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蜓、有孔.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1287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3.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蜓、有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3章蜓、有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3章蜓、有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3章蜓、有孔.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3章蜓、有孔.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章蜓、有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蜓、有孔.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原生动物门-蜓目,各种各样的原生动物,1)草履虫、2)团藻、3)钟形虫、4)喇叭虫、5)变形虫、6)毛口虫、7)单胞藻、8)唇滴虫,各种各样的原生动物,(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概述 1、概况,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只有一个细 胞。但它是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有机体,具有新陈 代谢、感应刺激、运动、繁殖等功能。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但细胞分化产生“类器官”如鞭毛、纤毛、伪足就是运动类器官。原生动物个体微小,由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一般需用 显微镜才能看到,属微化石。有些原生动物具有骨架或坚硬的外壳。原生动物分布广泛,生活在淡水、海水、潮湿的土壤 中,有的营寄生生活。,

2、鞭毛虫纲:一条或几条鞭毛,异养或自养,如绿眼虫 纤毛虫纲:身体表面具有纤毛,如草履虫 孢子虫纲:寄生,如疟原虫 肉足虫纲:身体表面有伪足,如变形虫,2.分类:依据运动的胞器特征,草履虫,变形虫,肉足虫纲:身体表面形成有硬壳,发育有重要化石 根足虫亚纲(表壳虫)有孔虫亚纲:非“虫筳”有孔虫、虫筳类 放射虫亚纲:等幅骨虫 太阳虫亚纲:太阳虫,有孔虫的分类网足虫目Allogromiina:-Rec.串珠虫目Textulariina:-Rec.内卷虫目Endothyriina:O-T蜓目Fusulinina:C-P小粟虫目Miliolina:C-Rec.轮虫目Rotaliina:C2-Rec.,分类依

3、据:壳质成分、壳的微细构造房室、口孔、生活方式等,(二)蜓目(Fusulinina)1、概况,分类位置:属肉足虫纲(Sarcodina)有孔虫亚纲(Foraminiferida)地史分布:早石炭世晚期出现;早、中二叠世最繁盛;晚二叠世末灭绝地层意义:蜓类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数量多、特征清晰,是全球C-P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蜓目(Fusulinida),蜒类又称纺锤虫,为李四光命名简称灭绝类别:石炭纪二叠纪标准化石:地质历史时期中,演化迅速、生存时间短、数量多、平面分布广泛,能准确确定地层年代。热带亚热带正常浅海环境底栖生活指相化石能够明确指示生物生活时生存环境条件的化

4、石蜒类的外壳硬体称为蜒壳,2、蜓壳的基本特征,大小:一般4-5mm,小者不到1mm,大者可达3-6cm形态:纺锤形、椭圆形、圆柱形、球形、透镜形,3、蜓壳的形态,纺锤形、圆柱形、球形、方形、透镜形,4、蜓壳的基本构造(1)初房与旋壁,初房:位于壳的中央,一般呈圆球形,最早形成 的房室旋壁:虫体分泌的硬体,它围绕一假想轴增长,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内部的房室,4、蜓壳的基本构造(2)旋圈,隔壁,房室,口孔,旋圈:旋壁围假想轴旋转一圈,称一个旋圈隔壁:旋壁前端向内弯曲形成隔壁,平或褶皱房室:相邻隔壁间的狭长空间,一旋圈内多个口孔:每个隔壁基部中央的缺口,4、蜓壳的基本构造(3)通道,旋脊,列孔,

5、拟旋脊,通道:前后房室的口孔连通成为通道旋脊:通道两侧的两条隆脊(三角形突起)列孔:隔壁基部有一系列规则的小孔拟旋脊:列孔两旁的次生堆积物,蜓壳的构造示意图,隔壁褶皱,“虫筳”的内部构造,强烈褶皱隔壁,旋脊,拟旋脊,拟旋脊,隔壁,列孔,蜓壳的研究方法,轴切面:通过壳轴的切面可见初房、旋脊或拟旋脊、隔壁平直或褶皱旋切面(中切面):垂直壳轴的切面可见初房、旋壁的变化、隔壁弦切面:平行壳轴但不过初房的切面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蜓壳切面方向,壳形的变化:,5、蜓壳构造的变化(1),壳长平行于轴方向上壳的最大长度 壳宽垂直于轴方向上壳的最大宽度 按长、宽比例分为三种:长轴型 壳长壳宽 纺锤形壳

