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07278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1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本章主要内容,一、社会保障的萌芽与雏形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一、社会保障的萌芽与雏形,1、原始社会的氏族保障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消费品不足,为了保证部落的存续,形成了氏族部落保障的原则,主要表现在氏族成员在消费品分配和消费的次序安排上。第一,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子第二,成年男子的妻子第三,没有劳动能力的孩子和老人,2、奴隶社会的主从保障奴隶的保障等同于工具的保养和牲口的喂养3、封建社会的家庭保障家庭具有抚育和赡养功能上述三种保障形式,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在前工业社会时期,也存在有少量的,由统

2、治阶级和社会群体实施的保障活动,可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慈善事业。思考题:为什么说上述三种保障形式都不是社会保障?,4、慈善事业时代起止时间:从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为止。主要有三种形式:宗教、官方、民间。宗教慈善事业各种宗教不仅是当时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来源,而且直接指导着各宗教团体的慈善活动,其中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最为深远。一方面,各宗教多将行善列为基本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一些西方国家的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迄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官办慈善事业由官方组织的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

3、是以国家的介入、传统道德、政治需求为基础产生并得到发展的。在中国,官办慈善事业源远流长,最有特色的是仓储后备和以工代赈两种救灾济贫方式。特征:没有法制约束;非制度化非经常性的;被看作是一种恩赐行为;救济活动十分有限。民办慈善事业民间人士自发举办的各种慈善活动。,二、现代社会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基础经济条件工业化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为什么?)机器大生产使劳动者遭受的风险事故增多。出现“机器排挤人”的现象,劳动力相对过剩,结构性失业增加。工业化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使家庭功能发生转换,家庭保障功能减弱,产生了保障社会化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社会保障市场机

4、制竞争优胜劣汰贫富分化不公、动荡。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也要求实行社会保障。,社会条件无产阶级长期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斗争。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都是群体利益博弈的结果。,2、萌发阶段:英国的两部济贫法1601年旧济贫法强调使穷人“懂得”劳动1834年新济贫法“劣等处置”和“济贫院检验”原则意义:尽管条件苛刻,但毕竟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早期的社会保障活动固定了下来,从而埋下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种子。,3、形成阶段:德国俾斯麦政府1883年社会保险制度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包括:1883年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伤保险法,1889年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社会保险制度首先在德国建

5、立的原因:一战前夕,德国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责任,这种理论影响极大,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运动高涨,劳资矛盾日益突出。俾斯麦政府把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视为“消除革命的投资”。,以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理由在于:属于制度化的保障机制。(从制度化的角度比较该制度与英国济贫法?)三方筹资建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共担机制。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作为受益条件。,国际劳工组织这样评价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在社会政治历史上,没有什么事情比社会保险更能急剧的改变普通人的生活了,这种社会保险制度使人们在因公害事故、健康不

6、良、失业、家庭生计承担者死亡,或因任何其他不幸使收入受到损失的情况下,不至于沦为赤贫。”,4、发展阶段: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为了稳定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代表,陆续放弃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实施干预经济的政策。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为刺激经济增长,设计并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主要内容:实行以工代赈的现代社会救助;实行失业保险制度;实行带强制性的多层次老年保险项目和老年援助项目;提供母亲补助和公共卫生服务;缴费性的社会保险与非缴费性的社会援助相结合。社会保障法初步奠定了美国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和基础。思考题:与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相比,美国社会

7、保障法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5、全面发展完善阶段: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全称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的报告,是二战后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的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受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委托制定的。他主张用一种崭新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英国变成一个“福利国家”,为所有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了普遍福利思想,认为:国家对于每个公民有生到死的一切生活与危险,诸如疾病、灾害、老年、生育、死亡及鳏寡孤独残疾等,都给予安全保障。以此为依据,英国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与1948年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其后西欧、北欧、北美、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宣布实施“普遍福利”,社会保障进入充分

8、发展时期。,思考题:为什么说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代表着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了全面完善阶段?你怎样评价“普遍福利”思想?,6、调整时期:英国的撒切尔革命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上台,开始了对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史称“撒切尔革命”。改革理念:把重心从国家责任转向个人责任,激励财富创造而不再把分配和平等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继英国之后,法国、荷兰、意大利、芬兰等过也相继进行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主要措施包括削减福利开支;推迟退休年龄;提高保险费(税);延长社会保险缴费期限;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等。,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改革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黄金时

