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中学严小卫.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2452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00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宁中学严小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景宁中学严小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景宁中学严小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景宁中学严小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景宁中学严小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宁中学严小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宁中学严小卫.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欢迎指导,景宁中学 严小卫,解读近三年浙江高考 文综历史试题,“年年岁岁花相似”指导思想、考核目标与要求、题型题量分值、主干知识点、热点问题与价值取向等,“岁岁年年人不同”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审视、诠释、解读历史,用哪一种史学范式去指导试题的设计和命制等,深刻领悟课程改革理念切实把准历史测量倾向,“一个方向”、“两盏明灯”以新课程理念、目标为方向 以考试说明指导意见为指针,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命题指导思想,依据:标准不背、指导意见不超、说明是指向主体思想:稳字当头,稳中求变,历史学科的考核能力 再认再现历史

2、知识 材料与信息的处理 历史的阐释 文字的表达,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 识记鉴别的能力 领会诠释的能力 分析综合的能力 评价辩证的能力,“历史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的认定,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层次的理解或诠释。”何兆武,二、课程目标与考核目标,课程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信息的形式:文字、图表、数据、图片、符号等考核要求: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和答题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审题,是什么?,获取,运用,知识:主干知识(事实、人物、成果)、知识体

3、系(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特征)考核要求:1.判断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提取知识,加工知识,运用知识,对象:历史事物和人物本身,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以及对事物和人物的认识和评价 方法:叙述、概括、解释、认识、评价考核要求: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对其主要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其活动的阶段和规律,是分析和说明历史事物含义、原因等的过程。,一分为二、全面客观,问题:指历史

4、事物或人物、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等 考核要求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题型与分值分布,四、考察知识点的分布情况统计,2009 年卷,2010年卷,2011卷,考查知识范围,1、没有超出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2、以模块专题内单个知识点考查为主;3、基本上是学科主干知识。,五、答案来源构成情况统计,1、重视课本,依托课本;2、不拘泥于课本,超越课本:3、以知识为载体来考察学科能力,围绕新问题、新情境进行重新建构。,学科的知识体系反映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

5、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同时,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二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三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杨宁一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专家的声音:,既要关注知识点分布,更要关注目标层次分布;既关注“考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考”。戴加平,专家的声音:,评价必须以课标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6、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科学预设历史备考程式,努力适应历史高考要求,史学范式引领,文明史观凸显,关于考试测量命题改革,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考试测量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杨宁一,专家观点:,对中学历史教育的认识,高中历史教学目前可以进行的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对课程标准与教材涉及的历史现象重新审视,摆脱以往的一些理论思维模式,按照文明史观去理解教材,由此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给予评价和认识。聂优犁,专家观点:,对高考历史卷的评析,以文明史范式为核心,多元史

7、观并存能力主导,彰显学科特点。周百鸣,专家观点:,生产力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政治现代化(主要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如城市化),世界由分散到整体,工业文明将世界变成“地球村”,文明史体系,文明史观,纵向,横向,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必修二: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必修一: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文明,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文

8、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化,从人治到法制化,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一)、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二)、观察视角变化(三)、以生产力作为观察的重要标准(四)、文明是分类型的(五)、把中外历史结合起来研究,文明史的特点,学科指导意见必修一:内阁制:军机处;君主专制加强影响必修二: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及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必修三:王阳明心学观点;李贽等明清思想家及思想主张与影响;明清小说;京剧选修四: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评述其作用,考试说明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手工业、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

9、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文学成就京剧的产生和发展康熙帝,以考点为导向,对主干知识点深入挖掘、横向联系,以考点为导向,对主干知识点深入挖掘、横向联系,案例1: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与转型 明清时期,以考点为导向,整合主干知识点,一、明清的政治制度1、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集皇帝一身的弊端(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职权: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受司礼监的太监牵制。(4)实质:是皇帝为加强专制建立的政治机构。2、清朝的军机处(1)设立原因: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2)职能演变: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

10、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3)特点: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4)影响: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3、清朝的密折制: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明清的社会经济1、农业(1)农耕: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2)水利:明太祖在全国大兴水利。清康雍正乾三朝重视河防,海塘。还出现风力水车。2、手工业(1)纺织业:明时,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中集中数量众多的雇工。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2)陶瓷业:清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

11、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3、商业(1)会馆和商帮: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会馆 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3)商业都会: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名镇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4、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沿革: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清朝继承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往来。(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5、

12、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原因:直接原因: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结果(2)表现:清代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在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下,往往夭折,中断。(4)缓慢原因: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政策。,三、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一)思想:儒学的发展变化1、明中期王守仁的心学:(1)思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2)地位:心学集大成者2、明中后期李贽:(1)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否定孔子权威;童心说(2)影响:对正统思想进行大胆挑战。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3、明清之际三大家:(1)黄宗羲:批判君

13、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思想,批判“君臣纲”的愚忠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认为工商皆本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顾炎武: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了“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梁启超归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影响:是清初经世致用的推动者,其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和启蒙精神(3)王夫之:政治: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批判“孤秦宋”,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哲学: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评价:其

14、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二)文学小说的黄金时代1、原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手工业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需求。印刷术不断完善。2、文学:元末明初产生章回式长篇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明中叶后古典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封神演义西游记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清代小说在描摹人生世情方面更成功,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晚清产生了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3、特点:内容创作上以反封建为主题;发展趋向平民化、大众化(三)艺术京剧的产生和发展1、形成:奠定基础: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正式形成:道光年间,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

