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职称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26340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5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职称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职称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职称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职称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职称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职称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职称考试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职称考试复习资料前言根据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根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根据。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广播影视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与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与“熟悉”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

2、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是指在懂得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是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熟悉是指概略明白其原理及应用范畴。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广播影视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与综合素养要求出发,要紧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与有关专业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大纲的第一、三部分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申报人都需复习。在第二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中划分了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三种专业类别,申报人只需选择其中一种专业类别进行复习即可。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关于本大纲第二部分知识的

3、考察,将采取选作的方式,试题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类别一一对应,申报人可选取三种专业类别试题中的一种作答。广播影视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编写组二OC)六年三月第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一、广播电视技术概要(一)广播声学基础;人耳要紧听觉特性;声音信号强度计量1 .熟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机械振动或者气流扰动引起弹性媒质发生波动产生的。声音务必通过空气或者其它的媒质进行传播,形成声波,才能使我们听到。没有空气或者其它媒质,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导。在声波的传播过程中,只是把声波振动的状态传播出去,而空气质点只在其平衡位置邻近振动,并不随着声波传播到远处去。2 .熟悉人

4、耳的听觉特性及听觉灵敏度的概念;人耳是声音的接收器官。人耳分为外耳、中耳与内耳三部分人耳能够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kHz人耳能够感知的声音强度范围为:1:Wn3 .掌握声音三要素的含义;声音的特性可由三个要素来描述,即响度、音调与音色。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受称之响度。响度与声波振动的幅度有关。通常说来,声波振动幅度越大则响度也越大。音调要紧与声波的频率有关。声波的频率高,则音调也高。音色:音色是人们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同样音调的两个声音之因此不一致的特性,或者者说是人耳对各类频率、各类强度的声波的综合反应。音色与声波的振动波形有关,或者者说与声音的频谱结构有关。音调:人耳对声

5、音高低的感受称之音调。4 .掌握分贝的概念,掌握电信号与声音信号分贝值的计算方法;输入功率为正,输出功率为巳,将它们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就得到这个放大电路功率变化的“贝尔”值。通常取其十分之一作计算单位,这就是分贝分贝值()=10Igg(二)信号数字化原理,数字调制的三种基本方式(调幅、调相、调频)1 .熟悉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掌握取样、量化与编码的基本含义,掌握数据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早先的信号处理都使用模拟方式,称之模拟信号处理。模拟信号处理有很多弊端,如难以做到高精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可靠性差、不够灵活等。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与数字计算机的飞速进展,加之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与完善,用

6、数字方法来处理信号,即数字信号处理,已逐步取代了模拟信号处理。目前,声音广播系统与电视广播系统已广泛使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的优点要紧有下列几个方面:精度高、灵活性高、可靠性强、易于大规模集成、可实现时分复用、可实现二维与多维信号处理。取样:将时间轴上连续的信号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抽取出一个信号的幅度样本,使其成为时间上离散的脉冲序列。其中,样本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之取样周期(Ts),其倒数称之取样频率(fs)。量化:在幅度轴上将连续变化的幅度值用有限位的数字表示,也马上幅度离散化。编码:将已量化的信号幅值用二进制数码表示。编码之后,每一组二进制数码代表一个取样值的量化等级。二进制数码中

7、的每一位为一个比特(bit)2 .熟悉数字调幅、数字调相与数字调频的基本概念;数字调制方式:调制信号为数字信号。要紧有幅度键控、频移键控与相移键控三种方式。在数字广播电视系统中广泛使用了数字调制技术,如数字卫星广播中使用了相移键控技术,数字有线电视中使用了幅度键控技术等。幅度键控:载波的幅度随数字调制信号而变化频移键控:载波的频率随数字调制信号而变化相移键控:载波的相位随数字调制信号而变化(三)无线电广播技术基础知识(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无线电波的传输特性)调制:在发送端,将要传送的信息(称之调制信号)运载到高频率的交变电流(称之载波)上的过程即为调制。解调:在接收端,从己调波上将它运载的信息

8、检取出来的过程称之解调。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1 .掌握模拟调幅、模拟调频与模拟调相的概念,掌握调幅信号带宽的计算方法;模拟调制方式:调制信号为模拟信号。要紧有调幅、调频与调相三种方式。调制后的信号分别称之调幅波、调频波与调相波。在模拟方式的广播电视系统中用得比较多的是调幅与调频,如中短波广播使用了调幅方式,立体声广播使用了调频方式,电视的图像信号使用了调幅方式,而伴音信号则使用了调频方式。调幅:使载波的幅度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调频:使载波的频率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调相:使载波的相位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2 .熟悉模拟调幅、模拟调频与模拟调相的解调方法;3 .熟悉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熟悉天波传播、

