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第二章,0、基本概念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2、物质危险辨识3、典型工艺危害因素辨识4、特种设备、特种作业危害因素辨识5、作业环境危害因素辨识6、重大危险源辨识7、生产过程危害因素辨识8、相关案例探讨9、评价单元划分,内容提要,危险、有害因素定义危险因素: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基本概念,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原则和方法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预测性科学性 危险、有害
2、因素的辨识是分辨、识别、分析确定系统内存在的危险,而并非研究防止事故发生或控制事故发生的实际措施。它是预测安全状态和事故发生途径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必须要有科学的安全理论作指导,使之能真正揭示系统安全状况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并予以准确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显示出来,用严密的合乎逻辑的理论予以解释清楚。,系统性 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对系统进行全面、详细地剖析、研究系统和系统及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和约束关系。分清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相关的危险、有害性。全面性 辨识危险、有害因素时不要发生遗漏,以免
3、留下隐患,要从厂址、自然条件、总图运输、建构筑物、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特种设备、公用工程、安全管理系统,设施,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辨识;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操作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辨识开车、停车、检修及装置受破坏及操作失误情况下的危险、有害后果。预测性 对于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其触发事件,亦即危险、有害因素出现的条件或设想的事故模式。,方法:1、经验分析法:对照分析法(安全检查表)类比推断法(专家评议法)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PHA、FTA、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 运用标准、规范、MSDS等来分析、辨识、判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重大危险
4、源辨识GB18218-2000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剧毒物品品名表 GA58-93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闪点的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易(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叫闪燃。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液体在闪点温度,蒸发速度较慢,表面上积累的蒸气遇火瞬间即已烧尽,而新蒸发的蒸气还来不及补充,所以不能持续燃烧。当温度稍高于闪点时,易(可)燃液体随时都有遇火源而被点燃的可能。因此,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度,液体的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按
5、照我国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准体系,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C的都归类为易(可)燃液体。易燃液体的闪点,随其浓度变化而变化。例如,乙醇水溶液中乙醇含量为80、40、20、5时,其闪点分别为19、26.75、36.75、62。当含量在3时,没有闪燃现象。两种易燃液体的混合物的闪点,一般在这两种液体闪点之间,并低于这两种物质闪点的平均值。某些固体,如樟脑和萘,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闪点。,闭杯法测定的是饱和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而开杯法蒸气与空气自由接触,所以闭杯法闪点测定值一般要比开杯法低几度。基于以上原因,开杯法测定值比闭杯法更接近实际情况。,爆炸极限的定义: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可燃蒸
6、气或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同理,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浓度称为爆炸范围。,当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可以认为可燃物不着火,更不会爆炸。但是,在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气体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若空气能补充或渗漏进去,则随时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因此,对浓度在上限以上的混合气,通常仍认为它们是危险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可燃粉尘用mg/m3表示。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0%,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甲烷爆炸范围为5.3%14.0%
7、。爆炸极限的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通常的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的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它随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燃点的定义:固体物质形成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被称为燃点,它是评价固体物质危险性的重要特征参数之一。固体燃烧分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低熔点简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继之蒸发变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容易着火;对于复杂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物质的组成部分,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发生氧化而燃烧。,某些固态化学物质一旦点燃将迅速燃烧,例如镁,一旦燃烧将很难熄灭;某些固体对摩擦、撞击特别敏感,如爆炸品、有机过氧化物,当受外来撞击或摩擦时,很容易引
