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传统康复治疗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2568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PPT 页数:169 大小:1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疗法(传统康复治疗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针灸疗法(传统康复治疗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针灸疗法(传统康复治疗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针灸疗法(传统康复治疗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针灸疗法(传统康复治疗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疗法(传统康复治疗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疗法(传统康复治疗学).ppt(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统康复方法学,潍医附院康复医学科 郎园园,针灸疗法运用刺法和灸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刺法古称“砭刺”,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灸法古代“灸焫”,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又包括非火源的外治疗法,针刺方法针刺方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 主要包括毫针刺法、电针法、头针疗法和其它针法(包括腕踝针、三棱针法、耳针、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穴位注射法等),耳穴压豆,梅花针叩刺

2、,穴位埋线,检查:针尖、针身、针柄、针根,体位的选择选择体位的重要性取穴准确操作方便持久留针防止针刺意外临床常用的体位 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仰卧位舒适自然,全身放松,不易疲劳,易于持久,为临床最佳体位对初次针刺,精神紧张、体虚病重者尤为适宜,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上胸部以及肩部的腧穴,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肩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定穴与揣穴腧穴的定位,称“定穴”。针灸获效的基础。定穴主要根据“骨度分寸”、“自然标志”等方法确定穴位

3、医生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称“揣穴”,消毒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具以外,其他的针具都必须严格消毒包括针具器械、医者手、患者施术部位及治疗室用具的消毒,二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末节指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三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中指末节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三指协同,以保持较长针具的端直坚挺状态,2.进针法,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浅刺与深刺均可,适用于大多数腧穴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腧穴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弹

4、法,刮法,针刺得气古代文献称“气至”,现在多称“针感”得气的指征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主要为酸、麻、胀、重,还有凉、热、触电感、抽动、蚁行感、不自主地肢体活动等医者手下的感觉:针刺得气后,针下可由未得气时的轻松虚滑慢慢转变为沉紧;或感到肌肉跳跃、抽动,针刺得气得气的意义 得气是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取穴准确及疾病预后、针治效应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得气是治疗成败的关键速迟可推知正气盛衰补泻的基础与前提,针刺得气得气的方法分为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催气法常有:搜气、循摄、弹震,另外刮等守气法常有:推弩、搬垫,针刺得气影响得气的因素:医患双方、环境气至病所行

5、气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九六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补法组成,操作顺序由浅入深地分层进入,三进一退,以针下产生热感为疗效标准透天凉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九六等单式补泻手法中的泻法组成,操作顺序由深而浅地分层退出,一进三退,以针下产生凉感为疗效标准,烧火山,透天凉,烧山火(热补)组中皮肤温度升高1以上者占877%,面温度升高最多者可达49;透天凉(凉泻)组中皮肤温度下降1以上者占878%,而皮温下降最多者可达5。血管容积波描记结果分析,用热补手法血管容积被多数表现为上升,高峰出现在针后15分钟,占总数的732%;用凉泻手法后,多数病人血管容

6、积波下降,高峰出现在针后30分钟,占总数的585%。(来源:养身主),这竟然是真的!,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 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 腧穴的特异性 针具及手法,留针与出针留针法主要有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临床应视患者体质、病情、腧穴位置等不同而分别使用静留针法:短时间、长时间动留针法:间歇行针法,出针法应根据证候虚实、患者体质、针刺深浅和腧穴特点等具体情况正确施行,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而引起出血、血肿、针刺后遗感等不良后果易出血部位缓慢出针,较长时间按压针孔。针后有遗留针感,按摩之;循经推按。检查是否有遗漏。,连续波:高频抑制;低频兴奋。疏密波:兴奋占优势。扭挫伤、神经痛、面瘫、肌无力。断续波:动

7、力作用较强。痿证、瘫痪。,头皮针 又称头针,即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头皮针是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线作为刺激部位,其刺激部位的确定是以头上分区,区上定经,经上选穴的原则制定的,针刺采用穴位透刺的方法,额中线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主治:神昏、嗜睡、失眠、健忘等神志病,及头痛、鼻塞、目赤、咽痛等头、鼻、舌、眼、咽喉病等,额旁1线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自发际上5分处即眉冲穴向下刺1寸主治:咳嗽、胸痛、心悸怔忡、胸痹心痛、感冒、气喘等肺、心等上焦疾病,额旁2线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额旁1线的外侧,直

