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重组和转座子.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2262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重组和转座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遗传重组和转座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遗传重组和转座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遗传重组和转座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遗传重组和转座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传重组和转座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重组和转座子.ppt(1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0.遗传重组和转座,生存变异(突变+重组)损伤修复适应环境加速进化,10.1 遗传重组的类型10.2 同源重组10.3 位点专一性重组10.4 异常重组转座,10.遗传重组和转座,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基因转变的现象;理解基因转变的机理;了解位点特异重组的过程。2.熟悉细菌的插入序列(Is)、复合转座元(Tn)、玉米的Ac-Ds、果蝇的P转座子等常见转座子的结构特征;了解复制转座与非复制转座作用;理解转座的遗传学效应。3.掌握同源重组、位点特异重组和转座重组的定义,熟悉其特点;掌握相关的名词概念。,概述:,只要有DNA,就会发生重组,减数分裂,真核体细胞核基因、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温和噬菌

2、体,转座子转座,广义遗传重组:任何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狭义遗传重组:涉及到DNA分子内断裂-复合的基因交流过程,10.1 遗传重组的类型,重组类型DNA序列蛋白因子/酶同源重组需长同源重组酶(Rec ABCD)普遍重组位点特异重组需短同源位点专一性蛋白 整合重组整合酶,切离酶异常重组/转座 不需转座酶复制性重组,狭义遗传重组:涉及到DNA分子内断裂-复合的基因交流,遗传重组与重组DNA技术,同源重组的特征:,涉及同源序列间的联会,且交换的片段较大;,涉及DNA分子在特定的交换位点发生断裂-错接的过程 异源双链区的生成;,存在重组热点;,需要重组酶;,单链DNA分子或单链DNA末端是交

3、换发生的重要信号,10.2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细线期,合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e.g.真核细胞减数分裂时 染色单体间交换;细菌的转化、转导、接合;病毒/噬菌体 重组(单向重组),Mitchell:+pdxp x pdx+,脉孢霉 pdxp:酸度敏感的VB6依赖型 pdx:酸度不敏感的VB6依赖型,基因转变,1930年,.Winkler把不规则分离的现象解释为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一个基因转变为其等位基因基因转变(gene conversion)。,Mitchell:+pdxp x pdx+,A,A,A,A,a,a,a,a,粪生粪壳菌

4、(Olive):G A g a,GA 非重组孢子对,Gaga,GAgA,ga 非重组孢子对,重组孢子对,一个孢子基因转变,重组孢子对,一个孢子基因转变,6:2/2:6,5:3/3:5,3:1:1:3 的异常分离比,10E-3,A,a,以后又发现一个基因发生转变时它两旁的基因(侧翼标记)常同时发生重组,由此认为基因转变是某种形式的染色体重组的结果。例如A g+a g-的杂交(是一对关于接合型的基因):g+和g-可以发生转变,而且凡是g+或g-发生转变都伴随着和之间的重组。由于基因转变常伴随着重组的发生,所以基因转变机制的研究,实质上也是染色体交换机制的研究。,(二)基因转变的类型 染色单体转变:

5、2:6或6:2分离比 减数分裂4个产物中,1个出现基因转变 半染色单体转变:5:3;3:1:1:3 减数分裂4个产物中,1个或2个的一半出现基因转变 减数分裂后分离: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后的有丝分裂中,(三)基因转变的分子机制,A 都不校正 B 仅一链校正 C 两链同向校正 D 各自校正 3:1:1:35:3/3:5 6:2/2:6 4:4,根据切除修复原理,基因转变的几种类型产生的分子机制可以归纳如下(图10-6)。1两个杂种分子均未校正(图10-6 A)复制后出现异常的44g(或3113)的分离;2一个杂种分子校正为+,或校正为g时,则发生另一种类型的半染色单体转变,前者修复后出现

