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分析.ppt(1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李 通,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媒体的选用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设计、教学原则的优化组合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设计等。归纳起来为以下三个方面: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即确定教学目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即制定教学策略;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评价。,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
2、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把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化、模型化和择优化研究的科学方法。即将教学设计所涉及的内容采用定量化、与模型化的方法进行研究。,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教材(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媒体(物质要素)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由于功能不同,教学系统可以是指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或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实施的、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教
3、学设计的研究目的 教学设计是一项设计工作,其最终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具体地说,就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 由于教学设计研究的是教学系统,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必须采用系统方法。所谓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是“以教为主导”和“以学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所谓“主导”指
4、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导向和组织作用。这种导向和组织作用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设计、组织和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所谓“主体”指的是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要树立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进而提高教与学效果。,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的结果 教学设计的结果是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各个层次的教学系统。它们可以是直接应用于教学过
5、程,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是针对某门课的课程标准及实施方案,或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的详细说明。,二、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表述不够准确 1、针对课标要求,说出本学科与本课特点(学生认知方面的)2、学生在以往同样的课程的学习中存在那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是学生的认知方面,这次打算怎样解决)3、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提出设计思路 认知是人们在思维中往往使用语言和画面这两种符号,思维过程是心理对符号处理的过程;认知是信息加工过程,是输入、变换、简化、加工、存储、恢复和使用信息的全过程;认知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认知活动就是选择、吸收、操
6、作和使用信息,以解决当前的具体问题。见例子:,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某位地理老师所写的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掌握、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以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的生活以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课标还强调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此,本节课强调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把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成一连串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的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可使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问题:本课特点?学生以往存在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均没有。,三、教
7、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地图 学科特点:地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到生活实际中去掌握地图知识,是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学习的一个体现。本课特点:比例尺和地图上的方向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亲手感知和体验,通过观察、摸拟、操作、画图等大量实践活动,掌握地图知识的形成。,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存在着在教室里会使用地图,在现实生活中,不会使用地图的问题。采取措施: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课设计中大量运用学校与教室的设施,遵循了(从)感知(经)
8、表象(到)抽象这一认知规律,从感性事物入手(指导思想、理论依据)。让学生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图像里,逐步抽象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注记。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地理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地理有一种亲切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地理的兴趣。,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丰台区王红梅老师的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就比较好:学科特点: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注重课程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地理核心思想:可持续与人地关系;案例分析与知识迁移),三、教
9、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本课特点:课标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学生问题:河流地貌对于生活在北方城市的学生来说,直观感知很少,有较大的认知差距。学生在以往学习类似知识时感到很陌生和抽象。采取措施采取让学生“直接感知,形成表象推导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推测地貌上自然状况对聚落的影响(抽象)”的学习模式将目标落实,加强学生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
10、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在“选择最佳居住地”的活动中体会“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及“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等基本的地理理念。,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二)、学生情况分析 课时预期学习目标,要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来实现,但是要落实,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原有认识水平。即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的行为等以及与所学内容之间的差距是什么,如何衔接。目的是选取和确定与达成预期目标有关而又为学生所未能认识的教学内容,就是有效的教学内容。正确的选取和确定与达成目标有关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我校学生绝大部分生活在城
11、市,对河流的直接感知少,少部分学生生活在远郊区县,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北方大多数河流地貌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而不完整或被覆盖,因此非专业人员已很难辩认。在前测中66.7%的学生不知道河流与地貌的形成有关系,33.3%的学生不知道北京所在地区具有哪些地貌类型,在老师提供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文字而不是地貌景观图片时,12.8%的学生想象不出任何一种地貌的外部形态。可见,课上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在旧教材中河流仅作为外力作用的一个重要因子出现,提供了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图片,只要求学生能判断河流是产生侵蚀或堆积即可,难度较小,以往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