9、空间波传播与地波传播的特点;电波的传播途径要紧分为下列三种:天波传播一一通过电离层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空间波传播一通过对流层在自由空间传播;地波传播沿地球表面传播。4 .掌握无线电波频率与波长的计算方法;5 .熟悉广播电视的波段划分情况;掌握中波、短波、超短波与微波的传播特点;中波(中频)526.5kHz(570m)至1605.5kHz(187m),用于国内的声音广播。白天,中波的天波受电离层D层的强烈汲取,衰减很大,要紧由地波传播。晚间D层消失,天波由E层反射可传到较远距离。因此,在晚间可收听到更多的中波电台的广播。地波的传播要受到地面的汲取,因此中波电台的功率越大,传播的距离越远。通常,中波

10、电台所用发射天线为一直立铁塔的塔身。铁塔高度通常为四分之一波长,即几十米至一百多米,所辐射的地波约可传播200公里。短波(高频)2.3MHz(130m)至26.1MHz(11.5m),要紧用于对国外的声音广播。由于短波的频率较高,地面对它的汲取更强烈,因此短波在地波传播方式下只能传播几十公里。但它的天波在电离层的损耗却较小,因而短波要紧由天波传播。由于电离层的电离程度与位置高度随昼夜、季节与纬度等变化,因而传播不稳固,收听的信号忽强忽弱,称之衰落现象。短波广播的发射天线尺寸比中波要短小得多,发射机的功率也能够小得多。靠天波传播的距离很远,可达上万公里。超短波一包含米波(甚高频)与分米波(特高频

11、)。超短波的频率高,地波衰减大,天波又会穿入电离层很深,以至穿出电离层而不被反射,因而只能靠空间波传播。即在收、发两点间直线的方向传播,也称之视距(视线距离)传播,传播距离通常只有几十公里,发射天线架得越高传播效果越好。因此,在一些大城市建有四、五百米的电视塔,以扩大覆盖范围。微波一用于传输节目与进行卫星广播。可分为特高频(分米波)、超高频(厘米波)、极高频(毫米波)。卫星广播通常使用C波段(3.96.2GHZ)与Ku波段.712.2GHz)它可象光线一样聚成一条细束来传播,也是按视距传播。微波可用来在两个地点之间传送节目。由于微波的传播距离只有几十公里,而且会受到传播路径中高大物体的阻挡,因

12、此需要每隔一定距离设一微波站,形成微波链路,将信号一站一站接力传向远方,这种方式也称之微波中继传输。(四)与彩色电视有关的人眼视觉特性1 .掌握人眼视觉惰性与闪烁感受的含义,熟悉这两种视觉特性在电视广播中的运用机理;人的视觉对外界光刺激的响应有一定的延时。当一定强度的光突然作用于人眼时,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主观亮度感受;当光消失以后,亮度感受也不是瞬间消失,而是要通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消失。也就是说,视觉的建立与消失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称之为视觉惰性。视觉惰性包含两个方面,即建立惰性与消失惰性。消失惰性又称之视觉暂留特性。相对而言,视觉暂留时间比建立时间要长,它与光脉冲的强度有关

13、,通常在0.05-0.2秒之间。视觉惰性,特别是视觉暂留特性是现代电影与电视的基础。电影与电视都是将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以一定的频率在银幕或者屏幕上轮番显现出来,这时人眼观看的尽管是一连串的静止画面,但是由于视觉暂留特性,前一幅画面的印象尚未消失,后一幅画面的印象又开始建立,前后画面在视觉上融合衔接在一起,因此人眼感受到画面不是断续出现而是连续出现的。只是,视觉产生连续感的前提条件是静止画面在显现时每两幅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小于视觉暂留时间,即画面的换幅频率务必大于视觉暂留时间的倒数,否则,人眼就会觉察出画面是断续出现的。比如,假如取视觉暂留时间为0.05秒,则画面的换幅频率务必要大于20Hz才能产生

