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演化增长的理论终结.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7639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地演化增长的理论终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旅游地演化增长的理论终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旅游地演化增长的理论终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旅游地演化增长的理论终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旅游地演化增长的理论终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地演化增长的理论终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地演化增长的理论终结.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旅游地演化增长特征及其解释机制,陆 林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13年10月,第一部分 旅游地演化增长解释模型,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吸引物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又称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是旅游地的重要产业。旅游地演化:体现为旅游地主要构成的要素变化以及要素结构变化;体现为旅游地的旅游产业的演化增长。旅游地演化一直是旅游经济与旅游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旅游地演化方面,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如戈曼森(Gormsen E)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Miossec JM)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Op

2、permann M)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巴特勒(Butler R.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第一部分 旅游地演化增长解释模型,巴特勒(Butler R.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图,第一部分 旅游地演化增长解释模型,但这些理论,包括巴特勒生命周期模型,更多地只是用一些指标描述了旅游地演化的现象,没有或很少从系统的角度、结构的角度、要素及要素组合的角度,解释旅游地演化的特征和机制。,第一部分 旅游地演化增长解释模型,一、旅游地演化增长的主要特征,一、旅游地演化增长的主要特征,由于“不同的增长方式,不同的增长机会,不同的增长条件,增长率是异质的,增长是异质的。演化增长分析并非直接从加总生产函

3、数或加总增长率出发,而是基于各种差异化的旅游活动、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包括差异化的旅游政策。这种差异化的增长率是促使旅游地系统发生结构性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一、旅游地演化增长的主要特征,诸如需求的变化,新的吸引物发现、发生或创造,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别是技术、组织和制度等各种创新的涌现,其本质上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在旅游地演化增长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均衡。但它仅是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驻点,而不能成为演化增长的终点,更不是演化增长的起点。正如Foster(2011)强调的,演化增长过程首先是一个非均衡的动态过程,其次才是在此非均衡路径上可能产生均衡的动态过程。,一、旅游地演化增长的主

4、要特征,由于各种旅游活动主体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在此过程中存在诸如正反馈效应,路径依赖、锁定和结构不可逆等复杂系统的特征。,一、旅游地演化增长的主要特征,这种结构性变化不是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它是演化发展理论关注的重点,内生于演化过程中,并且是促使演化增长的根本原因。,二、旅游地演化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影响一个旅游地的增长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并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联,很难区分某一个因素对旅游地发展的特殊作用。具体包括:一类是诸如遗产禀赋、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偏好等内在变量;另一类是诸如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外生变量。,二、旅游地演化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尝试解释旅

5、游地演化,必须更多地关注变量变化对旅游地演化的影响。显然这种要素累积是促进旅游地演化的直接原因。但演化理论不能将解释的重点放在要素累积上,而必须转向对影响要素积累的深层次原因与机制的研究上。产品、制度和偏好是决定要素积累的重要原因,它们也构成了旅游地演化发展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三、旅游地演化增长的解释机制,在旅游地演化增长过程中,产品进步的方向和速度以及各种决定要素积累的投资决策都会受到人们偏好和制度的影响,产品进步与制度演化会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旅游地增长的速度和方向。,三、旅游地演化增长的解释机制,三、旅游地演化增长的解释机制,在演化过程中,产品、制度和偏好的演化过程实际上是参与者之间通过

6、互动学习或搜寻收益更高的产品、制度和偏好的过程。这里收益既包括可货币化的物质收益,也包括诸如道德感或正义感的内在价值收益因此,学习规则(或搜寻方式)和收益共同决定了互动者在演化过程中的“适度度”,共同演化本质是指互动者之间在演化过程之间相互改变对方的“适应度图景”(fitness landscape)。因此,共同演化机制本质是互动者之间如何影响彼此“适应度”的机制。,1、旅游地相关企业的演化,2、旅游地相关产业内部的演化,3、产业间的演化,4、整个旅游地经济系统的演化,演化过程,三、旅游地演化增长的解释机制,更加重视旅游地的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演化,1、旅游地相关企业的演化,旅游地相关企业(包

