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研究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6972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实验研究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教育实验研究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教育实验研究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教育实验研究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教育实验研究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实验研究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实验研究法.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实验研究法,曾继耘,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山东师范大学 教授,内容概览,(一)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1、世界范围内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三个阶段 三条轨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整体主义教育实验阶段(1774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性研究:裴斯泰洛齐“教育与手工业劳动相结合的实验”欧文“教育与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实验”特点:有实验之名而无实验之实,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整体主义教育实验阶段,第二阶段:科学主义教育实验阶段(20世纪前半期)代表性研究:拉伊、梅益曼“实验教育学”特点:强调以自然科学实验规范来改造教育实验,自然科学实验的三大规范,情境的纯化 变量的严密控制 变量的准确量化,三个阶段,第一

2、阶段:整体主义教育实验阶段,第二阶段:科学主义教育实验阶段,第三阶段:两种实验相互融合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三条轨迹,实验目的:求善求真求善与求真相结合实验内容:混沌的整体研究 分解式研究 在分解式研究基础上开展整体研究实验方法:定性研究、缺乏控制 定量研究、严密控制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相对控制,2、中国教育实验发展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20世纪20、30年代 代表人物:蔡元培 陶行知 梁漱溟 晏阳初,(一)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2、中国教育实验发展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20世纪20、30年代,(一)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第二次: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 代表性研究:辽宁北关小学“集中识

3、字教学法”卢仲衡“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景山学校“整体改革实验研究”,2、中国教育实验发展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20世纪20、30年代,(一)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第二次: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第三次: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二)教育实验的概念与本质,1、概念:教育实验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人为地变革或控制某些变量,从而确证教育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2、三种变量:(1)自变量:原因变量,一般指某种教育改革措施(2)因变量:结果变量,一般指某种教育效果(3)无关变量:控制变量,指那些不属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但对因变量的变化会产生影响的因素,(二)教育实验的概念与本质,3、本质

4、特征:(1)研究性:与一般教育改革实践相区别(2)控制性:与观察、调查相区别 康德:如果说观察和调查是人类听命于自然的话,那么实验就是人类向自然发号施令,强迫自然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二)教育实验的概念与本质,3、本质特征:(1)研究性:与一般教育改革实践相区别(2)控制性:与观察、调查相区别(3)教育性:与自然科学实验相区别,(二)教育实验的概念与本质,教育实验的教育性的具体表现,(1)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3)研究场所或情境(4)研究的道德规范,(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1、按研究目的,可分为:(1)探索性实验(2)验证性实验,2、按研究中涉及到的自变量数目的多少,可分为:(1)单因素

5、实验(2)多因素实验,(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双因素实验示例,2 3 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与三种教材 之间的交互影响,3、按研究分组设计类型的不同,可分为:(1)单组实验(2)等组实验(3)不等组实验(4)轮组实验,(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轮组实验示例,1班:O1 X1 O2 X2 O3 X1 O4 X2 O52班:O1 X2 O2 X1 O3 X2 O4 X1 O5,第一种方法的效果:(O2O1)(O3O2)(O4O3)(O5O4)第二种方法的效果:(O2O1)(O3O2)(O4O3)(O5O4),4、按研究中变量控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可分为:(1)前实验(2)准实验(3)真实验,(三)教

6、育实验的基本类型,5、按研究情境的不同,可分为:(1)实验室实验(2)自然实验,(三)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实验的设计实验的实施实验的总结实验的验证与扩展,选定课题,形成假说,文献检索,确定总体、样本,确定自变量,设计其呈现方式,确定因变量,设计其测评方式,确定无关变量,设计其控制方式,确定实验分组设计的类型,(四)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处理分析数据资料,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扩展性实验,变量设计,(五)教育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1、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内在效度:表明因变量Y的变化在多大程度 上可以归因于自变量X的变化。,外在效度:表

7、明实验研究结果的可推广应用 范围的大小。,(五)教育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1、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2、影响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1)抽样偏差 实验组与控制组起点水平不同 等组处理的三种方法:之一:随机法 之二:测量排序法 之三:匹配法,(五)教育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1、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2、影响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1)抽样偏差 实验组与控制组起点水平不同 样本对总体缺乏代表性,(五)教育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1、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2、影响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1)抽样偏差(2)程序编排不当,“程序编排不当”示例:,研究假设:分散复习效果优

