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意义文献资料.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8456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意义文献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意义文献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意义文献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意义文献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意义文献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意义文献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意义文献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章捋株中随班就读教学课程资源试论中国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必要性摘要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对国家更好地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更好地获 得社会生存权,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必要性如下: 一是人权需要,即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二是政治需要,即增进 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程度,促进社会和谐;三是现实需要,即增加学习机会,提升受 教育质量,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四是残疾人发展所需,即为残疾人融人社会、提 高生活质量奠定基础;五是顺应国际趋势,即从隔离式特殊教育逐步走向融合教育是教育的 发展方向。关键词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必要性分类号1引

2、言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九条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人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 模。”当前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已经列入立法计划,随班就读的相关政策是残疾人 教育条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否有必要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是否可行?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我们应 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有利于当前及今后更好地开展随班就读及 相关工作。本文主要探讨第一个问题,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必 要性。1.1融合教育的概念“融合教

3、育”的英文是” inclusive education”,也译为全纳教育(全纳性教育)。作为 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潮,融合教育的提出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源于20世纪70年代特殊教 育领域内的“一体化”、“回归主流”教育运动。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西班牙政 府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联合召开了 “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一 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提出了 “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的理念,并声明 了其5个原则。在大陆学术界,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两个术语都在用。在港台地区,一般使 用融合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对全纳教育 的

4、定义是:“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 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 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 革和调整。”努力使所有的人受到同样的教育,特别是帮助那些由于身体、智力、经济、环 境等原因可能被边缘化或遭歧视的孩子受到同样的教育。全纳教育的主要倡导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高级官员雷纳多奥帕提解释说,全纳教育包括所有儿童和青年,考 虑到所有地区多样化的需要,有必要提出一个宽泛的概念。通过大量宣传和解释,当前,全 纳教育的理念日益被接纳,被认为

5、是获取有质量的公平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机会均等、教 育公平是“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内涵。到21世纪初,“融合教育”(全 纳教育)逐渐突破特殊教育的局限,渗透到普通教育领域,引起了普通教育的一系列改革, 促进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1.2随班就读的概念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ldar classmom)是把残疾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班级里接受 教育的一种教育安置措施。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我国随班就读是在西方一体化或回归主流的 教育思想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 一种形式。它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使大

6、量游离在学校大门之外的特 殊儿童就学有门。国内学者对于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全纳教育)是否相同存在着争议,但通 常认为,随班就读应该属于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的范畴。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这种形式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早就存在,有的农村小学在20世纪 50年代就接收了当地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不过它不是出自一种理性设计的政策,而是受 制于教育条件的做法。1.3随班就读政策随班就读政策的最初提出,是出自中国特殊教育资源远不能满足特殊教育普及发展要 求的现状。1983年,在教育部颁发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强在盲、聋哑和弱智儿童中的 普及教育工作弱智儿童目前多在普通小学就学”。但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出现“随班就读” 一

7、词是在1987年。1987年12月,原国家教委在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 见稿)中明确提出“在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金亨大多数轻度弱智儿童已经进入当地普通小学 随班就读。这种形式有利于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是在那些尚未建立弱智学校(班) 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解决轻度弱智儿童入学问题的可行办法”。从1987年开始,我国政府 在全国的15个县、市开展了随班就读的试验研究,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儿童“回归 主流”之路。1988年,在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把在普通教育机构招收特 殊学生进行随班就读正式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一项政策。1990年通过1991年实施的残疾人保障法(2

8、008年修订)虽然没有出现“随班就读” 四个字,但是已充分体现了了回归主流的思想。如第十九条规定,“残疾人教育,依据残疾 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第二十二条规定,“普通教育机构 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1994年,原国家教委 印发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标志着随班就读政策架构开始成 型。同年,“随班就读”列入了国家第一项残疾人教育专项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该 条例规定,“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作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形式之一。2006年“随班就读”写入了新修订的教育单行法律义务教育法。该法第十九条规

9、定“普通学 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 帮助。”随着与“随班就读”相关的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及修订,随班就读政策逐 步确立并得到了发展。本文探讨随班就读工作的推进,其中也包括随班就读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必要性2.1人权需要,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首先,履行国际公约金亨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是我国政府的职责。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指出,缔约国确认儿童有受教育的 权利,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此项权利,不因儿童或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种族、肤 色、性别、语言、宗