7、含旅游产业融合的企业)的演化体现在通过企业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提升自身的生产率。,2、旅游地相关产业内部的演化,相关高效益企业的扩张和低效益企业的收缩,也伴随着新企业的进入和落后企业的淘汰。相关产业可能经历“成长、发展、成熟和衰落”等不同阶段。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整个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制度结构和偏好结构都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3、产业间的演化,旅游地相关优势产业的扩张、劣势产业的收缩以及相关新产业的兴起和落后产业的淘汰等。,4、整个旅游地经济系统的演化,相关产业间存在不同的增长率,整个旅游地经济系统的增长率则由产业群体的平均增长率来描述的,经济增长过程伴随着结构性的演变,而这一结构性的演变的

8、过程伴随着产品、制度和偏好的共同演化。,第二部分 案例研究,案例一 杭州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千岛湖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区,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代表性的湖泊休闲度假旅游地。,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综合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可以将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进程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系统萌芽阶段、系统形成阶段、系统发展阶段以及系统优化阶段(表1)。,表1 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阶段,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1、系统萌芽期(1959年 1981年)旅游地系统尚未成形,吸引物子系统在该地区自然与历史文化本底的基础上,随着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蓄水而初具雏形。,千岛

9、湖即新安江水库,是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工程建成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水库流域跨浙江淳安、建德和安徽歙县 3 县市,总面积 982 km2,其中水域 面 积 573 km2,山场、岛 屿 面 积 409km2。水域面积的96.5%位于淳安县境内。,新安江水库,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1、系统萌芽期(1959年 1981年)但这一时期吸引物子系统仅依赖其原始的自然与人文禀赋,而缺乏主动营造的景区(点)与活动。设施子系统包括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康体娱乐设施以及购物设施等均未成型。在 1980年以前,县城千岛湖镇(原排岭镇)仅有少量简易的接待设施(表2)。缺乏有效的旅游服务,如没有专

10、门针对大众旅游者的服务。支持子系统也尚未成型。,表2 1980年前千岛湖镇主要接待设施,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1982年,国务院确定“富春江新安江”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 年 2 月开发千岛湖第一个景区桂花岛,同年8月,淳安县第一家旅游企业新安江旅游服务公司正式挂牌营业,时有职工17名,“千岛湖一号”游船一艘,2、系统形成期(1982年 1994年),桃花岛,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2、系统形成期(1982年 1994年)系统的外部环境条件有了较大地改善。随着国家的逐渐对外开放,对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社会的开放,经济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都催生了

11、旅游业的繁荣,需求子系统逐步发展。1984 年 12 月,新安江水库正式更名为千岛湖,之后的1991年9月,淳安县城排岭镇也更名为千岛湖镇。,表3 1985年淳安县主要旅游企业和设施,经过 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的开发建设和宣传营销,1986年千岛湖接待旅游者 15.25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10 万元。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千岛湖旅游业投资规模有所增长,同期千岛湖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保持较稳定的增长(图4、图5)。境外旅游人数在较低基础上增长较快,1990年接待境外游客1.4万人次。,图1 1983-2008年千岛湖旅游人数,图2 1983-2008年千岛湖旅游收入

12、,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2.2 系统形成期(1982年 1994年)但总体看,在此期间,宾馆、景点及相关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较小,只是初步开发了一些观光型景区景点,游船、宾馆等接待设施档次低、规模小、不配套。这一时期旅游系统初步形成,各子系统之间开始相互作用,系统的整体效应初现。,图6 1982-2006年千岛湖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投入,表4 1982-1985年千岛湖开发的主要景区景点,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2.3 系统发展期(1995年 2000年)旅游地系统外部环境大大改善。从外部自然生态条件上看,通过一系列生态保育措施,显著改善了旅游

13、目的地环境;从外部人文社会环境来看,随着改革开放日渐深入,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交通事业迅猛发展,居民闲暇时间增多,出游意愿提升,旅游业的地位逐渐上升,为千岛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2.3 系统发展期(1995年 2000年)需求子系统有了较快发展,一方面旅游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观赏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一直是国人出游的主要目的。,表5 2000年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旅游区国内游客旅游目的构成,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2.3 系统发展期(1995年 2000年)目的地系统已经成型,至 2000年千岛湖成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主要提

14、供旅游者观光型旅游产品,景区景点开发、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基本上围绕观光型旅游产品展开,千岛湖基本上沿着观光型旅游地轨迹发展。在此期间,更多旅游吸引物得以营建与改造提升,进行了千岛湖“景点革命”。在1995年实行门票专营制度的基础上,从1998年开始,投资1.02 亿元对原有的 23 个景点进行综合改造治理,形成 13 个品位较高的景区景点,13 个景区景点统一售票、统一管理、统一建设。此项行动被业界称为千岛湖的“景点革命”,完成了景区景点管理和建设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2.3 系统发展期(1995年 2000年)各类设施开始加大建设力度,1998-