8、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向下1寸主治:胃痛、痞满、腹胀、泄泻、胁痛等脾、胃、肝、胆等中焦病,额旁3线部位:位于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眼外角,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刺1寸主治: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膀胱等下焦疾病,顶中线部位:属督脉,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自百会穴至前顶穴主治:瘫痪、麻木、疼痛等腰腿足病证,及脱肛、阴挺、遗尿、尿频,眩晕、头痛等症,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至悬厘穴的连线。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主治: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可将该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下肢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面瘫、运

9、动性失语、流涎等症,顶颞后斜线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后1.5寸,自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主治:疼痛、麻木、瘙痒等感觉功能障碍的疾患。可将该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等症,顶旁1线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顶部,顶中线外侧1.5寸处,自通天穴至络却穴的连线主治:下肢瘫痪、麻木、疼痛等腰腿足病证。临床常与顶中线、顶颞前、后斜线上1/5配合应用,顶旁2线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顶部,顶旁1线外侧0.75寸。自正营穴至承灵穴的连线主治:上肢瘫痪、麻木、疼痛肩臂手病证。临床常与

10、顶中线、顶颞前、后斜线中2/5配合应用,颞前线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颞部,自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等,颞后线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颞部,自率谷至曲鬓穴的连线。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枕上正中线部位:属督脉,在头枕部,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至脑户穴的连线主治:眼病、腰脊痛等,枕上旁线部位:属足太阳经,在头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与之相距0.5寸的直线主治:同枕上正中线,枕下旁线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头枕部,在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垂直线,即玉枕穴至天柱穴的连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进针法针刺手法快速捻转手法抽

11、添手法留针与出针头针的留针和出针,基本上与毫针刺法是一致的头针常采用长时间动留针法出针时,要及时按压针孔,以免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头皮针疗法的主要适应证 精神疾病 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状态 疼痛和感觉异常 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1.囟门和骨缝尚未闭合的婴儿及孕妇不宜用头针治疗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不宜针刺3.头皮进针时要迅速,注意避开发囊、瘢痕。行针时要注意针下感觉,有阻力感或局部疼痛时,要及时调整针刺方向与深度,要保证针体刺入帽状腱膜下4.留针时不要碰撞针柄,以免发生弯针和疼痛。如局部有疼痛、瘙痒、沉重感,而无法忍受时,可将针向外提使异常感消失,腕踝针法三棱针法耳

12、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穴位注射法,腕踝针法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将人体体表划分为“纵横六区、上下两段”,三棱针法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刺络法或刺血法,又称放血疗法此法具有醒脑开窍,泻热消肿,祛瘀止痛等作用,针具:柄粗而圆、头部呈三角形、针尖锐利。操作方法:右手持针,拇指、食指捏持针柄,中指紧靠针尖部,露出针尖25毫米,以控制针刺的深浅度。,点刺法:先在选定的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气血聚集穴部,右手持针,对准选定已消毒的腧穴迅速刺进(03厘米),立即出针,使之

13、出血或轻轻压挤针孔周围,出血数滴,以消毒的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的,例如十宣、十二井、耳尖等。,刺络法: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之小量出血,然后应用干棉球按压止血。临床常应用于:中暑时在肘窝刺络出血;急性淋巴管炎在红丝上多针刺血。,挑刺法: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在消毒的部位(腧穴或反应点),将针倾斜刺入皮内并轻轻上挑,以挑断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以敷料护之。,(反应点:似丘疹,一般如针帽大小,多呈褐色,或粉红色、灰白色、棕褐色,但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的区别)。反应点如果不明显,可应用干毛巾或拇指掌面在皮肤上来回擦几下

14、,一般即可显示。例如:痔疾在腰骶部有反应点;麦粒肿在耳尖、大椎穴、肩部有反应点;挑刺一般37天一次,35次作为一个疗程,散刺法:按照不同的疾病有两种刺法,如顽癣、疖肿初期,消毒后在四周刺出血;扭伤、挫伤后局部淤肿,消毒后散刺出血。,适应范围 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 常应用于某些急性病证和慢性病证。例如:昏厥、发热、中暑、中风的闭证、咽喉肿痛、局部淤血、扭挫伤注意事项 1三棱针刺激强度大,治疗时须注意体位,预防晕针。2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3须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4体质虚弱、孕妇以及易于出血的病人,不宜使用。,耳针法用短毫针或艾灸及药物敷贴等方法,通

