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变异(人卫8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变异(人卫8版).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遗传(heredity)是子代与亲代的相似性,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变异(variation)是子代与亲代的差异,有利于物种的进化。,遗传变异(genotypic variation)表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细菌的基因组 基因突变 基因转移与重组 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学习重点与难点,1.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染色体、质粒、噬 菌体、转位因子、整合子2.细菌基因的水平转移(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2)耐药质粒与耐药性的传播,第一节 细 菌 基 因 组,包括染色体、外源性DNA(质粒、噬菌体)及可移动元
2、件(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Genome包含菌细胞的全部遗传信息,构成细菌的基因型,决定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一条环状双螺旋的双链DNA(dsDNA)、按一定结构反复回旋成松散的网状结构附着于横隔中介体或细胞膜,一、细菌染色体(chromosome),1.特点,相对较小,只有一个复制起始位点 多数基因为单拷贝 功能相关的基因高度集中成操纵子 具有连续基因结构,无内含子 非编码序列较少,且编码序列多无重叠 具有各种功能的识别区(含有特殊顺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 半保留复制,2.致病岛(pathogenicity island),位于致病菌染色体上,编码毒力相关因子的外源性DNA片断,常为分子量较
3、大(20100kbp)的基因群 两侧往往含有重复序列或插入序列 GC与密码使用与细菌染色体有明显差异,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或线状dsDNA;能自我复制;赋予细菌的某些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可以自然丢失,也可以在细菌间转移;具有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二、质粒(plasmid),质粒的分类,1.接合性质粒与非接合性质粒2.严紧型质粒与松弛型质粒3.相容性质粒与不相容性质粒4.具质粒基因编码的生物学性状分类,致育性质粒(F)耐药性质粒(R)毒力质粒(Vi)细菌素质粒(col)代谢质粒,三、转座元件(tranponsable element),不依赖于同源重组即可在细菌基
4、因组中改变自身位置的独特DNA序列,其转位导致了细菌基因的不稳定性和高突变率。,广泛存在于G-菌和G+菌中 插入位点不存在同源性核苷序列 转位作用主要依靠自身合成的特异性转座酶 转位发生范围广,1.特点,保留型转位 通过转座酶切割转座元件,再插入到新位点 复制型转位 转座元件的一个拷贝保留于供体原位,另一拷贝插入新位点,2.转位类型,插入序列 转座子 转座性噬菌体 整合子,3.转座元件的种类,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最简单的转座元件,长度小于2kb 不携带任何与转位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 可能导致插入点附近基因表达改变,2)转座子(transposon,Tn),
5、结构复杂,大小约2-2.5kb 除携带转位有关基因,还带多种结构基因 可导致插入突变、基因重排或插入点附近基 因表达改变,复合型转座子 两端IS,中间耐药基因;是细菌耐药形成的重要原因 Tn3系转座子 两端重复序列,中间抗生素相关基因及转座相关基因 接合性转座子 无末端重复序列,通过接合作用转位,Tn的三种类型,3)转座噬菌体(Mu噬菌体),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 从细菌染色体脱落时,可能携带细菌DNA片 段随之转位 Mu噬菌体是分子克隆中的重要工具,4)整合子(Integron,In),一种可移动的DNA分子,具有独特结构可捕获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使之转化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存在于染色
6、体、质粒或转座子上,是细菌固有的遗传单位。,5 CS,3CS,intI,gene2,gene1,attI,A,B,C,P1,P2,attC,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结构,5端保守区(5CS)+中间可变区(基因盒)+3端保守区(3CS),整合酶基因intI 重组位点attI P1、P2启动子,结构基因(多耐药基因)特异性重组位点attC,intI 基因,编码整合酶,催化基因盒在重组位点的整合及切除。据基因序列分为6类,短小的可移动DNA,只含有 一个结构基因及一个特异性重组位点(attC),不含启动子。多为耐药基因,基因盒,许多相关基因串联排列在细菌染色体的特定部位,上游有启动子或调控信号序列与操纵基
7、因序列,共同构成的转录单位,四、基因表达的调节系统,1.操纵子(operon),启动子或调控信号序列调节操纵子表达相关基因同时转录翻译,形成功能相关蛋白质功能蛋白质正负反馈调控操纵子,2.操纵子的调控,第二节 细菌基因突变,自发突变 诱导突变,点突变 染色体畸变,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发生遗传性变异。,1.基因突变的规律,稀有性及可诱导性 突变与选择 可逆性与回复突变,2.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碱基置换 包括转换与颠换,不一定引起编码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移码突变 序列移位可导致后面的密码意义发生错误,而产生无功能肽类和蛋白质,3.突变型细菌及其应用,抗性突变型 耐药突