8、于集中复习效果,第一种设计:实验日 1 2 3 4 5 6 7 8第一组 20 20 20 20 20 20 统第二组 30 30 30 30 一第三组 40 40 40 测第四组 120 量,“程序编排不当”示例:,研究假设: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效果,第二种设计:实验日 1 2 3 4 5 6 7 8第一组 20 20 20 20 20 20 统第二组 30 30 30 30 一第三组 40 40 40 测第四组 120 量,(五)教育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1、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2、影响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1)抽样偏差(2)程序编排不当,(3)中途失控(4)测评误差(

9、即测评工具不稳定)例如:O1 X O2(前测)(后测)O1与O2难度不同 O1与O2难度相同,但评分标准不同,(五)教育实验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1、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2、影响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1)抽样偏差(2)程序编排不当,(3)中途失控(4)测评误差(即测评工具不稳定)(5)心理效应 霍桑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约翰亨利效应或控制组效应,(六)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1、前实验:(1)单组仅后测设计:X O(2)单组前后测设计:O1 X O22、准实验:(1)不等组前后测设计:O1 X O2 O1 X1 O2 或 O3 O4 O3 X2 O43、真实验:(

10、1)等组前后测设计:O1 X O2 O3 O4(2)等组仅后测设计:X O1 O2,“单组前后测设计”示例:,课题名称:范文在小学生写作训练中的作用实验处理:给学生提供范文模仿,让学生独立阅读、分(自变量设计)析、理解范文,然后进行仿作。样 本:浙江黄岩解放路小学三(下)、四(下)年 级学生,4个班,共149人。因变量测定:学生独立作文成就测验(段落层次、用词 造句、写作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实验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 O1 X O2,“不等组前后测设计”示例一:,课题名称:关于计数教学的结构定向教育实验研究研究问题:从结构化、定向化出发,探讨计数的实质、基本结构及计数能力的形成发展规律。实验

11、处理:1、实验班,按实验教材及教学指导书进行万 以内计数教学。2、对比班,按国家教委制定的教材和参考书 进行万以内计数教学。样 本:天津育婴里小学一年级两个班,各41人。因变量测定:分段学业成就测验条件控制:同一教师教学;统一练习作业时间;实验前 统一测试两班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实验设计:不等组前后测设计,“不等组前后测设计”示例二:,课题名称: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教学效果的比较实验研究研究问题:探讨两种识字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方 面的效果差异,进而探索识字教学的基本规律。实验处理:1、实验班甲,用集中识字方法进行教学。2、实验班乙,用分散识字方法进行教学。3、对比班,用常规识字教学方

12、法进行教学。样 本:成都市某小学一年级三个班,各40人。因变量测定:每隔一个月作一次识字能力测试。条件控制:三个班分别由三名刚刚从中师毕业的优秀学生 执教;统一课时数;统一练习作业数量、时间。实验设计:不等组前后测设计,“等组前后测设计”示例一:,课题名称:两种辅助教学材料对阅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处理:1、实验组甲,在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花20分 钟阅读辅助教学材料甲。2、实验组乙,在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花20分 钟阅读辅助教学材料乙。3、控制组,在每天的阅读教学中,一直使用 传统教材。样 本:某市某小学四年级一班,共45人,随机分配成 三组,每组15人。因变量测定:实验开始前和结束时统一进行

13、阅读测试。条件控制:同一个教师授课;基本阅读教材相同;等组。实验设计:等组前后测设计,“等组前后测设计”示例二:,课题名称:通过解题思维策略训练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的 实验研究实验处理:1、实验组,用自编教材讲解六种解应用题的 方法(简化法、图解法、结构训练法、联 想法、假设法、对应法),每周3次,每次 一节课,共讲七周21节课。2、控制组,不讲方法,只做练习。样 本:某市某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共94人,实验班和 控制班各47人。因变量测定:用等值数学难题测验测学生解题能力。条件控制:同一个教师授课;练习内容相同;等组设计(先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测验、数学基础知识测 验、数学难题测验,然后配对分组)。实验设计:等组前后测设计,(七)教育实验研究方案的结构,1、教育实验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变量设计,课题名称 研究假设 样本设计 自变量设计(实验处理)因变量设计(因变量测评)无关变量设计(条件控制)分组设计的类型 研究条件分析(人员、资料、设备等)阶段划分 组织管理,(七)教育实验研究方案的结构,2、教育实验研究方案的格式,表格式 条例式 综合式,谢谢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