14、连续感。电影在拍摄与放映时都是按每秒24格进行的,因此其换幅频率为24Hz,满足人眼产生连续感的需要。电视的换幅(帧)频率为25(30)Hz,同样也满足连续感的需要。通常将活动画面出现连续感的重复频率称之融合频率,它在1620Hz之间。当脉冲光源的重复频率不太高时,人眼会跟随光源的变化产生一明一暗的感受,即闪烁感受。脉冲光源的重复频率提高时,这种闪烁感受会随之减轻。当重复频率提高到一定值后,闪烁感受可完全消失,这时人眼感受到的不是一闪一闪的脉冲光源,而是亮度恒定的不闪烁光源。不引起视觉闪烁感的光源最低重复频率通常称之临界闪烁频率,通常用fc表示。临界闪烁频率与很多因素有关,如脉冲光源本身的亮度

15、、环境亮度(背景亮度)、明亮时间占空比(明亮时间与脉冲光源重复周期之比)与明亮面的大小与颜色等。其中,脉冲光源亮度、环境亮度与明亮时间占空比三者对fc的影响较明显。电视机屏幕在显示画面与电影银幕在放映时都相当于脉冲光源,因此其重发频率务必大于临界闪烁频率才能使观众不产生闪烁感。电视机屏幕的最高亮度通常为100CrVrrA根据经验公式可计算出其临界闪烁频率fc为45.8Hz,即屏幕的重复(闪烁)频率务必大于45.8HZ时才能使人眼不产生闪烁感。只是,电视系统的换帧(幅)频率只有25(30)Hz,为了克服闪烁感,电视系统使用了隔行扫描的方式,将一帧(幅)画面分成两场。这样一来,在不改变换帧频率的情

16、况下,屏幕上画面的呈现频率提高了一倍,即屏幕的闪烁频率变为50(60)Hz,大于45.8Hz的临界闪烁频率,基本上可满足人眼对闪烁感的要求。只是,当屏幕最高亮度大于100时,临界闪烁频率也相应提高,50(60)Hz的屏幕闪烁频率有的时候也难以满足人眼对闪烁感的要求。现代电视技术通常在电视机中使用特殊技术,如场频加倍技术等,将屏幕闪烁频率提高到100Hz,这时基本上可完全克服闪烁感。在克服人眼闪烁感方面,电影使用的方式是在放映时每一格胶片在银幕上投光两次或者三次,这样一来,在不改变胶片放映速度的情况下,银幕的重复闪烁频率可提高到48Hz或者72Hz。2 .熟悉人眼的彩色视觉特性及人眼的辨色能力;

17、人眼在感知景物亮暗层次的同时,还能感知景物的颜色,这就是彩色视觉。人眼的彩色视觉有下列两个特点:a)、特定的光谱功率分布会产生特定的颜色感受。关于谱色光来说,就是特定波长的光对人眼产生特定的颜色感受。b)、不一致的光谱功率分布能够在视觉上产生同一种颜色感受,这就是同色异谱的概念。比如一束白光能够由标准光源照射而得,也能够由红、绿、蓝三色光以一定比例混合而得。再比如,一束波长为580nm的光可使视觉产生黄色的感受,而一束波长为700nm的光与一束波长为550nm的光以适当比例混合后,也能使视觉产生黄色的感受。这说明,人眼无法辨别光的光谱成分及功率分布情况。总之,人眼的彩色视觉特性能够归纳如下:一

18、定的光谱分布表现为一定的颜色,而同一种颜色则能够是不一致的光谱分布。这一特性对彩色电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即在电视图像的重现过程中,不必重现原景物的光谱分布,只需使重现图像与原景物有相同的彩色视觉效果就行了。人眼的辨色能力可用色调分辨阈与饱与度分辨阈来表征。色调分辨阈:人眼对不一致波长的谱色光有不一致的颜色感受。关于一个光谱连续分布的复合光来讲,它包含有无数多个光谱成分,因此,视觉上应该有无数多种颜色与之对应。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原因是人眼辨别色调的能力有一定局限性,即关于波长很接近的谱色光,人眼并不能区别开它们的色调.我们把人眼能分辨出其间有色调变化的最小波长称之色调分辨阈。色调分辨阈的阈值随

19、波长的不一致而不一致。在可见光范围内,人眼对波长为480nm64Onm之间的光有较强的辨色能力,阈值均在2nm下列。在红端与紫端辨色能力较差,阈值超过了3nm。总之,在38Onm78Onm的可见光范围内,人眼能分辨出200多种不一致的色调。饱与度分辨阈:除色调分辨阈之外,人眼对饱与度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分辨阈。实验结果证明,不一致波长的谱色光,人眼对其饱与度的分辨阈也不一致。关于580nm邻近的谱色光(黄色区域),人眼只能分辨除出不到10级的饱与度变化;在红色与蓝色区域,敏感度最高,可分辨出25级的饱与度变化。综上所述,假如认为人眼能分辨出200种色调,而且在每一种色调下能区分1520级饱与度变