6、 等轴型 壳长=壳宽 球形壳 短轴型 壳长壳宽 透镜形壳,蜓壳类型(壳形变化)示意图,5、蜓壳构造的变化(2),隔壁的变化:,平直一般为早期低级的蜓类 隔壁两端褶皱 全面褶皱部分高级蜓类,5、蜓壳构造的变化(3),旋壁的变化:,致密层: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在薄片中呈一条黑线。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一层透明的壳质,成分为方解石(一般较低级蜓具有),旋壁由数层物质组成,有原生壁和次生壁:原生壁-致密层,透明层,蜂巢层 次生壁-内、外疏松层,5、蜓壳构造的变化(4),旋壁的变化:,蜂巢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一层较厚具蜂巢状构造的壳层,呈梳状,断面为多角形(高级蜓)疏松层:位于致密层上、下方,或透明层

7、下方。一层疏松不均匀的灰黑色半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上的叫外疏松层;位于壳壁内表面的叫内疏松层。,蜓壳旋壁微细构造示意图,5、蜓壳构造的变化(5),旋壁的组合类型:单层式、双层式,单层式:只有致密层双层式:致密层+透明层 Palaeofusulina 致密层+蜂巢层 Schwagerina,Palaeofusulina 双层式(致密层+透明层),旋壁的组合类型,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 Pseudostaffella 致密层+蜂巢层+内疏松层 Verbikeena,Pseudostaffella(假史塔夫蜓)三层式(致密层+内、外疏松层),Verbikeena(费伯克蜓)三层式(致密层+蜂巢

8、层+内疏松层),旋壁的组合类型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 Fusulina,Fusulinella,Fusulinella(小纺缍蜓)四层式(致密层+透明层+内、外疏松层),5、蜓壳构造的变化(6),副隔壁,由旋壁的蜂巢层向下延伸聚集形成的薄板,比隔壁略短。是高级蜓类的一种特殊构造 轴向副隔壁与隔壁平行 旋向副隔壁与隔壁相交 高级蜓类有时具有两种副隔壁。,7、蜓类的演化趋向(1),壳体变大:小者1mm,大者可达数cm壳形变化:短轴型(透镜形)等轴型(圆球形)长轴型(纺锤形,长圆柱形)旋壁构造复杂化:单层三层四层蜂巢层出现副隔壁,蜓的演化趋向示意图,隔壁褶皱:平直两端褶皱全面褶皱少数平

9、直旋脊:粗大细小消失 变成拟旋脊,8、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生态:蜓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100m左右热带、亚热带平静浅海中。地史分布:始现 C13 极盛 P2 衰退 P3 灭绝 P末,Schubertella(苏伯特蜓)壳小,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和透明层组成。隔壁平直。旋脊明显。早二叠世。,Palaeofusulina(古纺锤蜓)壳小,厚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和透明层组成。隔壁强烈褶皱而规则,在轴切面中,褶皱线往往成柱状排列。无旋脊。初房较大。晚二叠世。,Fusulina(纺锤蜓)壳小到大,粗纺锤形到长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透明层和内、外疏松层组成隔壁强烈褶皱。旋脊小。初房较大。晚石炭世。,

10、Fusulinella(小纺锤蜓)壳小到中等大小,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透明层和内、外疏松层组成隔壁褶皱仅限于两端。旋脊粗大。初房小。晚石炭世。,Triticites(麦粒蜓)-壳小到大,厚纺锤形到长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和蜂巢层组成。隔壁褶皱限于两端,有时可达侧坡。旋脊粗大或中等。初房球形。早二叠世。,Schwagerina(假希瓦格蜓)-壳小到大,巨大粗纺锤形到长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和蜂巢层组成。蜂巢孔较粗,有时分叉。旋脊无或很小。隔壁强烈褶皱而不规则。早二叠世。,Pseudoschwagerina(假希瓦格蜓)壳中等到大,厚纺锤形到亚球形。旋壁由致密层和蜂巢层组成。内圈紧卷后放宽。旋脊主要发育于内圈。隔壁平直或微弱褶皱于旋轴部。晚石炭世。,Neoschwagerina(新希瓦格蜓)壳大厚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和蜂巢层组成。副隔壁厚,第一旋向副隔壁与拟旋脊直接相连。拟旋脊宽而低。具列孔。初房小。早二叠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