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节人类学与生态2.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8484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9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节人类学与生态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四节人类学与生态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四节人类学与生态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四节人类学与生态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四节人类学与生态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节人类学与生态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节人类学与生态2.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应用人类学,主讲:林敏霞 Email:MP:678196,第四章 案例分析:应用人类学的实践,第三节 人类学与生态,一、文明演进中环境问题的生态人类学透视,首先,阐明文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和文化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文化根源,采用将人类文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采猎文明(公元前200万年公元前1万年)农业文明(公元前1万年公元1700年)工业文明(公元1700今)后工业文明(今)文明演进中的环境问题狩猎采集文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文明的兴衰工业文明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文明的生态环境问题,1.狩猎采集文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占人类历史长河大约80%的时期。以小规模的狩猎采集群体而存在,依靠

2、周围的生态环境收集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和猎取动物而生存。迁徙性和群体的小规模性通常是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caring capacity)密切相关。每平方公里1人,群体规模平均2550人,随着季节变化和追踪猎物而迁徙。“丰富的野蛮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每周工作23天就可以满足物质需要,剩下的全是闲暇时间,狩猎采集民族过着一种相对闲暇和安全的生活。早期的采集社会对生态环境破坏极低。原因:人口密度低、不生产剩余食物、分散的社会形式、以自然材料为工具和对“肌肉力量”的依赖表现:对植物的过度采集、动物的过度猎取和纵火围猎对森林的毁坏,这就是人类文明最早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生存危机,人类被迫迁移。这样

3、,一个地区停止人类活动后,生态系统就可得到恢复。,采集文明的后期人类活动与大型动物的灭绝,到了狩猎采集文明的后期,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工具(主要是狩猎工具)的改进,人类在向大洋洲和北美洲的扩张过程中造成了大型动物,尤其是大型哺乳动物在这两大洲的绝灭。,北美洲的“更新世过度捕杀”(overkill):考古资料表明,北美洲在更新世以前存在有大量的大型动物,其中包括马、牛、骆驼、羚羊等,更新世结束时(公元前13000年左右)约2/3的大型哺乳动物突然消失,其中包括象的3个属、巨型贫齿动物6个属、有蹄类15个属以及各种啮齿类和肉食动物。没有证据表明这是由气候的变迁引起的,相反,灭绝的时间正好和人类进入

4、到北美大陆的时间相吻合。,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的大型动物灭绝:许多碳-14测定的遗址证明从4万年到3万年前,人类已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出现。今天这些地方同样没有大型动物,事实上连大于100磅重的袋鼠也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大型动物,如大型有袋类、巨型蜥蜴、巨蟒、巨鳄等在人类到达后的几百年内突然消失。,其他地方的大型动物的消失:新西兰岛上的巨型鸟,马达加斯加巨型动物区系(许多种类成年体重超过50公斤,包括大型陆生鸟、小型海马)的消失,时间正好和人类到达这些区域后的1000年相吻合。,结果:人类向新大陆扩张过程中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恶果是造成了北美大陆、大洋洲进入农业社会后,既没有大型动物可供食用,

5、也没有大型动物被驯化作役畜。,2.农业文明的兴衰,动物与植物的驯化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人口的增长、捕猎工具的改进以及大规模的纵火围猎,使得大量森林被毁,大型动物日益减少,生态资源消耗过度,迫使人们寻找新的资源。人类在长达数百万年的狩猎采集生涯中,熟悉了一些利用价值大的动物和植物,并且通过反复不断地获取这些动植物,形成了所谓的人工选择压力,于是出现了驯化动物和植物。,驯化的动物 中东地区的人们驯化了欧洲野牛、棉羊、山羊、骆驼和猫;在东南亚、印度和中国,人们驯化了羚羊、瘤牛、水牛、象、猪、狗和鸡;在欧洲,人们驯化了鹅和兔;在南美洲,人们驯化了无峰驼;在非洲,埃塞俄比亚人驯化了驴。人们在驯

