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课件002.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9567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5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课件00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哲学史课件00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哲学史课件00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哲学史课件00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哲学史课件00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课件00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课件002.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讲:孔子,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us,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一.孔子与儒家,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2.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上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

2、周 公,3.孔子与六艺,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

3、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史记孔子世家,4.孔子与儒家,孔子与儒六经与儒家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二.秩序与礼,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季氏,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旧

4、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1.礼坏乐崩,2.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3.礼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

5、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Have A Break!,三.仁,1.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6、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2.孝、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子曰:“君子笃

7、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3.为仁之方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8、。”,四.中庸,1.中与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颐,2.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3.中与时 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孔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

9、,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五.天命,1.天与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2.鬼神 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

10、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六.君子与圣人,1.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取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2.圣人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季氏)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的,连孔子自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性。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不可实现。,七.思考,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Next Time:老子,提前阅读重点文献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