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 第2讲.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1314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8.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 第2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遗传学 第2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遗传学 第2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遗传学 第2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遗传学 第2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传学 第2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 第2讲.ppt(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遗 传 学,Genetics,阜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许树成 Email:Tel:15309689910,第2讲:遗传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引言:除病毒以外的有机体均由细胞构成。细胞是一个小的膜包结构,其中充满了由各种化学物质组成的水溶液。这些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赋予了生命以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获取和使用能量、繁殖、对外界环境产生反应、执行一系列可控的化学反应以及对应外部环境的改变保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第2讲:遗传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引言:19 世纪末期,由于细胞学的迅速发展,生物学家们认识到,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可能是遗传的物质基础。1901 1902 年,Boveri 等人揭

2、示了与动植物生殖细胞形成有关的减数分裂过程,使人们进一步看到了染色体与基因之间的平行现象,并于1903 年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chromosome theory of inheritance)。这一学说得到了摩尔根(T.H.Morgan)的证实和发展。自此以后,遗传学的发展始终与细胞学密切相关。因此,学习遗传学必须具备一些与遗传学相关的细胞学基础知识。,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1 染色质染色质(chromatin)是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 组成的,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非组蛋白与RNA的含量随细胞的生理状态而变化。染色质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是

3、由染色质丝(或称核蛋白纤维丝)组成的网状结构。在细胞分裂期,核蛋白纤维丝经螺旋化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染色体。间期染色质分为两种类型: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质是构成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染色较浅且着色均匀。在细胞分裂间期,常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呈高度分散状态,伸展而折叠疏松(典型包装率1000倍),通常呈30nm 纤维和疏松的环状结构,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其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的早期和中期。常染色质是进行活跃转录的部位,可以用3H-uridine 瞬时标记,显示出转录活化状态。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处于常染

4、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这些染色质区段由于逐步的螺旋化,从而染色逐渐加深。,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1 染色质 常染色质是构成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染色较浅且着色均匀。在细胞分裂间期,常染色质呈高度分散状态,伸展而折叠疏松。其DNA包装比为1/2 000 1/1 000,即DNA实际长度为染色质纤维长度的1 000 2 000倍。其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的早期和中期。常染色质主要由单一序列和中度重复序列DNA构成。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这些染色质区段由于逐步的螺旋化,从而染色逐渐加深

5、。,异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中,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在异染色质中的基因没有转录活性,并且可以抑制插入DNA片段的表达。类型1.组成型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2.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组成性异染色质:即通常所指的异染色质,一种永久性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较恒定,间期保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鉴别。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因不同物种而异。大多数生物的异染色质集中分布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周围。兼性异染色质:又称X性染色质。它起源于常染色质,具有常染色质的

6、全部特点和功能,其复制时间、染色特征与常染色质相同。但在特殊情况下,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它可以转变成异染色质,一旦发生这种转变,则获得了异染色质的属性,如发生异固缩、迟复制、基因失活等变化。例人类X染色体失活。,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1 染色质 异染色质根据其性质又可进一步分为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性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和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组成性异染色质就是通常所指的异染色质,它是一种永久性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较恒定,在间期细胞核中仍保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因而在光学显微镜下

7、可以鉴别。异染色质部分的DNA合成较晚,发生在细胞周期S期的后期。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具有较高比例的G、C 碱基,其DNA序列具高度重复性。组成性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因不同物种而异。,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1 染色质 大多数生物的异染色质集中分布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周围。兼性异染色质,又称X性染色质。它起源于常染色质,具有常染色质的全部特点和功能,其复制时间、染色特征与常染色质相同。但在特殊情况下,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它可以转变成异染色质,一旦发生这种转变,则获得了异染色质的属性,如发生异固缩、迟复制、基因失活等变化。如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早期的雌性体细胞的两条X 染

8、色体中的任一条出现异染色质化,即X 染色体失活(详见第5章)现象就是这一典型变化。,2.1.2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染色体(chromosome)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精巧包装)而成的具有固定形态(棒状结构)的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在细胞周期不同的功能阶段可以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每一物种的染色体都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其中以有丝分裂中期和早后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典型。,染色体各部分的名称,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恒定,因而着丝粒的位置直接关系染色体的形态特征,(a)染色体模式图,(b)着丝粒位置及染色体命名,2.1