6、化动物过程中发展了游牧业,植物的驯化新石器时代以后,人们在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某些可食植物的生产规律,便由采集发展为种植,逐步培育出一些适合人类食用的优良农作物,进行有计划播种和收获。真正的农业文明在大约7000年前随着集约型农业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集约农业对单位面积上的土地需要投入更多的能量。耕地、水利、肥料都是需要支付能量的。集约农业使得新的农作物不断产生、产量不断提高、人口增长过快;增加的人口数量,又反过来要求更多的食物供给,因而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就成了必然。,集约化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从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来说,集约农业的实质就是人类不断强占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改变生态

7、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原来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结构复杂、功能完备的自然生态系统被改造成物种单一、结果简单、功能不全的人工耕作系统。如此循环,植被不断遭破坏,土壤不断被侵蚀,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系统退化。由于集约农业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开始的,例如为了应付干旱,人们学会了挖掘沟渠。但是干旱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可能出现,如人工灌溉可能引起矿物在土壤中沉积,或引起土壤中盐分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又进一步集约化,修筑更大的堤坝,挖掘更深的水井,扩大灌溉面积。这些努力可能一段时间有效,长期来看也可能引起更大的生态问题,如盐碱化、荒漠化。案例,集约化下农业文明终结的案例,两河农业文明的终结玛雅农业文明

8、的终结当代墨西哥瓦哈卡山谷农业的兴衰史,玛雅农业文明的终结 公元550年左右,以库班城为中心的玛雅人口大约为5000人,到公元850年人口增加到约200000人。随着对森林的砍伐,亚热带降雨严重侵蚀了农业用地,到公元1000年,人口下降50%,到公元1250年,整个城市废弃。从城市巅峰期到崩溃期抽取的样土分析表明,土壤内核里很少有树木的花粉(表明为彻底的森林砍伐)以及来自被侵蚀区域的泥石流覆盖的居住地的证明。,两河农业文明的终结 公元前7000年晚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谷、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家乡,被丰富的森林与草原覆盖。但随着在炎热气候条件下灌溉蒸发而来的土壤中盐分的增加使得每公顷的粮食产

9、量在公元前2400年2100年间下降了大约42%。最后由于生态环境退化、气候变化和武装入侵的综合作用终结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墨西哥瓦哈卡山谷 该地区降雨较少(每年508762毫米),主要集中在67月,所以灌溉主要靠水井和沟渠,农民种麦、甘蔗、豆、南瓜等,一般来说收入较稳定。20世纪60年代以后,墨西哥政府推行现代化,大量贷款给农民发展灌溉农业,鼓励农民种植利润大但需要大量水分的苜蓿而放弃原来种植的作物。其结果是经过一个短暂的繁荣后,农民发现地下水骤然下降。为了维持生产,农民不得不挖掘更深的水井,使用更强有力的水泵。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负荷过重而迅速崩溃使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困境。,农业中的畜牧业

10、、游牧以及现代畜牧业,畜牧业农业文明中的畜牧业是一种依靠繁殖、饲养牲畜并利用其产品(肉、乳、皮毛等)为生的经济类型。它可以将人们无法直接利用的草、灌木的能量变成食物(肉、奶、血)。畜牧业到游牧,生态的相对稳定与集约农业不同,畜牧业不力图改变所处的生态系统,因为他们并不从土地上直接获取能量,而是通过控制大型食草动物而生存。当草场上的牲畜数量超过草场的承载力时,其种群数量就会自动下降;相反,当牲畜的种群数量低于草场的承载力时,其种群的数量就会上升,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依靠这些牲畜生存的牧人就间接受到草场生态系统的制约。为了维持牲畜种群数量的稳定,“游牧”就发生了。然而,近代的畜牧业却有

