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陶行知-讲堂ppt.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1891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陶行知-讲堂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走进陶行知-讲堂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走进陶行知-讲堂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走进陶行知-讲堂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走进陶行知-讲堂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进陶行知-讲堂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陶行知-讲堂ppt.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走进陶行知,教育为公 以达天下为公,一,二,三,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主要教育理念,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的结合,陶行知简介,壹,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和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陶行知教育理念,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他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

2、才算毕业。”。陶行知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在生活里,对事来说是做,对自己的长进来说是学,对人的影响来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

3、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陶行知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陶行知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叁,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观察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检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观察,语

4、文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为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从先生那借来浩然之气,让他如火,让他如光,让它重新照亮每一个为师者心中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