6、53的分离,后者子囊孢子的异常分离比为35(图10-6 B);,(三)基因转变的分子机制,3两个杂种分子都被校正到+(或g)时(图10-6 C),修复后出现62g(或26g)的异常分离,这便是出现染色单体转变的起因;4当两个杂种分子都按原来两个亲本的遗传结构进行修复时,则减数分裂4个产物恢复成G-C、G-C、A-T、A-T的正常配对状态,子囊孢子分离正常,呈现44g的结果,如图10-6 D所示。,(三)基因转变的分子机制,(三)基因转变的分子机制,基因转变的实质:重组过程中留下的局部异源双链区,在细胞内的修复系统识别下,不同的切除/修复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一.交叉理论(c

7、hiasmata type hypothesis)Janssens,1909二.断裂和重接模型(Darlington,1937)三.模板选择学说(copy choice)Belling J.首提、1933撤回;Hershey,1948四.Holliday模型(R.Holliday 1964),减数分裂中的同源配对-片段互换-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结构基础联会复合体;同源重组非姐妹单体的片段交换。,Pr Vg Pr Vg Pr Vg Pr Vg Pr Vg+Pr Vg+Pr+Vg+Pr+Vg Pr+Vg Pr+Vg+Pr+Vg+Pr+Vg+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交叉/换=同源重组”,断裂重接模型

8、不能解释基因转变和极化子现象.,极化子(polaron):指同一基因内部的各个突变位点的转变频率常从基因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步递减,具有这种现象的一段DNA称为极化子。一个极化子相当于一个基因.,模板选择复制模型 不符合半保留复制;DNA复制应在S期,重组应在偶线期,不应同时发生。不能解释3线和4线交换。,任何基因重组的模型都必须解释异源双链的形成以及基因转变往往伴随着两侧基因重组这一现象。1964年美国学者Robin Holliday提出了著名的Holliday模型.在Holliday模型中,极化子是由于交换产生的错配只发生在异源双链部分,而此部分只发生在Holliday结构的断裂和分枝点之间,

9、离断裂点越远的基因离分枝点可能也越远,因而不在异源双链的部分。,Holliday模型(Robin Holliday 1964):,同源区-配对/联会-切-换-接-移-转-切-接=重组,同源重组的Holliday模型Robin Holliday于1964年提出了重组的杂合DNA模型,又称Holliday模型,对重组过程的解释如下:A:同源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联会;B: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DNA中两条方向相同的单链在DNA内切酶的作用下,在相同位置同时切开;C:切开的单链交换重接;D:形成交联桥结构;,同源区-配对/联会-切-换-接-移-转-切-接=重组,E:交联桥沿配对DNA分子“移动”。两个亲本DN

10、A分子间造成一大段异源双链DNA(Holliday结构)F:E和F相同;G:绕交联桥旋转1800;J:形成Holliday异构体;I、通过两种方式之一切断DNA单链,若上下切,则形成非重组体,若左右切则形成重组体。由上可知:无论Holliday结构断裂是否导致旁侧遗传标记的重组,他们都含有一个异源双链DNA区。,同源区-配对/联会-切-换-接-移-转-切-接=重组,2、分枝迁移和Holliday结构的拆分,分枝迁移(branch migaration)双螺旋形成的交叉连接以拉链式效应扩散,Holliday结构的异构化,产生重组体的拆分,Holliday结构一经生成即可不断地处于异构化异源双链

11、heteroduplex DNA,重组结果取决于拆分时配对链上的切口位置,Holliday模型中的杂合双链部分必须得到校正。如果在减数分裂后的有丝分裂DNA合成前得到校正,那么将产生正常的:分离或:分离(染色单体转变);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校正而留到下一轮DNA复制而产生两个非杂合的双链,那么将产生:或不正常的3:1:1:3分离(半染色单体转变),我们将这种没有及时校正而下一轮复制时才被校正的现象称为减数后分离。,三、原核同源重组(E.coli),发生在双方DNA的同源区域,部分复制的染色体DNA之间或染色体DNA与外源DNA之间 细菌的转化、接合和转导,1、RecBCD(外切核酸酶)和 Chi

12、位点,具有解旋酶(再旋)活性、ATPase活性、核酸外切酶活性、序列特异性的单链内切酶活性,单链内切酶活性和解旋酶活性使DNA产生具有游离末端的单链 RecA的作用位点,RecBCD有固定切割位点,RecBCD的识别和切割位点,a、RecBCD结合在DNA的平 头末端(产生机制不清楚),b、外切、解链、移动(ATP),c、兔耳状 loop 结构产生(再旋酶活性低于解旋酶活性),d、RecBCD 在 loop 单链区的 chi 位点3方46NT处切 断单链(单链内切酶),chi位点:GCTGGTGG 目前发现的重组热点 E.coli 含 1000 个、真核,e、RecBCD 切割产生3单链末端,