9、期,但进入7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涨”危机,社会保障制度也因此陷入困境。如在西欧国家发生“福利国家危机”,美国陷入“福利困境”。福利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社会保障支出日益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过重,财政预算严重失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开支已经占到政府财政总支出的1/31/2,国民生产总值的1/41/3,国家不堪重负。减少了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储备,损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成本,使企业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企业为职工支付的保险金占工资总额的比例接近50%。降低了人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滋养“懒汉”。瑞典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高达70%-80%。(案例1)刺激通货膨胀,

10、促使物价上涨。设置了大量公职,人浮于事,浪费资源。如意大利罗马市政府救济机构就把其预算的60%花在行政管理方面。,案例1:德国向“懒人”开展,懒惰,这两个字似乎不该和德国人联在一起,因为谁都知道,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然而无情的现实是,德国现在也出现了一批“懒人”,而且为数不少。几年前,记者曾在德国住过一次医院。同室病友中有两位失业多年的德国工人。从闲聊中得知,他们患的都是因营养过剩引起的“富贵病”,并不严重。但这两位靠吃社会救济的人,照样可以每年踏踏实实地来医院住上一、二次。在医院,他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打针和服药以外,就是喝咖啡,看马路小报,或者谈论涉及他们个人的福利问题,真是优

11、哉游哉。我曾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找份工作,其中一人说:“那样太不合算”。,干工作挣工资,怎么就不如在家吃救济合算呢?原来,战后的联邦德国为了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曾大力发展福利事业。失业者不仅得到了生活的基本保障,而且还能享受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的优厚待遇。比如:你只要连续工作2年,一旦失业就可以连续若干年从国家领取每月1800马克的固定收入,同时还能享受医疗和养老保险,就连住房和子女补贴也比在职人员要多。如:一个有两个孩子的低收入家庭,每月的毛收入连同住房和子女补贴,总共为3245马克,而同样一个四口之家如果靠失业救济生活,每月可以得到2940马克,只比前者少300马克。那么,有谁还愿意为区区这点

12、钱而每月苦干150个小时呢?看来,问题就出在这里,一个原本为了实现公正的体制却造成了一种新的不合理。正如一位专家说:“其实并不是德国人懒惰,而是我们的体制懒惰,是制度把人养懒了。”,至于德国到底有多少条“懒汉”,人们难以准确统计。去年,德国劳动部门记录有91000人公开拒绝劳动,但专家们认为,实际的“懒人”肯定还要比这个数字高出许多倍,否则,平常大白天,哪来那么多闲人泡在啤酒馆、游戏厅,或者在大街上游荡呢?游手好闲、专靠社会救济过活的人,实际上是一种剥削他人劳动的“寄生虫”,因此他们的所为已日益引起德国社会的极大义愤。人们纷纷呼吁:必须对这些懒汉进行惩治,“不劳动者不得食!”,目前,德国政府正

13、在认真考虑对社会福利和劳动市场制度进行改革。尽管阻力重重,但仍然决心向这些积弊已久、却长年无人敢碰的禁区进军。其方略是:一方面,创造一批低收入的劳动岗位,以帮助长期失业者(这些人大都学历低、能力较差)重返劳动市场;另一方面,对不肯劳动、钻社会福利空子的“懒人”,则坚决减少或取消对他们的社会救济。据说18世纪初,欧洲人曾用一种奇特的方法惩治懒惰:谁要拒绝劳动,就把他关进地牢,然后往囚室里灌水,只需几个时辰,就能把懒汉淹死。这时,懒汉求生只有一个办法,牢房里放着一台小水泵,他必须拼命地蹬踏水泵踏板,通过“劳动”才能死里逃生。400年过去了,当年的“水泵治懒法”如今已变成了法律,德国联邦社会救助法第

14、25款规定:凡不肯劳动的人,就没有权利得到生活补助。,案例2: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危机,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从80年代起日益陷于困境,表面看来,最直接同时也是为大多数人所提及的原因,是短期内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二战结束后,美国出现了一场生育高峰,但此后不久,婴儿的数量却又急剧减少,这便造成了今天的老人与年轻人比例不平衡的问题。这一代人最早的将于2008年进入退休状态,自此老年人比例将逐渐上升,到2030年美国总人口将增长约18%,而退休人口却将增加100%。目前美国增加最多的就是年龄在85岁以上的人群。,正如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所指出,当社会保障制度最初开始实行时,对每一位退休人员就有4

15、2名工作者向保障体系中投资;现在,与每一位退休人员相对应的只有3名工作者的投资,且很快会继续减少到2名。加上美国妇女初婚年龄也由50年代的20.3岁上升到了2000年的25.1岁,这同时也意味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从而将会影响到年轻一代养活老一代人的能力。此外,对社会保障的依赖也带来了家庭观念、道德观念淡化的问题,加上老年人的相对比例过大,年轻的子女往往不愿也缺乏足够的能力照顾他们的长辈。,关于美国福利制度危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美国传统价值观遭到忽视。美国一贯强调个人奋斗、适者生存。虽然30年代及之后因为认识到保障集体安全的重要性而确立了福利制度,但随着此项制度的发展和扩大,一方面的确有一些人变