10、教、政治或其他见解、民族、族裔或社会出身、财产、伤残、出生或其 他身份而有任何差别。公约还确立了4项基本原则,无歧视、儿童利益最大化、生存和 发展权以及尊重儿童的想法。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的代表们签署了特殊需 要教育行动纲领,该纲领重申1947年世界人权宣言中提出的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并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予其实现和保持一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 机会”;“在政策和预算上为教育体制的改善提供最高优先,使之能够收纳所有的儿童,而无 论其个体差异与障碍”。200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指出,缔约国应当确 保在各级教育实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终生学习,最充

11、分地发展残疾人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 以及智能和体能,使所有残疾人能切实参与一个自由的社会。我国政府是上述国际公约的签 约国,履行国际公约,落实随班就读政策,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是我国政府结合国情探索出 来的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教育形式。其次,残疾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教育公平的推进。2010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新世纪 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 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 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

12、会公平,基本要求是 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 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温家宝总理强调,“保障残疾孩子平等接受教育,应该引起政府和全 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同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上 学。”教育公平首先要通过入学机会公平来实现。到特殊教育学校上学,或者是到普通学校 随班就读,这是残疾儿童的权利。只有推进随班就读政策,才能为残疾儿童顺利进行入学选 择提供可能。否则,普通学校很可能以各种理由拒绝残疾儿童入学,残疾儿童只能到特殊教 育学校去求学,而顾不上考虑其在哪一类学校发展的更好。更坏的状况是,在那些尚未建立 特殊

13、教育学校或者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足的地区,残疾儿童则面临无处上学,进而失学。因此,在新时期,进一步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是响应国家号召,贯彻国家政策,切实推进残疾儿 童少年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2.2政治需要,增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程度,促进社会和谐首先,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是依法治教,执行国家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自1988年在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 正式将随班就读作为政策推进以来,随着系列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与文件,如残疾人保障 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的颁布,“随班就读”的政策框架越来越清晰。特别是1994年关 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的出台,标

14、志着随班就读政策初步成型,虽 然其级别不高,仅属于教育部门规章,但此后国家的随班就读工作步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 循的阶段。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把发展特殊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06年“随班就读” 写入了新修订的教育单行法律义务教育法。2007年“关心特殊教育”首次写入了党的十 七大报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 扩大随班就读规模。由此可见,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是依法治教,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必 然要求。其次,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利于增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程度,促进社会和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

15、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 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0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该意见强调,发展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事业 金亨有利于维护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有利于调动残疾人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残疾人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人权事业 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 学生。”随班就读作为残疾儿童少年实现受教育权利的重要形式之一亨肩负着促进教育公平

16、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使命。实践证明,随班就读政策的实施与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残疾儿童与 普通儿童的融合。如李真、雨林基于全国随班就读经验的总结与交流指出,随班就读不仅对 残疾儿童融入社会主流,而且对推进社会形成扶贫济困、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起到了促 进作用。2.3现实需要,增加学习机会。提升受教育质量,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首先,推进随班就读利于解决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当前,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人数仍然很多。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有关数据,截至2010 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14.5万人。其中,视力残疾1.7万人,听力残疾 1.5万人,言语残疾1.1万人,智力残疾3.7万人,肢体

17、残疾3.7万人,精神残疾0.8万人, 多重残疾2.0万人。而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二号)数据显示,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其中,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三类 残疾儿童中6-14岁学龄儿童合计100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残疾儿童少年 (以视力、听力和智力残疾为主)在校生人数为42.56万人。尽管后两个数据无法比对(一个 是抽样调查数据秀一个是真实数据),也尽管我们不能确定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 确切数据是否是14.5万人。但是可以推测,尚有大量适龄三类残疾儿童未入学。这些孩子 怎么办,受教育权利如何得到进一步保障?建特殊教育学

18、校与随班就读两手都要抓。为了解决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国家进行 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年一 2010 年)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覆盖范围有限,总量尚显不足,区域差距较大 2006年除北京、 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和西藏外,全国326个地级市(州、盟)中,尚有4个未建立特殊教育 学校;全国有县(市、旗)1934个(不含市辖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1246个,尚有493个 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其中,中西部未建特殊教育学校的占到八成。该规划指出,要在“十一 五”期间(2008 -2010年),于中西部选择部分地(市、州、盟)、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