8、变菌株用于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机制 营养缺陷突变型 用于研究细菌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条件致死性突变型 温度敏感突变株 发酵阴性突变型 突变造成某种酶缺陷,失去发酵某种糖的能力,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移与重组是细菌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基因组合以更好适应环境的最重要原因。打破亲缘关系的界限,可获得更多遗传信息,一、重组的类型,同 源重 组 发生在有共同起源的基因间,需recA蛋白酶参与 非同源重组 不需DNA片段的同源性,需位点专一重组酶参与,二、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 接合 转导 溶原性转换 原生质体融合,供体菌 受体菌,游离DNA直接摄取,1.转化(transformation),1
9、)转化条件,供、受体菌的基因型 同源性;转化因子不超过20个基因受体菌的生理状态 感受态环境因素 Ca2+、Mg2+、cAMP等可维持DNA稳定性,促进转化,2)感受态(competence),细菌表面出现有利于外源DNA摄入的状态,如表达利于DNA吸附及摄入的酶和蛋白质、细胞带正电、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等,常出现在细菌的对数生长末期,持续时间不一。低渗的氯化钙、冷休克可人工诱导感受态,3)转化过程,供体菌 受体菌,性菌毛,接合性质粒或染色体DNA,2.接合(conjugation),接合性质粒携带tra基因簇,编码约40基因,参与接合转移过程,排斥F质粒进入F+菌 性菌毛的合成与组装 维持配接时
10、的稳定 切割解旋DNA,并促使转移链的进入,1)F+F-2 F+,F质粒可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引起宿主菌染色体发生高频率转移到F-菌。Hfr菌也可重新变为F+菌,2)高频重组菌株(High frequency of recombination,Hfr),Hfr F Hfr+F-,Hfr菌上的F质粒被异常切割时,常带有染色体上几个邻近的基因,可导致其再感染菌遗传物质的改变,此为性导,3)F质粒,4)R质粒的接合,耐药传递因子(RTF)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和转移 耐药决定因子 决定细菌的多重耐药性,R质粒还可诱导非接合性质粒的传递,被称为传染性耐药因子,供体菌 受体菌,噬菌体,转导现象
11、只发生在同种细菌之间,3.转导(transduction),供体DNA片段,裂解末期的装配错误所致,可转导供体菌的任一基因片段,会产生完全转导和流产转导两种结果。,1)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溶原期的偏差脱落所致,只转导供体菌染色体上个别特定的基因片段。,2)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以前噬菌体的形式与细菌染色体发生重组,导致细菌获得新的性状,5)原生质体融合(protopast fusion),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
12、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聚乙二醇可促使融合 经基因交换与重组,可获得 多种表型的重组融合体 一种人工基因转移系统,细菌的耐药性,获得性耐药,细菌耐药的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固有耐药,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 实际的意义,一、形态结构变异与细菌学诊断,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细菌可失去其典型的形态、结构。在临床细菌学诊断中,应充分了解细菌变异现象及规律。,形态变异,3-6%食盐鼠疫杆菌多形态性(衰残型)琼脂培基,L型变异,青霉素、溶菌酶正常形态细菌 L型变异(部分或完全失去胞壁),特殊结构变异,变形杆菌(H)1%石炭酸(O)迁徙生长 菌落样生长,二、耐药性变
13、异与控制,金葡菌耐药菌株已上升至90%以上,有些菌还表现为多重耐药性,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药物敏感试验 耐药监测 耐药机制研究,三、毒力变异与疾病控制,炭疽减毒活疫苗 布鲁菌减毒活疫苗 鼠疫耶尔森菌减毒活疫苗,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牛型结核杆菌卡介苗 13年(230代),四、流行病学分析方面的应用,将分子生物学方法用于流调 追踪基因水平的转移与播散 PFGE、质粒谱分析、RFLP、核酸序列分析等,五、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运用,凡能诱导突变的物质有可能是潜在致癌物 利用细菌试验筛选可疑致癌物,六、基因工程方面的运用,DNA体外重组技术 不同种属个体间的遗传 物质可相互转移和重组 有利于疾病的特
14、异性防治,小 结,细菌基因组的主要组成染色体和质粒;细菌基因组中的转座元件插入序列、转座子和整合子;细菌基因突变;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主要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1、简述质粒的概念及其特点。2、细菌的转座元件有哪些?简述它的医学意义。3、简述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5、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细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思考题,中英文关键词(key words),染色体 Chromsome 噬斑 plaque质粒 Plasmid 转化 Transformation转座原件 Transposable Elements