9、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染色体(chromosome)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精巧包装而形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每一物种的染色体都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其中以有丝分裂中期和早后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典型。在外形上每条染色体都有一个着丝粒(centromere)和被着丝粒分开的两条臂:短臂(p)和长臂(q)。由于着丝粒区浅染内缢,所以也称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恒定,因而着丝粒的位置直接关系染色

10、体的形态特征。如果着丝粒位于染色体的中央,称为中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omosome),则两臂大致等长,因而在细胞分裂后期当染色体向两极牵引时表现为V 形。,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如果着丝粒较近于染色体的一端,称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则两臂长短不一,形成为一个长臂和一个短臂,因而表现为J形。如果着丝粒靠近染色体末端,称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acrocentric chromosome),则有一个长臂和一个极短的短臂,因而近似于棒状。若着丝粒处在染色体末端,称为端着丝粒染

11、色体(telocentric chromosome),由于只有一个臂,故呈棒状(图2-1)。如果染色体的两臂都极其粗短,则呈颗粒状或称点状染色体。,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此外,染色体的次缢痕一般具有组成核仁物质的特殊功能,在细胞分裂时它紧密联系着一个球形的核仁,因而称为核仁组织区(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例如,玉米第6对染色体的次缢痕就明显地联系着一个核仁。,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端粒(telomere)是真核生物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部分,它是一条完整染色

12、体所不能缺少的。端粒往往表现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是其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果用X射线将染色体打断,不具端粒的染色体末端有黏性,会与其他片段相连或两断裂末端相连而成环状。,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端粒由高度重复的DNA短序列串联而成,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不同生物的端粒序列都很相似,人的序列为TTAGGG。端粒起到细胞分裂计时器的作用,端粒核苷酸每复制一次减少50 100 bp,其复制过程要靠具有反转录酶性质的端粒酶(telomerase)来完成。端粒对于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的正确复制是必需的(详见第3章)。端粒丢失或端粒酶失活可能在

13、细胞衰老中起作用。,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部分。不具端粒的染色体末端有黏性,会与其他片段相连或两断裂末端相连而成环状。端粒由高度重复的DNA短序列串联而成,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不同生物的端粒序列都很相似,人的序列为TTAGGG。端粒起到细胞分裂计时器的作用,端粒核苷酸每复制一次减少5100 bp,其复制过程要靠具有反转录酶性质的端粒酶(telomerase)来完成。端粒对于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的正确复制是必需的(详见第3章)。端粒丢失或端粒酶失活可能在细胞衰老中起作用。端粒的功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完成染色体完整的复制,防止染色体末端被核酸酶降解,防止染色体末端融合。,2.1 染色体的

14、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在某些生物的细胞中,特别是在它们生活周期的某些阶段中,可以观察到一些特殊的染色体。它们的特点是体积巨大,相应的细胞核及整个细胞的容积也随之增大,此类染色体称为巨大染色体(giant chromosome),包括动物卵母细胞中所看到的灯刷染色体(lampbrush chromosome)及双翅目昆虫的幼虫中所见的多线染色体(polytene)。,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灯刷染色体这是一类形态特殊的巨大染色体。早在1882年,由Flemming在观察美西螈卵巢组织切片时首次发现。灯刷染色

15、体是未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停留在双线期(可持续数月)的染色体。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酷似20世纪早中期用于清洁煤油灯灯罩的灯刷而得名。灯刷染色体呈现一种典型的双线期交叉结合的二价体形态图2-2(a),图中箭头示交叉。,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灯刷染色体 每个姊妹染色单体上排列着由高度凝缩的染色质形成的、呈串珠状、深染的染色粒(chromomere),每一个染色粒的直径为1 2 m,它们由一根极细的纤丝(中心轴)连接,这种纤丝实质上是组成每个染色单体的双链DNA图2-2(b)。染色粒中的DNA 是不活动的,但有一部分从中心轴伸展出很长

