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大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大全).ppt(3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儿推拿,第一章 小儿推拿概述,小儿推拿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用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穴位,预防和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小儿推拿发展简史,中国古代诸多医学文献中均有关于推拿疗法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并且将其作为预防小儿疾病的手段。如1500年前中国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就记载了捏脊治疗小儿腹痛、厌食等疾病,1000多年前唐朝医学著作千金要方记载:“小儿虽无病,早期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治疗小儿鼻塞流涕、腹痛等疾病。,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盛于宋。正是按摩学和儿科学的成熟,为明代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约在500年前中国明代,系统
2、总结前人的临床经验,编著了大量的小儿推拿专著,形成完整的独立的小儿推拿体系,完善了中医推拿学的内容。,小儿推拿最早的著作按摩经(又称小儿按摩经)被收在杨继州编的针灸大成(1601年)之中。按摩经为四明陈氏所编著。书中对小儿推拿穴位,除日常通用的经络穴位之外,记载了数十个特定穴位。小儿推拿手法有十数种,除掐揉按穴之法外,还有推、运、搓、摇、摩等等,并有复式操作法十八种。,清代中医小儿推拿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有关著作频繁增多和诊疗水平的日益提高。可以说小儿推拿学始于明而盛于清。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1604年)系太医龚延贤所著,是流传最早的单行本。其书分为三卷,对小儿推拿十二手法(复式操作法)论
3、之甚详。被誉为“推拿最善之本”。,小儿推拿秘诀,是周岳甫所编著。周岳甫,字于蕃,其著先后四次刻行,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张振均在其所编著的厘正按摩要术中引用甚多。清代小儿推拿专著影响较大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潜奄的幼科推拿秘书、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徐崇礼的推拿三字经、张振均的厘正按摩要术此外,还有夏鼎的幼科铁镜,以及陈复正的幼幼集成。,辛亥革命以后出版的小儿推拿著作有推拿易知、推拿抉微、窍穴图说推拿指南、增图考释推拿法、推拿捷径、小儿百病推拿法等十数种,还翻刻印行了一些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专著。,总之,明代以后500多年来,又经过中国医生的大量临床实践总结,不断对小儿推拿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
4、,形成现有的具有良好疗效的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推拿流派,1、推拿三字经流派 该派常用穴仅三十有余,其手法亦较其他学派简单,归纳起来只有推、拿、揉、捣、分合、运六种。主张取穴少而精,还强调用“独穴”治病。,2、孙重三推拿流派 该流派常用的穴位有70多个,手法以按、摩、掐、揉、推、运之法最常用,搓、摇多做辅助,手法轻巧、柔和、渗透,并继承了林氏“十三大手法”摇斗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气、按弦搓摩、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擦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赤凤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等。,3、张汉臣推拿流派 该流派选用的穴位有70多个,但常用的仅10余个。手法有推、揉、运、分、捏等。在辨
5、证上该流派注重扶正,祛邪亦不忘扶正,认为小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正气。,3、小儿捏脊流派 该流派手法有八种,称为“捏脊八法”,即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个基本手法。捏脊手法亦分补泻,捏脊从长强穴开始至大椎穴结束为补法,反之则为泻法;若捏一遍补法接着再捏一遍泻法,补泻法交叉进行则为平补平泻法。,4、海派儿科推拿 海派儿科推拿学术特色在于兼收并蓄,着重创新。该流派手法除了继承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等传统八法外,还融入了上海地区的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内功推拿三大流派的手法,并称之为“推拿十六法”。,第二节 小儿病理生理特点,生理特点:脏腑娇
6、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一、五脏特性,万全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这一论述明确提出小儿五脏特性是: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生理方面:脾(胃)的形态和功能尚未完善成熟,而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对较多,且日渐增多,故而脾胃的形态和功能与日渐增多的需求相较,在生理上就常显不足。,脾常不足,病理方面:在小儿脾胃运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基础上,加之小儿乳食不知自节,稍有喂养失当,则易为乳食所伤而患伤食、食积、呕吐、腹痛、泄泻、疳症
7、等脾胃病症。,肺脏娇嫩,生理方面: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肺气的充足需脾气的充养,小儿“脾常不足”,抗病功能较弱,难以充养肺气,故肺气亦不足,卫外不固,此即生理之肺脏娇嫩。,肺脏娇嫩,病理方面:生理上肺的卫外功能相对不足,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稍有护养失宜,则每易为外邪、时疫之邪所侵,不论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受,均易先犯于肺,而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肾常虚,生理方面:肾为先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及骨髓、脑髓、发、齿、耳等的发育都与肾有关。小儿先天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充盛。即为肾常虚。,肾常虚,病理方面:由于先天肾精未充,故小儿常见与先天肾气不足有关