11、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出于商业的需要,人为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生产力下降,严重时出现草原荒漠化。,农业文明的兴衰之小结,农业文明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开了文明衰落之先河。它反映了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今的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草原荒漠化仍是世界性的严重环境问题。,3.工业文明的生态环境问题,18世纪以后,欧洲的产业革命使人类逐渐进入到了工业化时期。特点:机器化生产,劳动对象的人工化。以机器生产代替人力畜力。加强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直接依赖。通过

12、从事农业生产的各种经济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水利、农药和化石燃料维持了现代农业。促使不可分解的合成材料的甚至有毒的材料出现,难以治理的环境污染就出现了。它是立足于最终彻底改变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完全人工生态系统。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就需要系统外提供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化肥、农药和机械能等)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高度单一化的农作物所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的,一旦系统运作过程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例如病虫害的蔓延无法控制时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城市生态系统,这是一个高度人为化的生态系统,其自身毫无调节能力,运作完全依靠社会技术系统来维持。,工业文明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

13、生态环境问题不再是局部性的而是具有全球性质的。工业废气的排放导致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打破了大气圈原有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平衡;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江河湖泊水质变坏,形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致使人类出现淡水危机;森林大面积砍伐,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农药化肥污染和过度利用土地草场使得其生产力下降导致荒漠化、石漠化出现。另外,经济全球化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险性废物,进一步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工业文明能持续多久?,当然,人类目前尚无工业文明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衰弱或全面崩溃的迹象,这是因为工业社会的

14、文化具有较强的调适能力,依靠工业社会中发达的科学技术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暂时抵消了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效应。然而这种文化调适能力是否持久、有效却令人堪忧。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讲,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个承载力的问题,如果对系统过度开发和污染,系统就会崩溃,这已被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理论和实验所证实。另外,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看,农业文明就出现过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引发土地生态系统的崩溃而最终导致文明毁灭的事例,玛雅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们从繁荣到毁灭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对照一下工业文明,只不过经过了300年的历史,而且由于当今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以及科学技术威力的增长,无不意味着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5、力及规模都是空前的,这警示人类不应忽视生态环境问题。,4.后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可持续发展,后工业文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遗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等新的技术群的产生与发展,即将把工业文明推向后工业文明。后工业社会中,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又给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增添了新的力量,使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进一步地处在人类的控制之下,它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影响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深刻的影响。,后工业文明对人类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有利于解决农业、工

16、业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新技术的应用将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新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系统,大大提高环境保护效率,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引发新的环境问题,尤其当人类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失当时,甚至可能引发生态危机。基因污染。,案例: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基因污染”,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农作物或家养动物获得的基因(如抗虫害、抗病菌、抗逆境等抗性基因),再经过有性生殖扩散到农作物的近缘种或自然界野生物种并成为后者基因的一部分的过程就称基因污染。基因污染不仅有可能污染传统农作物和家养动物,也有可能污染自然界的生物基因库,从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基

17、因工程玉米的抗除草剂基因、基因工程油菜的抗除草剂基因通过传播,使得野生植物污染了某些抗性基因,其后果已经造成所谓“超级杂草”。转基因鱼类和一些转基因无脊椎动物,还有转基因森林和转基因藻类,它们都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无法清除的基因污染由于基因复制是生命的本质特征,因而基因污染是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转移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所以,基因污染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环境污染。基因工程食物对人、畜及其它生物是否有害、是否会使转基因作物成为新的致病原等问题仍在争论之中。http:/,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一种文化观,人类也只有依靠文化来约束人类自身才能使生态系统重归平衡,走一条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发展的

18、道路,这就是“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从70年代以后关于经济增长的辩论中逐渐萌发和形成的。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得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这次大会仅就环境污染谈环境问题,只是发达国家呼吁多,发展中国家响应少。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1989年5月,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申明,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全面权威性的论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这一概念被与会的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接受,并很快成为各国制定未来发展议程的指南,成为人类追求的一个目标。这表明人