16、的侧环(loop),成环的DNA区域是活跃地合成RNA 的地方图2-2(c),其中,两侧环的阴影所显示的即是。因而,灯刷染色体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并识别特殊位置上的单个基因转录活性极为理想的材料。,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灯刷染色体,用于遗传学分析的特殊染色体,动物卵母细胞中的灯刷染色体(lamp brush chromosome)双翅目昆虫的幼虫中所见的多线染色体(polytene)。,灯刷染色体这是一类形态特殊的巨大染色体1882年,由Flemming在观察美西螈卵巢组织切片时首次发现。灯刷染色体是未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停

17、留在双线期(可持续数月)的染色体。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酷似20世纪早中期用于清洁煤油灯灯罩的灯刷而得名。,用于遗传学分析的特殊染色体,染色粒中的DNA是不活动的,但侧环的DNA区域是活跃地合成RNA的地方,其中,两侧环的阴影所显示的即是。因而,灯刷染色体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并识别特殊位置上的单个基因转录活性极为理想的材料,用于遗传学分析的特殊染色体多线染色体1881年由意大利细胞学家Balbiani发现,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腺、气管、消化管和马尔比基氏管。例如果蝇幼虫唾腺细胞中的唾腺染色体(salivary gland chromosome)。由于染色体反反复复进行核内复制,而核或细胞

18、不分裂,由很多纵向密集在一起的染色丝束集在一起,若染色体进行10次复制,则可形成210 1024条染色单体。,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灯刷染色体 人们对蝾螈(Notophthaml us viridescen)s 的灯刷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得比较透彻。其单条灯刷染色体长400 800 m,与减数分裂晚期的染色体的长度15 20 m相比是相当巨大的,所以灯刷染色体的包装比较小,约30倍。灯刷染色体的全长为5 6 mm,大约有5 000个染色粒。,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灯刷染色体 侧环被核糖

19、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 P)基质围绕,且其中包含一些新生RNA链。一个转录单位,一般可由沿侧环移动的RN P增加的长度来确定。侧环被认为是正在活跃转录的DNA片段。在某种情况下,侧环可以对应于已被鉴定的某个特殊的基因,所以,被转录基因的结构及其产物可以在灯刷染色体的原位进行检测。,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多线染色体1881年由意大利细胞学家Balbiani发现,它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腺、气管、消化管和马尔比基氏管(详见第12章)。灯刷和多线染色体的某些性质说明,为进行转录,遗传物质需要从其更加紧密的包装状态变为相

20、对松散的开放状态。,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用于遗传学分析的特殊染色体多线染色体1881年由意大利细胞学家Balbiani发现,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腺、气管、消化管和马尔比 基氏管。而且,在唾腺细胞中进行了同源染色体配对,同源染色体两成员之间如有不同,就很容易识别。唾腺染色体总处在前期状态,螺旋化程度低,比相应正常的体细胞染色体要长几百倍;另一重要特点是具有明暗相间的带纹(bands),在果蝇唾腺染色体组中,约有5000条带和5000条间带。在唾腺染色体上带纹有粗有细,带纹数目和形态、分布特征各不相同。带纹的排列和次序一般在同一个种内一致

21、,在不同种内则表现不同。当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时,带纹也就随着出现不同的排列。所以检查带纹是研究果蝇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个重要方法。,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多线染色体人类每个体细胞所含有的DNA分布在46条染色体中,总长达2 m,平均每条染色体DNA分子长约5 cm,而细胞核的直径只有5 8m,这样一个染色体的DNA分子长度比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中期染色体的长度大1万倍以上。,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 多线染色体显然,这么长的DNA分子必须经过非常精确的折叠装配才能形成一定结构和形态的染色体,

22、从而压缩到细胞核里,这也是真核细胞的一个显著特点。许多学者对染色体的结构提出了各种模型,其中Kornberg等人根据大量实验证据提出的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nucleosome)模型得到普遍公认,并更新了人们关于染色体结构的传统观念。,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2)染色体的结构 每个核小体包括一个组蛋白八聚体(H2A、H2B、H3和H4各两个分子)及缠绕在该核心表面的200个碱基对左右的DNA。DNA双螺旋在组蛋白八聚体分子的表面盘绕1.75圈,其长度约为146bp,负超螺旋,这种组蛋白的核心颗粒大小约为5.5 nm11 nm的扁球形。相邻的两个核小体之间