8、的疾病,如五迟、五软、遗尿、解颅等。后天患病之后,日久则较成人更易发生肾气虚衰之症。,肝常有余,生理方面:肝属木,旺于春,主生发少阳之气,生理的肝常有余是指小儿生发之气旺盛的特征。同时由于肝肾同源,生理上肝得肾水济济而不过于亢盛。,肝常有余,病理方面:小儿易动肝风。,心常有余,生理方面:心主神明,心属火,属阳,小儿体属纯阳,生长发育迅速,心阳自然有余。,心常有余,病理方面:小儿患病心火易炎,邪易内陷心包,上扰神明,临床表现出现烦躁不安,甚至蒙蔽心包,发生神志昏迷。,二、生理特点,(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含义:脏,指五脏,腑,指六腑;娇,指娇弱
9、,不耐寒暑,不耐攻伐;嫩,指柔嫩;形,指形体结构,具体就是指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有形成份;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充,指充实。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时期形体结构尚未成熟,其生理功能也未健全。,(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主要表现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稚阴稚阳学说,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明显。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体未充,(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含义:生机,是指生命力、活力。生机
10、蓬勃、发育迅速,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高度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并不等于“盛阳”,也不是“有阳无阴”。纯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三)“稚阴稚阳”与“纯阳”关系,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前者是用静的观点论述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幼稚不足;后者是用动的观点概括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二者是动和静的关系,亦是对立统一的互
11、补关系。,三、病因特点,(一)先天因素(二)外感因素(三)乳食因素(四)意外因素(六)医源因素(五)情志因素,四、病理特点,(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生理基础: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即“稚阴稚阳”,(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发病容易的主要表现:肺系疾病脾胃疾病时行疾病(传染病)心肝病证肾经疾病,(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传变迅速的主要表现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组织再生修复力强;病因单纯,无七情、色欲伤害;痼疾顽症较少;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和护理,容易恢复健康。,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1、掌握小儿各年龄分期的名
12、称及年龄界限。、熟悉小儿时期生长发育正常规律,各年龄段的生理及发病特点。,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胎龄从孕妇末次月经的第1天算起为40周,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月,即“怀胎十月”。中医的养胎、护胎学说、(孕妇应注意:精神调摄、饮食调养、谨避寒温、劳逸适度、药物禁忌)胎教学说。,二、新生儿期 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生理: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黄疸、阴道出血、乳房肿大 病理: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围产期:孕28周7天,三、婴儿期 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生理:生长最快 病理:脾胃外感 合理喂养(断奶添加辅食),
13、四、幼儿期 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生理:心智发育快 病理:外感 脾胃 合理喂养(营养),五、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7周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生理:语言行为发育 病理:热病、肺系、脾胃、免疫 养护 饮食、户外活动、智力开发,六、学龄期 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生理:接近成人 病理:调护 体格、生理卫生、心理、疾病、病灶清除,七、青春期 青春期受地区、气候、种族等影响,有一定差异,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近几十年来,小儿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有提早的趋势。生理:大发育、性成熟 病理:调护:心理、精神教育、自我管理、行为习
14、惯,小儿的生长发育,一、体格生长 关于小儿体格生长,有各项生理常数。这些生理常数,是通过大规模实际测量的数据加以统计得出的,可再用于临床,来衡量和判断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并为某些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为了实际应用的便利,又按小儿体格生长的规律,列出一些计算公式,临床可以此来推算出各年龄组儿童的生理常数。,(一)体重 体重是小儿机体量的总和。测量体重,应在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小儿体重的增长不是匀速的,在青春期之前,年龄愈小,增长速率愈高。出生时体重约为3kg,出生后的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2kg。临
