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的物质和人的实践活动.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29596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和人的实践活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和人的实践活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和人的实践活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和人的实践活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和人的实践活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和人的实践活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和人的实践活动.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和人的实践活动,班级:02级日语翻译七班,学号:022084055,姓名:杜明昕,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案例分析:19世纪末物理学革命*1897年英国汤姆生证明电子的存在*1895年德国伦琴发现一种未知射线,命 名为X射线*1896年法国贝克勒尔发现铀元素放射性,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哲学的物质范畴主要经历三个历史阶段: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两重性:1.开辟了理解世界本质的唯物主义方向。2.带有自发性猜测的物质观难以解释物质形态的性质。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范畴:(1)世界的本质是原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2

2、)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不变的属性,既不可分割,又不可 相互转化。*存在局限性:(1)把在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原子在量上的不同。(2)把人对原子这一层的认识当作对物质最终层次的认识。(3)把统一的物质世界割裂开来,不能认识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 物质统一性。,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哲学的物质范畴主要经历三个历史阶段:三.现代辨证唯物主义: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指出物质是各种事物的总和。2.列宁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

3、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四.列宁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物质形态理论有联系和区别。,精髓,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的唯一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唯物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一).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标志着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范畴。(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

4、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哲学史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在本质上,不运动、不变化,最终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最终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三).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四).静止的含义: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五)静止的两种基本形式:一.指某物体没有进行特定形式的运动,如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的机械运动。二.指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六).肯定相对静止的重要意

5、义: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多样性。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七)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八).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两种错误倾向:一.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二.相对主义诡辩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人连一次都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

6、可,方不可方可。”,庄子,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三.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一).时间的含义:时间是物质的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二).时间的特点:一维性和不可逆性。(三).空间的含义: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四).空间的特点:三维性。*(五).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物质的运动如果离开时间和空间,运动是不存在的。二.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六).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一.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二.时间和空间两者的具体形态

7、,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四.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一).规律的含义: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规律的特点:一.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二.规律具有层次性:客观规律因其所起作用的范围和层次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层次。,第二节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人类世界的物质性(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世界。既是人类世界产生的自然界,又是人类活动 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社会的统 一体。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

8、界的关系:第一.两者是统一的,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自然基础。第二.两者是有区别的。自在世界是独立人的活动的自然界,其运动是自发的。人类世界是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自觉的。(二).人类世界的辨证关系 1.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是被人“加工”了的自然,因此自然界被社会所制约。自然不仅具有客观 实在性,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成为社会的自然。2.人类世界中的社会:人类社会的运动也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基础,社会的目的要借助自然 的过程才能实现,所有社会受自然的制约,成为自然的社会。3.实践在人类世界中的导向作用: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都是实践的产物。所以实践在人 类世界的运动中具有导向作用

9、。,第二节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人类世界的物质性(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社会产生的自然的前提和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古猿在体质形态和群体结构上的改变,是人类社会 产生的自然前提。所以,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2.劳动的作用:(1).劳动促使猿的前肢变成双手。(2).劳动是古猿的心理进化为意识。(3).劳动是语言产生。(4).劳动不仅产生了劳动产品,而且产生了人与社会的关系。3.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生活条件,指与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总和,

10、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的构成、分布和发展变化等因素的总和,一定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的决定力量,第二节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二.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科学实践观的起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实践范畴的出发点:实践:同自然过程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自觉的社会过程。生产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互换其活动的过程。由此 点出发,将能动性、自主性与物质性、客观性统一起来。2.实践范畴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第一.实践是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

11、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实践是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转化为客 观实在性,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对象世界。第二.实践具有客观的、感性的形式和性质,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物质生产是实践的首要形式。,第二节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二.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三).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四).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对“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护自身存在和发展、实践构成人类的存在方式。”所作之理解:第一.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立命之本。第二.从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来看,人类由于实践而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第三.从本质来看,在实践中使自己成为社会

12、存在物。(五).实践的结构、功能和基本形式:1.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实践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手段:将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的中介,包括各种形式的工具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第二节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实践主体,具有能力结构,人本身的自然力,主体所掌握、运动的知识经验。,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社会结构上看,个人主体,类主体,集团主体,实践客体,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第二节 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五).实践的结构、功能和基本形式:2.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第一.从实践的

13、过程和实质看,两者间的关系是界定和超越(或界定中的超越)。第二.从实践的结果看,实践的过程就是主体客观化(或客体主观化)的过程。(六).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第一.实践决策。第二.实践目标的制定。第三.实践的组织和管理。第四.实践结果的检验:包括事物检验和价值检验。,第三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一).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二).意识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三).意识

14、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第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第二.意识存在着主观差别但有其客观根源。第三.意识存在着主观特征但有其客观基础。,第三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二).意识的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

15、质世界。第四.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实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人的社会实践。(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性质:一.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实践活动起积极的推动作 用,使实践取得成功。二.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实践活动起阻碍和破坏作 用,使实践遭受挫折和失败。,第三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四).为实现实践的预期目标,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性: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第二.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一).意识的结构:第一.从具体内容看,意识

16、是知识、情感、意义的统一。第二.从自觉程度看,意识分为潜在意识和显现意识。第三.从发展角度看,意识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第四.从活动的指向性看,意识分为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二).意识的功能: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和计划性。第二.意识的创造性。第三.意识能动性还突出表现在对人类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三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物质世界本身演化和发展的结果。它们都同源于物质世界。(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客观世界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定义: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所有具体物质形态但又 不归结为其中的

17、某一形态或层次。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的统一。,体现了“多与一”的关系。,物质世界同源性基础上的多样性。,物质世界同构性基础上的层次性。,世界的同源性和同构性证明着世界的统一在于世界的物质性。,第三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课题讨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基本观点,就是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然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同客观想符合,认识与实际相一致。既然物质世界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和发展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主观同客观、认识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然物质世界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使实践活动符合客观规律。坚持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