13、2、RecA 蛋白,(1)活性,a、RecA 有单、双链 DNA 结合活性,b、RecA 有 NTPase 活性(底物差异活性)与单链 DNA 结合时活性最大-依赖于 DNA,c、RecA 有启动一个分子的单链侵入到另一双螺旋分子 的能力,即联会同源 DNA(但其靶 DNA 必须有缺口结合DNA),RecA引发链侵入模型,RecA promotes the assimilation of invading single strands into duplex DNA so long as one of the reacting strands has a free end.,RecA启动的单链

14、入侵,RecA引起的链交换和Holliday结构的生成,(2)RecA 蛋白催化双链和单链 DNA 的反应阶段,a、联会前阶段(缓慢)RecA 与单链结合,b、单链与双螺旋的互补链迅速配对,形成双链连接分子 Holliday(5侵入),c、从双螺旋结构中缓慢置换一条链产生一段长的异源双链 DNA 反应结束时,RecA 结合到双链上,其中单链同化有固定的方向 入侵单链为53 双链 DNA 的互补链是35,RecBCD 和 RecA 的共同作用,3、原核同源重组的其它蛋白,需要 E.coli 中三个基因 ruvA,ruvB 和 ruvC 的产物,a、RuvA 识别 Holliday 结构的连接点,

15、b、RuvB 为分枝迁移提供动力(ATPase 1020bp/s),c、RuvC 核酸内切酶-专一性识别 Holliday 结构的连接点 体外切段连接点以拆分重组体,E.coli 重组的各阶段(损伤修复),损伤DNA复制产生缺口,RecA链交换,第二次链交换,DNApol通过DNA合成填满缺口,RuvA,B分枝迁移,RuvC切割Holliday连接点,细菌的同源重组,一、细菌同源重组的特点 细菌的接合、转化以及转导重组都是同源重组,而且这种重组是发生在一个完整的环状双螺旋DNA分子与一个双链或单链DNA分子片段之间的。且重组需要Rec A和Rec BCD蛋白质的参与。,细菌的转化重组,细菌的接

16、合与转导中的重组机制,接合重组(Hfr与F-之间进行)部分DNA进入细胞,且只有其中的部分参与重组,需要Rec A和Rec BCD参与,机制与转化重组相似;转导重组(phage-DNA与细菌之间)双链DNA与完整双链DNA之间的重组,供体DNA以双链进入受体细胞,并且以双链形式整合进入染色体,需要Rec A和Rec BCD参与。,10.3 位点专一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复习:特异性转导,又称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J.Lederberg&N.Zinder发现 野生型E.coli UV 细胞裂解 K12()gal 诱

17、导 感染非溶原的gal-品系 基本 106 gal 培养基 选择 转导体,2、局限性/特异性转导,指转导噬菌体几乎只转导特定的少数几个基因的现象。局限性转导一般由温和噬菌体介导。如噬菌体只转导gal基因及bio基因。,噬菌体的整合与切离,噬菌体整合溶原化(原噬菌体)准确切离回复差错切离 d gal(1E-5)其再侵染低频转导(LHT),d gal+对gal-细菌的整合:,gal+gal-局部双交换形成稳定的gal+重组子(1E-6);单交换/整合形成不稳定的部分二倍体(切离可恢复为gal-),进一步发现:,(1)这些转导子是溶原的,具有“免疫力”,说明什麽?(2)gal 转导子遗传特点不稳定,

18、有1-10又变成gal。表明什麽?(3)gal转导子在细菌裂解时不能产生 成熟的噬菌体。作何推论?,辅助噬菌体 d gal+E.coli gal-()双重溶源与高频转导,用紫外线诱导双重溶源菌,会产生约一半的正常噬菌体 和一半的dgal转导噬菌体,所以它的转导效率很高(高频转导 HFT)。而单纯的转导噬菌体转导频率只有10-6,下面是中山大学2008级的一位学生的提问:问题:教材(现代遗传学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63页第一行,说溶源性细菌对同种噬菌体的感染有免疫性,我查资料说免疫的原因是整合位点被占据了,但是167页,“当带有gal+的d gal感染E.coli gal-()时,d