15、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6个月 体重(kg)30.7 月龄 712个月 体重(kg)70.5(月龄6)1岁以上 体重(kg)82 年龄体重可以反映小儿体格生长状况和衡量小儿营养情况,并且是临床用药量的主要依据。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85者为营养不良。,(二)身高(长)出生时约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第二年约10cm。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身高(cm)70 7 年龄身高(长)增长与种族、遗传、体质、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有关,身高的显著异常是疾病的表现,此外,还有上部量和下部量的测定。12岁前上部
16、量大于下部量,12岁以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三)囟门囟门有前囟、后囟之分。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前囟的大小是指囟门对边中点间的连线距离。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四)头围 自双眉弓上缘处,经过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足月儿出生时头围约为3334cm,出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6cm,1周岁时约为46cm,2周岁时约为48cm,5周岁时约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约为5458cm。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常
17、提示为解颅(脑积水)。,(五)胸围 胸围的大小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新生儿胸围约32cm。l岁时约44c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一般营养不良或缺少锻炼的小儿胸廓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反之,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早。,(六)牙齿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20颗)和恒牙(32颗)。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出牙顺序是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乳牙约在22.5岁出齐。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最后一颗恒牙(第三磨牙)一般在203
18、0岁时出齐,也有终生不出者。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乳牙数 月龄 4(或6),(七)呼吸、脉搏呼吸、脉搏的检测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表1-2 各年龄组小儿呼吸、脉搏次数(次/min)年龄 呼吸(次)脉搏(次)呼吸脉搏 新生儿 4540 140120 13 1岁 4030 130110 1(34)23岁 3025 120100 1(34)47岁 2520 10080 14 814岁 2018 9070 14,(八)血压测量血压时应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2/3,袖带过宽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血压值为低,过窄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血压值为高。小儿年龄愈小血压愈低。不同
19、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注:kPa=mmHg 7.5)收缩压(mmHg)=80+2 年龄舒张压=收缩压 2/3,二、智能发育智能发育与体格生长一样,是反映小儿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指征。智能发育指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运动、语言、性格等方面。智能发育除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后天所处环境及受到的教育等密切相关。(一)感知发育 视感知的发育:听感知的发育:(二)运动发育 小儿运动发育有赖于视感知的参与,与神经、肌肉的发育有密切的联系。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进展的。(三)语言发育 语言是表达思维、意识的一种方式。小儿语言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与表达三个阶段。(四)性格
20、发育 性格是指人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刚强、懦弱、粗暴等。,三、变蒸学说变蒸是古代医家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前人认为,两岁以内的小儿,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每隔一定的时间,即有一定的变化,就是智慧逐渐聪明,表情逐渐活泼,身体逐渐长高,筋骨逐渐坚强。在此期间有一个变化和蒸发的过程,针对这种过程,前人提出了“变蒸”学说。所谓“变蒸”: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变蒸的日数,是由出生之日算起,32日为一变,64日再变,变且蒸。即两变一蒸,合320日为十变五小蒸。小蒸之后,又64日一大蒸,大蒸后,又64日复大蒸,复大蒸后,又128