20、化,则人眼总共能分辨出的颜色种类可达30004000种。当然,这都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假如在电视机屏幕上同屏显示这么多种颜色,人眼并不能完全分辨出来。3 .掌握彩色三要素的具体含义;彩色三要素指的是彩色光的亮度、色调、饱与度这三个量。任何种彩色光对人眼引起的视觉作用,都能够用这三个量来描述。亮度:指彩色光作用于人眼而引起的视觉上的明亮程度。光源的辐射能量越大,物体的反射能力越强,亮度就越高。复合光的亮度等于各个分量光的亮度之与。另外,亮度还与波长有关,能量相同而波长不一致的光对视觉引起的亮度感受也不相同,这就是上一节已经介绍过的视敏特性。色调:指彩色的颜色类别,它是决定彩色

21、本质的基本参量。我们通常所说的红、绿、蓝等指的就是色调。上文中讲到不一致波长的光颜色不一致,也是指的色调不一致。发光物体的色调(即颜色)由其自身的光谱功率分布决定;不发光物体的色调由物体的反射、透射特性及照明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决定。饱与度是指彩色的深浅、浓淡程度。关于同一色调的彩色光,饱与度越高,颜色就越深、越浓。各类谱色光都是饱与度最高的彩色。饱与度与彩色光中掺入的白光比例有关,掺入的白光越多,饱与度就越小。因此,饱与度也称之色纯度。比如,将一束饱与度很高的蓝光投射在一张白纸上,则白纸呈现深蓝色,假如再将一束白光投射到该纸上,则纸的颜色就会变浅,说明颜色的饱与度降低了。饱与度的大小用百分制衡

22、量,100%的饱与度表示彩色光中没有白光成分,所有谱色光的饱与度都是100%;饱与度为零表示全是白光,没有任何色调。色调与饱与度合称之色度,它既说明了彩色光的颜色类别,又说明了颜色的深浅程度。在彩色电视中,所谓传输彩色图像,实质上是传输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的亮度与色度信息。4 .熟悉三基色原理的含义;人们通过大量实验发现,用三种不一致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彩色。具有这种特性的三个单色光叫三基色光,而这一发现也被总结成三基色定理,其要紧内容如下: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彩色都能够由三基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得;反之,这些彩色也能够分解成三基色; 三基色务必是相互独立的,即其中任何

23、种基色都不能由其它两种基色混合得到; 混合色的色调与饱与度由三基色的混合比例决定;,混合色的亮度是三基色亮度之与。另外,任何一种颜色都有一个相应的补色。所谓补色,就是它与某一颜色以适当比例混合时,可产生白色或者灰色。显然,若A是B的补色,则B也是A的补色,即补色是相对的,两者互为补色。三基色的选择在原则上是任意的,只要满足相互独立即可。彩色电视选取的三基色是红、绿、蓝,分别用R、G、B表示。三基色原理是彩色电视得以实现的重要理论基础。由于自然界中的彩色是千变万化的,设想假如用一种电信号传送一种颜色,那就需要成千上万种电信号,这在实际中是办不到的。有了三基色原理,彩色电视只需在摄像端将景物的各类

24、颜色分解成红、绿、蓝三种基色,然后将这三种基色转换成相应的三种电信号传送到显示端,在显示端将电信号再转换成三基色光信号,最后在屏幕上用三基色混合出原景物的色彩。(五)图像的分解与传输、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黑白全电视信号的构成、图像信号带宽与频谱分布、电视系统传输特性与Y校正1 .熟悉图像分解与传送的机理;熟悉象素的概念;图像的分解是在摄像端的光电转换与扫描过程中完成的。在接收端,通过显示装置的扫描与电光转换作用,这些被分解的像素又会在屏幕上合成出原先的图像,从而实现电视的全过程。所谓像素,就是构成图像的元素,即基本单位,具有单值的亮度信息与空间位置。2 .掌握扫描、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的概念;在

25、顺序制传送系统中,构成一幅画面的所有像素在进行光电转换、传输、与电光转换时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实现这一规律的过程就称之扫描。在对一帧(幅)画面进行光电转换及电光转换的过程中,若扫描是一行一行从上到下依次进行,则称之逐行扫描。扫描轨迹的集合称之扫描光栅。所谓隔行扫描,是指将一帧电视图像分成两场来扫描,第一场扫描画面的奇数行,这期间称之奇数场;第二场再扫描画面的偶数行,这期间称之偶数场。奇数场与偶数场图像嵌套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像,3 .掌握黑白全电视信号的构成;掌握同步信号与消隐信号的作用;黑白全电视信号指的是在黑白电视系统中传送的与图像内容及图像显示有关的信号,它包含三个要紧部分,即图像