8、起燃烧爆炸,故对该类物品进行操作时,要轻拿轻放,切忌摔、碰、拖、拉、抛、掷等;某些固态物质在常温或稍高温度下即能发生自燃,如白磷若露置空气中可很快燃烧,因此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要加强对该类物品的管理,这对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工业事故中,引发固体火灾事故较多的是化学品自热燃烧和受热自燃。可燃固体因内部所发生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化学过程而放出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会逐渐积累,使可燃物温度上升,达到自燃点而燃烧,这种现象称自热燃烧。例如,硝化棉及其制品(如火药、硝酸纤维素、电影胶片等)在常温下会自发分解放出分解热,而且它们的分解反应具有自催化作用,容易导致燃烧或爆炸;植物和农副产品
9、(如稻草、木屑、粮食等)含有水分,会因发酵而放出发酵热,若积热不散,温度逐渐升高至自燃点,则会引起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自燃点时,即可着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受热自燃。如合成橡胶干燥工段,若橡胶长期积聚在蒸汽加热管附近,则极易引起橡胶的自燃,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化学品的燃烧需要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能发生。有时,即使这三个要素都存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燃物未达到一定的浓度、助燃物数量不够、点火源不具备足够的温度或热量,也不会发生燃烧。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和浓度的燃料和助燃物,以及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能源,三者同时存在并且发生相互作用
10、,才能引起燃烧。反之,对于已经发生的燃烧,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便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原理。,例如: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小于5.3%或大于14%时,由于甲烷浓度过低或氧气浓度过低,甲烷便不能燃烧。同时,要使燃烧发生必须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源。若用热能引燃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当点燃温度低于595时燃烧便不能发生。若用电火花点燃,则最小点火能为0.28mJ,若点火源的能量小于该数值,该混合气体便不着火。通常,一般可燃物质在含氧量低于14的空气中不能燃烧。目前大量的灭火剂以及灭火方法都是利用隔绝空气或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实现窒息灭火。,燃烧的过程:可燃物质的状态不同(气、液、固态),其燃烧的过
11、程也不同。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是在蒸汽或气态下进行的。可燃气体最易燃烧,只要达到其本身氧化分解所需要的热量,便能燃烧,其燃烧速度很快。液体可燃物在火源作用下,首先发生蒸发,然后蒸气再氧化分解进行燃烧。固体燃烧物分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低熔点简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继之蒸发变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容易着火;对于复杂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物质的组成部分,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发生氧化而燃烧。如木材受热后,在温度小于110时只放出水分;130时开始分解,到150时变色,在150200时其分解产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但不能燃烧;在200以上时分解出一氧化碳、氢和碳氢化合
12、物,此时木材开始燃烧;到300时析出气体产物最多,燃烧也最激烈。,易燃液体的燃点、闪点及其关系:燃点也叫着火点,有的书上也叫火焰点。可燃物被加热到超过闪点温度时,其蒸汽与空气的混合气与火焰接触即着火,并能持续燃烧五秒钟以上时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在燃点温度下。不只是闪燃,而是形成连续燃烧。一般说来,燃点比闪点高出520,但闪点在100以下时,二者往往相同。易燃液体的燃点与闪点很接近,仅差15;可燃液体,特别是闪点在100以上时,两者相差30以上。,闪点、燃点、爆炸极限等基本概念在安全评价中最主要的应用:1、危险物质的判定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2、生
13、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第一讲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产生的原因: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和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两方面。能量失控主要体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按有关标准规范,分别是13、4大类和6类。,第一讲 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及分类,以下为危险有害因素的具体分类,1.1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分为6大类,37个小类。6大类为: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类;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