19、gal和已整合的正常的之间通过单交换进行同源重组可形成双重溶源细菌”。那么说,同种噬菌体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这种机制感染溶源性细菌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免疫性岂不是就不存在了?【讨论】:我不知道你说的“免疫的原因是整合位点被占据了”对不对,根据盛祖嘉的微生物遗传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P229-230):“免疫性细菌能够吸附同一种噬菌体,但是噬菌体进入细胞后它的复制被已有的原噬菌体所抑制,它成为原噬菌体状态的可能性也被排除。因此,当被感染的细菌分裂成为两个时这一个噬菌体只能进入一个细胞,而当分裂成无数个细胞时,它也只存在于一个细胞中,所以实际上等于消失了,而且也可能在这过程中早已被寄主细胞的酶所分解

20、。”这么说来,溶源性细菌对同种噬菌体的感染有免疫性并不是指同种噬菌体不能感染已带有噬菌体的溶源性细菌,只是不能复制,但它还是有可能整合进染色体上而成为HFT(高频转导)的。,一、位点特异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1、概念:发生在专一序列的DNA分子间的重组(整合重组),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细菌染色体基因组中属此种重组,2、特征:,在特定的结合序列部位,有专一的酶催化断裂重接-产生精确的DNA重排,都具有整合作用的两个基本特征,a、典型的保守性重组-交换是相互的且保存原先的DNA,b、发生在噬菌体和细菌DNA的短而同源的专一序列上,真核 中专一性抗体基因的构建

21、,二、phage的整合与切除,1、实现机制:,均是通过 细菌DNA和DNA上特定位点之间的重组,2、特定位点-附着位点(attachment site att),E.coli attB 含BOB三序列 23bp,位于bio 和gal基因之间,B,B,P,P-臂,核心序列“O”完全一致(同源部分)-位点特异性重组发生的地方,phage attP 含 POP三序列 240bp,通过attP和attB间的相互重组,环状的噬菌体DNA转换为整合的原噬菌体,原噬菌体通过attL和attR间的相互重组而切离,3、整合过程,噬菌体:attP POP 大肠杆菌:attB/att BOB 1.整合:BOB+PO

22、P BOP+POB 2.切离:BOP+POB BOB+POP,IntIHF,Int,Xis IHF,3、整合过程,4、整合分子机制,核心序列O全长15bp,富含A-T,发生在O内的重组交换位点相距 7bp,整合酶的结合位点:attP 240bp、attB 23bp(两者的作用不同),attP位点的负超螺旋为重组所必须-加强了Int和IHF的亲和力-高剂量的蛋白维持单链重组所必需的结构,Int结合-核心序列的反向位点(切割位置)-结合在att臂上(臂与核心区靠近),Int蛋白能切断DNA,并使它重新连接,进而使holliday结构拆分,重组时attP和attB部位交叉断裂,互补单链末端进行交叉杂

23、交,Xis,整合体及其作用 整合体(intasome)-Int和IHF结合到attP时的复合物,整合体捕获attB 说明-a、attB和attP的最初识别靠Int 识别两序列的能力 b、两序列的同源性在链交换时为 重要因素,5、整合与切除的控制,(1)整合,C-促使阻遏蛋白C的产生-与int gene 的PI结合,转录产生Int蛋白-且PI位于xis基因内,C与PI结合导致xis gene失活,(2)切除,寄主SOS反应时-RecA大量产生,促使阻遏蛋白C的水解-把OL和OR从阻遏状态释放出来-从PL转录使int和xis表达,10.4 异常重组转座,转座成分概述1、转座子(元)或转座元件(tr

