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院内感染.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7299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院内感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生儿院内感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生儿院内感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生儿院内感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生儿院内感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生儿院内感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院内感染.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和管理,周口市中心医院 翟喜玲,院内感染 即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简称医院内感染。,概 述,WHO估计每年约有500万新生儿死亡,其中98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概 述,由感染引起的死亡每年约有160万,或占新生儿死亡的40%。,新生儿病房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内集中了较多的危重新生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其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及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很易发生院内感染。因此,必须有完善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避免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概 述,感染途径,产 前,产 时,产 后,血行播散羊膜穿刺取绒毛宫内输血,产道胎膜早破产程延

2、长助产,环境污染自身的感染,3天内起病 3天后起病,G-杆菌 G+球菌,发展中国家:6.538 非洲:20 亚洲:15 极低出生体重儿:68%发达国家:1-5 极低出生体重儿:1520%,概 述,发生率,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 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低下,注意: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免疫功能均低下,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 皮肤:结构和功能不成熟,胚胎26周前 角质层未完全发育,早产儿出生2周后皮 肤的结构和功能才与足月儿相近。粘膜:胃肠道粘膜通透性大,胃酸和胆 酸少,正常菌群未完全建立。脐带:天然的窗口,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免疫功能低下,新

3、生儿皮肤的屏障功能脆弱,皮肤中含水量较多,pH 值较高,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诊疗护理中易损伤皮肤,,皮肤完整性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受到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差,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足月儿母体水平(超过510)早产儿、SGA和过期儿母体(胎盘功能不全)剖腹产儿母体,阴道分娩儿母体(子宫和产道的挤压)T1/2 约为21天,生后血清水平迅速下降。生后6个月开始大量合成,56岁后达成人水平,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免疫功能低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 IgA:不能通过胎盘 脐血测出IgA提示宫内感染 生后2周体内出现IgA,67岁达成人水平 分泌型IgA(S-IgA)

4、:主要局部产生,仅10来自血清 缺乏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免疫功能低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IgM:不通过胎盘 脐血测出IgM可诊断宫内感染 生后1周血清含量骤然增高,是体内最早合成 的一种免疫球蛋白,生后最初几个月内机体主要合成的免疫球蛋白 缺乏易发生G-菌的感染,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免疫功能低下,有研究报道新生儿病房抗生素的使用率达 100%。广谱抗生素使用的剂量大、疗程长,引起正常菌群紊乱、细菌变异、耐药菌株增长而导致院内感染。,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增加 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 病房空气污染,

5、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医院性交叉感染多,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医源性交叉感染,侵入性操作增加 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胃肠外营养应用、各种留置通路等增加 了皮肤、粘膜损伤,容易造成软组织的 感染。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严格导致感染,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 对洗手及手的清洁消毒重视不够 对喂奶用具的清洁消毒、配奶卫生 注意不够 接触患儿的护理用具消毒灭菌不严,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医源性交叉感染,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医源性交叉感染,病房空气污染 空气不流通、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都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人员流动过多带动气流,使含有致病微生物的尘埃或飞沫小滴随空气流动飞扬,造成空气污染。,常见部位

6、 皮肤、口腔、呼吸道、消化道常见病原体 G+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G-杆菌:假单胞菌属、肠球菌原菌 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 真菌感染:是引起NICU院内感染的第三种 常见病菌,病死率约为 20-40%,新生儿院内感染特点,新生儿院内感染特点,感染的部位,魏雪芳.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0,35(2):157158.,病原体的常见种类,新生儿院内感染特点,罗琳雪,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3):339340,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避免和减少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发生,位于医院清洁的环境中,远离传染源,靠近产科病室及产房。,合理的病房布局病房的位置,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

7、防冶,注意通风、采光和向阳,外窗应设双层玻璃,室内墙壁和天花板应无裂隙、不落尘,地面应选择防滑、便于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各新生儿室之间装有大型玻璃窗,以便相对独立,同时也利观察,各病室内设有专有的新生儿沐浴池和医护人员的洗手池。,合理的病房布局病室内设计,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措施,病房空气消毒:通风换气:每日早晚2次,1小时/次。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2h/次。病情严重不能移动(使用呼吸机)者,可用中药熏。地面、床头桌、工作台每天用“84”消毒液擦洗。病房温度:2426;相对湿度:55%65%,病房物品的消毒:被服、小毛巾消毒后使用,并每天更换。听诊器等诊疗用具

8、、喂奶用具和沐浴用具 均一人一用一消毒。,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措施,病房物品的消毒:恒温箱、蓝光箱、复苏器具、呼吸机管、新 生儿红外线抢救台等定期用电子消毒杀菌器 消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次1小时;或用 1:200“84”消毒液擦洗。出院时患儿用过的所有物品全部更换消毒。,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凡是进入新生儿室的人员一律要洗手、更 衣、换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治疗或操作时必须戴消毒口罩。,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规范医疗行为,手的清冼和消毒。洗手的方法:肥皂加流水洗手3min 洗手频率:35次/日 洗手指征:所有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手细

9、菌培养标准:菌落数5cfu/cm2,无致病菌,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规范医疗行为,加强护理 皮肤和脐部 眼睛 口腔 呼吸道,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皮肤:病情允许情况下每日淋浴1次 皮肤皱折处扑爽身粉脐部:脐带未脱落前注意保持干燥 每天浴后脐部残端用:3%H2O2擦洗2%碘酒消毒75%酒精脱碘注意:新生儿皮肤薄嫩,皮下血管丰富,局部 防御功能差,很易擦伤而致感染。,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眼睛:保持清洁,如有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或 3%硼酸棉球自内眦向外轻轻拭净,再 用眼水滴眼或眼膏涂眼,2次/d。,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口 腔:用生理盐水清洁2次/日,动作轻柔 注意避免损伤口腔粘膜。,呼吸道:抬高头肩部,取侧卧位以防分泌物或 呕吐物误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 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 氧:氧气装置应常规的消毒;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或气管内吸痰严格无菌操作,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合并感染者,选用高效低毒的抗生素,有 针对性选一种,不采用两联或三联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加强对霉菌感染的防治,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加强营养 早期喂养,促进肠道正常菌群建立 强调母乳喂养 保证足够热量,不能口服者提供静脉营养。补充免疫球蛋白:可静脉注射丙球或血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