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复习六步法修改意见.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5326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经典复习六步法修改意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文化经典复习六步法修改意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文化经典复习六步法修改意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文化经典复习六步法修改意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文化经典复习六步法修改意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经典复习六步法修改意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经典复习六步法修改意见.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化经典复习六步法,成都七中石峰制作,一、请看影片,你有何感想?,二、学习里仁篇第四 重点句子,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14

2、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三、教师从运用的角度适当讲解,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3、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原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

4、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原文】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原文】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评析】这是紧接上一

5、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原文】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6、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原文】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评析】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

7、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原文】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原文】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

8、的。”【评析】,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原文】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评析】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

9、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原文】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原文】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0、【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原文】,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评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

11、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原文】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评析】“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

12、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评析】,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原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译文】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评析】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原文】423 子曰:“以约(1)失之

13、者鲜(2)矣。”【原文】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原文】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四、学生读熟这些重点句子,五、过手训练,此题的价值取向:1,议论文片断;2,积累名句;3,积累作文材料;4,答题格式与步骤。,六、分析典型错误,总结答题规律,过手训练,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阅读以上一段话,结合论语和孔子的思想,说说孔子为什么要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4、。(200字左右),参考答案,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谈论学习知识是他教育弟子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谈话学问时,往往是把它和做人联系起来的。孔子认为做人先于学问,或者说做人比学问更重要。在这里,孔子认为亲近贤人,轻视美色,以孝事亲,以忠事君,以信交友就是人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或者说应该先做好这些,再去考虑学习知识。请看,同样在学而第一,孔子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他看来,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勤于做事,谨慎谈吐,随时以“道”来矫正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好学”。在学而第一中,孔子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更是明确提出做人先于学问。正因为孔子这种做人先于学问的一贯思想,所以他在这里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