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9306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17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四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四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四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四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ppt(1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Schultz,T.W.),主要内容,人力资源人口与经济发展就业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一、人力资源,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先天同质与后天差异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1.1 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又称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知识、技能、体力等质量因素之和这种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就是潜在的劳动生产力;发挥出来,就是现实的劳动生

2、产力,1.2 人力资源的先天同质与后天差异,先天同质后天差异,1.2.1 先天同质,人的先天能力个体之间有差别,但根据大数法则,人的能力的分布在群体、国家和地区之间大体相同*古典经济学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人力资源,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是同质的,因而将注意力放在物质资本的积累上,1.2.2 后天差异,劳动力不同质(力量、技能等质量指标不一样),差别由后天造成后天的生产能力可以通过医疗保健和营养、教育和培训等获得*获得后天能力必须支付成本,进行人力投资*,1.3 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960s以来,发展经济学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了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本和西欧与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利用外资

3、方面经济绩效的不同余值增长率的分析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教育产业结论,1.3.1 日本和西欧与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利用外资方面经济绩效的不同,19401960s期间日本和西欧与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利用外资方面经济绩效的不同*舒尔茨认为主要原因在人力资源的差异,日本和西欧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在战争中保存,而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素质低,所以外资利用效果不同*,1.3.2 余值增长率的分析,余值增长率TFP及其细分研究*丹尼森(1983)估计美国19481981年的经济增长中,TFP占66%,而其中人力资源因素(教育、医疗卫生、知识、技术与经验积累等)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为60%,1.3.

4、3 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一个人的收入与他所受的教育程度呈正比(人群间的比较)*如果收入水平基本上可以反映劳动生产率水平,于是可以建立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教育除了私人收益以外还有社会效益,也会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1.3.4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卢卡斯生产函数 为人力资本,为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1)为人们用于学习的时间,为学习效率参数,1.3.5 教育产业,2006年6月10日,代表英国大学校长的组织Universities UK公布了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经济影响:英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在4年之内增加了100亿英镑并且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450亿英镑,这比飞机制造业和制药业都还要多,在英

5、国经济的地位仅次于法律服务和附属金融业英国高等教育2003年至2004年的总收入为169亿英镑,比前一年度的总收入多出41亿英镑。此外,英国高等教育的出口收入为36亿英镑,并且提供了28万个全职的工作机会。另外,英国大学每赚进1英镑,就会连带地让周边产业赚进1.52英镑,英国高等教育还连带带动周边产业赚进了256亿英镑,1.3.6 结论,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1960s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有的甚至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4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数量方面,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Und

6、er-utilized)的状态,这就涉及到人口与就业两方面的问题质量方面,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如何改进就必须研究教育问题,二、人口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现状 人口转变 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战略,2.1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现状,世界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的结果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2.1.1 世界人口增长,公元元年,世界人口为2.5亿,此后到1750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0.05%,到1804年才达到10亿10亿(1804)到20亿(1927年)共花了123年,此后分别花了33年、14年、13年和12年增加到3

7、0亿、40亿、50亿和60亿目前世界人口60亿,2.1.2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的结果,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世界人口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具有巨大的惯性,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世界人口增长率,1960年1979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1.9%,发展中国家为2.3%,发达国家只有0.9%1980年以来,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1.6%,发展中国家为1.9%,发达国家只有0.7%,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中国13亿人口,印度、印尼、巴西、孟加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人口都过亿,单中国和印度每年就给世界增加2500万人口当然,中国已经为世界人口增长率下

8、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的人口增长已从19801990年的1.5%下降到19901997年的1.1%。撇开中国,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要高得多,每年均在2%以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具有巨大的惯性,人口年龄分布呈现“年轻化”,使人口增长出现“回声效应”(生育人口、死亡率)*支配人们的生育观念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1.3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按目前的人口增长率,世界人口每35年翻一番据世界银行估计,到2050年,如果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能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将达80亿,否则将达120亿新增的人口中,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一半以上在亚洲(南亚),2.2 人口转变,何为人口转变(