26、信号、复合消隐信号、复合同步信号。电视系统中,正程期间传送图像信号,逆程期间不传送图像信号。因此,若不采取措施,在使用电子束扫描的显像管中,电子束在逆程期间的扫描就会在屏幕上产生回扫线,从而对正程图像造成干扰,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复合消隐脉冲的作用就是在行、场逆程期间使显像管中的扫描电子束截止,使其不干扰正程的图像信号。为了正确重现图像,要求收、发两端扫描务必严格同步。为此,发送端在传送图像信号与复合消隐信号的同时,还要提供一种称之复合同步信号的脉冲信号。接收端在收到这个信号后,用它来操纵接收机的扫描振荡器,使它与发送端的扫描振荡器同步工作,这样就能实现收、发两端的扫描完全同步。4 .熟悉图像信

27、号的带宽及频谱分布规律;电视图像信号的带宽是指图像信号最低频率到最高频率之间的频率范围。从传输角度看,电视系统的带宽应大于或者等于图像信号的带宽,这样才能实现无失确实传输。另外,在对图像信号进行各类加工处理的过程中,也要求有足够的带宽。我国电视系统规定图像信号的带宽为6MHz。这要紧是考虑到使水平方向的分解力与垂直方向的分解力相匹配。电视信号的频谱结构有两个要紧特点。一个特点是具有离散性与成群性。离散性是指电视信号的频谱是线状频谱,而非连续频谱。成群性是指整个频谱由一个个谱线簇构成。5 .熟悉电视系统的传输特性与校正的概念;现实世界中几乎所有的CRT显示设备、摄影胶片与许多电子照相机的光电转换

28、特性都是非线性的。这些非线性部件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比如,电子摄像机的输出电压与场景中光强度的关系,CRT发射的光的强度与输入电压的关系)能够用一个幕函数来表示,它的通常形式是:输出=(输入)Y(六)三基色信号产生与校正、PAL制彩色电视制式的关键技术、电视图像的显示技术世界上存在的兼容制彩色电视制式有三种,分别为NTSC制、PAL制与SECAM制。这三种制式的共同点是都传送了亮度信号与红色差信号及蓝色差信号,且都使用以色差信号调制在彩色副载波上的方式实现频谱间置,以达到兼容的目的。这三种制式的要紧区别是色差信号调制载波的方式不一致。尽管这三种制式都与黑白电视兼容,但是它们之间却相互不兼容

29、,1 .掌握三基色信号的产生原理,熟悉彩色校正的概念;彩色电视在发送端把彩色景物分解成红、绿、蓝三基色图像,并转换成三基色电信号;在接收端又把红、绿、蓝三基色电信号还原成三基色图像,并合成为彩色图像2 .熟悉摄像原理与显像原理;彩色图像的摄取包含两个过程,首先是利用分光系统将一幅彩色图像分解成红、绿、蓝三基色图像,然后利用光电转换器件与扫描将三基色图像分别转换成相应的三基色电信号。其中,常用的分光系统有双向分色镜系统与分色棱镜系统两种,而光电转换器件与扫描的原理则与黑白电视完全相同。CRT显示技术所利用的基本原理是荧光粉在电子束的撞击下能发出一定强度的光。关于彩色CRT来说,它还利用了相加混色

30、原理与人眼对空间细节分辨能力低的特点。这样,只要将红绿蓝三色一组的荧光粉颗粒均匀排列在显示屏上,再由三基色电信号操纵三个电子束同时撞击每一组的三色荧光粉颗粒,就能够使每一组荧光粉发出红绿蓝三色光来。由于每一组的三色荧光粉颗粒都非常小,而且距离很近,因此在一定距离观看时,对视觉产生的效果相当于相加混色。即每一组的三色荧光粉颗粒对视觉产生的印象并不是三种独立的颜色,而是由这三种颜色混合出的一种颜色,混合色的颜色由三色荧光粉颗粒的光强之比决定。3 .掌握亮度方程的含义;亮度方程E片0.299心+0587私+0.114&式中,Er.E.、Ec、3.分别表示亮度电信号与三基色电信号。上式说明,由三基色电