19、 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重点建设190所左右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93所,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特 殊教育学校1706所,“十一五”期间,新增学校113所,五年中平均每年新增特殊教育学校 22. 6所。为了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例如,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 年鉴数据,2006- 2008三年间,国家预算内(包括中央、省级)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基 本建设投资费用为41. 68亿。但是,数据统计显示,2005年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为49. 29 万人,2010年底,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为42. 56万人。五

20、年来,虽然特殊教育学校在增加,残 疾儿童在校生人数变化不大,甚至还有减少的现象。我们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并不质疑, 因为学校从建成到招生、招聘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建章建制,有序开展教育要有一定的周期。 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哪种形式更经济适用,花费更少,但是, 不容置疑的是,我们要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随班就读两手同时来抓。如果只偏重一方面 我们担心,国家花巨资建好特殊教育学校,万一学生招不进来,则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相 对而言,推进随班就读,解决残疾儿童入学问题见效较快。尽管我们知道残疾儿童有接受义 务教育的权利,但是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或随班就读制度发展滞后,会使残

21、疾儿童缺少接 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因此说,建设特教学校与随班就读两手都要抓,同时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随 班就读的保障措施,解决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其次,利于更好发挥随班就读的主体作用,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20多年的实践证明,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使特殊教育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图1 数据显示,1994年颁发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之前,残疾儿童 在校生人数与建国初期相比,每年增幅都不太大;1988年在校生人数仅有5. 76万人,而1998 年则达到了35. 84万,到2008年已突破40万,2010年达到了42. 56万。另外,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自1994年出现“普校附设及随班就

22、读”统计项目(之前,该项目名称为“普 通学校附设”),数据显示,1995年至2010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 疾儿童在校生数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一直稳定在60 %以上,其中2001年为 69. 86 % ,2010年为60. 99 %。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来,在校学生中,六成以上残疾儿童 少年在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也可以说,以随班就读为主体,进行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新 格局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但是,由于随班就读制度不健全,保障体系发展滞后,许多地方出 现了 “随班混读”的现象,随班就读质量亟待提高。今后,随着随班就读规模的不断扩大,只 有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政策,推进

23、随班就读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随班就读的主体作用,并不 断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2. 4 残疾人发展所需:推进随班就读利于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奠基首先,随班就读为残疾儿童提供了更多的社会融合机会。就隔离式特殊教育机构与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而言,隔离式特殊教育机构(如特教学校等) 为残疾人提供了相对封闭、安全与适当的教育环境但是长时间处于隔离式的安全环境也会 降低残疾人的竞争意识与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曹子平认为单一封闭的环境在某种 程度上能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保护,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平等融入社会的可能,而成年后的 长期隔离会使他们在认知、技能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逐渐25。而融合教育理念从提出开

24、始, 就是立足于让接纳所有的儿童,使残疾儿童与少年从小就与正常儿童少年生活学习在一起 融合于社会而不被排斥。钱丽霞、江小英调查26结果显示,随班就读班级氛围较好;特殊 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较好;随班就读对特儿童有利,对正常教学以及正常儿童都不会产生 不利影响。杨希洁选取北京、上海、江苏、湖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地的7 所学校调研27发现,特学生的学业成就、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状况良好,学生对学校满 意度高;在各类残疾学生中,听力残疾和智力残疾学生在校适应状况最好,轻度残疾学生比中 度残疾学生适应状况更好。尽管,随班就读学校中存在一些自闭症学生、中度残疾学生适应 状况欠佳,多数残疾学

25、生还是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与普通学生融合得很好。朱楠、赵小红、刘 艳虹实地调研28发现,个案学校基本形成了良好的随班就读学校氛围,建立了良好的同伴 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由于融合教育活动中,残疾儿童少年本身就与普通儿童生活、 学习在一起,所以,与隔离式特殊教育机构相比,可以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多更自然的适应社会 的机会。其次,从学前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随班就读利于为残疾青少年步入社会、就业谋生, 提高生活质量奠基础。受教育是残疾人的权利,通过教育,残疾人可以获知识,提高能力,得到康复,习得一技之 长,拥有就业的手段,并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残疾人在普通教育体系接受 教育,不但利于