23、一般由约55 bp的DNA连接,称为连接区 DNA,在连接区部位结合 有一个组蛋白分子H1。,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2)染色体的结构核小体的形成是染色体中DNA压缩的第一步。在组蛋白H1存在下,由直径11 nm串联排列的核小体进一步螺旋化,每一圈由6个核小体构成外径30 nm,内径10 nm,螺距11 nm的中空螺线管(solenoid),这时DNA又压缩了6倍,形成染色体包装的二级结构。30 nm的纤丝和非组蛋白骨架结合形成很多侧环,每个侧环长1090 kb,约0.5m,人类染色体约2 000个环区。带有侧环的非组蛋白骨架进一步形成直径为700 nm的螺旋

24、,构成染色单体。再由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形成中期染色体,其直径为1 400 nm。,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2)染色体的结构核小体是构成染色质(chromatin)的基本结构单位,使染色质中DNA、RNA和蛋白质组成一种致密的结构。每个核小体由包括166 bp的DNA和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两个分子,共8个分子组成八聚体。长166 bp DNA分子以左手方向盘绕八聚体1.75圈,所形成的核小体直径约为10 nm。DNA双螺旋的螺距为2 nm,166 bp的DNA分子长70 nm,因此从DNA分子包装成核小体,使DNA压缩了7倍,同时直径加粗了5倍。

25、核小体之间联结是以组蛋白H1和DNA结合而成,可能还含有非组蛋白。,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2)染色体的结构用核酸酶水解核小体后产生一种只含140 bp的核心颗粒。这样由核心加联结区就构成了核小体的基本结构单位,许多这样的单位重复连接起来,形成直径11 nm核小体串珠结构,该结构称为染色质纤维或核丝(nucleofilament),也称多核小体链(polynucleosomal chain)。这是染色质包装的一级结构。,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2)染色体的结构核小体的形成是染色体中DNA 压缩的第一步。DNA 包装成染色体的下

26、一个水平的变化是在组蛋白H1存在下,由直径11 nm串联排列的核小体进一步螺旋化,每一圈由6个核小体构成外径30 nm,内径10 nm,螺距11 nm的中空螺线管(solenoid),这时DNA又压缩了6倍,形成染色体包装的二级结构。30 nm的纤丝和非组蛋白骨架结合形成很多侧环(loop),每个侧环长10 90 kb,约0.5 m,人类染色体约2 000个环区。带有侧环的非组蛋白骨架进一步形成直径为700 nm的螺旋,构成染色单体。再由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形成中期染色体,其直径为1 400 nm(图2-3)。,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3)染色体的数目各种生物的染

27、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它们在体细胞中成对,而在性细胞中总是成单的。通常以2n表示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用n表示性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一些生物的染色体数目见表2-1。,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3)染色体的数目,2.1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2.1.2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3)染色体的数目 有些生物的细胞中除具有正常恒定数目的染色体以外,还出现额外的染色体。通常将正常的染色体称为A染色体,额外染色体统称为B染色体,也称为超数染色体或副染色体。B染色体比A染色体小,它能自我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当它在细胞中增加到一定数目时,会影响生物的生存。,2.2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

28、中的行为2.2.1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种族的繁衍、个体的发育、机体的修复等都离不开细胞增殖。在人类由一个受精卵发育为初生婴儿,细胞数目增至1012,长至成年细胞数达1014,而成人体内每秒钟仍有数百万新细胞产生,以补偿血细胞、小肠黏膜细胞和上皮细胞等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周期(cell cycle)来实现的,而细胞周期的有序运行是通过相关基因的严格监视和调控来保证的。若细胞无限制地增长对个体来说意味着癌症的发生,若个体无限制地繁殖对地球来说意味着灾难。一个大肠杆菌若按20 min分裂一次,并保持这一速度,则两天即可超过地球的质量。,2.2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

29、2.2.1 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指由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所需的时间称细胞周期时间。可分为4个阶段:G1 期(gap1),指从有丝分裂完成到DNA复制之前的间隙时间;S 期(synthesis phase),DNA 复制时期;G2 期(gap2),指DNA 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M 期又称D期(mitosis,division),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图2-4)。,2.2.2 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有丝分裂(m itosis)过程是一个没有明显界限的细胞分裂的连续过程,但还是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志将它们划分为4个时期:前期(prophase),中期(metapha