31、信号通过加权求与的方式能够得到亮度电信号,此信号与黑白全电视信号中的图像信号完全相同。4 .熟悉彩色电视与黑白电视兼容的含义;所谓兼容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彩色电视机应能接收黑白电视信号并显示黑白图像,另一方面,黑白电视机也能接收彩色电视信号并显示黑白图像。这也可懂得为彩色电视与黑白电视的双向兼容。为了实现兼容,彩色电视信号务必满足下列基本条件: 彩色电视信号中务必包含亮度信号与色度信号。包含亮度信号是为了供黑白电视接收机收看黑白图像;包含色度信号是为了让彩色电视接收机能够显示彩色图像。 彩色电视信号只能占用与黑白电视信号相同的频带宽度(6MHz)。 彩色电视系统应具有与黑白电视系统相同的扫描

32、参数,如行频、场频、隔行扫描比、宽高比等。 应尽量减小亮度信号与色度信号的相互干扰。5 .掌握色差信号的含义;只是,考虑到亮、色信息的分离,实际上并不是直接将两个基色信号作为色度信号传送,而是首先扣除基色信号中的亮度分量,得到所谓的色差信号,然后选择两个色差信号作为色度信号传送。6 .熟悉频谱搬移与频谱间置的含义及实现方法;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亮度信号与色差信号的频谱都应该是以行频为间距的梳状结构,各梳齿间有较大的空隙。而且,由于对色差信号进行了频带压缩,其带宽只有亮度信号带宽的1/41/5。因此,可将色差信号的频谱在频率轴上往高处搬移一定的距离,并使它与亮度信号的谱线簇正好错开半个行频的距离

33、,这称之频谱搬移。频谱搬移之后,色差信号就能够与亮度信号叠加在一起,在亮度信号已占有的频带内传输,这称之频谱间置或者频谱交错、频谱交织。7 .熟悉色同步信号的作用;色同步信号的作用:传送副载波的基准频率与相位信息,保证接收端恢复的副载波与发送端的副载波同频同相。(七)模拟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电视接收机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1 .掌握模拟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框图;2 .熟悉电视接收机的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八)电视信号数字化参数选择、数字高清电视演播室编码与接口标准1 .熟悉电视信号数字化过程中取样频率的选择原则;取样频率:在选择取样频率时,要考虑下列几个方面:a.取样频率(fs)务必大于或者等于信号

34、最高频率(fm)的二倍,即fs2fmo实际中通常要求fs22.2fm.彩色电视信号的上限频率为6MHz(PAL制),因此要求取样频率为13.2MHZ以上;b.取样频率选取为色副载波的整数倍,即fs=nfsc,这样可避免取样信号与色副载波的高次谐波产生的差拍成分串入视频信号中形成网纹干扰;c.取样频率还务必是行频的整数倍,这样才能实现固定正交取样结构。2 .掌握4:4:4、4:2:2、4:2:0、4:1:1取样格式的特点及具体参数;根据亮度信号与两个色差信号取样频率及取样结构之间的关系,分量编码方式可分为4:2:2、4:4:4、4:1:1与4:2:0四种4:2:2编码方式:亮度信号的取样频率为1

35、3.5MHz,两个色差信号的取样频率均为6.75MHz。显然,这种方式下色差信号的水平分解力是亮度信号的一半。4:2:2编码方式广泛应用于演播室节目制作与传输中。444编码方式:亮度信号与两个色差信号(或者R、G、B信号)的取样频率均为13.5MHz,且取样结构完全相同。这种方式下,三个信号具有相同的水平与垂直分解力。这种方式通常用在对R、G、B信号进行数字化的场合。4:1:1编码方式:亮度信号与两个色差信号的取样频率分别为13.5MHz、3.375MHz、3.375MHz,因此两个色差信号在垂直方向上的分解力与亮度信号相同,但在水平方向上的分解力是亮度信号的1/4。4:2:0编码方式:亮度信

36、号与色差信号的取样频率与4:2:2方式相同,但两个色差信号每两行取一行,因此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分解力均为亮度信号的一半。3 .熟悉我国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标准中的要紧参数(包含行频、场频、每帧总行数与有效行数、每行总样点数与有效样点数等);4 .熟悉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演播室视频信号接口标准;5 .熟悉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演播室视频信号接口标准;6 .熟悉数字电视演播室音频信号接口标准;(九)数字音视频压缩技术、数字电视系统中的信道编码1 .掌握数字音视频压缩的目的,熟悉数字电视中使用的要紧音视频压缩类型;电视信号数字化后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有一个缺点,即数码率很高。比如4:2:2编码、8比特量