15、、秦腔等其他戏曲的优点发展而来。2、特点: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也称“皮黄”京剧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3、意义: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四、杰出人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主要措施:1、巩固统一国家(1)平定分裂叛乱势力:平定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 平定噶尔丹叛乱(2)设置机构管辖: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快满族文化发展。尊重喇嘛教,加强与蒙藏民族团结。(4)会盟:多伦会盟(5)册封:册封蒙藏活佛,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2、维护国家主权(1)军事上组织两次雅克萨之

16、战;(2)外交上鉴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二)特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紧密结合(三)影响: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剖析易错易混淆或强调规律性的知识 如:1、内阁首辅、军机大臣不等于宰相;2、闭关锁国政策建立基础:封建自然经济;3、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从资本、劳动力、市场、科技和制度五个角度全面分析;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本质上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思想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5、文学艺术的繁荣、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其根源都是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归纳明清时期的

17、阶段主要特征(一)阶段特征1、政治:明废丞相,清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中国已开始落后世界潮流3、文化: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市民文学兴起,文学、戏剧取得新成就,明清之际产生早期启蒙思想4、外交:由开放走向封闭,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而落后于世界潮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并内化历史知识,(二)农耕文明走向衰落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没落。2、经济上:封建经济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经济开始走向瓦解。3、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想和文学创作,为以后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

18、争提供了思想武器。4、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培养学生运用文明史观分析历史现象,(三)近代文明初露端倪1、经济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出现。2、思想上:早期启蒙思想产生,提出“君臣平等”、“法治”的主张。3、文学上:批判封建制度反映封建制度衰落的作品出现,古代文学向大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史观分析历史现象,提升多角度运用多元史观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现代化的启动阶段 钱乘旦,整体世界起步阶段 吴于廑、齐世荣,工业文明的兴起阶段 马克垚,名家观点,进行中外联系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全球史观辨析历史进程能力,17、1

19、8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续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 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诅咒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的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变化仅局限在传统秩序的范围里,才可以接受的。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全球通史,学法总结,

20、如何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从文明的差异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合文明的创新,思维的 启 示?,案例2、用文明史观 整合中国近代史,文明的差异,中国:,西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文明的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西学东渐主线:器物 制度 思想。,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引进、吸收、融合的视角重新审视“西学东

21、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林、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器物,制度,思想,融合,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从文明创新的角度来看待“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实践?割据 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1,2,文明必须继承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3,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思维启迪,政治文明专题解析,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历程,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进程,案例3,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三:中国古代中

22、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2、汉代:内、外朝制度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 5、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 6、明清:明废丞相、设五军都督府;清设军机处、理藩院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西周的分封制 2、秦朝的郡县制 3、元朝的行省制三、选官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1、世官制 2、察举制 3、九品中正制 4、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宋发展明清进入困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1、秦朝: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2

23、、两汉:刺史制度的设立及演变;3、北宋:通判的设立及职能;4、元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5、明朝: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地方监察;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五、古代法制建设的发展演变 1、法经 2、秦律 3、大明律,1、古代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民心工程的作用及缺失,今天与古代有着本质的不同。2、古代法制建设对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的作用。3、秦汉、隋唐、宋几次大规模制度创新各围绕解决什么社会主要矛盾展开,解决的方式、程度,留下什么遗憾,给后人什么启示。4、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古代监察制度的缺失。5、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6、适当向近现代史延伸。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在中国

24、历史上消亡的,它对中国近代和当代的政治制度有何影响。这就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近代军阀政治、国民党的政治体制等内容联系起来,增加了综合思考的强度,还可以联系西欧国家专制王权的建立等内容展开。,总结与提升,近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历程,一、农民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二、地主阶级对民主政治的尝试三、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努力四、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治的探索,二、地主阶级对民主政治的尝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在清末新政中形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矿权路权,他们虽反对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拒

25、绝后,便转而加入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一、农民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资政新篇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公众选官,三、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努力,1、建立民主政体的斗争: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2、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1)宋教仁“议会政治”的努力(2)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3)国民大革命(4)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四、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治的探索,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2)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3)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4)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5)中共七大的目标,2、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2)人民

26、代表大会制度(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1)成功的探索 1949年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三大改造 1956年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中共八大(2)探索中的失误:1956年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1966年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发展:法治社会、和谐政治,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专题一:近现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专题二:近代西方主要政治思潮专题三:近现代的国际关系,考点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初创时期(1718世纪)考点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考点三:

27、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定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考点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危机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考点五、二战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1945年至今),近现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视角挖掘,1、政治观念的变化,2、古今中外任何政府对官员的基本要求,3、中国民主进程中的突出表现,4、政府职能的体现、变化,5、中西“协商民主”的发展,6、中外宪法史的发展历程,明确方向,课标,考试说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统领全局、目标引领,框定范围、对照 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内容、落实能力要求,教学实践,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复习策略,1、知识点定位要准(历史各要素、能力要求)2、核心概念讲解要透(内涵、外延)3、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要清(角度、时段)4、教材基本结论和解题方法要熟(科学训练)5、高考动态和史学研究成果要近(教师关注),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