9、Demographic transition)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与人口爆炸,2.2.1 何为人口转变,什么是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增长率*按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动关系,联系社会经济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将人口增长和演变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之间的相继转化即称为人口转变,2.2.2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如下图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及其原因*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及其原因*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及其原因*,出生率/死亡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死亡率,出生率,时间,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2.2.3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人口转

10、变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如下图1950s以前是第一阶段*19501960s中期进入第二阶段*1960s中期以后发生分化(韩国、斯里兰卡和古巴等国家如A线,其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B线),50,40,30,20,10,出生率/死亡率(%),B,A,B,A,出生率,死亡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1900,1950,19651970,未来,时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2.2.4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与人口爆炸,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被拉长,渐进的人口转变没有导致人口爆炸*发展中国家由于借助外力,第二阶段缩短,因而出现了人口爆炸及强大的惯性*,2.3 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

11、微观层面也有惯性生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其他因素,2.3.1 生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生育子女带来的效用生育子女的成本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育的成本收益比较,生育子女带来的效用,劳动经济效益*养老保险收益*消费享乐收益*维系家庭的地位*承担家业兴衰的风险*维系家族昌盛*,生育子女的成本,直接成本*(上海市妇联、上海社会科学院2005年联合发布的上海市家庭教育发展状况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在拥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孩子教育消费占全家总收入的236%,该比例远远高于美、加等国10左右的居民教育支出比率;如果加上大学教育和海外留学费用,这一比例还会大幅上升)机会成本*,

12、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将子女也视为一种消费品*收入效应:一个家庭收入增加将导致对所有消费品(包括子女)需求的增加替代效应:收入增加意味着生育子女的机会成本提高,子女变得昂贵了,父母将以其他消费品替代子女*图示(第97页图,C1C2C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育的成本收益比较,效用比较*成本比较*所以发达国家出生率低,而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2.3.2 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其他因素,对婴儿死亡率的认识*对性别的偏好*政府补贴的外部性*家庭的结构(家族或原子)*社会习俗(养儿防老、反堕胎等)*,上海的人口增长,上海常住人口自1994年自然增长率在全国率先出现负增长(-1.20)以来,到2004年呈现

13、零增长,2.4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最适度人口,2.4.1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马尔萨斯的悲观观点人口增长与储蓄率负相关人口增长与不平等和贫困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人口增长与失业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实证研究的质疑,马尔萨斯的悲观观点,人口增长若不受控制,将以几何比率增长生活资料由于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只能以算术比率增长人口增长将使人均消费下降,经济增长陷于停滞,人们生活勉强维持,人口增长与储蓄率负相关,人口增长使消费增加,储蓄率降低人口增长使年龄结构年轻化,使储蓄率下降,人口增长与不平等和贫困,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得出穷人的人口增长率更高这使得贫

14、富差距拉大,贫困问题更加严重,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人口增长使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以及环境承载更重大量的资源、环境是不可再生的,人口增长与失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特别是农村人口增长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升人口流动,如果城市创造就业能力有限,加之先进技术和机器的大规模运用降低劳动需求,导致失业上升,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人口增长使年龄结构年轻化,带来高赡养率这一方面影响儿童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很多家庭无力承担教育成本,童工现象普遍导致人力资本下降,实证研究的质疑,1967年,库兹涅茨等人根据19世纪和二战以后很多国家的数据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15、在北美、欧洲、澳洲等地,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在东亚,人口增长也没有降低经济增长,2.4.2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人口增长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促进创新人口、需求与创新人口、多样性与创新人口与产出,人口、需求与创新,农业为例,人口增长使需求上升,推动人们创新,技术进步,增加产出,满足需求制造业是另一个例子。Boserup(1981)指出欧洲不断增加的人口密度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欧洲制造业首先发展的地区同时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人口、多样性与创新,人口越多,人口的多样性越大,就越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产生天才的概率既定,人口越多,天才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中国和新加坡),人口与产出,在一定