15、过对耳廓穴位的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分布耳穴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犹如一个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倒置的胎儿。头面部对耳屏与耳垂;上肢部耳舟;躯干和下肢对耳轮;腹腔耳甲艇;胸腔耳甲腔;消化道耳轮脚周围;耳鼻咽喉耳屏四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耳穴的发现来源于实践。目前耳穴的总数已达180个左右,书中介绍了91个.,耳穴的临床应用,1.选穴处方的原则:1.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胃病胃穴;肺病肺穴;阑尾炎阑尾穴;肩痛肩穴。2.按中医理论辨证选穴:耳鸣肾穴(肾开窍于耳);目疾肝穴(肝开窍于目);失眠心穴(心主神、失眠多于心神不安有关);皮肤病肺穴(肺主皮毛)。,3.按现代医学知识对症选穴:内分泌、肾上腺、皮

16、质下、交感穴均应用于相应的疾病。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目赤肿痛-耳尖穴;癫狂-神门穴;牙痛-齿穴。注意:选穴须注意精练,一般以选用23穴为宜。,2常见病症选穴处方举例:,1.感冒-肺、内鼻、下屏尖(肾上腺);2.中暑-心、枕、脑;3.咳嗽-支气管、肺、神门;4.哮喘-平喘、肺、交感、肾上腺;5.眩晕-肾、神门、内耳;6.胃痛-胃、神门、脑、交感;7.月经不调-子宫、卵巢、屏尖;8.痛经-子宫、肾、内分泌、交感;9.遗尿-肾、膀胱、缘中(脑点)、脑;10.扭伤-相应部位、神门、脑。,减肥:主穴:口、胃、脾、大小肠、三焦、上下屏 辅穴:肺、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痤疮:主穴:耳尖、内分泌、肺、脾

17、、肾上腺、面颊 配穴:心、大肠、神门失眠:主穴:神门、心、内分泌、皮质下 配穴:胃、脾、肝、肾、胰、胆,3.操作方法:,1.寻找反应点(观察法、按压法、电阻测定法)2.消毒(耳穴、针具);3.针刺选用0.5寸短柄毫针。左手固定耳廓右手进针,刺入皮肤时速度要快,进针深度以刺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易,出现局部疼痛或胀痛或有热感、酸麻感、或有感觉循经络路线放射传导。如需要可选用:皮内针、电针、压豆(临床常用)、穴位注射、刺血等4.留针:一般留针30分钟,可根据需要延长,留针期间可行针。5.出针:防出血、防感染。6.疗程:一般每日刺激一次,或间日刺激一次,812日为一疗程。

18、,4.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有皮肤损害的部位禁止针刺、压豆等。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耳针,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针刺前后要适当休息。3)也可发生晕针,预防措施同毫针疗法。4)虽然适应证较广,但有一定的局限性。,皮肤针法一种多针浅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皮部)的治疗方法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针具:是用57枚不锈钢针集成一束,或镶嵌与莲蓬状针盘上,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操作方法:1.持针式:手握在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2.叩刺法: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运用手腕之力,使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3.刺