14、因素6类;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其他危险、有害因素4类。,物理性及机械性危险,(1)设备、设施缺陷;(2)防护缺陷;(3)电危害;(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7)运动物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固体颗粒、液体颗粒或二者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化学性危险,(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
15、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生理
16、危险,(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关因素。,行为性危险,其他危险、危害因素,搬举重物作业空间工具不合适标识不清,1.2 按事故和职业危害类型分类,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职业病范围和职业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有害因素分为七类,分别为:生产性粉尘;
17、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有害因素。,第二讲 物质危险的辨识,按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分为8类,共21项。,第二讲 物质危险的辨识,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第1类 爆炸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第3项 有毒气体(毒性指标同第六类)如:一氧化氮、氯气、
18、氨等。,第2项 不燃气体(无毒、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压缩空气、氮气等。,第1项 易燃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 易燃液体,第1项 低闪点液体:闪点18 如:乙醚(闪点为-45)乙醛(闪点为-38)等;第2项 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 如:苯(闪点为-11)乙醇(闪点为12)等;第3项 高闪点液体:23闪点61 如:丁醇(闪点为35)氯苯(闪点为28)等。,第1项 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如:红磷、硫磺等;,第2项 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
19、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如:白磷、三乙基铝等;,第3项 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如:钠、钾等。,第4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1项 氧化剂: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如:过氧化钠、高锰酸钾等;,第2项 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组成中含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等。,第5类
20、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第7类 放射性物品,放射性物品是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4Bq/kg(贝可/千克)的物品。按其放射性大小细分为一级放射性物品、二级放射性物品和三级放射性物品。如金属铀、六氟化铀、金属钍等。,第8类 腐蚀品,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年的固体或液体。酸性腐蚀品,
21、如硫酸、硝酸等;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醇钠等;其它腐蚀品,如:亚氯酸钠溶液、氯化铜、氯化锌等。,第三讲 典型工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3.1 物料输送 气体 超压 爆炸(安全装置)静电 火灾爆炸(流速、接地)泄漏 中毒(密封、防腐、防疲劳断裂)火灾、爆炸,液体 静电(流速、接地)泄漏 中毒 火灾爆炸(密封、防腐)固体(粉料)静电 粉尘爆炸(流速、防静电),3.2 熔融、干燥 熔融 利用加热使固态物料熔化为液体。火灾 中毒 干燥 利用热能除去潮湿物料中的水分或溶剂。超温自燃 静电和粉尘爆炸 泄漏 火灾、爆炸,受物质特性、加热方式的影响,3.3 蒸发、蒸馏 蒸发 借加热作用使溶液中溶剂气
22、化并移出,以提高 溶质浓度或使之析出。热敏性物质分解、燃烧、爆炸。蒸馏 借液体混合物各组分挥发度不同,使其分离为 纯组分的操作。泄漏火灾、爆炸(密封、防止设备腐蚀)残留物自燃爆炸(控温)误操作自燃、火灾、爆炸 静电、明火火灾、爆炸,3.4 冷却、冷凝、冷冻冷却 使物料温度降低的过程。冷凝 使物料温度降低至发生相变(如气相变为液相)的过程。冷却介质中断压力升高、爆炸 冷却器泄漏副反应、中毒、爆炸冷冻 使物料温度降低至0以下的过程。载冷体中断压力升高、爆炸 制冷剂泄漏火灾、爆炸,3.5 筛分、过滤 筛分 将固体颗粒按粒度大小进行分级的过程。易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密闭、除尘)易产生静电及电气火花(静
23、电接地)过滤 借助于重力、真空、加压及离心力的作用,使 悬浮液通过多孔物质而将固体微粒截留,达 到液-固分离的过程。火灾、爆炸 中毒 固相物不稳定火灾、爆炸(设备选型),(密闭),液相挥发,3.6 粉碎、混合 粉碎 将大块物料加工成小块物料的操作过程。易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惰性气体保护)撞击火花 摩擦生热 静电 混合 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料相互分散,达到温度、浓度组成一致的过程。液体挥发火灾、爆炸 粉体物料飘浮粉尘爆炸 搅拌快、产生静电 固体物料撞击火花,典型工艺反应过程的危险因素1、氧化与还原-大量放热、高温、高压、危险副产物2、硝化-产生爆炸性物质:二硝基或三硝基芳烃3、电解-如:产生氢气
24、、氯气、碱4、聚合-如:苯乙烯聚合-丙烯腈5、催化-火灾、爆炸6、裂化-火灾、爆炸7、氯化-高温、氯气或酰氯(氯化剂)、遇水剧烈反应8、重氮化-产生爆炸性物质:重氮化盐9、烷基化-火灾、爆炸10、磺化-磺化剂(如氯磺酸)强腐蚀性、高毒性、遇水剧烈 反应,第四讲 特种设备、特种作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4.1 锅炉和压力容器,锅炉作为产生蒸汽的热力设备,在动力、热能和工艺用汽的供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锅炉由于设计、制造不合理,尤其是使用管理不当,导致事故的频率很高。据日本2