21、日再复大蒸,计256日三大蒸。至此,小蒸320日,大蒸256日,共计576日,约一岁零七个月左右,变蒸完毕。小儿在变蒸过程中,不仅其形体不断地成长,其脏腑功能也不断地成熟完善,因而形成了小儿形与神之间的协调发展。,变蒸学说总结出婴幼儿生长发育具有这样一些规律:小儿生长发育在婴幼儿时期最快;婴幼儿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每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显示出显著的生长发 育变化;在小儿周期性生长发育显著变化中,形、神是相应发育、同步发展的;变蒸周期是 逐步延长的,显示婴幼儿生长发育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减慢;一定年龄(576日)后,不再有变蒸,小儿生长发育趋于平缓。变蒸学说揭示的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是
22、符合实际的,对于我们认识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研究当代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变蒸学说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历代对于“变蒸”学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同意小儿有“变蒸”者,如师巫颅囟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万密斋幼科发挥、虞搏医学正传、吴谦幼科心法要诀、夏禹铸幼科铁镜、张山雷小儿药证直诀笺正等;二是不同意小儿有“变蒸”者,如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陈复正幼幼集成等。,小结: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初生平均3kg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60.5(月龄6)2
23、12周岁:体重(kg)7或82月龄身高:初生平均50cm,第一年增长25cm,212岁:身高(cm)707年龄头围:初生平均34cm,2岁时为48cm,15岁时接近成人。2岁以前测量头围最有价值。胸围:一岁内胸围小于头围,一岁时几乎相等,以后胸围超过头围。囟门:后囟关闭时间最迟在生后6-8周,前囟关闭时间在1218个月。牙齿:410月乳牙萌出,22岁半出齐20颗乳牙,6岁开始换为恒牙。乳牙数目月龄4(或6),呼吸、脉搏、血压:年龄愈小,呼吸、脉搏愈快,血压愈低。收缩压(mmHg)802年龄 舒张压(mmHg)收缩压(1/22/3)动作发育:一抬二竖三支肘,四月扶坐五抓索。六月翻身七自坐,八九会
24、立十爬摸。一岁学走用汤勺,二岁能跑三爬楼。四岁自能穿衣裳,五会跳跃七劳作。语言及智力发育 一月好睡二微笑,三四似认妈妈貌。五六见人欲抚抱,七八初语妈妈叫。九十学语开心窍,一岁能表恶与好。岁半模仿兴趣高,二岁会报屎与尿。三岁简语五唱歌,七岁识字上学校。,第四节 小儿喂养与保健,母乳的优点:,1.化学成份:(1)蛋白质:白蛋白多、酪蛋白少 有丰富的牛磺酸、谷氨酰胺、色氨酸(2)脂 肪:颗粒小、脂肪酸碳链长 且有丰富的必需脂肪酸,(3)碳水化合物:乙型乳糖为主 含双歧因子(N-乙酰葡萄糖胺)(4)维生素:A.D.E.较多 B族.C.与母亲营养有关(5)矿物质:含量较少 铁、锌、钙吸收率高(6)消化酶
25、:淀粉酶和脂肪酶,2.免疫作用(Immunization),(1)分泌型 sIgA抵抗病原微生物(2)乳铁蛋白 抑制大肠杆菌、白色念珠 菌、需氧菌(3)溶菌酶 G(-)的杀菌(4)双歧因子 抑制大肠杆菌(5)补体(6)免疫细胞,3.其他优点:(1)对产妇:加强宫缩、避孕、减少乳房癌(?)(2)操作性强:清洁、经济、方便、温度适宜(3)对乳儿:增母子感情,促进胎粪排出,各期母乳成份:初 乳:04天,蛋白质高 过渡乳:510天,脂肪高 成熟乳:11天9月,成分稳定 晚 乳:(10月)蛋白质、脂肪均少各段母乳成份:前 段:蛋白质高、脂肪少 后 段:蛋白质低、脂肪多,哺乳要点:,1.产前准备 2.尽早
26、开奶 3.按需哺乳 4.尽量吸完 5.其他:树立信心、劳逸结合、增加营养、避免用雌激 素及麦芽类食品,部分人工喂养 补授法 先哺母乳、再补充乳品 代授法 用乳品或代乳品替代母乳,人工喂养,一.鲜牛奶的调配:1.稀释:降低蛋白质和矿物质浓度(2:13:14:1)2.加糖:补充碳水化合物和热能(5-8g/100ml)3.煮沸:消毒灭菌 蛋白质变性 奶量计算:婴儿水量:150ml/kg 奶量:100ml=100Kcal(加8%糖),二.全脂奶粉 预热杀菌,真空浓缩,喷雾干燥,冷却包装。8斤鲜奶1斤乳粉三.配方奶粉(价昂)特点:(1)成分可接近母乳(2)某些营养素可能超过母乳(3)缺乏免疫因子(少数配
27、方奶粉含双歧杆菌)四.豆 浆,转乳期:46月至1岁需添加各种辅食品目的:(1)补充母乳营养素之不足(2)消化功能趋于成熟,为断奶作准备(3)咀嚼动作有助于语言发育(4)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原则:由少到多,由淡到浓 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 循序渐进,逐步添加,方法:2 周:鱼肝油、钙剂 4-6月:稀米糊、营养米粉 6-9月:菜泥、肉泥、烂面、饼干 10-12月:碎菜、碎肉、稠粥、面包 12-24月:切细食物 24 月:正常饮食,第五节 小儿推拿治疗概要,第一节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小儿脏腑娇嫩,肌肤柔弱,要求手法轻柔深透,适达病所而止,不可竭力攻伐。需进行手法练习。小儿推拿手法种类较多,很多手法和成
28、人推拿手法相似。一些手法在名称上和成人推拿手法一样,而在具体操作上却有很大差异,如推法。有些手法只用于小儿,而成人推拿中则没有,如运法。,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因手法不同而有差异。如推法、揉法次数多,而摩法时间长,掐法则要求重、快、少,掐后继用揉法。手法必要时还可以结合使用,如按法和揉法配合应用。小儿推拿手法需和具体穴位结合使用,如清肺经(直推肺经穴)。掐、拿、捏等强刺激手法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刺激过强,使小儿哭闹,影响后来操作治疗。,1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直推法,以拇指桡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两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动作要领】(1)直推时,手握拳,伸直拇指、或食中二指。(2
29、)肩、肘、腕关节放松,用拇指作直推法时主要靠拇指的内收和外展活动,用食中指作推法时主要靠肘关节的屈伸的活动。(3)推时可根据需要用双手或一手,可向上、向下推动,但无论向何方向均要行似直线。(4)推法用力较揉法轻,是在皮表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5)推法的速度,约每分钟在250-300次。(6)直推法和其他几种推法,在施行时均应用指蘸取药物。蘸取药汁时要干湿得宜,过干过湿均为不宜。【临床应用】直推法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常用于“线”状穴位,,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动作要领】(1)旋推法,犹如用单指作摩法,不得带动皮下组织。(2)速度较直推法缓慢,约每分钟