15、2001年宾馆饭店建设投资达24.9亿元,千岛湖海外海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开工建设(图7),旅游接待能力全面提升。,图7 1996-2005年千岛湖旅游宾馆饭店,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2.4 系统优化期(2000年)各子系统都进一步完善,子系统之间开始协调,促使旅游系统整体效应向着最优方向发展。需求子系统内部结构也逐渐改变,在需求数量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假日制度的变革,国内旅游需求大幅度提升,旅游市场的范围大大拓展;在需求类型上,由观光型逐渐向观光休闲度假转型,需求层次和需求类别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一、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分析,2.4 系统优化期(2000年),适应外

16、部环境变化,目的地系统开始调整,吸引物、设施以及服务子系统都呈现新的特征。2002 年以来,千岛湖旅游地开始从观光型旅游地向以湖泊休闲度假为特色,集休闲度假、观光、会议会展、运动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地转变。,主要体现在:度假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2006年10月杭(州)千(岛湖)高速全线开通,极大地改善了对外旅游交通条件。,杭千高速,表6 2004年以来千岛湖已有和在建的高档休闲度假设施,建成了一批高档次、高品位的休闲度假设施,支持子系统随之转变,朝着适应休闲度假的方向发展,2004年,杭州千岛湖开元度假村正式营业,天鹅山度假村,千岛湖秀水街,2004年,中国内陆湖最大的豪华游

17、轮“伯爵”号首航,“伯爵”号,表7 千岛湖旅游项目发展导向,2002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促进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政策,完善了旅游经营管理体制,表8 2002年2009年千岛湖主要营销活动,千岛湖积极依据新的资源,形成新的吸引物,产生很好的营销效果,2002年千岛湖湖底现千年古城受世界瞩目,2005年,千岛湖国际游艇展,表9 媒体反映的千岛湖旅游形象,通过媒体反映可以看出,千岛湖休闲度假的旅游形象逐渐形成,表10 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阶段特征,纵观千岛湖旅游地近50年来的演化历程,经过4个时期的发展,其耗散结构系统状态经历了从最初的无序发展,到低级有序,再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过渡,最终走向高级有序的过

18、程,在系统有序性增加过程中,其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形成、空间结构逐渐优化、旅游地系统功能逐步走向完善。,二、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1、演化的本质耗散结构系统的负熵输入,千岛湖旅游地耗散结构系统演化实质是负熵不断输入的结果。当系统开放程度足够大,即熵交换deS 为负熵,且满足关系|deS|diS,使得:dS=diS+deS 0,系统才能发生自组织,或者从无组织演化到有组织,或者从低序的组织演化到高序的组织。旅游地的负熵主要有以下来源,包括自然过程的负熵输入、社会过程的负熵输入、旅游开发过程的负熵输入以及旅游运营过程的负熵输入。,图8 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影响因素图,表11 TDSS主要负熵来源,

19、图9 千岛湖旅游地演化机制,二、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2、演化的动力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二、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2.1 旅游地系统他组织,(1)外部环境的他组织。任何系统从无到有的生成,或者由弱到强的壮大发展,或者由一种形态、模式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模式,或者由盛到衰的演变,都离不开其所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千岛湖旅游吸引力的源泉来自其良好自然禀赋,兴建新安江水库,造就了面积相当于太湖的1/4、3000倍于西湖的水面和姿态各异的上千座岛屿,赢得了“西子三千个”的美称;对外交通网络的建设改善了千岛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使其拥有良好的外部区位环境,区位优势正不断地体现。不仅临近长三角城市群,

20、而且周边有黄山、西递宏村、庐山、武夷山、三清山等世界遗产旅游地。2006 年底建成通车的杭千高速,大大改善了其对外交通格局,即将开工修建的千岛湖黄山高速公路,正在筹建的杭州千岛湖黄山城际铁路将更加促进千岛湖旅游经济的发展。,二、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2.1 旅游地系统他组织,(2)控制中心的他组织。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往往出现一种中心化趋势,个别组分在演化中逐渐发生变化,取得支配其他组分的地位,从而成为整个系统的管理者,也就是控制中心。这是一种他组织者包含在系统内部的他组织系统。政府在千岛湖旅游地系统的演化过程中承担着控制中心的功能,政府政策的变化除保护培育自然生态环境外,还主要体现在:顺应时