25、0世纪70年代的调查披露,日本当时运行的十万余台锅炉,在十年间共发生事故355次,其中由于管理不善而发生的事故有243次,占事故总数的708。,压力容器如塔、器、釜、槽、罐,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应用。由于压力容器在温度、压力、介质、环境等极为复杂、苛刻的条件下运行,有事故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瑞士在保险公司的统计资料(参考第一章第二节)显示,导致化学工业和石油工业事故的九大类型危险源中,设备缺陷问题居于第一位。由设备缺陷引发的事故,在化学工业中占311,在石油工业中占460。,4.1 锅炉和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缺水事故满水事故水击事故炉膛爆炸,延性破裂脆性破裂疲劳破裂腐蚀破裂蠕变失效,锅炉与压力
26、容器 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锅炉压力容器内具有一定温度的带压工质、承压元件的失效、安全保护装置失效等三类(种)。由于安全防护装置失效或(和)承压元件的失效,使锅炉压力容器内的工质失控,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常见的锅炉压力容器失效有泄漏和破裂爆炸。所谓泄漏是指工质从承压元件内向外漏出或其他物质由外部进入承压元件内部的现象。如果漏出的物质是易燃、易爆、有毒物质,不仅可以造成热(冷)伤害,还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中毒、腐蚀或环境污染。所谓破裂爆炸是承压元件出现裂缝、开裂或破碎现象。承压元件最常见的破裂形式有韧性破裂、脆性破裂、疲劳破裂、腐蚀破裂和蠕变破裂等。,4.2厂内机动车辆其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
27、:(1)翻倒:提升重物动作太快,超速驾驶,突然刹车,碰撞障碍物,在已有重物时使用前铲,在车辆前部有重载时下斜坡,横穿斜坡或在斜坡上转弯、卸载,在不、适的路面或支撑条件下运行等,都有可能发生翻车。(2)超载:超过车辆的最大载荷。(3)碰撞:与建筑物、管道、堆积物及其他车辆之间的碰撞。(4)楼板缺陷:楼板不牢固或承载能力不够。在使用车辆时,应查明楼板的承重能力(地面层除外)。(5)载物失落:如果设备不合适,会造成载荷从叉车上滑落的现象。(6)爆炸及燃烧:电缆线短路、油管破裂、粉尘堆积或电池充电时产生氢气等情况下,都有可能导致爆炸及燃烧。运载车辆在运送可燃气体时,本身也有可能成为火源。(7)乘员:在
28、没有乘椅及相应设施时,不应载有乘员。,4.3 起重设备其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1)翻倒:由于基础不牢、超机械工作能力范围运行和运行时碰到障碍物等原因造成;(2)超载:超过工作载荷、超过运行半径等;(3)碰撞:与建筑物、电缆线或其他起重机相撞;(4)基础损坏:设备置放在坑或下水道的上方,支撑架未能伸展,未能支撑于牢固的地面;(5)操作失误:由于视界限制、技能培训不足等造成;(6)负载失落:负载从吊轨或吊索上脱落。,4.4特种作业 特种作业是一种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并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围设施的安全产生重要危害的作业。关于开展特种作业人员范围调整和确定工作的通知安监管司办字200453号,
29、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主任令1999年第13号规定(一)电工作业;(二)金属焊接切割作业;(三)起重机械(含电梯)作业;(四)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五)登高架设作业;(六)锅炉作业(含水质化验);(七)压力容器操作;(八)制冷作业;(九)爆破作业;(十)矿山通风作业(含瓦斯检验);(十一)矿山排水作业(含尾矿坝作业);(十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都门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并经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作业。,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装备):安全帽、安全网、安全带、绝缘鞋、呼吸器、放毒面具、焊接眼面护具面罩、阻燃防护服、防静电工作服、防刺穿鞋、耐酸碱皮鞋、
30、耐酸碱胶靴等特点:具有国家专门制定强制执行的产品标准。,第五讲 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毒性物质危害:56种,分为4级:极度、高度、中度、低度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辐射危害;雷电、台风、潮汐、洪水。,第六讲 重大危险源辨识,6.1 重大危险源相关研究及应用,(1)重大工业事故频发(2)1974年英国最早研究,1976年英国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首次建议重大危险源标准(3)欧共体1982年的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简称塞韦索法令)(4)1993年国际劳工组织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5)2000年我国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6)2002年我国的安全生产法P410 第
31、33条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P425 第十条,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的概念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于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6.2 重大危险源的概念,生产场所: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储罐存放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贮存区:专门用于贮存危险物质的贮罐或仓库
32、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6.3 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物质超过临界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单元中的一种危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另一种情况是单元中的各种危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之比的和大于1。,当单元中的危险物质量满足下式时,可以认定为重大危险源:1式中:qi-单元中第i种危险物质的实际存储量;Qi-单元中第i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N单元中危险物质的种类数。,6.4 重大危险源的分类,(1)按生产贮存不同分为(GB18218-2000):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贮存区重大危险源(2)按危害形式分为:火灾、爆炸、泄漏等。(3)按物质性质不同分为(GB18218-2000,共142种):爆炸物质26种易燃