30、200次。(3)推时仅靠拇指小幅度运动。【临床应用】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如旋推脾经、肺经、肾经等。临床中一般以旋推为补。,分推法、合推法,1、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作直线或斜线分向推动,称分推法。2、如从穴位两端向中间推动,称合推法。,1分推法,2合推法,【动作要领】(1)分推和合推时,动作应轻快,不要重推如抹法,也不要重按如捺法。(2)向两旁分推时,既可横加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3)向两旁分推如直线时速度加快,幅度较小,约每分钟250-300次;分推如直弧线时,则速度稍慢,幅度较大,约每分钟200次。【临床应用】本法轻快柔和,能分利气血,适用于坎宫、大
31、横纹、璇玑、腹、肺俞,因向左右分向推动,故而这几种操作又被称为分阴阳。,2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部分、拇指或中指罗纹面部分,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回旋揉动,称为揉法。可分为鱼际揉、掌根揉、指揉法。,【动作要领】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动前臂一起作回旋活动。腕部活动幅度可逐步扩大,动作要轻柔。一般速度每分钟200-300次/分钟。【临床应用】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常用于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及泄泻等肠胃道疾患,以及因外伤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作用。鱼际揉常用于面部;单指揉常用全身各部穴位;双指揉常用于乳根,乳旁,肺俞,胃俞,脾俞,
32、肾俞(双)等;三指揉则用于脐及天枢等处。掌揉常用于脘腹,如揉中脘、揉脐。,3按法,用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按法。掌按法通常用于胸腹部。临床应用时常和揉法配合使用,称按揉法。,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摩擦,称为摩法。,【动作要领】1、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2、指掌着力部分要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盘旋活动,用劲要自然。3、摩动时要缓和协调。每分钟速度120次左右。指摩稍轻快,掌摩稍重缓。【临床应用】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是胸腹、胁肋部常用手法。用以治疗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滞及胸胁迸伤等症。具有和中理
33、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的功能。应用时可配合药物。,5掐法,用拇指指甲按刺穴位,称掐法。,【动作要领】1、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紧贴于食指桡侧缘。2、用拇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侧,不得抠动而掐破皮肤。【临床应用】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常用于点状穴位,为“以指代针”之法,如掐人中、掐十王、掐老龙。主要用于开窍镇惊息风,治疗惊风抽搐。应用时使病儿感应疼痛,大声哭叫即止。掐后常继用拇指揉法,以减缓不适。掐时要逐渐用力,深透为止,注意避免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临床常和揉法配合,称掐揉法。,6捏法,拇、食、中三手指捏拿肌肤,称捏法。捏脊法是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
34、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或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二指同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动作要领】1、捏拿肌肤不宜过多,但也不宜过少。过多则不易向前推动,过少则皮肤较痛且容易滑脱。2、捏拿时手法不宜过重,但也不宜过轻。过重则手法欠灵活,过轻则不易“得气”。3、捏拿时不要拧转肌肤。4、操作时,当先捏肌肤、次提拿、次捻动、次推动,动作当协调。【临床应用】捏法主要用于脊柱部,故称为捏脊。又因主治疳积,所以又称为捏积。因为该法具有强健身体和防治多种病证。因而作为一种疗法已被广泛应用。通常在应用时是由下向上而行,先捏脊3遍,第4遍时要行捏三提一法,即每捏3次,向上提
35、拿1次。,7运法,用拇指螺纹面或中指螺纹面,由此穴向彼穴或在穴周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动作要领】1、作运推法时,宜轻不宜重,是和指端在皮表进行,不带动皮下组织。2、运法宜缓不宜急,约每分钟80-120次。【临床应用】运法有“向耳转为泻,向眼转为补”之说,如运太阳;有“左运止吐,右运止泻”之说,如运内劳宫;有“左运汗,右运凉”之说。,8拿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蓁四指作对称地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称为拿法。,【动作要领】拿法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不要断断续续,用劲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临床应用】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
36、等穴位。多用于治疗发汗解表、止惊定搐,如治疗风寒、感冒、惊风等等。常用的推拿法有拿肩井、拿风池、拿委中、拿承山等等。,搓法,用双手的掌面挟住一定部分,相对用力作快速地搓、转或搓摩,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动作要领】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搓法用于上肢时,要使上肢随手法而略微转动;搓法用于腰背、胁肋时,主要是搓摩动作。若在脐部用手往来摩挲,则称为搓脐。【临床应用】搓法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一般常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松脉络,放松肌肉的作用。,第二节 复式手法,第三节 手法特点,一、手法顺序小儿推拿常用的穴位,除常用的少数经穴奇穴和成人相同外,多数为特定