37、化的SDTV信号数码率为216Mbpso若按每2bit构成一个周期,则传输这样一路数字电视信号需要有08MHZ的通道带宽。而关于10比特量化的HDTV信号来说,其数码率达到1485Mbps,所需的传输通道带宽高达742.5MHzo因此,若不采取措施,这样的信号无法在通常的通道中传输,更无法在现有电视的6MHz带宽中传输。另外,电视信号数字化之后,数据量非常大。在4:2:2编码、8比特量化情况下,一帧SDTV图像的数据量约为8.6Mb,要记录10分钟的电视节目就需要130Gb的存储器容量;而一帧HDTV图像的数据量为59.4Mb,记录10分钟的节目需要891Gb的存储器容量。可见,若不压缩数据量

38、,就无法在普通的存储设备上实现数字电视信号的存储。综上所述,要实现数字电视信号的有效存储与传输,就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其数据量与数码率,也就是说要设法对数字电视信号进行压缩,通常将这一过程称之信源编码。2 .掌握数字电视信道编码的目的,熟悉数字电视中使用的要紧纠错编码方式;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是信道编码的任务。信道编码的本质是增加通信的可靠性。但信道编码会使有用的信息数据传输减少,信道编码的过程是在源数据码流中加插一些码元,从而达到在接收端进行判错与纠错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开销。根据编码方式的不一致,纠错编码通常可分为前向纠错与后向纠错两类方法。前向纠错是使信源代码本身包含检错纠错能

39、力,当接收端检测出误码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纠错。这种编码通常称之FEC(前向误码操纵编码),在数字电视中普遍使用。后向纠错是当接收端发现有误码时,立即通过反馈信道请求发送端重发。这种方式称之反馈重发,在点对点的交互通信中能够使用,而在点对面且实时性很强的单向广播中显然不适用。另外,还有一种掩错方式。由于电视信号具有空间与时间有关性,故当误码范围过大而接收端无法纠正时,能够利用前面已接收、存储的有关数据来代替,这与反馈重发类似。(+)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1 .熟悉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的概念;模拟信号通过信源编码得到的信号为数字基带信号,将这种信号通过码型变换,不通过调制,直接送到信道传输,称之

40、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频带传输是一种利用调制器对传输信号进行频率交换的传输方式,信号调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习惯信号传输通道的频率特性,传输信号通过调制处理也能克服基带传输同频带过宽的缺点,提高线路的利用率,一举两得。2 .掌握电缆传输、光缆传输、微波传输与卫星传输的特点;(十一)电视调制技术的概念1 .熟悉电视调制的目的;2 .熟悉残留边带调幅、相移键控、正交调幅及正交频分复用的基本原理;(十二)地面电视广播系统的构成1 .掌握地面电视广播系统的构成框图;2 .熟悉数字地面电视广播发送端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要紧作用;模拟地面电视广播系统发送端的构成如图10/5模拟地面电视广播系统发送端原理框图所示

41、。图中的上部是图像通道,下部是伴音通道。在图像通道中,图像信号首先通过放大、箝位、微分相位校正等视频处理环节,然后对图像中频(我国电视广播标准规定,图像中频为38MHz)进行双边带调幅,通过残留边带滤波后形成图像信号的残留边带特性。接下来进入图像中频处理器,在这里要进行群延时校正、微分增益校正等处理。之后在图像混频器中与高频振荡信号进行混频,形成高频图像信号,经功率放大后馈送到双工器,在这里与处理后的伴音信号相加,一起送往天线发射。在伴音通道中,伴音信号首先通过放大等音频处理,然后对伴音中频进行调频。对伴音信号使用调频方式是为了获得较高的音质与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也为了减少与图像调幅信号之间

42、的相互串扰。调频之后的伴音信号在伴音混频器中与高频振荡信号进行混频,得到高频伴音信号,经功率放大后馈送到双工器,与处理后的图像信号一起送往天线进行发射。双工器的作用是防止图像信号与伴音信号在同一副天线上产生相互干扰。另外,双工器也可实现发射机、馈线、天线间的良好阻抗匹配,从而保证信号能以最大的能量发射出去。调制后的图像与伴音信号称之射频信号,其带宽为8MHz,频谱结构如图10-16电视射频信号频谱所示,伴音载频与图像载频相差6.5MHz。3 .熟悉数字地面电视广播接收端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要紧作用;PAL制模拟地面电视广播系统接收端的构成如图10-17模拟地面电视广播系统接收端原理框图所示。接收