16、得懒惰,形成了依赖社会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使美国国内出现了反对这种福利制度的强烈呼声。尤其是新保守主义者指责它违背了美国传统价值观,进一步助长了个人懒惰、依赖他人的消极道德观。许多人认为,单亲家庭的增加、要求获得救助者人数的不断上升,主要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2、主要改革措施提高退休年龄如瑞典规定,如果推迟退休,可按增加工作年限的比例增加退休金。增收节支提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上限;提高保险费率;征收社会保障所得税;修正社会保障金调整办法等改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收益规则,引入“工作福利”制度。“工作福利”是指凡接受政府福利补助者,必须接受政府或立法规定的与工作有关的特定义务。如澳大利亚规定,失业救助金领

17、取人必须努力寻找就业机会,并接受政府安排的培训计划。,政府责任向私营部门转移,实行“资本化”和“私人化”。“资本化”即鼓励私营部门以职业年金、私人养老计划等形式参与福利资源分配。“私人化”即政府尽量缩小干预社会保障的范围,交给非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负责。改革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调控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结构,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管理。增强基金保值增值能力。,案例3:英国急于摆脱“福利国家”危机,二战后,英国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险保障法案,早在1948年就宣布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然而,在70年代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后,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福利国家”持续处于“危机”之中。自1979年撒切尔夫人

18、上台执政以来,英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改革。20多年来,英国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社会保障支出的扩张快于经济的增长。据统计,在1960年到1975年间,英国的GNP增长率为2.6%,而社会保障支出的年增长为5.6%。这里,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要比GNP快1倍多。造成社会保障支出扩张的主要因素有:(1)人口老年化。经济的发展和福利制度的建立使人民生活改善,人均寿命延长。男人的平均寿命由30年代的58.4岁延长到80年代的69.8岁,妇女由62.4岁延长到76.2岁。人口老年化不仅使退休金和养老金支付上升,而且还使得提供社会保险费收入的能力降低。(2)医疗

19、保健支付剧增。(3)庞大的失业队伍存在。,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中国名称叫“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年内一国国境之内所有最终产品的产值和所有劳务产值。这里指的是一国国境内的产值,不管是国内企业的产值还是国外企业的产值,都算在内,外资的产值也算在内。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中国名称叫“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年内一国国民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产值和所有劳务产值。这里指的是一国国民的产值,这个国家在外国的产值也算在内。GDP和GNP,无论是外国名还是中国名,都只差一字,所以很容易让一般人混淆。在这里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家子,妻子在

20、家里种苹果,一年的产值是5000圆,丈夫在外地卖馄钝,一年的产值是10000圆。他们还有一间房屋出租给一个公司搞软件开发,一年的产值是10万圆。那么,这个家庭的“家民生产总值”(GNP)就是丈夫和妻子的生产总值,就应该是15000圆;这个家庭的“家内生产总值”(GDP)就是这个妻子和那个公司的生产总值,就是105000圆。,假如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和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相等,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等于它的GNP。如果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远远大于它的GNP。如果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远远小于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那么这个国家

21、的GDP就远远小于它的GNP。GDP和GNP,究竟哪个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呢?当然是GNP。GNP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总产值,当然比GDP反映地要真实一些。外资在该国的产值再大,也不是该国的。还拿上例来说,真正能反映那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数据,是15000,而不是105000,那个软件开发公司的产值再高,也和这个家庭无关。所以说,在GDP和GNP这两个核算方法中,要选择一个能比较真实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方法,应该选GNP。,第二,政府承担不了沉重的财务负担。英国的社会保障支付占政府支出总额的比重,在1953年为 38.6%,到1982年为53.5%。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负面效应日趋突出。虽

22、然社会保障制度对保证大多数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长期稳定社会局势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较高的福利容易造成一种社会观念:即“不干或少干可照样生活”,容易使部分社会成员养成坐享国家恩赐的心理,这突出表现为“贫困陷阱”和“失业陷阱”的问题上。所谓“贫困陷阱”,即当个人所得增加时,可获得的与个人收入水平有关的津贴下降,而却对所增加的收入课征税收,以致造成名义收入虽增加,而实际收入却下降。所谓“失业陷阱”,是指某些失业者存在一个很高的替代率,即失业时的实际收入对就业时实际收入的比率,从而失业者摆脱不了贫困,而缺乏寻找工作的动力。,在1997年5月的英国大选中,以布莱尔为首相的工党政府上台。在社会保障问题上,