37、穴这些特定穴不仅有“点状”、“线状”、“面状”,并多分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的部位,所以在进行手法治疗时,在先后顺序上,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有根据病情缓急,取穴的主次或患儿的体位而定,可以灵活掌握。但在手法操作时,也须考虑轻柔在先,如推法、揉法的次数多而摩法的时间长。刺激重、快、少的掐、拿、捏等法则应在最后进行。如遇到急救时,则考虑病情需要,可先用强刺激类手法。,二、手法补泻由于小儿推拿的手法,大部分在特定穴上进行,而这些特定穴在手法操作的方向、刺激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都能体现出手法的补泻作用。如一般认为用力轻柔,速度缓慢,顺经方向的为补,反则为泻,而用力和速度在两者
38、之间的,往返方面又均衡的为平补平泻。由于我们在临床上常施法于年龄大小不同的患儿,因此年岭的差异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根据患儿的年岭而掌握手法在穴位上作用的强度、次数,见下表。,第四节 手法操作注意事项,(一)医者态度和蔼可亲,指甲修剪清洁,冬天保待双手温暖。(二)操作时以患儿左手为宜必要时可考虑右手,手法轻重适宜,熟练运用。(三)操作时一般取润滑剂为介质,如冬天用姜汁类温热药物,夏秋取酒精、滑石粉之类,一则可保护皮肤,二可增强疗效。根据病情,灵活掌握。(四)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五)手法以一日一次,也可一日二次、三次,慢性疾病可隔日一次。(六)手法后注意避风,
39、忌食生冷。,第三章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除了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本身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表面形态不仅具有点状,还有从某点至另一点的线(带)状,如“三关”、“六腑”等等,以及面状,如“脾经”、“腹”等等。第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多数分布于双手,其次为头面,胸腹、腰背及下肢则较少。第三,有关特定穴位的内容比较朴素,尚没有象十四经那样成为一个理论系统。,正面穴位图,背面穴位图,上肢穴位图,3.1头面部穴位,天门,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40、。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的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次数:次。,主治:头痛、感冒、发热。临床应用: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穴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坎宫,位置: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成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阴阳。次数:次。,主治:外感发热、惊风。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合用。,太阳,位置:眉梢后凹陷处。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直推,名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称揉
41、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次数:次。,主治:发热、头痛、惊风。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若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山根,位置:两目内眦联线之中,鼻根低洼处。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山根。次数:次。,主治:惊风、抽搐。临床应用:(1)常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2)掐山根有开关窍、醒目安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人中,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操作:拇指指甲掐,称掐人中。次数:5次或醒后即止。,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42、。临床应用:掐人中能醒神开窍。主要用于急救。,迎香,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称揉迎香。次数:20-30次。,主治:鼻塞流涕。临床应用:鼻为肺窍,穴居两侧,揉之能宣肺气、通鼻窍。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合用。,3.1.7 牙关,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按牙关或揉牙关。次数:按次,揉次。,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临床应用:按牙关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牙关。,囟门,位置:发际正中直上,百会前骨陷中。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43、。拇指端轻揉本穴,称揉囟门。指摩本穴,称为摩囟门。次数:推100次,揉50次,摩分钟。,主治:头痛、惊风。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儿前囟在生后个月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百会,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主治:头痛、惊风、目眩、惊痫、脱肛、遗尿等。临床应用: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百会能安神镇静、升阳举陷。,3.1.10 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处。操作:用拇指揉,称揉耳后高骨下凹陷中。或用两拇指分别推运耳后高骨处,称运耳后高骨。次数:50100次。,