16、的范围内,人口与产出是正相关的,2.4.3 最适度人口,使人均收入最大化的人口规模使总福利最大化的人口规模现有资源能够养活的最大人口使边际产出为零的人口规模,使人均收入最大化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成倒U型关系*,使总福利最大化的人口规模,被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所采用人口应被鼓励增长到这样一点,“在该点,不是平均效用最大,而是人口数与平均效用的乘积最大”,即使人们的总福利最大,现有资源能够养活的最大人口,马尔萨斯的人口均衡水平超过P1一水平,平均产出就会下降到生存所必须的水平以下 P2 P1,使边际产出为零的人口规模,在P2人口水平,超过以后,边际产出将为负,使总产出

17、下降最常用的是第一种最适度人口概念,2.5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战略,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已给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人口战略唯一的途径是降低人口出生率*具体的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措施,2.5.1 具体的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措施,扩大妇女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住房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费用*实行计划生育的奖惩制度*提高婴儿存活率*加强现代家庭和生育观念的宣传*,三、就业与经济发展,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利用不足的种类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战略,3.1 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尤其是资本积累

18、能自行解决就业问题。但事实证明这一观点站不住脚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途径实施适当的就业政策的必要性*,3.1.1 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途径,充分就业是减少贫困、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最有效的策略(按要素分配)*改善就业,对现有生产力更充分的利用,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就业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悲惨指数,有研究者将失业对幸福的负效应与通货膨胀对幸福的负面影响结合起来考虑(Di Tella,MacCulloch&Oswald,2001),据测算,失业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需要通货膨胀率降低1.7个百分点才能抵消幸福的减少而悲惨指数(Misery Index)是

19、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简单叠加起来,3.2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劳动力供给迅速增长劳动力供给已经远远超过解决创造就业的能力,从而引起人力资源的大量闲置就业形势不容乐观,3.2.1 劳动力供给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增长率1950s为1.6%,1960s为1.8%,1970s为2.2%,1980s为2.2%,1990s为1.8%,而同期发达国家为0.9-1.2%1970年,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总数为10亿,1997年为23亿,2000年为25亿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率过高,3.2.2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大量闲置,19601990年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失业,两个发现,发展中国家失业率持续上升就业不足现象

20、更为严重,3.2.3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对资本、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高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新的技术进步往往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大量的失业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3.3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利用不足的种类,公开的失业(自愿与非自愿失业)*就业不足(Under-employment,实际工作时间少于能够并愿意工作的时间)*形式上在工作但实际上不得其用(Visibly active but under-utilized)(伪装的就业不足、隐蔽失业)健康受损*无生产性的劳动(Unproductive)*后四种是非公开失业,隐蔽失业,受过一定教育本想工作,但因就业机会缺乏而

21、被迫继续上学妇女本想工作,但因就业机会缺乏而被迫在家做家务过早退休,3.4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战略,降低人口增长率,减少劳动供给*发展农村经济*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纠正要素价格扭曲*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些特征,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不合理 非正规就业人数庞大流动就业规模巨大,劳动力数量庞大,2005年1月6日,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3亿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2004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占全部

22、劳动年龄人口的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752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6476万人,占352,乡村就业人数为48727万人,占648,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不符合“奥肯定理”1985年-1990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61%,高速经济增长伴随着就业人员的快速增长,就业弹性系数较高,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经济的特点1991年199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年1999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3%,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20世纪90年

23、代中期以来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整体上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但就业增长却普遍趋低,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高中教育水平的占13.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6.2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1年,同比世界平均水平为11年)世界银行基于2003年中国统计局城市家计调查的统计:受教育程度小学毕业的,失业率为15.2,初中13.3,高中9.7,大学及以上为3.2,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不合理,2004年末,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是35

24、269万人、16920万人和23011万人,所占比例分别是46.9,22.5和30.6。2004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是15.2,52.9和31.9。就业结构与的比例严重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只占总量的15.2,但就业人数却占了46.9,非正规就业人数庞大,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非正规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根据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6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数据,我国城镇的各类非正规就业人数大约是70008000万人。这些就业者就业不稳定,基本没有社会保险,缺乏劳动保护,工资收入低下,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等规模庞大