23、工党认为过高的社会福利是阻碍英国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实行了下述的初步改革:其一,不增加所得税,促进社会福利。工党遵从大选时的诺言,在1997年7月的新预算中,以不提高所得税的基本税率和最高税率为前提,提出为期5年的削减公共支出赤字、促进社会福利的计划。其二,促使“不工作阶层”回到社会中去。英国有5800万人口,其中100万成年人从未工作过。工党政府竭力要使这个“不工作阶层”参加工作。假如私人企业雇佣新职工,雇主每周可从政府机构领取若干补贴。其三,采取积极措施,鼓励25万年轻失业者就业,并取消失业津贴。其四,加强财政纪律,清除欺诈行为。英国有5800万人口,却拥有7900万个社会保障号码。其中

24、,有些是合法的,比如寡妇可依靠死去丈夫的养老金生活而继续使用其号码,但却有很多号码为诈骗者所利用。为此,政府拟严加审核,重新登记领取养老金与失业津贴者。,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1、发展历史1949-1968:国家-单位保障制,重心在国家1969-1985:国家-单位保障制,重心在单位1986-今,国家-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的改革时期2、基本框架我国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基本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国家保障主要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保障、城镇居民价格补贴、军人保障、民政福利、农村救灾救济等。城镇单位保障主要包括职工集体福利和劳动保险。农村集体保障包括合作医疗、五保户供养及其他福利保障。,2、国家单

25、位保障体制的特征国家负责:国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维护着各个单位组织长生不死,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来直接担保。单位包办:在城镇,几乎所有生活保障事务均是通过所在单位来获得保障的。在农村,是通过集体分配来实现的。板块分割: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与农村集体保障三大板块相互分割,各负其责。全面保障:保障范围广泛。封闭运行:各个单位只对本单位成员负责,一些福利设施即使闲置也不对外开放。缺乏效率:福利均等化与成员个人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导致制度效率低下,影响劳动者积极性。,案例4: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保障 计划经济年代,职工能享受的补贴(以货币形式兑现的福利),大致有如下几项:探亲路费、卫生费、洗(澡)理(

26、发)费、烧煤补贴、水电费补贴、交通费、生活困难补贴、书报费、独生子女费(计划生育政策后)等。80年代因价格上涨,还加上了副食补贴和物价补贴。其他福利主要为:住房,单位按级别向职工无偿分配住房,只收取象征性房租,此外单位还要承担日常维修的责任,对于没有分到住房的职工,则发放房租补贴;养老(1978年时,满20年工龄退休时可拿工资的75%);医疗(全部公费);女工生育(带薪产假90天,流产15天假期)。所有这些福利,名义上是国家提供,实际上,由职工所属的单位来筹资支付。如果是机关或事业单位,从国家财政拨款中解决;如果是企业单位,则根据产值获取相应的福利待遇,由营业外支出(实际是利润)来支付。而事实

27、上,即使亏损企业也能通过政府调节获得一定的福利。,1971年,初中毕业的陈爱萍被分配进了北京的一家汽车修理厂。这是家全民所有制的工厂,第一年,每月工资16元。三年学徒期满,定级为二级工,月工资39.78元,再以后,就很难涨了。陈爱萍记得,车间里大部分的工人,工资都在4050元之间,只有少数几个人能拿到五级工以上的工资大约七八十元。但是,在每月的工资条上,有许多项的补贴,每项都不多,两元到五元不等。作为女工,她还可享受卫生纸的补助,但车间的女工委员们会很细心地把怀孕期间的女工的这项补助扣除。工厂里有幼儿园,六岁以下的小孩可以低价入托。厂医务室可以免费看小病小伤。如果大一些的病,可以上指定的甲等医

28、院去看,只要从医务室开一张三联单,在医院不用交现金,全部记账。如果生病时间太久达半年以上,工资停发,转为“劳保”,一般是发工资的60%。,在计划经济年代,工人身份与干部身份之间,泾渭分明,以工人身份调入另一个机关或事业单位做干部,是不可能的事。想成为干部身份,一般有三条途径:大学毕业分配;部队军官转业;极少数的从工人中提拔。陈爱萍在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自然而然成了国家干部。这时,她才发现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好处:补贴标准更高,享受的福利面更广。机关大院里,不光有食堂、幼儿园,还有澡堂、图书室等等。夏天时,有防暑降温的茶叶饮料发放,冬天时,如果没有分配住房,可以领到数百元的取暖费,上下班有