19、类对自身发展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表明人类从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社会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向通过依靠人类文化实现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转变,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应该指出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框架是生态系统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因此,“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文明的生态观,文明的生态观认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共存的。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一个部分的人类,其未来和整个生物圈的命运紧密相连,人类通过应用其自身强大的文化调适能力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明的生态观指导下的后工业文明将是一个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20、扬弃”的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消除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病”、惩治“工业腐败”;另一方面,在实现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的同时,开发和使用新的清洁能源,实现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总之,人类根据生物圈的安全优先原则,根据人类既要维护生态环境,又要促进人类文明演进的原则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案例1:台湾槟榔业背后的理念,台湾有“槟榔西施”的现象,槟榔这个东西在传统的台湾社会文化里面的两种作用:实际的用途。按照文献的记载,它可以除口臭,可以防蛀牙,也可以去除瘴疠之气。作为礼物的象征意义:是用来招待贵宾的礼品,也是用来男女定情、提亲的礼物,是士绅阶级的消费品,也是原住

21、民祭拜祖先所用的祭品。传统槟榔种植背后的文化观念:“崇天”槟榔这个东西在当时是属于比较稀少的东西,这也就是显示了它并没有大规模的种植。很多的文献资料也是这样反映。当时,都是在自家的附近种植几棵,需要用的时候,比方作牙齿保健的东西或者用作礼物的时候去摘一点。我们中国人“崇天”的概念的种植。因为这样的概念下的小规模的种植,对于社会和人将产生的是一个正面的意义。,资本主义利润最大化概念下的槟榔种植,但是在1970年左右,槟榔就成为了一个经济的作物,把对于槟榔的种植从“崇天”的概念转换到了西方的“制天”的概念。在不适合种槟榔的地方(主要是山坡地)大量的种植。在1986年到1995年10年之间,80年代

22、中期,槟榔在台湾农业的位置是前三位的(稻米、甘蔗、槟榔),但是到了90年代左右,槟榔第二位,也开始有了“绿色黄金”的说法。种植面积来,从33487公顷,增加到54544公顷,增加了21057公顷,增加率为6088%;槟榔的产值从73亿元(台币下同)增加为133亿元,增加了60亿,增加率为8219%;槟榔的嚼食的人口由180万增加到260万人,增加了80万人,增加率为4444%;槟榔的年消费值由259亿元增加到950亿元,增加691万元,增加率为26680%;卖槟榔的摊点由5万台增加到40万台,增加了35万台,增加率为700%;从事槟榔加工业、以槟榔为生的人由2000人增加为10000人,增加了

23、8000人,增加率为400%。这个是1986年到199 5年的数字,这个数字还不是最早的概念,如果是70年代以前的数字来看,它的增加率一定是要翻上几番的。,大规模种植槟榔的后果,一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在水土保持方面。因为槟榔的树根是浅性的辐射性的须根,没有明显的主根,所以水的净流量跟土壤的流失量都大于其他草生区、山木区,结果就造成了泥石流。二是对人类生理的破坏。这个生理的破坏又有不同的表现。首先就是会造成口腔的病变,除了口腔癌以外,还有口腔的纤维化。槟榔里面有某种物质叫槟榔素,它会让男人精虫的活动率大大地降低,就造成了不孕的现象。对于女性胚胎也有影响。所以,很多学者非常忧心,认为槟榔会使

24、得台湾社会亡国灭种。,小结:我们对槟榔的种植基本上从比较强调自然和谐的“崇天”的概念,转到接受资本主义的影响下的“制天”这样的概念,导致了刚才给大家提到的这样的后果。所以“是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存续以及我们的社会文化的建构。”这种变迁我想关键的因素就在于观念。,案例2:三江源的生态与文化,三江源概况纯牧业乡,纯藏族乡,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含氧量是48%,平均空气湿度只有52%。生态恶化的情况:草场怎么退化、沙化等。鼠害严重,大概每100平方米的范围有190个鼠洞。还有一个可以看出的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就是国家从今年正式开始的三江源(就是长江、黄河、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