25、的非正规就业,一方面为缓减就业压力和贫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者权益得不以有效保障,并出现大量“有工作的穷人”,流动就业规模巨大,中国目前流动就业人数大约在12亿以上,流动就业的大多数是所谓农民工。其中跨省流动就业人数约6000万人,约占全部流动就业人数的一半;绝大多数流动就业人员进入城镇就业(约1亿),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近40。目前农民工占加工制造业职工总数的近60、建筑业的80、服务业的近50。这种流动就业是在中国特殊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其最大特点和问题是:一是农民工长期处于“候鸟式”流动就业状态,二是由于城乡和

26、地区分治,进城农民工不能难以实现与城市人平等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护,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1),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分析。从1998年开始,中央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了明显的扩张性,旨在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政府主导和引导的投资行业取向非常明显,主要是将农林水利、交通通信、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粮食仓库和城市公共事业等作为重点投资领域,而这些投资领域恰恰是吸纳就业能力较弱的行业。可见,这一阶段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逆就业倾向。因此,其刺激就业增长的效果并不显著,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2),就业人口的总量过高。我国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1.3%,同时也是世界上

27、劳动力人口最多的国家。1999年,劳动力达7.51亿人,相当于世界总量的25.9%。虽然我国人口变动已实现从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转变,但从数量上看,由于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惯性的影响,人口总量仍保持巨大的数额。按近几年就业年平均增长率1.07%计算:2010年,我国的就业人口可达8.02亿人,失业人口将达到近2000万人。2010年以前,每年仍将以800万左右的规模增加。因此,从总量上来看,我国就业压力将是长期的,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3),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隐性失业逐渐转变为显性失业,造成GDP增加与失业率上升并存经济增长对就业增加并非完全无效,只是我国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

28、增长只是增加了有效劳动需求量,提高了劳动效率,较为充分地利用了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储备的富余人员,但转轨时期企业要排出更多的富余人员,故而使名义就业人数下降,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3),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的经济结构处在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型转变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饱和恶化,导致非农产业就业增长率的陡降,这是制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4),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技术进步因素。正常情况下,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9、和资本有机构成,同量产品和资本所需的劳动力投入会逐步下降,从而产生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能开发新产品,开辟新的生产服务领域和新的产业,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对就业产生补偿效应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显现出来。而到目前为止,技术进步的补偿效应,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5),我国20012003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平均劳动就业弹性依次为0.149,-0.041和0.323第二产业增加值已经不再能带动就业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部门趋向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劳动生产

30、率提高造成“机器排挤工人”的现实;而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增长效应明显但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中,产业之间增长速度、产出比重与就业增长和就业比重倒置的结构性差异,必然在整体上导致经济高增长伴随低就业状态,我国目前农民工就业的现状(1),根据央行对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的调查(2006),农民工就业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和各自省内,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钦娱乐业,所在企业几乎全部是私营及三资企业。珠三角制造业吸纳了农民工的近19.1%,长三角制造业吸纳了农民工的12.5%。上述两个地区的制造业吸纳了农民工的31.6%,我国目前农民工就业的现状(2),2006年8月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

31、内开展了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专项调查。根据公布的数据显示,按从事工作的行业分,在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9.53%、15.12%和14.84%;在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3.88%、9.75%、8.22%和1.26%可见农民工较多集中在工业部门,其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比重合计为34.65%,我国目前农民工就业的现状(3),发达国家发展历程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第三产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但是,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实质上是生产者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和社会服

32、务业(以教育、医疗卫生业为主)就业比重的提高,而这些服务业就业不断增长是劳动者知识技能水平提高、工业生产高级化、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仅仅通过发展服务业很难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四、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的三种形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战略,4.1 教育的三种形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广义的教育有三种形式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4.1.1 广义教育的三种形式,学校正规教育*非学校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狭

33、义的教育只包括学校正规教育,4.1.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教育从三个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正相关、能否胜任、人力资本积累)*教育还有广泛的社会效益,也能推动经济发展(预期寿命、传播文明、思想改变、社会和谐等)*,定量分析,舒尔茨和丹尼森等利用余值增长率分析法,算出教育对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20.6%(1929-1969)和33%(1929-1957)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其他投资的收益率,计量中的小问题(1),美国学者D.A.Aschauer(1989)对美国19491985年不同类型的公共资本支出的经济产出弹性进行分