24、ansposon or transposable element):基因组中不必借助于同源序列就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转座(transposition):由可转座/移位因子介导的DNA重排现象,分复制转座与非复制转座两类。,2、发现和发展,1914 A.Emerson 1936 Marcus.M.Rhoabes 玉米果皮、糊粉层花斑突变,玉米籽粒糊粉层色素不稳定遗传机理,跳跃基因(jumping gene),1947 冷泉港实验室(美)Barbara McClintock,Ac-Ds系统(玉米的转座子),玉米中的控制因子 1938年Marcus Rhoades首次发现不稳定突变等位基因(u

25、nstable mutant allele),即一种回复突变率很高的等位基因。不稳定是取决于不连锁的Dt基因的存在。McClintock,19401950描述了大量的控制因子,A1:控制色素形成Dt:控制产生斑点,Marcus Rhoades分析了一种墨西哥玉米的穗,此穗来自于一种籽粒有颜色的纯种自花受粉的玉米,但它在后代中表现出一种意外的双因子杂种修饰性孟德尔分离比 原来的品系可能为A1A1dtdt,突变后产生A1a1Dtdt的植物,自交产生了上述比例。产生斑点的一种可能是在体细胞中产生了回复突变a1A1,但大量的斑点需要很高频率的回复突变。Rhoades在a1a1Dt_(花斑)特殊无性种植

26、物的花中找到相应的花药,其花粉应携带回复突变产生色素的基因型,而他用这些花粉与a1a1的植株测交,结果有的后代完全是有颜色的。表明在亲本中每个斑点实际上是回复突变的。,这样a1成为首次发现的不稳定突变等位基因(unstable mutant allele)的例子。即一种回复突变率很高的等位基因。然而这种等位基因的不稳定是取决于不连锁的Dt基因的存在。一旦回复突变发生,它们就变得稳定了;即Dt基因能离开A1基因,这时A1表型不再改变。这样a1表型是由一个缺陷型的转座因子的插入而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缺陷的转座因子自己并不能移动)。Dt的缺乏使得表型保持稳定。,叶片的花斑表型,Phoades将基因型

27、a1/a1;Dt/-的玉米发芽,检测它们是否带有在各组织中产生色素斑的基因,玉米籽粒的花斑,Ac-Ds系统,基因转座现象的再次发现与证实,在一个操纵子/元中,与操作子毗邻的结构基因发生终止突变后,它除了影响该基因本身产物的翻译外,还影响其后结构基因多肽的翻译,并且具有极性梯度的特征。,插入型极性突变的发现与机理(1967 Shapiro),Operon&Polarity Mutation,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证实转座因子的实验,(1)密度梯度离心实验:dgl m插入型极性突变体密度大 可能存在小的插入片段,dgl+/dgl m杂合双链DNA的电镜照片。出现了棒糖状结构证实存在插入序列/转座子,

28、(2)分子杂 交实验,dgal+/dgal m杂合双链DNA中的茎环结构,原核生物的转座子种类,两种类型:简单转座子(simple transposon)(插入序列 insertion sequence IS)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 Tn),共同特征:a)两端有2040bp的IR b)具有编码转座酶(transposase)的基因,插入序列,最简单,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的正常组分,命名:IS编号(鉴定类型)长度 7002000bp,1)插入序列(IS)IS是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它们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IS1,特点:a

29、)两端IR为转座酶的识别位点(突变)b)插入靶位点后会出现靶位点的正向重复(39bp),F 因子(F-factor),转 重 移 IS3 组 IS3 区 区 O IS2 P OriT OriV 复 区 制,F因子的结构(1)重组区;(2)复制区:2个复制起点(3)接合转移区,F 因子/质粒与R质粒的结构,F因子整合进入染色体,形成Hfr株,含有Is的质粒经变性后形成柄环结构,IS 可以正反方向插入到DNA(宿主、质粒或某些噬菌体)中,常对插入位点后面的基因表达功能产生极性效应。,2)复合转座子,Tn复合转座子是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其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I

30、S序列。,复合转座子的转座能力由IS 决定,a)Tn/TnA family,l 具有IR、转座酶基因、调节基因(解离酶)、抗抗生素基因,l Tn1(AmpR)Tn2(AmpR)Tn3(AmpR)Tn4(AmpR StrR)Tn5(KanR)Tn6(kanR)Tn7(StrR TmpR)Tn9(CamR)Tn10(TetR),2、复合转座子,两种类型,b)两端重复序列为IS的复合转座子,e.g.IS插入到功能基因两端,可能形成复合转座因子,transposition,两侧的IS既可以是IR,又可以是DR状态(IR多),当两个IS组件相同时,其中任一个都可行使转座功能;,不同时,主要依靠一个。,3