21、代发展要求,把握旅游发展方向;建设基础设施,塑造旅游品牌;改革管理体制,提升服务质量。,二、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2.2 旅游地系统自组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其自组织力,千岛湖旅游系统演化,是在4种基本的非线性关系作用下推进的。(1)供给与需求的非线性作用。表现在旅游地响应市场需求制定发展战略。20 世纪 80年代以来,观光旅游成为大众出游主要目的。千岛湖开发观光型产品适应了大众旅游消费的需求,自身也得到了发展。进入21世纪,国人收入较快增长,近年来长三角不少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国家调整了国民休假制度,休闲度假逐渐成为大众出游的重要选择。千岛湖适时从观光型旅游

22、地向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综合型旅游地转型发展。供给的增加也拉动了更多的需求,人们对千岛湖旅游地认知度不断提高,出游意愿增强。,(2)人地关系的非线性作用。旅游地响应人的需求而进行改变,随着人地关系向人的需求不断倾斜,人地协调关系逐渐被打破,开始采取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二、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2.2 旅游地系统自组织,(3)区域内部空间的非线性作用 在区域旅游发展之初,依靠一个强有力的增长极带动,千岛湖镇一直承担着主要的旅游中心服务功能。,千岛湖镇,二、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2.2 旅游地系统自组织,(3)区域内部空间的非线性作用。随着旅游业进一

23、步繁荣,由极化发展带来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因此,协调区域内部,优化旅游空间结构的就上升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近年来,随着旅游地的发展,旅游发展效应有向次一级中心地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其他旅游节点诸如姜家镇、界首群岛、淳北、石林等也渐渐发展起来,一个有层次、多样性的旅游城镇体系正逐渐形成。,二、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2.2 旅游地系统自组织,(4)各利益主体的非线性作用。千岛湖旅游地通过完善旅游经营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等4个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旅游业的最初目的是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政府通过一系列财政调控手段,促

24、进地区的协调平衡发展。其次,通过旅游业引进外资促进地方与旅游企业的互利共赢,外资成为旅游发展的推动性力量。,二、千岛湖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2.2 旅游地系统自组织,(4)各利益主体的非线性作用。第三,随着经济市场化和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资本在旅游产业上的投资势头日渐迅猛,浙江省民营资本雄厚,近年来已成为千岛湖旅游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最后,旅游发展最根本目的是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应当让旅游业服务于民,关注旅游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加强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案例二 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 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一、区

25、域旅游空间演化模式建立二、空间演化过程分析三、空间演化机制分析,一、区域旅游空间演化模式的建立,旅游地作为特殊区域,区域发展理论对分析其演化具有指导作用,从空间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以及极化效应着手,对旅游地空间演化过程进行梳理,将其分为均质发展阶段、极化发展阶段、扩散发展阶段和板块发展阶段。各阶段特征如下:,第一,均质发展阶段。旅游需求有限,旅游发展在空间结构上成均质无序状态,旅游流呈现散乱状态或沿当地主要交通线路分布。第二,极化发展阶段。区域旅游增长极发展,对区域旅游发展起组织带动作用。旅游流从中心地沿交通线向各个景区点扩散。其他区域的发展仍十分有限,景区点间缺乏有效联动。,第三,扩散发展阶段。

26、一些新的旅游中心地成长起来,旅游影响向四周扩散。旅游流主要在各中心地之间流动,并向旅游地四周分散。第四,板块发展阶段。旅游中心地之间完全实现联动,旅游地空间结构重新达到平衡协调的状态,等级有序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均衡发展,旅游流在区域内有序流动。,二、空间演化过程分析,1.萌芽期均质发展阶段,阶段一:从古代到建国。古时漓江吸引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到此游历,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山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形象使漓江山水闻名天下。,桂林独秀峰摩崖石刻,上书“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为宋朝王正功,阶段二:从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桂林、漓江成为国家接待国际友人、留学生和知名

27、专家的主要风景名胜地,接待人数有限,总体上仍属于事业型接待,现代意义的大众旅游尚未形成。1950 年代中期,为了满足航运需求,对漓江航道进行了疏浚。航运条件的改善,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本阶段末,以漓江为主要吸引物和旅游廊道的旅游目的地开始形成。,1.萌芽期均质发展阶段,漓江山水,图2(a),这一时期为旅游地系统萌芽期,原赋景观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一时期旅游地空间结构上处于低位的均质无序状态,各景区点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图2a)。,2.1 初期极化阶段时间:大致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后期特征:桂林城区的发展过程:(1)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大众旅游需求迅速增长,推动了桂林漓