19、激强度:弱刺激(补法):应用较轻的腕力进行叩刺,使叩刺部位皮肤呈红润,病人无题疼痛为度。适应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头面及肌肉浅薄处。强刺激(泻法):应用较重的腕力叩刺,使叩刺部位隐隐出血为度。适应于年轻体壮、实证患者和肩、背、腰、臀部等肌肉丰厚处。中等刺激(平补平泻法):介入强弱刺激之间,使叩刺部位呈现红润,但无渗血,病人稍感同疼痛为度。,治疗部位:,循经、穴位、局部叩刺三种。循经叩刺是循经络路线进行叩刺,最常应用的是督脉和膀胱经(因为督脉能调节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的背腧穴皆分布在背、腰部的膀胱经);其次是肘膝以下经络(因为原穴、络穴、郗穴、五输穴多分布在肘膝以下,可治疗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0、穴位叩刺:根据病情、在选定的穴位上叩刺。临床常应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局部叩刺:既患部叩刺,如扭伤后局部淤肿疼痛;顽癣等。,4.适应范围:头痛、失眠、胁痛、背痛、腰痛、皮肤麻木、高血压病、斑秃、顽癣等。5.注意事项:1.针尖平齐无钩,针柄与针头连接处必须牢固;2.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而下,避免斜、钩、挑,以减少疼痛;3.循经叩刺时,每隔一厘米左右叩刺一下,一般可循经叩刺816次;4.严格针具及治疗部位的皮肤消毒,以防感染;5.皮肤有溃疡或破损处不宜使用。,皮内针法 又称埋针法,麦粒型,图钉型,有图钉式,体长约0.3厘米;麦粒式,体长约一厘米。皮内针埋置时间较长,一般13天,必要时可延

21、长至57天,因此选穴以不妨碍正常活动为宜。常用于头面、胸背部及耳穴。,适用范围:顽固性疼痛、久治难愈的慢性病,例如头痛、高血压病、哮喘、胃脘痛、月经不调、神经衰弱、肩痹、三叉神经痛等。4 注意事项:1.注意消毒,夏季容易出汗,埋针时间不宜过长,以12天为宜;2.选穴时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活动的地方;3.埋针时皮下出血者,不宜埋针。,穴位注射法 又称水针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入穴位,是在针刺腧穴治应用较多刺入得气回抽注入,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

22、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感觉剧痛的现象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

23、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预防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现象针柄改

24、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变更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

25、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预防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变更体位,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

26、刺伤血管所致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造成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且影响到功能活动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灸法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上烧灼、熏熨,借灸火的温和热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体表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灸用的材料 以艾绒为主 灸法的作用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分类:,艾炷灸: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间接灸隔姜灸

27、、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艾条灸: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直接灸,间接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温灸筒,温灸盒,灯火灸天灸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等,适应证经脉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风寒表证、寒性胃痛、腹痛、呕吐、泄泻等阳气虚脱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脱证脾肾阳虚的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等气虚下陷的内脏下垂、遗尿、脱肛、阴挺、崩漏日久不愈等外科痈疮疖肿初起、疮疡久溃不敛、阴性疮疡、瘰疬等,禁忌证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睾丸、阴部、乳头不宜施灸关节活动处不能

28、瘢痕灸另外,若脉象数疾者,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均禁灸高热、抽搐或极度衰弱、形瘦骨弱者,不宜灸,施灸体位和施灸顺序施灸前,要选用卧位和坐位,使体位平正舒适,便于准确定穴,有利于艾炷安放和施灸施灸的顺序要“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少后多”在特殊情况下,亦可酌情灵活运用,不可拘泥,注意事项在施灸或温针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及衣物的烧损灸疗过程中,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灸火与皮肤间的距离,掌握灸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过,引起灸伤灸后若出现局部水疱,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疱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水疱的底部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龙胆紫药水,注意事项对于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

29、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若有继发感染,应及时对症处理施术的诊室,应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尘过浓,污染空气,伤害人体,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用燃火、抽气等方法造成罐负压,使之吸着于施术部位,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竹罐 陶瓷罐 玻璃罐 新型罐具 挤压排气罐 抽气罐,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的空气,使之产生负压,罐吸附在拔罐的部位地方法,常用为火吸法、水吸法以及抽气吸法,火吸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水吸法利用沸水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此法一般选用竹罐 抽气吸法,闪火法,投火法,起罐时要一手拿住罐体,另一手将罐口边缘的皮肤轻轻按

30、下,空气进入罐内后,火罐自然脱落。抽气罐则使空气进入后,罐即脱落。水罐起罐时应防止药液漏出,应将拔罐部位调整为侧面后再起罐。注意起罐时切、忌用力猛拔,损伤皮肤,拔罐的适应证,神经系统疾病功能障碍心肺系统功能障碍 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痛症,拔罐的禁忌证,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急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糜烂部,拔罐的禁忌证,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部及静脉曲张部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乳房部、前后阴部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精神紧张