34、析得出结论,认为教育资本支出与市场经济部门的生产率之间没有联系数据显示,美国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中用于教育建设的资本产出弹性为-0.01,说明用于教育建设方面的投资不会促进经济部门生产率的提高,相反会导致直接的国民生产率轻微的减少,计量中的小问题(2),问题在于没有考虑教育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因而可能低估了教育投资的产出弹性1993年Aschauer对1960 1985年间107个市场经济国家的横断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考虑到滞后效应,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公共教育资本存量具有正的产出效益,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可以创造经济价值,4.2 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教育投资的私人成本和收益分析教

35、育投资的社会成本和收益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比较,4.2.1 教育投资的私人成本和收益分析,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教育的私人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教育成本C与教育收益V的比较,4.2.2 教育投资的社会成本和收益分析,方法与私人的分析方法相似教育投资的社会受益和成本往往与私人收益和成本不一样。在发展中国家,私人收益大于社会受益,而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4.2.3 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比较,所有国家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都是高的*随教育程度的提高,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逐渐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各级教育的私人收益率都高于社会受益率,但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受益率(公费与自费)妇

36、女的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男性,4.3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现状主要问题,4.3.1 现状,教育投资增长迅速入学人数和入学率都大幅增加成效显著,教育投资增长迅速,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1960年2.2%,1980年3.9%,1995年4.5%其中低收入国家增幅最大,从1980年的3.4%上升到1995年的5.5%但人均水平仍很低,1990年为人均30美元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入学人数和入学率都大幅增加,1950年到1990年,在校人数增加了6.5倍,其中,中等和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分别上升26.8倍和31倍,初等教育在校人数增加4.5倍到1990s,发展中国

37、家基本普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普及率近50%,高等教育不到10%,成效显著,文盲率降低。1970年到1995年,发展中国家成人文盲率从57%下降到30%,降幅近一半,4.3.2 主要问题,辍学率很高教育脱离实际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的性别差异教育反映并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数字鸿沟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智力外流,辍学率很高,在拉丁美洲,100个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之前会有60个辍学在非洲,小学辍学率达54%在亚洲,小学辍学率达20%主要原因是童工的普遍使用,教育脱离实际,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是70%的儿童生活在农村并在那里接受教育,同时有80%以上的入学者将在农村度过一生但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很少向学生传授发展所需

38、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教育结构不合理,完整的教育体系应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往往过于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往往又忽视对工程、技术和实用技能的教育产生结构性供求失衡,教育的性别差异,1980s对全世界51个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表明,有14个国家的成年妇女识字率低于20%,但没有一个国家的男性成年识字率低于20%妇女的入学率明显低于男性,而且是越贫穷的国家差别越大1995年,全世界9.6亿成年文盲中妇女超过2/3在没有机会接受初等教育的人中,60%是女童,教育反映并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农村教育的滞后造成人才匮乏,文化程度不高,抑制了农村的发展,使城乡二

39、元结构扩大收入差距加剧教育不平等。贫困学生难以承受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因而就读比例随教育程度的升高而下降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补贴随等级升高而上升,不利于教育的普及贫困人口受教育少,人力资本低,收入少,不利于自身及其子女打破恶性循环,教育与公平,萨缪尔森指出“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免费提供公共教育更为伟大的步骤了”教育的平均主义,数字化鸿沟,全球收入最高的20%人口93%是因特网用户,而收入最低的20%人口只有0.2%是因特网用户发达国家每千人拥有电脑300台,发展中国家仅有16台2000年底,因特网用户北美每千人479户,西欧217.5户,亚太16.6户,中东和非洲只有7.2户,数字化

40、鸿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阶层之间一部分人利用信息技术更多、更快地获取、交流和处理大量信息,使生活和工作改善而无法接触信息技术的人相对生活水平下降马太效应,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公众对教育的需求无限政府被迫扩大教育供给发展中国家正规部门创造就业机会有限知识失业知识失业反过来又助长了教育深化知识失业与教育深化的循环作用造成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不当,公众对教育的需求无限,随教育程度的提高,教育的私人收益越来越高于私人成本(加上政府补贴)因此公众对教育的需求无限 私人收益 私人成本 受教育程度,政府被迫扩大教育供给,在公众的需求压力之下,在政府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政府被迫不断扩大