28、江旅游人数和收入的增长。旅游业发展对桂林城区的城市功能提出新的要求,政府顺应发展的要求,调整城市功能,实现由轻工业城市到以风景游览和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名城的功能转变(表1)。,2.极化期极化发展阶段,表1 桂林市历次城市规划功能定位导向,(2)在城市规划的引导下,桂林城区的旅游增长极功能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a.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至 1990 年代中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如图3)。,图3 桂林城区的扩张及市区景区点的建设,b.市区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市区先后开辟了七星公园、芦笛公园、南溪公园、穿山公园、伏波山、叠彩山、象山公园、西山公园等景区,旅游收

29、入逐渐增加。c.以桂林市城区为主要节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提高了旅游的可进入性。,象山公园,穿山公园,漓江游客多是以观光为主,形成闭合循环的周游型旅游线路,此时旅游线路推进了桂林城区至阳朔县城公路(桂阳公路)建设,完成由桂林城区-漓江-阳朔县城-桂阳公路-桂林城区的旅游地闭合循环路线。以漓江为轴线,以桂林城区为增长极的空间结构逐渐形成(图2b)。,图2(b),(3)随着旅游需求的增加和桂林城区增长极的完善,漓江游览通道的游憩接待功能得到加强,漓江游览人次逐年增加,漓江生态环境也逐步改善。,这一时期属于早期极化发展阶段,在旅游需求的推动下,桂林城区作为旅游增长极得到较快发展,为漓

30、江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对区域旅游发展起到了组织作用。,2.2 后期极化增长阶段时间:大致从1990年代后期到2000年代中期。特征:阳朔县城新增长极的形成,桂林城区旅游功能进一步 强化、完善。过程:(1)“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县有着绝佳的资源禀赋和强烈的发展旅游业愿望,但这一时期只是承担了桂林漓江旅游“中转站”的角色。1990 年代,特别是 20 世纪末以来,为了充实漓江游览内容,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当地加大了阳朔旅游吸引物的培育,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是阳朔西街和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舞台表演活动的推出。,2.极化期极化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接待了大量的海外游客,大量喜爱自助旅游

31、的欧美“背包客”在阳朔长期停留,阳朔西街成为赴桂林旅游的欧美旅游者的主要聚集地。西方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在此交融渗透,赋予阳朔西街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文化塑造了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阳朔西街,印象刘三姐,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舞台演出,自2003年公映以来,影响很大。至2009年观看演出人数达到130万人,收入达 1.22亿元,首次超过游漓江的人数。看演出成为到阳朔国内游客的首选。,图4 阳朔县城空间范围,(2)20 世纪 90 年代,当地政府顺势而为,对西街等老城区进行了保护性整治,使西街等老城区成为以文化观光、文化休闲度假为主的景区,县城面积有了明显的扩展(如图4)。,21 世纪初,阳朔县旅游收入

32、、旅游人数增长迅速,成长为桂林漓江旅游地系统中重要的旅游节点和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如图5)。,图5 阳朔县历年旅游人数及收入统计,(3)在阳朔县城极化发展同时,桂林城区的极化也在进行。旅游需求的增长和需求类型的变化,对桂林城区的城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 年,桂林大规模城市建设完成后,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新城市景观,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丰富了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内涵。市中心区域成为集旅游、休闲、购物、交通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开放式景区。,日月双塔,旅游发展优化了桂林城区的空间格局。临桂新区的建设使城市更好地发挥原有城区的旅游功能。桂林对外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

33、步形成,使桂林与“珠三角”等地之间有了更为便捷的交通联系。桂林城区、阳朔县城的极化发展,增强了旅游流在两地的流动,促进了旅游通道的发展。,游览廊道的发展,促进了漓江沿岸具有较高旅游价值并且有一定接待能力的村镇如大圩古镇、兴坪古镇、福利古镇、渔村等成为重要的旅游节点。同样,桂阳公路上的白沙、葡萄、雁山等城镇也因此成为富有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大圩古镇,桂林城区、阳朔县城作为桂林-漓江-阳朔旅游系统增长极成熟完善的同时,自身独立性逐渐增强,各自既成为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也与漓江相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旅游目的地系统。这一时期属于后期极化增长阶段,阳朔县城作为新的增长极发展起来,桂林城区旅游功能进一步强