26、残疾人社会适应技能与职业技能的获得,而且利于社会各层面普通人改变对 残疾人的看法,为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增添助力。换言之,在各教育阶段,残疾人从小就与同伴、与社会融合在一起,毕业之后,通过多种就业形式可以自然地融入社会,而减少了人为的“隔 离”与多余的“融合”。另一方面,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创造更 多的融合机会,才能更加有利于普通人了解残疾人,接受残疾人,平等对待残疾人。融合教育 正是很好的尝试,对儿童来说,它使得普通儿童从小就与残疾儿童融合在一起,合作互助,共 同进步,相互接纳;对社会来说,它向传统的“隔离”、“供养”观念挑战可以从教育层面的 改革逐步影响到社会的其他层面

27、,例如,逐步改变家庭、社区、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对残疾人 的态度,促进社会公平的发展,由此,为残疾人步入社会、就业谋生,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 我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2. 5国际趋势:从隔离式特殊教育逐步走向全纳教育是国际发展趋势首先,各国制定法律法规,推进全纳教育进程。国际经验表明,有效的全纳教育政策可以确保各国全纳教育的顺利推进。透过美国、英 国、新加坡等国的全纳教育政策29,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点。例如,美国1975年颁布的所 有障碍儿童教育法(PL94-142)规定:每个残疾儿童应该被安置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 该法令的“实施细则”,对聋、智力落后、多重障碍等11种障碍儿童的概念做了具体规

28、定。 1990年10月,美国政府将1970年制定的障碍者教育法改为残疾人教育法,1997年 又通过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其中的最少限制环境原则和适当教育原则从法律上强调了 全纳教育的必要性。从美国政府特殊教育立法进程分柝美国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是逐步深化 的,法案体系逐渐完善,立法条文细致,这些法案对残疾儿童融入普通学校、顺利构建全纳教 育环境提供了立法环境。又如,在英国,通过沃诺克报告(1978)、教育法(1993)、 特殊教育需要实施章程(1994)等重要法令指导和规范了国家的全纳教育进程。在智利, 全纳教育也写进了法律。1991年葡萄牙319P91法令颁布,人们开始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 待特殊

29、教育需要。该法令规定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包括那些重度学习问题的儿童)享 有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规定普通学校应该具备这样的资源以保障这个目标的顺 利实现30。其次,各国探索具体经验,努力促进教育领域全方位改革。在理念方面,全纳教育被看作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通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于2008年11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全纳 教育是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并极力倡导推动的理念31。周满生认为,全纳教育被视为整个 全民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全民教育意味着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注重质量的基础教育。全 纳教育通过整个教育制度,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评

30、价手段、学校观念、教育原理、教育行 政领导、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师作用、教育实践等方面的变化产生深刻、渐进的变化。 在实践层面,各国在顺利推进全纳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并引领教育领域全方位的改革。以美 国为例,佟月华总结了美国全纳教育的四次改革32:回归主流教育、普通教育主动性运动、 第一次全纳教育和第二次全纳教育。1995年颇根(Pugach)和佛格森(Ferguson)等人在总结第一次全纳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的思路,发起了第二次全纳教育运动。1997年美国最新修订的特殊教育法障碍者教育法(IDEA -97)中的最少限制环境 原则和适当教育原则从法律上强调了全纳教育的必要性,进一

31、步推动了第二次全纳教育改革 运动。第二次全纳教育改革代表所有能力缺陷学生的利益,提倡教师要为差异而教。学校教 育价值取向的核心是为所有存在差异的学生(包括能力缺陷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所有学 生的利益都应得到关注和保护。为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对普通教育进行改革,探索普通教育和 特殊教育进行合作教学的途径。合作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两个或者更多的教育者共同承担教 学任务,为学生设计和提供教学并对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减少分离教学和增加更有效的个别 教学为特殊学生服务。目前,已经实施第二次全纳教育的学校正在把特殊学生安置于普通教 育中,并为了所有学生的利益进行学校再建构的探索工作。不可否认,全纳教育在实践过程

32、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也 有一些问题需要在研究中逐步解决。如英国在全纳教育的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有争议:如怎 样有效开展课内辅导;怎样进行主流学校教师的全纳教育培训33。托德弗莱彻(Todd Fletcher ,2007)等发现墨西哥全纳教育缺乏行政支持和特教专业知识;每个班容量45 - 50 个学生使得教室空间受限制等问题34。基于此,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并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共同破解全纳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推进全纳教育与教育公平的进程显得更 加有意义。3 小结随班就读是我国的残疾儿童少年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教育的主体形式。实践证明,残疾 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新时期全面推进随 班就读工作对残疾人权利保障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顺应国际趋势所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