12、识时一般都能达到教学要求。而本课要求对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能分析不同地形区的河流地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同时受知识面的局限,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新名词如溯源侵蚀、河漫滩、水下堆积体等的理解各不相同,这为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提升了难度。如何衔接?,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某老师在水循环一节课,所做的学情分析:水循环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现象,这为学生进行探究其中的地理原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如果教学方法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知识难度、深度不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注
13、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在启发式讲授的基础上辅以模拟实验,旨在帮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顺利地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化,使学生亲自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原有认识水平。即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的行为等以及与所学内容之间的差距是什么?表述不够。,化学学科的学情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 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知识基础:学生知道氧气跟镁、铁、铜、金等金属反应,均产生金属氧化物,但是反应条件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认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和氧气、水、碳单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已经熟悉认识重要物质的化学性质,要以实验
14、为突破口。生活经验:生活中接触到常见金属铝、铁、铜、银等金属制品,例如金属炊具、金属导线、劳动工具、交通工具等。听说过“冶金”,知道金属保存不当容易生锈等。,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2 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机械记忆,认识浅显,在酸、碱、盐学习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应用的不够灵活。,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本节教材内容总体来说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资料丰富。不过,教材内容也存在过于繁琐、活动及材料等过多的情况,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并适当删减,以利于突出教学主线,围绕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呈现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完整的学习思路
15、。对于教材中的阅读与活动题等没有对学生做过多要求,只是作为资料由学生课下作为拓宽知识面的素材。问题:明确教材能否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情况做了哪些删减与增补?怎样运用教材及其依据是什么?,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教材分析中的问题 教师备课教课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必须研究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只有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去组织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这个过程包括了教师对教材
16、内容的自我意识、自我转化和创造性构思的过程。否则教材教法的分析和研究就可能无的放矢或流于形式。,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教材内容的具体处理,是可观察、可体验到的问题。它表现了教师的领悟、经验和技巧。(1)把教材体系与具体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弥合起来 教材内容在整体上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特点相一致,但具体到不同学校的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就会呈现差距。这种差距就是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也是分析课标与教材找差距的意思。弥合差距,首先耍把两端了解清楚,用教师的经验说法就是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二者的中介,只有调控准确,才能够使弥合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即课标得到落实。,三、教学设计的
17、主要问题,(2)教材的精选 教师不可全部均衡地转述教材的内容,那么教师在传输之前即要精选。所谓精选是使重点突出,难点和疑点突出,学生学有所获。精选教材应该做到:精选教材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和探索,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满足对知识“懂”的需要,“会”的愿望和实现学习中的一种成就感。,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精选教材要促使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观察和深刻领会。精选教材首先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也可以把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提给学生,(那些内容是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使他们联想到解题所需的基础知识,从而促使学生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本,以保证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把握
18、。,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精选教材要有利于学生运用智力,积极思维。教师的教学不能一概说清讲透(满堂灌),以免学生减少对智力的运用。所以,精选含有设疑之意,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提出方向,让学生探讨,还可指定材料(补充),让学生去领悟。,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精选教材要包含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要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要教会学生思考,了解和掌握一些思考方法。实际上就是说依据教材的学习资料,编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学习程序。通过教学设计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精选教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调查以及实事求是的科
19、学态度。要充分注意给学生勤动手、多观察的机会,要养成根据数据求结论,按照事实摆情况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即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如图像、资料、实验过程、示意图等实施这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的过程。,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只有以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为依据,参考必要的教学资料,才能达到教材分析的目的,教学中做到紧扣教材又不照本宣科,有的放矢地把教材内容用活讲活。,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教学资源分析1.教材分析: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述思路: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
20、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两个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四大主题:主题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题四 东北地区农业主要发展方向。2.补充材料: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农业的发展。问题在于没有表述如何对教材进行了精选,并没有表述处理的方式与方法。如那个内容是引导
21、学生自主学习的,那个问题是可以探究的。那个地方是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的。,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三)、教学目标制定中的问题教学目标具有下述几方面的作用:(1)导向作用(2)为教学评价提供支持(3)指导教学策略的制定(4)激励学生的学习(5)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和能力。,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教学中的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
22、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法(归纳的方法、概括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过多的是感悟、体验。,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说明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
23、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操作、可检测。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教学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用不同的物体和方法制造声音,描述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感受。”,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方
24、式指向无需把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如:“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二)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三)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替代:一对一;如语文精读课文教学目标中有一条“认识X个字,会写X个字。”就是对语文课程阶段目标中识字写字要求的数字进行了替代。拆解:一对多;如“练习各种平衡动作。”把各种平衡动作”拆解为“扣腿平衡”、“提膝平衡”、“探海平衡”、“望月平衡”等 组合/聚焦:多对一;如“能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组合/聚焦,形成“分析斜坡停车问题”这一学习目标。,(四)课程标准分解的基本方法,学习目标内涵与表