33、物质34种活性化学物质21种有毒物质61种。,GB18218-2000,6.5 重大危险源监控,国家:法律法规 申报范围 GIS编码 GPS编码 预案要求 救援体系,企业:辨识 评价 管理 应急预案 申报,政府:登记 监督 GIS、GPS 应急预案 协调,中介:技术支持 服务,6.6 重大危险源的分析,重大危险源的分类见下图所示,重大危险源依据标准GB18218-2000分为七大类:易燃、易爆、有害物质的贮罐区(贮罐),易燃、易爆、有害物质的库区(库),具有火灾、爆炸、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企业危险建(构)筑物,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重大危险源,贮存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危险建
34、(构)筑物,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可燃液体贮罐区(贮罐),气体贮罐区(贮罐),毒性物质贮罐区(贮罐),火炸药、弹药库区(库),毒性物质库区(库),易燃、易爆物品库区(库),具有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具有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具有燃烧危险的生产场所,工业管道,公用管道,长输管道,蒸汽锅炉,热水锅炉,根据国家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56号令)的要求,将重大危险源分为: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煤矿(井工开采)、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和尾矿库九个方面。比如:锅炉:额定蒸汽压力大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 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
35、20度,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压力容器: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等于0.1MPa,且大于等于100MPa.m3的压力容器,第七讲 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应全面、有序地进行识别。按照厂址、总平面布置、厂内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生产装置、作业环境等方面进行识别。,机械工厂危险因素评价,加油加气站(主要危险物料为汽油和液化石油气)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简要分析一个加油加气站(主要危险物料为汽油和液化石油气)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1)物质危险性分析:危险物质为汽油和液化石油气。A.汽油遇火源可能发生爆炸、火灾。还具有一定的毒害性,可能引起中毒。B.液化石油气和空气混合形成处于燃
36、烧浓度范围之内的混合物遇火源可能发生着火或爆炸。发生泄漏时,液化石油气蒸发时会从环境中吸取大量热量,可能引起人员冻伤。液化石油气具有一定的毒害性,在发生泄漏时如果短时间吸入浓度过高可能引起中毒.,(2)生产条件危险性分析:A.装卸和输送工艺危险性分析:油品电阻率较大,在流动过程中易于产生静电,可能引起静电火花,从而引起火灾甚至爆炸事故;泄漏可能增加火灾爆炸及中毒的危险性。B.贮罐危险性分析:若汽油贮罐未埋地则可能由于腐蚀发生泄漏而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液化石油气贮罐属于压力容器,可发生延性破裂;若液化石油气贮罐焊缝退火处理不当或形状出现不连续,则会出现应力集中,可能引起脆性破裂;此外液化石油
37、气贮罐在使用过程中可能腐蚀造成性能下降,引起腐蚀破裂。,C.泵和压缩机危险性分析:泵和压缩机均属于机械设备,存在转动部件,如果防护不当或检修时可能引起机械伤害;泵和压缩机运转不良时会带来较大的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压缩机还有较高的流体动力学噪声;设备绝缘不良,错误地接线或操作等原因触电造成的电击伤害事故;负载过大、频繁启动,以及使用了非防爆型电气设备,均可能引起电气火灾。(3)自然条件危险性分析:地震可能使贮罐损坏,从而引起泄漏或物理性爆炸;雷电可能引起人员伤亡、设施损坏和雷电火灾;高温可能使液化石油气贮罐压力升高,严重时可能引起物理性爆炸。,第八讲 典型场所(环境)危险因素探讨,建筑工地,
38、典型作业场所(环境)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熟悉),上述建筑工地的主要危害,厨房,上述厨房的主要危害,第九讲 评价单元划分,评价单元的定义;评价单元就是在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需要,将系统分成的有限、确定范围进行评价的单元。划分评价单元的目的和意义;简化评价工作、减少评价工作量、避免遗漏对某些危险因素的评价、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提高了评价的经济性。,安全评价单元的划分原则、方法和步骤 评价单元就是在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需要,将系统分成的有限、确定范围进行评价的单元。划分原则:为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服务 便于评价工作的进行 有利于提高评价工作
39、的准确性,常用的评价单元划分原则和方法如下:(1)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评价单元1)对工艺方案、总体布置及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对系统影响等综合方面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宜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评价单元;2)将具有共性危险因素、有害因素的场所和装置划分为一个单元。(2)以装置和物质特征划分评价单元1)按装置工艺功能划分;2)按布置的相对独立性划分;3)按工艺条件划分评价单元;4)按贮存、处理危险物质的潜在化学能、毒性和危险物质的数量划分评价单元。,典型作业场所(环境)的评价单元划分;炼油厂可将火灾爆炸作为一个评价单元,按馏分、催化重整、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工艺装置和贮罐区划分成子评价单元,再按工艺条件、物料的种类(性质)和数量更细分为若干评价单元;将存在起重伤害、车辆伤害、高处坠落等危险因素的各码头装卸作业区作为一个评价单元;有毒危险品、矿沙等装卸作业区的毒物、粉尘危害部分则列入毒物、粉尘有害作业评价单元;燃油装卸作业区作为一个火灾爆炸评价单元,其车辆伤害部分则在通用码头装卸作业区评价单元中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