25、建设。这个乡是位于三江源核心区,国家要投入30个亿把这个核心区所有的人全部迁走。,为什么三江源的生态会恶化?,主流社会解释:生态环境恶化是因为当地人无序放牧,经济落后,全是这些话语。当地人解释:老人就说为什么草场会退化呢?是因为开矿。万物周围是一体的,就跟一个人一样,你把它开场剖肚,元气能不伤吗?为什么我们草场会退化,是因为我们这片土地上被开了很多的矿,这是他们当地人的一种解释。刘源考察6个月后的解释:生态环境恶化不能单纯看成是无序放牧。它恶化的生态环境跟它的游牧的本土文化受到冲击有很大的甚至是直接的关联。就是说在我们人和自然之间,通过长时间所建立的和环境达到的文化默契。他们自身绵延了千年的文

26、化理念与行动和当地环境达成了一致。当它的文化关联被外来的文化冲击到岌岌可危的时候,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和本土文化的存在危机是难以避免的。民主改革之后,由于国家建构和它的文化变革这些原因,它本土社会中原有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和观念信仰都受到的冲击,为它的生态环境恶化埋下了一个伏笔。,商业化对于三江源生态平衡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开始经济大改革,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也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恶化。比如当地的这种生态环境一定要保持畜群规模不能无限扩大。在以前,当地的游牧藏族观念是“惜杀惜售”,我不要有过多的东西,我只要保证我的生存和绵延。但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这些都是被批驳为落后的思

27、想观念,要他们应该提高商品率,要达到39%。在驯群的结构中,因为它生态结构的脆弱性,要它的山羊、绵羊、牦牛、马有不同的适应性的地块。其中山羊是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的,因为它吃草根,而且哪里都能去。山羊绒是目前在市场上是价格最高的。他们原来是不愿意多养山羊,因为要保护草地。但是现在要增加山羊的比例,这是属于政策,你不遵守是违背政策的。所以,那就提高山羊的比例。当然,这是可以提高经济上的收入,但是直接的后果是草场的问题。当地的牧民说,“我有的时候弄不明白,上面号召我们要大力提高山羊比例,不这样做是违背政策,但是,草场破坏之后又说这是我们过度无序地放牧引起。”,三江源个案的小结与反思,长江源头保护区的

28、整体移民并非最好的策略。移民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也是不少了,单纯性的移民,给移民以后的人设计的出路还是要加强经商、务农和旅游培训,还是这块的设计。这些牧业文化、游牧文化没有什么存在的可能性了。所以这种单纯性的生态保护是直接威胁到游牧文化的生存延续。做好文化在人和自然关系,反思在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本土民族文化生存的重要性和当地民族主体性地位被忽略的结果。在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中摒弃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关注到本土民族和他们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文化适应性,从而以当地民族的主体性为出发点,探讨一个生态、社会、文化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案例3:传统殡葬与生态环境,火葬的危害:火葬-将

29、生命埋葬到空气中(结局:污染、高排、耗能)一、火葬产生大量二恶英类污染物致癌。二、火葬产生大量有毒汞蒸汽。三、火葬破坏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背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和“入土为安”回归自然科学丧葬的第一选择。四、火葬是大量消耗氧气和燃料的高排放行为,与低碳减排背道而驰。五、浪费大量的建设资金和人员开支。六、火化后二次土葬大量浪费土地资源。Vs 传统的丧葬方式:土葬、天葬、树葬。,土著、传统以及宗教文化观念中的环保资源,从政治经济的观点来看,当前,与生态直接相关的土著生活的文化、传统文化,甚至宗教文化都已经严重地边缘化了。然而,恰恰是这些被经济和政治边缘化的文化里头,却蕴藏着丰富的关于生态和谐的理念。它们隐