30、se),后期(anaphase),末期(telophase)。细胞在分裂前处于间期(interphase),图2-5显示其基本过程。,2.2.2 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前期是有丝分裂过程的开始阶段。前期开始时,细胞核染色质纤维开始浓缩,经过螺旋化、折叠和包装等过程,逐渐变短变粗,形成光镜下可辨的早期染色体结构。晚前期,由于染色体在S期已经复制,可以看到每一染色体由两条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构成。核膜破裂标志着前中期(prometaphase)的开始。在此时期,核仁消失,核膜崩解,允许纺锤体进入核区。一种特化结构 动粒(kinetochore)在每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两

31、侧形成。动粒与动粒微管(kinetochore microtubule)相连。,2.2.2 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当核膜完全消失时,中期开始了。在此时期,动粒微管为染色体定位,从而使它们的着丝粒排列在两个纺锤体极中间的平面上。染色体的长轴与纺锤体轴垂直。染色体所在的平面称为赤道板(metaphase plate)。在后期,与姊妹染色单体相连的着丝粒分离,产生两个子染色体。一旦染色体上成对的动粒分开,并列的染色单体(chromatid)也跟着分开。随着动粒微管的缩短,子染色体(先前的姊妹染色单体)被拉向细胞的两极。胞质分裂(cytokinesis)通常在后期末开始。,2.2.2 有丝分裂中的染

32、色体行为 到了末期,子染色体向两极的迁移完成,染色体开始解螺旋,恢复间期伸展的状态。围绕每一组染色体形成新的核膜,纺锤体消失,核仁重新形成。此时,核分裂完成,每个细胞有两个细胞核。胞质分裂是细胞质的分裂,通常伴随着核分裂,而在末期结束时完成。胞质分裂将两个新核分隔到两个子细胞中,完成了有丝分裂和细胞分隔过程。,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在于:一个细胞产生两个子细胞,各具有与亲代细胞在数目和形态上完全相同的染色体。这是由于在间期每个染色体准确地复制成两条染色单体,在形态体积上一模一样,而在分裂中有规律地分配到了两个子细胞核中。因此,有丝分裂使染色体精确地分配到子细胞,使子细胞含有与母细胞相等的遗传信息

33、。综上所述,有丝分裂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复制一次,遗传物质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迁是:从间期的S期前期中期,每条染色体具有两个(根)染色单体(由两条完整的双链DNA分子所组成)。从后期末期下一个细胞周期的间期的G1期,在这些阶段中,所谓的染色体实质上只有一个染色单体(一条DNA双链)。,2.2.2 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在于一个细胞产生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各具有与亲代细胞在数目和形态上完全相同的染色体。这是由于在间期每个染色体准确地复制成两条染色单体,在形态体积上一模一样,而在分裂中有规律地分配到了两个子细胞核中。因此,有丝分裂使染

34、色体精确地分配到子细胞,使子细胞含有与母细胞相等的遗传信息。,2.2.2 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综上所述,有丝分裂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复制一次,遗传物质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迁是:从间期的S期 前期 中期,每条染色体具有两个(根)染色单体(由两条完整的双链DNA 分子所组成)。从后期 末期 下一个细胞周期的间期的G1 期,在这些阶段中,所谓的染色体实质上只有一个染色单体(一条DNA双链)。,2.2.3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减数分裂(meiosis)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的成熟期进行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每个子细胞核中只有单倍数的染色体

35、的细胞分裂形式。两次连续的核分裂分别称为第一次减数分裂(或减数分裂,meiosis)和第二次减数分裂(或减数分裂,meiosis)。在两次减数分裂中都能区分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减数分裂导致染色体的数目从二倍体到单倍体的减少,减数分裂导致姊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结果经两次减数分裂而产生的4个细胞核中都只有一套完整的单倍体基因组。在大多数情况下,减数分裂伴随着胞质分裂,所以一个二倍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4个单倍体细胞。,2.2.3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1)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和有丝分裂一样,DNA的合成发生在S期,但复制的产物直到晚前期 才能看见,前期 经历的时间较长,又可划分为5

