC,MR,MCMR,保留工资,保留工资的确定:保留工资越高,失业期越长。因此,保留工资所带来的预期失业的成本恰好等于失业过

11、后较高工资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保留工资模型(麦克尔模型),结论:保留工资等于市场最低工资,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为1。一般情况下,保留工资小于职工技能对应的最高工资,说明该职工处于就业不足状态条件相同的个人,最终获得的工作和工资会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任何引起失业工人加快寻找工作步伐的因素会减少他们的失业时间。(提供信息,家务劳动必要性降低等)如果失业成本下降,劳动者会提高其保留工资,9.4劳动力迁移,主要是指国内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个人迁移的决策一些影响迁移的因素,个人迁移的决策,劳动力个人的迁移决策仍然可以纳入到前面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和高教育水平的人更倾向于迁移(见

12、后表)年轻人:迁移后获得高收益的时间长年龄大的人对工作单位、生活地区、周围邻居、同事、朋友更难离开而有高心理成本高教育水平:工作选择范围广,流动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从时间上看,西方国家国内迁移率在下降(见后表),美国跨县的总迁移率:19911992(%),国内迁移率(%),按道理,随着交通和通讯的便利,迁移成本下降,迁移率应该上身,但是,从时间上看,西方国家国内迁移率在下降,这可能是因为:第一,这段考察期这些国家劳动力年龄增大;第二,企业对于职工的特殊人力资本投资越来越多。,一些影响迁移的因素,(1)不确定性的影响(2)距离的影响(3)住房的影响(4)年龄和教育水平等,(1)不确定性的影响,成

13、本收益分析假设决策者对成本和收益相当明确,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现实中迁移后能否找到工作,收益到底有多高都存在不确定性。一个地方失业率越高,不确定性与大;空位率越高,不确定性越小。迁移应考虑这两个指标,现实中实际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往往反映在新雇劳动力减少上,而不在失业率上,所以用新增就业率来判断不确定性,更为准确。不确定性分析对于理解教育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流动,移民往往聚集在一起等现象很有说服力。,(2)距离的影响,距离影响交通成本(不是一次迁移而是要来回往返)心理因素:离家近,制度、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相对比较接近。信息因素:距离越近,信息越容易获得。,(3)住房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拥有住房

14、的迁移率都比较低。处于转轨中的我国更是这样。,9.5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和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国际迁移的特点对输入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输出国的影响,人才流失与劳动力国际迁移,人才流失是一种国际移民活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当然所有的国际移民并不一定是人才流失。移民从个人角度来看,仍然是建立在成本和收益比较的基础上的。移民的成本:交通费用重新搜寻工作的成本离井背乡的心理成本移民的收益:更高的工资和收入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后代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国际迁移的特点,(1)移民中以年轻人和高技能劳动者为主(2)是从发展中国家了流向发达国家(3)输入和输出国政策对移民影响巨大,(1)移民中以年轻人和高技能劳动者为主

15、,同等教育情况下,随着年龄上升,移民比率迅速下降在相同年龄情况下,受教育时间越长,移民倾向越大因此,绝大多数移民是输出国的精英,大量的移民往往意味着人才流失。,(2)是从发展中国家了流向发达国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在发达国家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高技能劳动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高技能移民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要站70%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超过85%。,(3)输入和输出国政策对移民影响巨大,英、美、加由于体制灵活,税负较轻,人力资本回报率高,吸引了大量的高技能劳动者。加拿大1962年实行向高技能移民倾斜的政策,使他接纳的移民中高技能劳动者由1956-

16、1960年间的12%增加到1962-1971年的20%。而低技能这从36%降至16%。我国对海外回国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海外学子归国。,对输入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直观的看,移民将抢占国内原有居民的就业机会,因此,有些国家政府往往采取措施限制移民,实际上,这种政策的效果值得怀疑:(1)移民与原有居民具有互补性。(2)即使移民与原有居民具有替代性,限制移民的效果也不会理想。,(1)移民与原有居民具有互补性,如果替代性越高,越容易挤占工作岗位实际情况往往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的,因为:移民往往两极分化,一部分是高技能劳动力,他们不但不减少原有居民的就业机会,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17、另一部分是低技能劳动力,他们往往从事原有居民不愿意从事的工作。,(2)即使移民与原有居民具有替代性,限制移民的效果也不会理想,严格的限制移民政策并不会等量的增加原有居民的就业,也不一定降低发展中国家居民的移民倾向。,限制移民政策的效果,原有劳动力供给曲线,总供给,工资,W1,W2,L1,L3,L2,需求,O,总供给曲线更平坦是因为移民对工资变化的反映很强烈,移民对输入国的影响,高技能移民增加了输入国人力资本储备。低技能移民:降低了替代性居民的工资和就业机会降低了物价,增加了产量,对消费者有利对雇主有利是其他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受益(增加了消费需求进而引致出对劳动力的需求。,对输出国的影响,有利影

