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节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6109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9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章节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二章节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二章节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二章节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二章节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章节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章节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讲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2.1 社会保障的萌芽,一、中外早期社会保障思想及实践的发展 中国早期的、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追溯到2000年多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漫长的封建社会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致使与商品生产和交换相联系的商业保险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3,国外对社会保障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古代的巴比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也做过与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类似的设想。西方早期社会保障思想与当时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密切相关。从实践的角度看,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一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表现为:从私人义务,到成员间的互助互济,再到民间和宗教的慈善事业。

2、,4,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济贫法,对救济贫困采取社会行动,制定有关社会立法的行为,发生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和工业化初期产生大量社会问题之后。其典型代表,当属英国的“济贫法”。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即旧“济贫法”。其基点是对无业游民实行政府救济和强迫劳动。,5,1834年,英国颁布修正案(简称新济贫法),进一步承认社会救济是公民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政府负有实施救济、保障公民生存的责任;社会救济不是消极行为,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应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类事业。,6,如何评价新旧济贫法:,均实行强迫劳动与贫困救济相结合的原则,本质上仍属于慈善救济,是宗教团体慈善救济的扩大

3、化。新“济贫法”中的规定非常苛刻。依靠救济的人必须接受三个条件:丧失个人声誉,接受救济被社会看作是一个污点;丧失个人自由,必须禁闭在贫民习艺所里劳动;丧失政治自由,失去公民权特别是选举权等。,7,坚持的是一项“不够格”(Less eligibility)的原则,即一定要使依靠救济的贫民的状况比最低一级的靠工资为生的人的境况要差。理论基础: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对有关贫困的社会经济政策起到了重大影响。他认为贫困是私人的问题而不是社会的问题。贫困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对抗社会的失败,贫困的主要责任在贫困者自身。,8,1911年,英国政府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和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标志着实行了4

4、00余年的英国“济贫法”的躯体,即它的济贫形式的寿终正寝。,9,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历史和理论背景,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基本条件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充分条件:劳资矛盾尖锐化和工人运动兴起,10,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和理论背景,西方的“福利国家论”:直接促进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最早宣传“福利国家论”的是19世纪70年代统治德国经济学界的新历史学派。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在德国产生,除理论上的准备外,还有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原因。,11,社会保险制度起源于德国,1883年5月31日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疾病社会保险法。德国于1883、1884、1889

5、年分别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三个社会保险计划的意义:标志工人、雇主和国家共同参与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式产生。,12,2.3 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发展,一、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形成及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震荡,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罗斯福新政”:主要措施是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国家(除英国等少数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主要是解决工伤事故补偿、老年人年金、疾病保险等较为急迫的问题。在两次大战之间,欧洲国家社会

6、保障立法的中心目标是解决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问题。,14,二、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阶段的特征,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建立的,有很强的应急性质和“被迫上马、零敲碎打”的色彩。其特征有:立法和计划都带有试验性质,不断出现调整和变化,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各种探索。各项保障措施大多是分散且不成体系:保障对象城市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保障内容涉及某些特殊危险或不测事由,以补偿贫穷者蒙受的直接经济利益损失为主要目标。,15,“济贫法”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逐渐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立法所代替。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逐渐从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集中于中央政府。,16,在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得以建

7、立的20世纪30年代前后,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这个时期,对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起过重大影响作用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阿赛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和约梅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三、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与福利经济学和国家干预理论,17,阿赛庇古的福利经济学:,阿赛庇古被西方学者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他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18,庇古的理论以“基数效用论”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

8、所谓基数论是用1,2,3,4,的基数来进行衡量、比较和表示消费满足,而计算的基础则是边际效用价值论。庇古论证了经济福利增大的可能性,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一是社会的福利将随国民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大,二是社会福利由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而增大。,19,庇古假定在收入分配中有一个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同一英磅的收入对穷人和富人的效用是不相同的,穷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大于富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20,主张: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9、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实行普遍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21,凯恩斯本人并不属于社会改良派,但其主张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理论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生产过剩、失业严重,传统自由放任主义资本主义理论对此束手无策)。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理论基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凯恩斯经济理论逐步成为主流理论,国家干预学说促使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约梅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22,主张:提出的有关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充分就业、最低工资立法、累进税制)。清除贫民窟

10、、改革教育、限制工作时数、兴建公共工程设施等措施。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人积极宣传的“福利国家”的理论依据。,23,福利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英美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卡尔多、希克斯等在批判和吸收庇古旧的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即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一)序数效用论 认为物品的效用不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进行比较。,24,(二)帕累托最优原理,帕累托最优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概念发展、演化而来的。,25,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又称帕累托效率(Pareto Ef

11、ficiency):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的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26,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通俗地讲“帕累托改进”是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福利。,2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非帕累托效应”,1、中国“?式”改革的选择激进式(big bang):核心是大力推进私有化和

12、市场价格自由化,削弱公共部门的力量,实行较广泛的资产私有。渐进式(gradualism):在不触动旧体制的情况下,先发展“新体制”,在一个长时期内分散和均摊转型成本。,28,2、中国改革的“非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改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机会,新的可能,它不仅能够使人们获得更大的利益收益,而且所有的人在此过程中没有利益损失,或者说,所有的人在改革中其收益大于或等于零。这类改革容易赢得较为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实施往往比较顺利。,29,“非帕累托改进”:改革虽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机会,并可能使人们获得更大的利益收益,但必须以现存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为前提,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在制度变革中