43、天线可感应周围空间存在的电磁波,并以感应电流的形式送入高频调谐器。高频调谐器要紧由输入电路、高频放大器及混频器构成,可完成频道选择、放大及混频功能,输出中频信号。此信号经中频放大器进一步放大后分为两路,一路送到图像通道,另一路送到伴音通道。在图像通道中,首先进行图像检波,得到彩色全电视信号。在伴音通道,伴音检波之后可获得第二伴音中频信号(6.5MHz),经放大限幅后进行鉴频,得到音频信号,最后经低频放大后送扬声器。PAL解码器的作用是将PAL制彩色全电视信号恢复成三基色信号,其过程正好与PAL编码器相反。(十三)卫星电视广播系统的构成1 .掌握卫星电视广播系统的构成框图;2 .熟悉数字卫星电视

44、广播发送端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要紧作用;卫星电视广播系统是以卫星转发为要紧传输方式的广播系统,由于其覆盖面积大、通信容量高、通信质量好、成本低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很快进展。卫星电视广播系统的基本构成如图10-22卫星电视广播系统构成框图所示,要紧由广播卫星、上行地球站、地球接收站、测控站构成。广播卫星是卫星广播系统的核心,其星载广播天线与转发器的要紧任务是接收来自上行地球站的广播电视信号,并经低噪声放大、下变频及功率放大等处理后,再转发到所属的服务区域。上行地球站的要紧任务是将电视台或者播控中心传来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进行基带处理、调制、上变频与高功率放大,然后通过天线向广播卫星发送信号,此信号称

45、之上行信号。另外,上行站也能够接收卫星转发的信号(即下行信号),用以监视卫星广播的传输质量。地球接收站用来接收广播卫星转发的广播电视信号。根据应用的不一致,接收站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集体接收站与个体接收站。接收站通常可分为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两部分,如图10-24地球接收站构成框图所示。室外单元要紧包含卫星接收天线、高频头、第一中频电缆等;室内部分要紧由功率分配器、卫星接收机等构成。其中,高频头的作用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与下变频;第一中频电缆用于将卫星信号从室外传送到室内;功率分配器的作用是将一路信号分为多路,以便给多个接收机提供信号;卫星接收机的作用是将中频信号通过处理后变成视音频信号

46、或者射频信号。接收机输出的信号就可送往电视机。测控站的任务是测量卫星的各类工程参数与环境参数,测控卫星的轨道位置与姿态,对卫星进行各类功能状态的切换。3 .熟悉数字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端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要紧作用;(十四)有线电视广播系统的构成1 .掌握有线电视广播系统的构成框图;信号源前端传输系统用户分配网终端图10-30有线电视系统构成原理框图2 .熟悉数字有线电视广播系统前端的要紧作用;有线电视系统通常由五个部分构成,即信号源、前端、传输系统、用户分配网及终端。信号源部分的作用是产生或者接入系统所需的信号。信号源包含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还包含多媒体信息、数据等。其中,广播电视节目能够是接收机

47、收到的卫星电视信号、当地电视台的地面开路电视信号、其它有线电视系统通过某种方式传输过来的电视信号与本地自办的节目等。前端是有线电视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由位于信号源与传输系统之间的设备组合而成,其作用是对信号进行变换、交换、狂用、调制、混合处理,并将各路处理过的信号转换成一路宽带复合信号送入传输系统。根据对信号的处理方式不一致,有线电视前端分为模拟前端与数字前端两种类型。传输系统能够看作有线电视系统的躯干部分,其作用是连续距离、扩大系统覆盖范围。传输系统使用的传输媒介能够是射频同轴电缆、光缆、微波或者它们的组合,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光缆与同轴电缆的混合传输。用户分配网能够看作是有线电视系统的肢体,其作

48、用是连接各个终端。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分配网只能单向地将信号分送到各个用户,而现代有线电视系统还能够由用户向传输系统反向传送信息。用户分配网通常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媒介。终端是连接到千家万户的用户端口。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终端直接与电视机相连,供用户收看模拟电视节目。现代有线电视系统的终端要通过机顶盒连接到电视机,以便收看到数字电视节目;另外,还能够通过电缆调制解调器(CabIeModem)与计算机连接,实现因特网接入、IP电话等信息查询与双向通信业务。3 .熟悉数字有线电视广播接收端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要紧作用;4 .熟悉数字有线电视广播接收端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要紧作用;二、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知识1、熟悉计算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2、熟悉操作系统软件、办公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3、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通信协议与操作系统;4、熟悉INTERNET常用功能的使用方法;三、电工与电路基础熟悉电压、电流与功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