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传播技术与媒介组织.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1518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75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传播技术与媒介组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第八章传播技术与媒介组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第八章传播技术与媒介组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第八章传播技术与媒介组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第八章传播技术与媒介组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传播技术与媒介组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传播技术与媒介组织.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传播技术与媒介组织,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施拉姆,什么是媒介(media)?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者技术手段。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结构。,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什么是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理解媒介技术我们使用的符号体系、文本形式、制作工具、采集手段、保存手段、传输手段、接收手段及其知识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媒介技术的范畴之内。媒介技术发展的动因,来自人类社会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

2、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实践应用层面上的效率问题。,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技术“善”论技术“恶”论技术“中性”论,技术“中性”论梅塞尼的观点技术本是工具和手段,不承载特殊的伦理和道义问题。是技术成为“善”或者“恶”的,是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技术可能带来社会问题,但技术也在解决社会问题,而人类拥有管理和控制技术的能力。,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与社会互动论,技术决定论代表人物:麦克卢汉、埃吕尔主要观点: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它虽然产生于人的需求,但它一旦形成气候,很容易脱离人的控制而成为脱缰的野马,因而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取决于人的意志。技术

3、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服务于人类的目的,一种技术产生之后,人和社会在享受它提供的有限的自由的同时,更多的受到它的限制。人必须被动的适应技术条件或者环境的制约,按照技术的逻辑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甚至于观念体系。,社会决定论没有社会需求,就不会有技术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和手段,它们也是伦理、政治和文化价值的体现,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则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最终的决定作用。,技术与社会互动论代表人物:贝尔纳、梅塞尼主要观点: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是相互区分而又密切联系的交互作用关系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政治具有推动和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则是技术的源泉与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技术。,作为工具

4、和技术手段的媒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日本学者的研究梅洛维茨的媒介情景论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生平介绍(1911-1980),思想启蒙:俄罗斯无政府主义地理学家克鲁鲍特金(Pierre Kropotkine)英国人杰德斯(Patrick Geddes)美国人芒福德(Lewis Mumford)加拿大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哈洛德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因尼斯简介:哈罗德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1894年11月5日1952年11月8日,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政治经济学教授,加拿大经济史、传播学、通信理论(

5、communication theory)创始人。,英尼斯的代表作1940报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950传播与帝国1951传播的偏倚1952变化中的时间概念,英尼斯的主要观点1、媒介是人思维的延伸,而传播就是思想的扩展2、对媒介的划分:偏倚时间的媒介/偏倚空间的媒介3、媒介与帝国垄断之间的关系,时间偏倚(time bias)的媒介质地较重、耐久性强,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教能长久保存。粘土、石头、羊皮纸,空间偏倚(space bias)的媒介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教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草纸、白报纸等,英尼斯对媒介的划分,英尼斯的关于媒介划分的观点媒介要么具有时间偏移性,要么具有空间偏倚性,二

6、者必居其一;人类传播媒介的演进史,就是由时间偏移媒介向空间偏倚媒介发展的历史;,媒介与帝国垄断之间的关系1、偏倚时间的媒介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人的、宗教的、商业的、特权媒介,强调的是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神圣性,但是它不利于权利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化的、政治的、文化的、普通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合公平化,因此它有利于帝国的扩张、增强政治统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2、权利中心要想确保社会稳定,在现代社会中过分倾向于使用偏倚时间的媒介是不合适的,要保持两种媒介的平衡,使得二者取长补短。,3、传播媒介是西方文化的特性,西方文明的发展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美

7、国报业的强大实力使它能够垄断加拿大的报纸市场,进而形成文化垄断和知识垄断,于是美国的文化轰炸着加拿大人民的生活。4、加拿大的政治生活受到美国外交政策的压抑,处于扭曲变形的危险之中,但更可怕的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大部分是由舆论决定的,而舆论又是靠耸人听闻的报纸来激发的。这些都是美国趋于空间偏倚的问题所造成的危害。,麦克卢汉主要作品1951年机械新娘(the mechanical bride)1962年古登堡星云印刷人的诞生1964年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9年媒介即讯息1980年地球村,麦氏标志:独特的表述方式作为一位文学学者,麦克卢汉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而不是接受那些现成的教条。诗歌