36、个亚时期(substage):细线期(leptotene):染色体已在间期时复制,每一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但染色质浓缩为细而长的细线,看不出染色体的双重性。偶线期(zygotene):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开始联会(synapsis),出现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complex,SC)。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亚显微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2.2.3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1)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由配对着的同源染色体的相对面各产生一个侧结构,称为侧成分(lateral element),两个侧成分在中央合并成为一

37、个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亦可称为中体。研究表明,SC 的主要功能是,一方面使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稳定在大约120 nm的恒定距离中,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可能会在适当条件下激活染色体的交换与遗传重组。通常,联会复合体出现在偶线期,成熟于粗线期,消失于双线期(图2-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胞学事件与DNA水平上的分子事件之间的相关性详见第6章。,2.2.3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1)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2.2.3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1)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粗线期(pachytene):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变粗,同源染色体配对完毕,配对

38、完全的染色体称双价体(bivalent)。双价体中的每一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即姊(姐)妹染色单体。因此,每一双价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在这个时期,非姊(姐)妹染色单体(non唱sister chromatid)间可能发生交换。双线期(diplotene):染色体继续变短变粗,而且双价体中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在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可见交叉,交叉的出现是发生过交换的有形结果。交叉数目逐渐减少,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种现象称交叉端化。,2.2.3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1)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浓缩期(diackinesis):也称终变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更高,变得更加粗而短。分裂进

39、入中期。中期(metaphase):各个双价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将着丝粒拉向两极。后期(anaphase):双价体中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移向两极,但同源染色体的各个成员各自的着丝粒并不分开。染色体的减数过程在此时期开始进行。末期(telophase):进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具有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又渐渐解开螺旋,核蛋白纤丝折叠程度降低变成细丝状。间期(interphase):时间极短,没有DNA合成,也没有染色体的复制。,2.2.3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1)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2)减数分裂:第二次减数分裂前期:与有丝分裂的前期情况一样,每个染色体具有两条染色单体。中期 后期:中期

40、 与有丝分裂相同。进入后期 则发生重要变化:含两条染色单体的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着丝粒彼此分开,使每条染色单体随机地分别走向两极。此时期的染色体实际上只是双价体阶段的“染色单体”,只有一条核蛋白纤丝 含一个完整的DNA双链分子。末期:4个子细胞形成(图2-7)。,2.2.3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1)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2)减数分裂:第二次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在于:只有一个细胞周期,却有两次连续的核分裂。染色体及其DNA只复制一次(间期S期),细胞分裂却有两次(减数分裂、)。“减数”并不是随机的。所谓“减数”,实质上是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这是使有性生殖的生物保持种族遗

41、传物质(染色体数目)恒定性的机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决定了等位基因的准确分离,为非同源染色体随机重组提供了条件。,2.2.3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1)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2)减数分裂:第二次减数分裂 在粗线期,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可能发生对等片段的交换。发生过交换的位置在双线期可见交叉。因此,遗传物质间的交换在先,细胞学上可见的交叉在后。故交叉是交换的有形结果。分开来的染色体不再是联会前的染色体,由于交换事件的发生,导致遗传物质的非随机重组,增加了遗传物质的变异性。,2.2.3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1)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2)减数分裂:第二次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迁

42、:前期 中期,染色体数为2n。由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使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每条具两个染色单体的染色体配对。后期 中期,由于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进入子细胞中去的染色体数目由2n n,但每一条染色体仍保持有两条染色单体。后期 末期,每个着丝粒都一分为二,随后每条染色体的单体分开。进入每个子细胞中去的只是一条染色单体(n)。,2.2.4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当孟德尔定律于1900年被重新发现后不久,大量研究的假设认为,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其中最强有力的证据就是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基于Boveri,Wilson以及其他科学家的理论思想和实验结果,Sutton以

43、及Boveri于1902 1903年间首先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chromosome theory of inheritance)。在1902年的一篇论文中,Sutton推测:“父本和母本染色体的联会配对以及随后通过减数分裂的分离构成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物质基础。”1903年,他提出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的,因为:,2.2.4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每一个细胞包含每一染色体的两份拷贝以及每一基因的两份拷贝。全套染色体,如同孟德尔的全套基因一样,在从亲代传递给后代时并没有改变。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然后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就如同一对等位基因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