18、响流回大量外汇移民回归带回技术和经验传递消费示范,改变消费方式不利影响人才流失外汇流入和高消费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可能,9.6中国的工作调整、工作搜寻和迁移,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简单历史工作调整工作搜寻劳动力迁移中国的人才流失,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简单历史,第一阶段:1986年以前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过程,在原有的计划体制下,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率是非常低的,没有“劳动力市场”概念。第二阶段:1986-1996推行劳动合同制,打破了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计划体制理论界逐渐统一认识,认为劳动力市商品,社会主义也有失业第三阶段:1996到现在以下岗为核心的分流企业富余人员的政策户籍制度的渐进改革流动呈现

19、出“体制间流动”(城镇)与“地区间流动”(城乡)特征,工作调整(1),劳动力流动性,表现在工作调整上:辞职率不高主动流动的意识有所增强高技能的人偏向于流向非国有部门,低技能的劳动力倾向于留在国有部门表现:以失业人员构成中:因辞职、辞退、合同到期而失业的人1999年为12.9%;1997年为5.7%,工作调整(2),上个世纪末对5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调查显示,国有企业中的科技人员流失率高达71%;在较发达的城市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9%。流失人员中,40岁以下的业务骨干占80%;调查表明,63.9%的人才流失是因为待遇过低。,工作搜寻,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失业,失业后找工作的过程都是工作搜寻的过

20、程,工作搜寻的效率与劳动力市场的建设状况有直接联系。经过几年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我国已经大大提高了工作搜寻的效率。后图是近十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状况,为失业者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条件,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数量,中介机构数量(千),年份,15,18,25,29,35,34,35,31,29,上海、英国各种求职方式所占比重(1998),上表中,上海和英国各种求职方式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前面三种方式(通过市场)求职人员已经占到总数的86%,只比英国第三个百分点。,劳动力迁移(1),中国的劳动力迁移表现为地区间的流动,除了一些高技能劳动力以外,主要表现为城乡间的单方向流动。城乡流动的特征:规模大年龄

21、大、女性、已婚的农村劳动力相对不愿意流动教育对跨地区流动的一个内向不大,对在当地非农行业就业影响较大,劳动力迁移(2),家庭人口多的倾向于流动土地相对较少的倾向于流动与农业税赋成反比例关系一般都是短期的、倾向于将来回到家乡的(户籍制度、城市住房、市民认同感等)经济落后省份流向发达省份,本地农村劳动力在外流动就业情况(万人),中国的人才流失,人才流失相当严重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个世纪末,我国年均出国留学2万人,累计达40万人,学成归国者10万人,人在学习这10万人,回归率33%。,作业题:,1、简述保留工资模型的主要内容。2、分析说明移民对输出国和出入国各有什么影响?,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1),据对

22、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的分析,我国有1.2亿左右的农业人口处于流动就业的民工大潮中。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农民农业收入减少且增收困难是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转移就业的基本原因。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50.5降为1958年的34.1,再由1962年的39.4降为1978年的28.1,到2000年,这一比例降为15.9,,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1),这说明,农业对GDP的贡献的降幅很大;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52年的12.5升为1958年的16.2,又由19

23、62年的17.3升为1978年的17.9,到2000年,这一水平升为36.2,这说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升幅很小,即使到2000年,全国总人口的63.8还住在农村。一方面,农业占GDP的比重小,在农民劳动生产率不变情况下,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必然会大大减小;另一方面,从而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必然会大大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农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1),此外,我国农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例,由1985年的63.7降为2000年的45.4,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已接近4:1,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1缩小为1985年的1.86:1,再扩

24、大为2000年的2.79:1,2001年的2.90:1。自1996至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40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增加了2021元,前者只相当后者的21.77。2000年与1996年相比,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441.1元,但人均用于食品的支出只增加了53.6元。,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1),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但其消费比例降幅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差距在拉大,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农民增收难度大。根据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原理,只要未来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看上去要大于未来预期乡村收入的“现值”,且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可能性较大时,人们从农村向

25、城市的流动就会进行并继续下去。,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1),由于农业占GDP的比重日益下降,但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比重却居高不下,于是,致富无望而又迫于生计的农民,不得不冲破城乡严格、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及其就业制度的束缚,成社会规模地向较发达地区流动。但显然,农村劳动力流动过度了也不行。农村劳动力无论是流动不足,还是流动过头,都不利于调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结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流动过头、无序化,还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1),因此,国家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使农村劳动力的适度流动。农村

26、劳动力如果适度流动,可:第一,有效配置、利用经济资源。农村劳动力的适度流动,能改变其在城市、地区、职业、单位和部门间的供求状况,影响着经济资源的分配、使用;,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1),第二,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总是遵循以下的路线进行:从乡村到城镇,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从笨重体力劳动职业、行业到体脑并用的职业、行业,从有剩余的地方到短缺的地方。通过这种流动,将改变农村劳动力投入各产业结构的原有比例,从而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衡;,农村劳动力相关资料(1),第三,提高经济效率、效益。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总是从效率低、效益差、收入少的地方,流向效率高、效益好、收入多的地方,通过流动,改变农村劳动力在不同效率的地方的比例,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