8、艺术为文化定位和感觉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像泡澡一样进入我的作品”警句格言加暗喻堆砌“我不解释,我探索”、他喜欢发现和辨识、用双关语等类似的技巧,而不是利用逻辑分析和实证验证等学院派的做法。,主要观点:1、媒介即讯息2、媒介即人的延伸3、“冷媒介”与“热媒介”4、地球村,麦氏媒介的概念:麦克卢汉最广义的媒介概念任何技术,只要它是人类身体、思想、存在等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所有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心理和肉体能力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

9、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媒介即人的延伸,部落社会,脱部落社会,地球村,口语媒介,文字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到“分化”然后再到“综合”的历史。,媒介都是人的延伸,或者是人体及其功能的延伸。人类发展的历史图式:部落化(口头媒介)非部落化(印刷媒介)重新部落化(电子媒介)。在麦氏看来,决定人类历史与社会形态的关键因

10、素不是别的,而是媒介。,热媒介对某一感官的高清晰扩张提供信息多,参与程度低照片、电影,冷媒介对某一感官的低清晰度抑退提供信息少,受众参与多象形文字、口语,“电视具有毒品那样的诱惑力。它能够使人上瘾”“电视造成了儿童与父母、儿童与老师之间的鸿沟”“尼克松在电视上的形象很糟糕,他上电视太热,上广播好得多,上电影不会差。广播和电影能够接受形象很热的人物。尼克松上电视就没有什么希望。”,评价,积极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 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麦

11、氏理论的局限性1、在他的理论中,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3、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非常片面的。,媒介工具和技术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媒介内容的影响:李普曼“拟态环境”媒介形式的影响:日本学者的研究,“电视人”与“容器人”的概念核心观点: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代表作:1973,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1980,中野

12、牧,现代人的信息行为,电视人/容器人的特征电视人:伴随电视长大的一代人,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中长大,注重感觉,跟着感觉走,孤独、内向、意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差容器人:内心类似罐状,孤独,封闭,渴望与人接触,但很难深入对方内心,注重自我意识,但是容易受媒介影响,“媒介依存症”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的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1986,佐藤毅人的自律探讨重点:电视与日本人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的价值观流行之间的关系(1)电视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就是人们追逐的对象(2)电视不断刺激人们

13、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网瘾症(internet addiction),也叫上网成瘾综合症,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控;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疾病;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网瘾症的形成与网络媒介的接触环境和接触条件有关。,梅洛维茨的媒介情景论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他与莱文森都是波兹曼的博士生。1985年,他的重要著作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No Sens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

14、ocial Behavior,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也有翻译成“空间感的失落”),戈夫曼对梅氏的影响欧文.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拟剧论”的创始人1959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的主要观点:戈夫曼一生最关心的是在短暂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制造印象以及别人根据自己的印象做出反应过程的研究。台前行为和幕后行为。戈夫曼把专门为陌生人或者偶然结识的朋友所做的动作称为“台前行为”,而将只有关系更加亲密的人才能看到的暴露演员真实感情的动作称之为幕后行为。,梅罗维茨的主要观点(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3)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对梅氏观点的

15、评价值得肯定的方面:媒介研究和社会研究的有机结合以动态的和可变的眼光分析情景和行为的关系将受众的概念纳入媒介情景的分析之中,提出了“情景合并”的论点,缺点与不足:过分夸大了媒介科技的作用过分夸大媒介科技对社会的消极作用媒介、讯息、情境往往混淆在一起,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1928年出生于波兰华沙,1958年加入美国国籍,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1993年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美国:全球传播的枢纽布热津斯基认为:在现代经济和跨国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正在减弱,“主权”论的传统观念正变得无足轻重,“一个全球的政治进程正在出现。它正改变着又取代着传统的国际政治。在这一进程中