15、转导 Transduction温和噬菌体 Lysophage(temperate)phage 接合 Conjugation毒性噬菌体 Virulent phage R质粒 R plasmid前噬菌体 Prophage F 因子 F factor 溶原性转换 Lysogenic conversion 转座子 Transposon,Tn溶原性细菌 Lysogenic bacterium 整合子 Integron,In普遍性转导 General transduction 突变 Mutation高频重组菌株 High frequency of recombination(Hfr),1 Brooks G
16、F,Carroll CK,Butel JS,et al.Jawetz,Melnick,&Adelbergs Medical Microbiology,25th ed.,(LANGE Basic Science)McCraw Hill Co,2009,2010,page 97-1182 Lang AS,Zhaxybayeva O,Beatty JT.Gene transfer agents:phage-like elements of genetic exchange.Nat Rev Microbiol.2012,10(7):472-823 Casas V,Maloy S.Role of bac
17、teriophage-encoded exotoxins in the evolution of bacterial pathogens.Future Microbiol.2011,6(12):1461-73.4 Muzzi A,Donati C.Popula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pan-genome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Int J Med Microbiol.2011,301(8):619-22.5 Lazcano A.Natural history,microbes and sequences:should
18、nt we look back again to organisms?PLoS One.2011,6(8):e21334.6 Wiedenbeck J,Cohan FM.Origins of bacterial diversity through horizontal genetic transfer and adaptation to new ecological niches.FEMS Microbiol Rev.2011,35(5):957-76.7 Andam CP,Fournier GP,Gogarten JP.Multilevel populations and the evolu
19、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rough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FEMS Microbiol Rev.2011,35(5):756-67.,课外阅读资料,8 Skippington E,Ragan MA.Lateral genetic transf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tic exchange communities.FEMS Microbiol Rev.2011,35(5):707-35.9 van Reenen CA,Dicks LM.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am
20、ongst probiotic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other intestinal microbiota:what are the possibilities?Arch Microbiol.2011,193(3):157-68.10 Leung MM,Florizone SM,Taylor TA,et al.The gene transfer agent of Rhodobacter capsulatus.Adv Exp Med Biol.2010,675:253-64.11 Holmgren L.Horizontal gene transfer:you are
21、 what you eat.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0,396(1):147-51.12 Rankin DJ,Rocha EP,Brown SP.What traits are carried on mobile genetic elements,and why?Heredity(Edinb).2011,106(1):1-10.13 Kado CI.Horizontal gene transfer:sustaining pathogenicity and optimizing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Mol Plant Pathol.2009,10(1):143-50.14 Koonin EV,Wolf YI.Genomics of bacteria and archaea:the emerging dynamic view of the prokaryotic world.Nucleic Acids Res.2008 Dec;36(21):6688-719.,课外阅读资料,自学“细菌的耐药性”,1.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2.细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3.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4.细菌耐药的防治,预 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