31、 转座噬菌体 Mu phage(巨型转座子),C repressor for A,BB 33 kd 与转座有关A 70 kd 转座酶U,S 毒性蛋白attL,attR 与寄主同源,反向重复,转座必需 Gin G区倒位酶,以E.coli 为寄主的温和型噬菌体(溶源、裂解),Mu的插入途径,a)侵入的Mu在溶源化过程中任意插入寄主DNA(两侧各5bp的靶位点序列重复),b)进入裂解生长后,复制产生后代Mu DNA几乎全部插入寄主DNA中,并可继续转座(形成寄主DNA和Mu的共合体),噬菌体成熟时,切断共合体包装。,a)不依赖供体序列与靶点间序列的同源性,b)转座不是简单的转移,涉及转座子的复制,H

32、ot spots(热点)Regional preference(在3kb区域内的随机插入),d)某些转座因子(Tn3)对同类转座因子的插入具有排他性(免疫性),e)靶序列在转座因子两侧会形成正向重复,f)转座因子的切除与转座将产生复杂的遗传学效应,3、转座重组的特点,c)转座插入的靶点并非完全随机(插入专一型),三、转座子的转作机制及模式,三种类型:复制型和非复制型,1、复制型转座模式,实质:转座子元件被复制并被移动到受体位点,最终转座过程 扩增了转座子的拷贝(供点、受点),需两种酶:转作酶(作用于原拷贝两末端)解离酶(作用于复制后的拷贝),模式:,两大步,a)共合体形成 切口连接复制,b)拆

33、分,靶位点的DR形成,2、非复制型转座模式,供体上最终产生双链断裂,供体位点如不能被修复则有致死效应,3、保守型转座模式,另一种非复制型,与整合机制相似 其转座酶与整合酶家族有关,4、TnA转座模式,复制型转座 转座酶(tnpA)、解离酶(tnpR),解离酶需要特异的内 部位点 双重功能:解离功能 tnpA及自身的阻遏物,拆分位点 res 共合体拆分位点,转座结果产生5bp 的正向重复序列,四、转座子转座频率的调控,每个转座子控制自身转座的核心-控制转座酶的水平 不到一个转座酶分子世代细胞,1、Tn10转座机制,Tn10为复合型转座子,IS10R元件提供转座酶活性-合成转座酶的序列,自发转座频

34、率-107,Tn10转座酶水平是控制转座的关键,有两种控制转座的方式,PIN控制IS10R的转录 弱启动子,a)通过反义RNA的翻译水平控制,IS10R外侧边缘两个启动子,POUT强启动子 右向转录宿主DNA,INRNA和OUTRNA 有36bp的重叠 稳定性:OUTRNAINRNA,大量OUTRNA作为 INRNA的反义RNA,b)甲基化作用控制转座酶合成及其与DNA的结合,Tn10转座酶启动子含有GATC序列(其它转座子),E.coli中Dam甲基化酶 作用使启动子相对钝化 只能利用刚刚复制完成 时出现少数转座酶,此外,IS10R的末端 IR也含有GATC,甲基化的GATC不能 结合转座酶

35、,Tn10在DNA刚刚 复制后发生转座,果蝇的转座子,“杂种败育”(hybrid dysgenesis)。P()P()杂种可育M()P()杂种可育P()M()杂种败育。,10.4.3.1P因子与杂种败育,转座酶,M,FB因子,10.4.4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1)插入突变/失活或改变基因表达的模式;(2)插入位置上出现新基因(ampR、terR等);(3)改变染色质的结构(缺失、倒位等);(4)产生不稳定的新的突变;(5)外显子改组;(6)产生新的变异,有利于进化。,转座子的利用,转基因载体等转座子标签法以转座子为探针,与目标变异个体的DNA杂交,筛选导致靶变异的邻接基因。,THANK YOU A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