44、独立地分配到相反的两极,而不受其他同源染色体独立分配的干扰。各对不同的等位基因也是独立分配的。受精时,来自卵细胞的一套染色体随机与所遇到的一套来自精子的染色体结合,从一个亲本获得的所有基因也会随机地和从其另一亲本获得的所有基因结合。从受精卵分裂得到的所有细胞,其染色体的一半和基因的一半起源于母本,另一半起源于父本。,2.2.4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按照上述学说,对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可以这样理解: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从而导致性状的分离。由于决定不同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

45、,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以同等的机会在配子内自由组合,从而实现性状的自由组合(图2-8,图2-9)。,2.3生物体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2.3.1有性生殖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是通过两性细胞(配子)结合成合子(受精卵),合子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最普遍的重要的生殖方式。高等动物的生殖细胞在胚胎发生时即已形成,但直到个体发育成熟时,这些生殖细胞才继续发育,经减数分裂生成精子(n)和卵细胞(n)。高等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是在花器中进行的。,2.3 生物体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2.3.1 有性生殖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是生物

46、界最普遍的重要的生殖方式,众所周知,大多数动植物甚至人类生命的繁衍、遗传物质的传承都是通过有性生殖得以实现的。高等动物的生殖细胞在胚胎发生时即已形成,但直到个体发育成熟时,这些生殖细胞才继续发育,经减数分裂生成精子(n)和卵细胞(n)。高等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是在花器中进行的。,2.3 生物体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2.3.1 有性生殖(1)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在雄性动物的性腺(精巢)中有许多精原细胞(spermatogonium),其染色体数目为2n。精原细胞经过多次有丝分裂成为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每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子

47、细胞,称为次级精母细胞(secondary spermatocyte),它们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4个精细胞(n)。精细胞经过分化成为精子(sperm)。,2.3 生物体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2.3.1 有性生殖(1)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在雌性动物的性腺(卵巢)中有卵原细胞(oogonium),其染色体数目为2n。卵原细胞经过多次有丝分裂成为初级卵母细胞(primary ovocyte或oocyte)。每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染色体数目减半,大小悬殊的子细胞,其中大的为次级卵母细胞(secondary oocyte),小的称为第一极体(polar body)。次级卵母细胞再

48、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2个大小悬殊的子细胞(n),体积大的细胞含有大量细胞质,以后分化为卵(egg),体积小的细胞称为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可能退化或者继续分裂产生两个第二极体。第二极体最终都退化解体。,2.3 生物体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2.3.1 有性生殖(1)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发生(2)植物大小孢子的发生和雌雄配子的形成在幼小的雄蕊(stamen)花药内,首先分化出孢原细胞,经有丝分裂后分化为花粉母细胞或小孢子母细胞(microspocyte)。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小孢子。每一个小孢子在有丝分裂后形成二胞花粉粒,包括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随后生殖细胞又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形成成熟的三胞花粉粒

49、,即雄配子体(male gametophyte),包括2个精细胞(sperm cell)和1个营养核(vegetative nucleus)。,2.3 生物体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2.3.1 有性生殖(1)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在雌蕊(pistil)子房里着生胚珠(ovule),在胚珠的珠心里分化出胚囊母细胞或大孢子母细胞(megaspore mother cell或megasporocyte)。胚囊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呈直线排列的4分孢子,其中近珠孔端的3个大孢子自然解体,而远离珠孔一端的1个大孢子继续发育,经过连续的3次有丝分裂,依次形成二核胚囊、四核胚囊和八核胚囊。成熟的八核胚囊(embr

50、yonic sac)即雌配子体(female gametophyte),其中有3个反足细胞(antipodal cel)l、2个极核(polar nucleus)、2个助细胞(synergid)和1个卵细胞(egg cell)。,2.3 生物体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2.3.1 有性生殖(1)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发生(3)受精雌雄配子体结合为一个合子的过程即为受精(fertilization)。根据植物的授粉方式不同,有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类。同一朵花内或同一植株花朵间的授粉,称为自花授粉。不同株的花朵间授粉,称为异花授粉。授粉后,花粉粒在柱头上萌发。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营养核与精核进入胚囊内。随后1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