34、化,漓江作为旅游廊道功能也日益强化。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空间系统基本形成(图2c)。,图2(c),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旅游需求不断增长,现代交通网络增强了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的通达性,来桂林旅游者人数迅速增长(图6)。,3.优化期扩散发展阶段,图6 漓江、阳朔、桂林历年旅游总人数与总收入,周边旅游资源等条件好的地区旅游得到发展,拓展了旅游地范围,(兴安县:乐满地主题乐园和灵渠;荔浦县:银子岩、丰鱼岩和荔江湾景区;龙胜县:龙脊梯田成为桂林市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如图7)。,图7 2009年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旅游人数发展,龙脊梯田,兴安灵渠

35、,兴安乐满地主题公园,至“十一五”末期,初步形成了以漓江为发展轴线,桂林城区为中心区域、以阳朔为南部核心区域、以兴安、龙胜为北部核心区域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图2d)。旅游流主要在各个中心地之间流动,并向旅游地四周扩散。需求多元化推动了旅游地系统逐渐从单纯的观光型旅游地向综合型旅游地转变。,图2(d),旅游城镇、景区点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功能上更加协调的桂林-漓江-阳朔旅游系统,推动了更高一级的旅游地空间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可称其为桂北旅游地空间系统,或桂北旅游板块。,三、演化机制分析,哈格斯特朗(Hagerstrand)的扩散理论将区域间各种力的消长归纳为两种基本力,即“集聚力”和“扩散力”的相

36、互作用,区域空间结构正是这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在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演化不同时期,起主导作用的动力机制不尽相同,但推动每一阶段演化的各类影响因子是在紧密链接中交互递进的。原初的机制作用,决定了旅游地发展的基本路径,而发展过程中傍生了新的力量作用,并随着旅游地结构功能的变化而逐渐上升成为新演化阶段的主导力量(图8)。,1 萌芽期资源禀赋驱动,高度稀缺的旅游资源,为其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漓江,在现代旅游业开始之前,被看作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依托的山水精神文化之具象,而远离统治中心的地理位置,又使之成为迁客骚人、失意官员寄情山水、及物抒怀的精神依托,留下诗词曲赋,

37、建构了绝美的“画中山水”的意象,为其形象传播推波助澜,在此影响下,甚至从未到过漓江者,也以诗词咏之,古往今来,桂林漓江逐渐成为中国山水文化之代表日渐深入人心。,2 极化期循环积累因果效应推动,资源禀赋带来良好的传统原生形象,引发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发展又带来旅游地形象进一步提升改善,由此带来循环积累因果效应,推动旅游地发展演化。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此时的发展演化不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依据不同功能需要的自我建构过程,其中政府、居民、企业等要素是建构的主体,各种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是建构的客体,整个建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博弈和竞争的过程。,(1)初期极化,需求数量增长对旅游地功能提出要

38、求,通过满足大众对漓江山水观光的需求,推进旅游增长极的形成和旅游交通、住宿接待等设施的优化以及旅游景区点的开发。(2)后期极化,需求质量的引导更加显著,主要体现在休闲度假等多元化需求的引导,推动了阳朔县城增长极的形成和桂林城区增长极的进一步优化,推进了新景区点的开发,旅游设施、旅游产品的建设和完善。政府在建构中起了主导作用,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政府主导下,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主导需求,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表2 不同时期的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发展导向,3 优化期综合效益的追求,在循环积累因果效应推动下,旅游地系统功能、结构日益完善,但此时在原有的惯性推动下,桂林城区和阳朔县城的极化效应仍在不

39、断增强,一方面,集聚不经济效应开始显现,另一方面,过度拥挤的设施和客流也使旅游发展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凸显。此外,旅游发展给当地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示范效应,促使边缘地区旅游发展意愿强烈。这一时期,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作用上更多体现的是扩散作用。,(1)首先,经济上的辐射作用使得桂林、漓江和阳朔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显著增长;(2)其次,通过区域层面的环境整治、生态保育、补偿政策措施,为旅游地发展提供环境支持。同时,区域协调以及旅游反贫困政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3)此外,旅游影响的扩散促进了周边地区发展,周边旅游城镇、旅游景区景点逐步得以开发,旅游影响由原来的“一轴双核”向兴安、荔浦、龙胜等周边区域扩散,桂北旅游板块逐渐成型。,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