13、利益的增进是以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损为代价。,30,(三)补偿原理,补偿原理: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成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员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会福利就会增加。,31,卡尔多补偿原则,卡尔多1939年发表的经济学的福利命题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一文就提出了“虚拟的补偿原则”作为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准。简言之,卡尔多的福利标准是看变动以后的结果是否得大于失。从总体上看,很可能使一些人受损,另一些人受益,但只要总体上来看益大于损,这就表明社会福利增加了。,32,希克斯补偿原则,希克斯认为判断社会福利的标准应该从长期来观察,只要政府的一项经济政策从长期

14、来看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尽管在短时间内某些人受损,但经过较长时间以后,所有人的境况都会由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获得补偿。也叫做“长期自然的补偿原则”。,33,2.4 福利国家的兴起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化发展,一、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兴起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有关服务:继承了新历史学派理论中有关福利国家的思想,从英国现实出发,指出了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是影响英国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 活改善的五大障碍。为此,政 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的 再分配。,34,该报告主张通过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儿

15、童补助 养老金 残疾津贴 失业救济 丧葬补助 丧失生活来源的救济 妇女福利,报告中提出了四个原则: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保障基本生活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35,该报告建议的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三种保障方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社会保险用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社会救济用以满足特殊情况的需要;自愿保险则用以满足收入较多的居民较高层次的需要。1948年7月英国首相艾德礼率先宣布英国已建成了“福利国家”。贝弗里奇也以此获得了“福利国家之父”的称号。,36,二、社会保障制度扩展及其多样化发展阶段,(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展的四重含义: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

16、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37,(二)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阶段的特征,单项社会保障计划:保障水平和保障程度提高 总体:制度框架发生重大变化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实施对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由主要面向特定阶层、行业劳动者、工薪收入者向惠及全体公民的国民保障转变。,38,社会保障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之上。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的单项保障向全面体系化方向发展。社会保障工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社会保障工作既是一种社会事业,又是一种

17、经济产业活动。,39,2.5 社会保障制度调整与改革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长期以来被标榜为福利国家的成功典型的英国和瑞典,遇到了愈来愈多的困难,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英国感到越来越难以承担日益增加的财政负担。税收成了不满情绪的主要根源。通货膨胀更给人们的不满情绪火上加油。一度成为福利国家桂冠上的明珠而且至今仍被多数英国公众视为工党政府的伟绩之一的国民保健事业,陷入了越来越严重的困境,受到罢工、费用上涨和病人等候时间延长等问题的困扰。”米尔顿弗里德曼,40,一、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及其福利困境,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推行的“从摇篮到坟墓”并且覆盖全社会的福利国家制度,以70年代中期

18、为界,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时候,福利国家的弊端就开始暴露出来了:,41,高福利造成财政困难,其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高福利依赖高税收,沉重的税收负担抑制人们投资和劳动愿意;高福利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高福利、高消费挤占了生产资金,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减慢,破坏经济的物质基础;社会福利计划的扩大,需要组织一支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队伍。,42,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根本的原因是机制缺乏活力,造成运转不灵,但是保障和福利所具有的刚性特征,使其又不能完全取消社会保障制度。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危机将日益加深

19、。,43,二、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对市场型社会保障制度展开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革,其共同目标是:政府摆脱因社会保障开支膨胀而造成赤字困境;想实现福利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避免超前开支,少给后代留下更多的债务;适应人口老龄化形势,推迟职工退休年龄以防止社会总人口中劳动者比例减少而享受者比例提高的现象加剧;在投保费用的分摊上,在三位一体(政府、企业和个人)模式内更多强调个人的贡献。,44,其具体措施有:削减公共福利开支。推迟退休年龄。纠正社会福利全民普遍性享受的做法,更多地集中在最需要救助的人身上。提高保险税,延长缴纳社会保险费期限 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

20、、“市场化”,加强私人部门的社会保险力量。,45,2.6 当今世界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福利型保险型强制储蓄型国家型,46,一、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代表国家:英国、瑞典,多见于北欧、西欧国家。基本特征:全民保障;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和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支付;资金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实行广泛而优厚的公共津贴制度,津贴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之间缺乏联系;财政负担沉重。,47,二、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代表国家: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基本特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贯彻“选择性”原则(即选择部分人实行),强

21、调待遇与收入及缴费相联系,并有利于低收入者,支付有一定期限;费用由个人、单位和政府三方负担,个人和企业缴费为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原则;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缴费相联系;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既要保证每一个公民都能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待遇,又不能影响市场竞争活力。,48,三、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代表国家:新加坡、智利 依据基金管理运营方式的不同,可将强制储蓄模式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政府集中管理和运营基金(新加坡);由私营基金管理公司竞争运营基金(智利)。,49,1955年,新加坡建立以个人账户为核心的中央公积金制度。1980年,智利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个人储

22、蓄积累为基础,由政府授权的私营金融公司管理和运营养老保险基金。2000年12月,香港开始实施强制性公积金计划。其基本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强制劳资双方缴费(智利模式中由雇员单方缴费,雇主不缴费但相应提高职工工资),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的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雇员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完全取决于其个人账户积累额。,50,四、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实行国家社会保障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福利的高度保障,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后来,中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建立起了国家保障型的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和其他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为了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都对本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也随之开始。,51,小结:上述四种类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从其所体现的责任归属来看:福利型和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强调政府的责任;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突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责任;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则更强调个人责任。,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