31、、疲劳、饮酒后,以及过饥、过饱、烦渴时,拔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拔罐数量宜少,罐间距离应适中,过远影响疗效,过近易痛易落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其局部和全身反应。若患者感觉吸拔部明显疼痛或烧灼、麻木,多为吸拔力过大;若患者毫无感觉,多为吸拔力不足,均应起罐重拔拔罐期间,如患者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胸闷心慌至晕厥、脉细弱等晕罐征象,应及时起罐,并参照晕针处理,针灸处方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针灸处方的组成理论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腧穴功能的总结是针灸处方的形成基础,如何选穴配伍组方,是关系到针灸康复疗效、贯穿于针灸理论与临床治疗的核心环节。随着针灸学理论的

32、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升,针灸处方的应用已日益广泛,针灸配穴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补泻方法组合而成的,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步骤腧穴的选取是否恰当,处方的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针灸配穴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交叉交会和腧穴的分布、功能及特异性,结合疾病涉及的脏腑、病情的标本缓急进行严密组合,做到有法有方、配穴精炼、酌情加减、灵活多变,“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病在胸腹者取四肢”“病在局部者取阿是穴”,补虚泻实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补虚主要包括“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通过针刺手法

33、的补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温灸法的温补阳气、升提举陷作用等实现泻实主要包括“盛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三棱针法的点刺放血、活血化瘀作用等实现若本经自病,虚实表现不甚明显,则“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按本经循经取穴,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热性病症治疗用“清”法,“热则疾之”,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轻快,针用泻法,或不留针,或配合“透天凉”手法寒性病症治疗用“温”法,“寒则留之”,深刺而久留针,或配合“烧山火”手法,或加用艾灸温针等,治病求本就是抓住疾病的本质,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根据疾病的标本缓急等情况,分别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34、等方法,三因制宜就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所处的时辰季节、地理环境和个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穴位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针灸处方要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证、腧穴的特性加以选穴,在病变局部或距离较近的范围选穴,因腧穴有局部治疗作用,可以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病症和邻近部位的病症鼻病取迎香口喎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在指选取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经络上、距离病位较远部位的腧穴,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例如:胃脘痛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络穴公孙,必要时还可取与胃有关的心包经腧穴内关等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

35、在腰者取之腘。”这些都是远部选穴的具体运用,也称对证选穴、辨证选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特殊症状而辨证选取穴位。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昏迷等等,可以随证取穴。如失眠多梦可选神门、大陵;虚脱可选关元、气海;昏迷可选素髎、水沟等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的病证有着特殊的治疗效果,如气病的胸闷、气促取膻中,血病的血虚、慢性出血取膈俞,筋病取阳陵泉,亦属于随证取穴的范畴,操作是针灸处方的第二组成要素,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而确立的治疗手段具体包括刺法、灸法操作的选择,刺法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等作用量学要素包括进针方向、进针

36、深度、具体手法操作的强度及留针时间的长短等,具体涉及到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角度和幅度、得气持续的时间、刺激强度的变化率等决定刺激量大小的因素要根据不同的病症需要和患者自身的敏感性不同加以合理选择应用,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消瘀散结、扶阳固脱、防病保健的作用灸法适用于寒证和阳虚证,实热和虚热证一般不用灸法其量学要素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施灸部位等与灸法刺激量和效应密切相关的因素,治疗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病种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灸法量学方案,在临床应用中,针灸处方必须注意,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刺灸学中的各种疗法,充分发挥各种疗法的作用特点如选取大椎穴治疗高热患者,

37、若用刺络拔罐法退热作用较好,而毫针刺的效果较差因此,每个穴位是用灸疗法、毫针疗法、火针疗法,还是皮肤针疗法、拔罐疗法等,均应在处方中加以说明,疗法确立后,还要对疗法的操作进行说明。如毫针疗法是用补法还是泻法;艾灸是用温和灸还是疤痕灸等等;特别是对于处方中的部分穴位,当针刺操作的深度、方向等异于常法时,要特别注明。针刺治疗疾病是每日1次或每日2次,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针灸治疗疾病没有特殊严格的时间要求治疗时机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方面,针灸治疗部分疾病在时间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痛经在月经来潮前几天开始针灸,直到月经干净为止,应在处方中加以注明对于所有规律性发作的疾病,都应该在其发作前进行治疗,这样才有助于大大提高疗效,就酱。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