25、述课程标准分解的步骤,学习目标的内涵学习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1、学习目标内涵与构成要素,学习目标表述,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行为,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是学习者,不是教师,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B.理解课文,感受文章
26、构思之美。C.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问题在哪里?,目标表述案例:,案例分析:,行为主体混乱,有的是学生,有的是教师。行为动词模糊,不可测评。例:“理解”“感受”。割裂三维目标。,2、课程标准分解的步骤,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学习目标,可采
27、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样例:,分解: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一步分析关键词:行为动词:阅读 抓住 了解 核心知识:说明文的要点 基本说明方法,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第三至五步,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1学生自由读文后,能够说出鲸的形体特点、生活习性、种类。2默读课文,小组交流后,自己能简述鲸的进化过程。3能够结合句子,说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案例2:,渔
28、歌子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背诵这首词。3、大体把握这首词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情感。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修改后渔歌子学习目标,1、9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85%的学生能有感情朗读这首词。2、95%的学生能背诵这首词。3、85%的学生能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并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4、90%的学生能通过想象画面和改写练习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象。,(五)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结果性目标1、知识识记-说出、写出、列举、背诵、指出、排列、描述等了解-说出、辩认、标明、指出、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叙述
29、、说明、改写、归纳、概述、整理等应用-设计、撰写、检验、计划等2、技能模仿-扩写、缩写、模拟、再现、例证、临摹等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访问、考察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表现性目标复制水平-从事、做、说、表演、模仿、展示、复述等创作水平-设计、制作、描绘、编织、扮演、创作等,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说出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
30、应过程,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归纳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3)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与价值观感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感悟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化学学科的“过程与方法”要求,过程与方法 1经
31、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物理学科的“过程与方法”要求,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
32、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历史学科的“过程与方法”要求,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
33、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历史学科的“过程与方法”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过去人们认为,“过程与方法”不过就是学习活动的手段而已。新课程理念则强调,“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手段,而且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过程与方法”,因此它又是学习的目标。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把“过程与方法”当作目标来学习,运用和掌握,获取
34、“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还是手段?有专家曾经问过南京宁海中学的一位历史教师,编演商鞅变法的历史剧,怎么能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呢?这位教师很自信地回答:过程重于结果。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活动掌握了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目的就达到了。专家由此感到,这里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虽然使用了各种教学方法,学生也参与了,但最终目的还是落到了知识层面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学到了知识,而没有学到“过程与方法”,因为教师根本没有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而仅仅是把它作为手段。关于历史学习过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
35、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第一,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具体的目标:使学生对历史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领域有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初步掌握某个历史领域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逐渐积累一些较高层次的历史知识,对人类的历史活动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通过进一步的思维训练与培养,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第二,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
36、(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历史方法。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同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三)、教学手段 着重说明本节课必须使用这种教学手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说明其他教学手段在这节课上的不足点。什么是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某老师
37、在人口环境人口环境容量一节课中关于教学手段的表述:为了使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流畅,也利于学生严谨的思维过程的训练和培养。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人口合理容量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不同估计中国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简单定义中国人口、环境政策。针对以上分析,采用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讲授法。为充实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利用PPT提供图像、文字、数据等资料来辅助教学。其实没有说明教学手段问题?,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某老师的水的运动水循环一节,关于教学手段的分析
38、:着重说明本节课必须使用这种教学手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说明其他教学手段在这节课上的不足点。(本课采用地理实验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从观察到设计、到画出示意图、再到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如果只采用教师口述的方式,很难使学生进入学习氛围,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活动。)因此,本课采用地理实验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为学生创设直观的印象,营造良好的探究式氛围,还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此外,案例分析时需要展示大量的景观图片和文字、数据资料,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技术设备的分析 着重说明学校的设备条件,与使用该项设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不使用该设备能否完成教
39、学任务,使用后的预期效果如何。技术准备:表述不准确 某老师在水循环教学中对技术准备表述为:本课采用的实验是教师对教材中“探索”部分的实验进行改良后的成果。教师前期通过多次试验,找到了效果最佳的实验方案,使学生在短的时间内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此外,我还通过网络搜寻等方式获取了大量教学资源,并进行整合制作成课件,从而达到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景的效果。,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不同的教学手段有不同的用途。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际可能选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或进行组合。一是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板块运动和大陆漂移,