16、,美国不仅是主要角色,而且是一个其内部结构和动态使之有机地与这一正在出现的进程协调一致的角色。”这种角色使得美国可以在全球起一种“催化作用”,即“凭借它所提出思想观念的力量来改变别的国家。”“目前,外国模仿美国已成为全世界的现象。”这也是美国大众传播的战果之一。,预警:媒介失去控制“美国独占鳌头的时期也不可能持续多久!”因为,整个美国乃至全球已经处于一种大失控和大混乱的境地。电视是美国日趋丧失控制地位的万恶之源、罪魁祸首。布氏的解决办法,电视是美国日趋丧失控制地位的万恶之源、罪魁祸首。首先,电视“刺激了全球群众在物质上的攀比欲望”。其次,电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此外,“大众媒介所传

17、播的价值观念一再表明,它完全有理由可被称之为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在这方面,电视尤其是罪魁祸首。”,那么如何制止媒介失控、继续发挥美国的“催化作用”呢?首先要“对一味追求满足个人的欲望进行自我控制。”其次“要强化教育,反复向公众灌输这样的思想:不能仅仅因为新奇精巧的东西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而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外观,就放弃持久的价值观念。”此外,还应“在21世纪更加拥挤和亲密的世界上建立共同的道德共识”,并号召人们自觉自愿地加以遵守。,媒介失控论的本质与主题在布氏眼里,美国利益不仅高于他国利益,甚至高于人类利益,而他分析问题也总是以是否符合美国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布氏最担心的是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大失控、

18、大混乱中失去作为超级大国的“催化作用”。,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什么是新媒介?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等等,新媒体的特点与特性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实时传播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机遇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然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

19、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新的媒介技术或传播工具的确蕴含着广泛的可能性。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传播者与大众传媒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具有几个特点:(1)地位稳固(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3)大众传媒是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因此,大众传媒是传播特权拥有者,他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力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者其他一般的社会群体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是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大众传媒的优势:专业性,能力与效率高信源的高可信性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

20、效机制。,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组织社会学家艾兹尼奥对组织的分类:强制性组织:军队、警察、法院、监狱功利性组织:企业或公司组织规范性组织:宗教组织、教育机构、科学团体,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公共性和公益性,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争取广大的受众市场传媒的经济收益:广告收益 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矛盾:受众利益与广告主的利益,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社会权利或者影响力必要性:信息生产的特殊性-信息生产是属于与社会上层建筑直接相关的精神生产、每一种社会信息产品中都不可避免的包含着特定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

21、对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实现的途径言论活动报道活动娱乐内容的选择,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依据:大众传媒在满足社会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到了公共服务的作用;大众传媒具有广泛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大众传媒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者,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与其他目标的关系: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权力的基础公共性和公益性也对大众传媒也对大众传媒产生重要的制约,它要求传媒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理论的提出:1947年 怀特的

22、把关模式,怀特的把关模式1950年,怀特将“把关人”的概念引入到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新闻选择的把关人主要是编辑没有意识到把关活动具有明确的组织性,把关人理论(gate-keeper)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不同的把关人对经过他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地加以筛选。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媒介组织。把关是一种具有组织性的活动。,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不会完全有闻必录,他要对材料进行取舍和加工。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编辑比记者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23、经过新闻传媒的双重把关之后,一幅人为的现实图景便呈现在受众眼前,而这幅图景同世界的本来面貌并不完全一致。,整个信息制作流程的每个节点,都布满了“把关人”。“把关人”的存在标示着传播控制的遍在性。把关虽然与记者、编辑个人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但是这些判断只有在与传媒的报道方针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也说明了把关的组织性,理解“把关”在传播学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着继续或者终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从整个社会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播内部来看,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人。,把关的标准新闻价值

24、或新闻要素市场标准组织目标政治标准,把关的标准,外部: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内部:信息自身的因素组织自身的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传播者个人因素,“把关”过程的实质“把关”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因素,我们不应仅止于新闻价值或者新闻要素的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因素都考虑在内。把关的过程与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与方针的体现。,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或者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信息的取舍和选择加工活动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介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与媒介的方针或者利益一致或者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传媒的把关活动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虽然其中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在,个人因素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