29、班车接送。陈爱萍记得,每月分发一次鲜鸡蛋,办公室里最快乐的时刻,在鸡蛋还需定量供应的年代,这是外人享受不到的福利。在工厂,名义上厂里应该管职工的住房,但能不能分上住房,要看厂领导的魄力和本事,厂里的效益以及你本人的运气。陈爱萍在厂里干了七年,住房遥遥无期,她留在厂里的同事,等到了1994年才以20多年工龄的资格,分到一套两居室,当时厂里还有2/3的人没有分到住房。而在机关,通常干到七八年,就能分到一套或是一间房。一家工厂能占有的社会资源,与一个国家机关是没法比的。,思考题:试对我国国家单位保障体制进行评论。,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986年以来)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

3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不仅首次提出社会保障的概念,而且单独设章阐述了社会保障的改革与社会化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化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负责、单位包办保障制的对立物,被正式栽人国家发展计划。同年7月12日由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不仅明确规定国营企业用劳动合同制取代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规定合同制工人的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并由企业与个人分担缴纳保险费的义务,而且初步构成了失业保险制度的框架,从而具有了显著的制度创新象征。1986年发生的上述标志性事件,显示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自此进入了制度重构时期。,通过对中国社会保障储度改革的考察,发现它

31、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3),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在延续,但新型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开始生长。国家在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保障社会化原则并通过中央政府的推动取得了进展,国家责任得到了适度控制和调整,改变单位包办社会保障事务的做法成了改革的重要内容,个人亦开始承担有象征意义的缴负责任等,这些变化预示着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这一阶段社会保障改革单纯强调为国企改革配套,也使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走向片面化,造成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只为某项改革配套,也不可能只为国有企业及其职工服

32、务。,第二阶段(1993-1997),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长。这一阶段以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在其中对社会保障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与原则规范为主要标志。社会保障社会化自此成为改革中追求的主要目标,但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亦未明确宣布废除。这一阶段的背景是,国家已经确立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被确认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维系机制,社会保障亦被称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五大支柱之一。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于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确认了“社会保障

33、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陷”及“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等内容。,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同年4月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此外,劳动部、民政部等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险、最低工资保障、福利彩票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性法规。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改革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加快而加快,它体现了为市场经济改革服务、以养老保险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的特色。,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进入这一阶

34、段的主要标志有三:一是1998年3月我国政府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二是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和去单位化,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成为建设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三是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1998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实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有关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

35、例等一系列法规或法规性文件,并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了宪法,更明确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正在成为国家发展必要的基本制度安排。在这一阶段,国家仍然继续主导着的社会保障改革并承担着直接的、重要的责任,但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慈善公益团体等等)及社会成员个人均共同分担着社会保障责任,社会保障不再单纯地为经济改革服务而是为整个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服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的渐进改革的方式。这种改革方式几乎有别于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因为其他国家或地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几乎都是立法先行,

36、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法案获得通过,即意味着新的社会保障政策得到确立和旧的政策被完全取代。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从1986年以来走过的历程却并非如此,它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行,几乎所有的社会保障新方案均通过长时期的试点。这种渐进改革方式符合中国整个改革事业的要求,因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也是渐进式的而非休克式的,但不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国际惯例。,4、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中的成就与失误纵观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历程,便可以发现既有巨大的成就,亦存在着不少失误。一方面,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通过近20年来的变革,在维系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保证整个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促使曾经

37、惠及亿万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整体转型,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只能局限于某一项目或某一环节,甚至还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这既揭示了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艰难性,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就。具体而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民的社会保障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纯依赖政府与单位转化到责任分担;从得到恩惠转为享受应有权利。二是制度转型任务基本完成。即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缺乏效率的板块结构式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转化成政府主导、责任共担、合理保障、开放运行的社会化保障制度。三是新型社会保障制

38、度基本框架得到确立,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往内的主要社会保障项目均在制度创新中获得发展,在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下受保障的人口在持续扩大。上述成就表明,对社会保障改革成就绪予高度评价显然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另一方面,如果从社会保障制度转型仍未最终全面完成、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障改革实践中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以及这一制度在建设中所遇到的许多难题等方面来考虑,就会发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非只有成功与经验,它还同时存在着失误和需要吸取的教训。尽暂这些失误与教训大多因受以往经济改革的渐进性和“摸着石头过河”思路的影响而难以完全避免,但正视这些失误对整个社会保障改革的深化和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概括而言,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中出现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上过分强调效率、改革观念上过分强调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改革方式上存在着统放不分、制度安排中长期忽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