40、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要比教师口头表达效果好得多。二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特长(如制作软件、操作计算机的能力)选择教学手段。三是要根据教学媒体的特性选择教学手段。有些教学媒体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地球仪、标本等,或其动感性较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效果就较好。,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巨大冲击。有人问,有了现代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还有存在的价值么?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是相对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手段就是绝对落后的东西,更不意味着现代地理教学手段将完全取而代之。首先,从学科的教学的现实来说,还不能说取消黑板和教材,改用计算机
41、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完全作为教学内容信息载体。两者都是教师授课的辅助用具,都只是具有提供直观材料的功能,在教学中应该协调使用。,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传统教学手段,有着自己的长处,现代地理教学手段也有自己的不足。如使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也可以用情感熏陶学生;现代教学手段则不能。其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经济,造价较低,易于购买和自制,甚至可以随手可得;而现代教学手段的造价昂贵,难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全面普及等等。无论从它们自身的特点看,还是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但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相互配合、相
42、互补充的。,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例如,对于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教学中事物的运动变化,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看不到动态的变化,便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四)、教学方式 着重说明你所选取的这种教学方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说明这节课的特点与该教学方式的关系。某老师关于地
43、球公转地理意义教学方法选择的说明:本节课主要选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为载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创设探究氛围,并在整个教学中起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学生带着问题在活动中寻找答案;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在自主思考中归纳整理已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内化知识和体验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着重说明你所选取的这种教学方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说明这节课的特点与该教学方式的关系。某老师在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一节课的教学方式选择中说:表述就比较准确 教学目标突出对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要求难度不大。因此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时,其重点不是记忆,而是运用规律
44、去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及知识基础的情况分析后,本节课选择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探究学习”。即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设置成不同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有关城市区位分析的问题,提出假设,使学生自主地“在做中学”验证这些假设,并应用其结论分析其他城镇兴起、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三: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不能只会机械地识记、了解所学知识,应能达到理解、领会直至应用的层次。因此教学方法首选启发式讲授、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等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给学生应用知识的机会,使之养成动
45、手动脑的习惯。,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求,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目标强调知识的接受,则可相应注重采取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解的方法;如果以学生掌握动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实际操作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所以,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的指导性因素应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大气环流与经纬线判读的教学方法就不相同。,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依据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
46、适应程度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空间条件(教室、场地、实验室、活动室等)和教学时间条件等。教学环境状况对教学方法功能的全面发挥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会更进一步地开拓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
47、功能与作用。,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选择教学方法的步骤:第一步:决定是选择由学生独立地学习该课题的方法,还是选择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法;第二步:决定是选择启发式讲授,还是探究方法;第三步:决定是选择归纳教学法,还是演绎教学法;第四步:决定是否选择口述法、直观法和实际操作法;第五步:决定是否选择激发学习活动的方法;第六步:决定是否选择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第七步:认真考虑所积贮的各种方法相结合的不同方案,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启发式讲授,教师设计问题时候,要考虑学生是否接近“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其“潜在”的发展水平。目前暂时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或家长的指点下,学生经过努力可以
48、完成其智力任务。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使学生“跳一跳、能撤到果子”,将“最近发展区”转化成为发展水平。其教学要领为:在课堂上有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在两个层次间设置思考题,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正确答案。针对学生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就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建立信心,成绩好的学生更加努力。,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是叶圣陶先生对讲授与教材的看法。“精要地讲”,就是揭示规律,提示要点,对学生领悟不到、研究不出的
49、难点,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关键点给予必要的点拨,以生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引起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索、创造。精讲贵在启人心智,由一知多,给学生提供知识和智能的生长点。(大气运动的建议),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启发”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调控手段。其次,“启发”又是方法和形式。叶圣陶先生曾经针对课堂提问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可否自始至终不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人更深。”启与发的辨证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教师就要启而得法。我国近代的伟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学生搬
50、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1在知识重点处寻找启发点 心理学家罗索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课堂上经常出现“对不对”?“是不是”等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启迪思维。正确的做法是把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让学生有所思,思有所得。,三、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2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启发的价值主要看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知识的衔接点上选择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一新旧知识连接点一新知延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例如经纬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