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6952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8.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模块七 中学德育,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德育、品德、道德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德智体美劳。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德育仅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基础)、政治(方向)、道德品质(核心)、法纪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

2、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道德是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人类生活可以分为私人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调节这三个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分别是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道德属于社会范畴。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品德属于心理范畴,是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品德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品德的四要素说,即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道德认识是指人

3、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人们运用一定的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情绪体验。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的作用

4、;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过渡的中间环节;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既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外在表现,又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识、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在品德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各种成分在彼此联系中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个体的品德结构由表层向深层,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逐渐发展和过渡。,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特

5、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初中生道德观念形成,高中生具有按照道德标准调整自己行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有主导作用。,(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2)自我意识增强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中学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从仿效他人的评价发展到

6、独立进行道德评价,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

7、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环境家庭。第一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第二是家庭的整体的影响。家庭的影响是奠基的、直接的、重要的。主要包括家庭气氛、家长人格修养

8、、教养方式。此外家长的职业类型及文化程度,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期望,都会有影响。如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气氛中,子女的品德发展状况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和睦”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子女品德状况良好,而在“紧张”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子女品德状况较差;在家庭的人口结构方面,因父母的感情破裂而导致的分居或离婚,给子女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易于向不良方向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人格以及品德的发展。,社会环境,如大众传媒、社会风气等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

9、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也无力控制、净化社会环境,再加上自身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因此,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学校、班集体校风和班风教师楷模作用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班集体、同辈群体 归属于某一个团体的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可以说,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2、内部条件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等对态

10、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个体道德认知 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律、循序渐进的原则。比如,当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其发展的第三阶段时,最好向他们讲解第四阶段的道理,否则一味向他们灌输第五或第六阶段的大道理,即使他们可以熟记这些大道理,也不能被他们的认知结构同化,自然也不能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来指导行为。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个体认知失调

11、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比如,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等,这样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假如学生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则教师的教诲与要求可能会成为耳旁

12、风,甚至引发冲突。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即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

13、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依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由

14、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五、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同德育的方法1、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1)言语说服(2)小组道德讨论2、道德情感的培养(1)移情能力的培养(2)羞愧感,3、道德行为的培养(1)观察学习(2)赏罚控制(3)恐惧诱惑4、综合性的培养方法(1)角色扮演(2)群体约定(3)道德自律,第二节 中学德育一、中学德

15、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初中阶段的德育内容 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1)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

16、,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二、新时期德育专题,(2)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3)生命教育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教育就是对学生

17、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所谓“三生教育”是指在各级各类学生中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4)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包括:

18、交通安全;校内外活动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等方面的内容。(5)升学就业指导 升学与就业指导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的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或就业选择职业,在思想上、学习上、心里上做好准备。升学与就业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分类与职业需求,确定专业或职业目标。,(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

19、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三、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及运用,3、在德育过程 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20、,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

21、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教育者的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和指导的,是一种教育性活动与交往,它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即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过程的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展

22、开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的、自发的;第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围,而不是一般的广泛的社会活动与交往。第三,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对学生产生多方面教育影响。一是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二是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三)德育

23、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1、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品德形成的动力。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对他不断提出合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不断地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统一的过程。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矛盾主要是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类型。其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2、学生的心理矛盾具有多样性

24、。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的矛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3、自我教育是学生心理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学生品德正是在为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推动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向着德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发挥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觉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1、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25、,而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2、学生任何一种优良品德的养成或不良品德的矫正都是长期期、反复、不断深化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结果。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总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四、德育原则,(一)、导向性原则1.含义: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是我国德育的根本原则。2.基本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

26、务的要(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4)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学生发展(5)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知行统一原则1.含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来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27、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1.基本含义:也叫疏导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和引导学生。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在进行说理教育时,做到事要实、理要真,情理交融。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督促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四)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1.基本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

28、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从内心深处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需要特别的温暖和关怀。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合理、明确、适度、有序且有恒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五)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

29、展。2.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给你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六)集体教育原则1.含义:进行德育时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2.要求: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七)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原则1.含义 又称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必须依靠和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品德健康发展。2

30、.要求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基本含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