41、教育供给(新建、扩招)于是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发展中国家正规部门创造就业机会有限,发展中国家城市存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一般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会主动在非正规部门就业*而发展中国家正规部门创造就业机会有限,于是出现正规部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由于正规部门就业机会有限,虽然感觉怀才不遇,大多数人还是会接受低一级的工作雇主也乐意以高教育程度的人替代原先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于是产生知识失业,即原先高中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大学生争着做*,知识失业反过来又助长了教育深化(Educational Deeping),由于知识失业,导致对教育的需求更

42、大(父母的期望、本人的要求等)*导致教育继续深化,知识失业与教育深化的循环作用造成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不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源闲置或利用不当不断深化的教育还在不断耗费资源“悖论”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需不需要发展教育?),智力外流,现状原因*“外在的”和“内在的”智力外流,现状,每年,发展中国家都有大量高级专门人才或在国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到发达国家定居或工作19621980年,全世界有50万科技人员移居美国印度每年有约10万科技人员流入美国,相当于印度每年为美国支付20亿美元的教育经费中国*,“外在的”和“内在的”智力外流,托达罗指出,除了外在的智力外流以往,还有内在的智力外流不是研究国内迫切

43、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眼光向外*“内在的”智力外流后果严重*,4.4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调整教育投资的主要方向(教育部投资的改变)*减少对高等教育的补贴(同时完善助学贷款)*改革各级学校的教育体制(多体系、农村课程的设置等)*改变教育以外的刺激(缩小城乡差距、劳动力市场信息显示改进)*采取切实措施防止智力外流*,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些变化和问题,教育平均主义重视职业教育地区间教育差距大于经济差距,教育平均主义(1),在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继续对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西部农村地区仅免除学杂费一项,平均每个小

44、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享受免费教科书的贫困生,小学生平均年减负210元,初中生320元;既享受免费教科书又享受生活费补助的贫困寄宿生,小学生平均年减负达510元,初中生达620元中部农村地区免除学杂费一项,小学生年减负约180元,初中生约230元。,教育平均主义(2),为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后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对口支援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中央和地方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投入资金110亿元,到2007年底将覆盖中西部所有农村中小学,有效促进了优

45、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农村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重视职业教育(1),“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经费将超过100亿元截止2007年,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38亿元(包括2004年和2005年的投入),重点支持建设了763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46个县级职教中心、468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培训了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各地也纷纷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提升职业院校的能力,重视职业教育(2),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发展速度超过普通高中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48万人,是2001年353万人的两倍多

46、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差距过大的现象明显改变,2006年“普职招生比”从2001年的58.3:41.7缩小到53.8:46.2,重视职业教育(3),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劳动力的流动从日本的经验来看,经济落后地区职业教育扩大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的发展,而且如果不能提供接受毕业生的劳动机会的话,还会造成教育资金和人才的相对浪费,但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力流动顺畅,可以缓解了工业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的人才的不足,使人才供需趋于平衡,而避免了人才的“绝对浪费”户籍制度和对低学历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地区间、城乡间教育差距大于经济差距(1),以北京、天津

47、、上海为东部的代表,以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作为西部的代表,发现东部3市与西部5省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95年的28倍扩大到2002年的373倍,而同期的农村人均教育支出的差距则从371倍扩大到了388倍,地区间、城乡间教育差距大于经济差距(2),同期东部3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倍扩大到了234倍,而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支出的差距则从187倍扩大到了297倍1995年至2002年,东部3市与西部5省区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323倍扩大到了385倍,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265倍扩大到339倍,本章的重要概念,人力资源人口转变最适度人口公开的失业(自

48、愿与非自愿失业)、就业不足(Under-employment)、形式上在工作但实际上不得其用(Visibly active but under-utilized)(伪装的就业不足、隐蔽失业)、无生产性的劳动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智力外流,本章的主要内容(1),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情况怎样?与人口爆炸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析发展中国家微观生育的成本与收益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哪些影响?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战略?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就业战略?,本章的主要内容(2),分析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私人和社会成本与收益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