44、主治:头痛、烦躁不安、惊风。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主要能疏风解表。,3.1.11 天柱骨,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次数:推300次。,主治:项强、发热、惊风、呕吐。临床应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清热,主要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项强等症。,12桥弓,位置:自耳后翳风至缺盆成一斜线。操作: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抹,称抹桥弓;用拇食中三指拿捏,称拿桥弓;或揉用食、中、无名指揉,称揉桥弓。次数:抹约20次,揉约100次,拿约次。主治:肌性斜颈。【临床应用】抹桥弓能行气活血,拿桥弓能软坚消肿,揉桥弓可舒筋通络。三法配合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
45、斜颈。,13风池,位置:乳突后方,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陷中。操作:用拿法,称拿风池。次数:510次。主治:感冒、头病、发热、目眩、颈项强直。【临床应用】拿风池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若再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或项背强痛等症。,【小结】,(1)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拿风池五法均为治疗外感表证所常用,前四法多用于疏风解表,常相互配伍应用,拿风池主发汗祛风寒。(2)按揉百会,推揉囟门均能安神镇惊,通窍。按揉百会兼有升阳举陷的作用,常用于脱肛、遗尿等症。,3.2胸腹部穴位,3.2.1 胁肋,位置: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腋下搓摩
46、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次数:50-100次。,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临床应用:搓摩胁肋,性开而降,能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对小儿食积、痰壅、气逆所致胸闷、腹胀有效。但对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不宜用。,3.2.2 腹,位置:腹部。操作: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次数:分推200次、摩分钟。,分推腹阴阳,摩 腹,主治:腹痛、消化不良。临床应用: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3.2.3 脐,位置:肚脐正中,或脐腹部。操作:
47、用中指端揉,或食、无名指揉天枢穴同时操作,为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次数:揉100-300次,摩约分钟。,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临床应用: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疾等证。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3.2.4 丹田,位置:小腹部(有脐下寸与脐下寸之间)。操作: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次数:揉次或摩分钟。,主治:腹痛、泄泻、遗尿、脱肛、疝气。临床应用:揉、摩丹田能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之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
48、三关、揉外劳等合用。揉丹田对尿潴留有效,临床上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合用。,3.2.5 肚角,位置:脐中旁开二寸大筋。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次数:次。,主治:腹痛、腹泻。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较强,一般拿次即可,不可拿得时间太长。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3.2.5 天突,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上0.6寸凹陷中,属任脉。操作:中指端按揉约30次;或随呼吸出一入抠此处,约35次。主治:痰喘、咯痰不爽。【临床应用】按揉天突能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止
49、呕。由于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致之痰喘、呕吐多与推揉膻中、揉中脘、运内八卦等合用。若用中指端微屈向下、向里按,动作宜快,可使之吐。,膻中,位置:胸骨上,两乳联线的中点。操作: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推至乳头名分推膻中,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名推膻中。,次数:推或揉均50100次。主治:胸闷、吐逆、咳喘、痰鸣等。【临床应用】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揉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治疗呕吐,噎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痰吐不利常与揉天突、按揉丰隆等合用。,乳根
50、,位置:乳下2分。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根。次数:2050次。主治:喘咳、胸闷。【临床应用】见乳旁穴。,乳 旁,位置:乳外旁开2分。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旁。次数:2050次。主治:胸闷、咳嗽、痰鸣、呕吐。【临床应用】揉乳旁与揉乳根均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临床上多两穴配用,以食、中两指同时操作。,璇玑,位置:在天突下1 寸胸骨柄中央,属任脉。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分推称开胸;若沿胸肋分推后,再自鸠尾处向脐上直推,最后摩腹部,称为开璇玑。次数:开胸3-5 次,开璇玑50-100次。作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主治:发热,气急,痰喘,胸闷,呕吐,厌食,腹泻。临床应用:开胸和开璇玑涉及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