31、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1、学科教学-思想品德课、各科教学(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2、活动-班会活动、共青团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评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班会 校会 周会 晨会 时事政治学习3、劳动 4、班主任工作-主要途径5、学校环境6、家庭和社会教育,五、德育途径,六、德育方法,(一)说服教育(讲解与报告、谈话、讨论、参观访问和调查)1.含义 也称说理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2.基本要求明确针对性和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感染性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注意时机真诚自然,以诚待人,(二)榜

32、样教育法1.含义也称示范教育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等来影响教育学生的方法。2.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教师要注意以身示范,(三)实际锻炼法1.含义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2.要求要有

33、明确的目的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检查与坚持制度锻炼与活动锻炼相结合行为养成与提高认识、情感体验相结合,(四)陶冶教育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1.含义 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有目的地利用原有环境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耳濡目染、使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方法。2.要就 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五)品德修养法1.含义 也称自我教育法。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方法。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方式。2.要求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和自觉性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34、,(六)品德评价法1.含义 又称奖惩法。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激励或抑制,促进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2.要求要公正、正确、合情合理、实事求是要适度、不可滥用要发扬明主,获得群众支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注重宣传与教育,切忌为奖惩而奖惩要表扬与奖励为主,批评与惩罚为辅,案例分析,开学第一天,娄老师正要把新书发下,突然发现几本书因包装捆绑过紧,被勒出了深深的印迹。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娄老师,书不能轻易发下去,要把这个问题先解决。于是娄老师对同学们说:“这里有几本书因为包装运输的原因,留下一些印迹。”娄老师把一本书拿出来让大家看子一下。“这几本书该发给谁?”娄老师请几

35、个学生发言,有的说,按顺序发,轮到谁就是谁的;有的说,根据成绩,发给成绩差的同学;有的说抓阄娄老师未置可否,让学生的思想一一暴露了出来。终于有个同学说:“老师,发给我一本吧。”娄老师立即问:“你为什么要一本呢?”“因为总得有人得到的,不如我要了吧!”娄老师立即表扬道:“让我们为他的这种为他着想,宁愿自己吃亏的精神鼓掌!”,顿时,全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正确的舆论导向初步形成了。但这是在老师的强烈暗示下形成的,娄老师决定继续“扩大战果”。“还有哪些同学愿意得到一本?”一些同学举起手来。娄老师有意在教室巡视一遍,故意在一些目光不够坚定的同学面前停一下。最后,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娄老师微笑着对同学

36、们说:“老师为我们班同学有这种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但究竟这几本书该发给谁?这样,我们来一个演讲比赛,看谁能把自己应该得到书的理由说得充分,说得有力,谁就能得到一本。大家做评委,由掌声的热烈程度来决定,好不好?”,有的同学立即发言说:“我们生活在一起,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的同学说:“书的好坏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它的内容,所以我愿意要一本。”还有同学发言说:“为别人带来更多欢乐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我愿意要一本,把好书让给别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娄老师把每一种观点都来写在黑板上,并且适时补充和引导。娄老师又一次穷追不舍:“我们集体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这种吃亏精神?”于

37、是班上讨论开了:劳动不拈轻怕重、捡起不是自己扔的纸屑最后,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迹的书,娄老师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所有的课本都愉快地分发下去了。,试问:1娄老师使用了什么德育方法?2娄老师的德育艺术体现了什么德育原则?3结合案例阐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参考答案1娄老师使用了什么德育方法?答:娄老师通过让学生演讲来进行自我教育,使用了品行修养指导法。对于第一个要有印迹书的同学和最后拿到有印迹书的同学,娄老师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使用了榜样示范法和品德评价法。学生演讲的内容是一种正面的思想教育,是说理教育法。,2娄老师的德育艺术体现了什么德育原则?答:娄老师让同

38、学们说自己应该得到有印迹书的理由,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迹的书,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原则。开始同学们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娄老师没有把同学们批评一顿,而是调动同学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3结合案例阐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答:(1)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娄老师从同学们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的情况出发,让同学们通过演讲谈

39、应该得到书的理由,提高了同学的道德认识。精采的演讲和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使同学们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同学们通过理智权衡,表现出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产生了道德意志。大家都想得到有印迹的书,出现了道德行为。,(2)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在开学的第一天,通过发书这一活动,娄老师抓住其中具有的教育性,积极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学生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质: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

40、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3)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开始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在娄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学生的新的道德认识战胜原有的道德认识,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4)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任何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随着学生的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娄老师分书的教育,还必须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