30、含在亲属制度、人地关系、传统的环境知识以及宇宙观等等方面中。,1.亲属关系与生态(case1),亲属关系的主题把注意力投向频繁出现在土著社会中的主要世界观,它不仅强调所有现实的整体性,也强调保持与自然世界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回忆年轻时与动物的一段经历时,拉科塔印第安人(Lakota Inidans)思想家Luther StandingBear在其1933年的著作Land of the SpottedEagle中描述到:“所有这一切都是根据拉科塔的信仰,即在我们人类之父Wakan Tanka看来,人类不曾占据某一特定地方。我只是我们称之为世界的万物之一部分。”,2.人地关系与生态(case2),

31、这种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经常以既定的地方、树木、岩石或河流的名义出现。给自然风光命名不仅仅以地图标出来,而且它也表达出深刻的内部关系,这种关系与自己的生活、祖先,以及文化价值在其中得以传递的口述文学相关联。马里Dogon族以其年龄分级的宇宙观而闻名,它详细解释了活着的Dogon人与他们祖先、土地及动物之间共享的亲密关系。,3.传统环境知识与生态 case3,在委内瑞拉Yekuana人中,对地方神话意义的关注总是伴随着传统的环境知识。例如,对植物和根的实际应用,以及为编织筐篮而确定草和根的方位都灌输着诸多危险和诱惑。这种诱惑也涉及个人和社会的成就。Yekuana人已经发明了一套复杂的道德教育系统,关

32、系到篮子的设计、制造篮子的原料,以及原料采集的限制等等。这些复杂的故事不仅教给Yekuana人传统的环境道德,它们还把认知和情感王国编织进约束的习得实践中。实际上,在Yekuana人中编织篮子被看成是一个完好的审美和冥思行为。在这里,个体在理解自我、社会以及生物圈的过程中得到成熟。Yekuana人这种关于环境消费的限制道德,就其本身来讲可能不会诉诸于或应用于主流社会,但是,对于当代寻求找到对消费的可行性限制来说,宇宙故事中道德限制的出现可以说具有重要意义。,4.宇宙观与生态,萨满教的自然神系统主要以无生命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之神为主。在萨满教的观念中,宇宙万物、人世祸福都是由鬼神来主宰的,所以

33、,在萨满教的自然神系统中,天地神系统占首要地位。如地神,也称地母女,掌握万物生长,祈求丰收、保佑平安要对它进行祭祀;天神(腾格里),即长生天,掌管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而敖包,聚居多种神灵的地方,一般是在山岗、山顶、路旁等地用石块、沙土堆成圆形的土包,蒙古语直译为“堆”,是天神、土地神、雨神、风神、羊神、牛神、马神等神灵居住的地方,每年按季节举行祭祀仪式,由萨满司祭,他们祈求敖包保佑牧业生产。除此之外,认为土地、山川、丘陵、湖泊等均由各神灵分别掌管。所以,在萨满教的自然观中,自然是神格化和人格化的观念体系,自然崇拜有着一定的伦理基础和逻辑基础。正因为萨满教崇尚的是自然万物有灵论,并且常常把自然事物

34、本身同神灵等同看待,因而对待自然往往是爱护有加,是自然而然的生态保护论者。所以,蒙古族具有优良的生态保护意识传统,这种传统反对对草原、森林、湖泊、河流的滥垦、滥伐和污染。正是在这种优良的传统意识的维护下,在蒙古族的游牧地带,能够保留下来“蓝天白云、草原森林、湖泊河流,一片绿色净土”的迷人画卷。,小结,当今的主流社会面临着一大堆难题:核武器扩散,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以及污染。土著民族当然没有技术来处理这些问题。这些民间的知识体系,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考虑其合理的内涵。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充分考虑土著的、传统的、宗教的观念和观点,不能以短视的目光来发展经济。我们所寻求的是传统知识体系与现代科学的最佳结合点。不过,纯粹的依靠知识与技能来保护环境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人们树立一定的环境伦理观和道德。,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