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课.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9873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9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说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如何说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如何说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如何说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如何说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说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说课.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说课,旅顺口区教师进修学校胡 军2012年6月,一、说课的起源,1、1987年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2、1994年江苏省在苏州中学举行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把说课纳入比赛内容;3、1996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数学专委会把说课纳入了首届初中优秀青年数学教师评比与观摩活动。,二、什么是说课,“说课“是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用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分析教材和学生等,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三、说课的意义,(一)有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1、促进

2、理论学习;2、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3、提高表达能力。,四、说课与上课的关系,(一)说课与上课的共性和联系1、说课是对课堂教学方案的探究说明,上课是对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两者都围绕着同一个教学课题,从中都可以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都能反映教师语言、教态、板书等教学基本功。,2、从教师说课的表现可以预见教师上课的神情。从说课的成功,可以预见其上课的成功。说好课可为上好课服务。因为说课说出了教学方案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使上课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而上课实践经验的积累,又为提高说课水平奠定了基础。,(二)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二)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五、说课的基本要领,1、说“析

3、”教材;2、说“清”学情;3、说“准”目标;4、说“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支持条件;5、说“透”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六、说课的内容,引子:说课题及出处(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四)说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支持条件(五)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六)附:板书设计,引子:说课题及出处 点明说课内容的教材版本,几年级第几章节第几课时。,说课案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第21章第1节二次根式第一课时,(一)说教材分析,1、明确教材内容在课标中的具体要求。2、熟悉教材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教材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标的相关

4、阐述,简明扼要交代本节教材的核心内容以及本节内容在教材体系、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次根式第一课时的核心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性质,从前后知识间的关系来看,这一节内容既是前面学习的平方(算术平方)根、无理数、以及实数等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以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承上且启下。同时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探究新知识的基本程序与策略,基本思想与方法,也为本节之后立即所要研究的二次根式的运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尤其是作为初中阶段最后所研究的一个代数式,本节内容更为深远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学生真正明确与掌握一种研究数与式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二)说学情分析,1、

5、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关注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3、关注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方法。,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平方(算术平方)根以及幂的相关运算法则等知识内容,对于本节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因此探究过程中可以适当放手鼓励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从数的角度,即非负数的角度来认识其算术平方根的,缺乏经历从数到式来认识算术平方根的过程以及经验。尤其有的学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意义,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准确抓住学生内在的思维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很好的生成

6、点。2、从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联想、概括以及归纳总结能力,但在合情推理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方面还稍显稚嫩。因此,关注后者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着眼点。3、从数学思想与方法方面看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思维水平已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发展与形成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学习上他们只关注公式、法则、定理等相关知识的结论,而忽略知识学习的必要性以及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处在数学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更是领悟不深,甚至于根本没有领受。,(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目标以数字串的形式依次罗列即可,不用刻意地分门别类去对照“知

7、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划分。但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测的。,二次根式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1、从具体实例认识二次根式,知道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能描述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认识二次根式及其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以及抽象思维,在二次根式性质的得出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总结能力。3、在认识二次根式及其性质的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以及化归、模型思想以及类比思想,在性质运用的过程中,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与方法。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

8、定性。在探究二次根式性质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提问、乐于探究与交流、表达的学习品质。重点: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性质难点:二次根式的性质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四)说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支持条件,1、要说明这节课应主要采用哪些教法、学法,其好处是什么,其理论与实践依据是什么。2、要说明使用何种教学辅助手段及使用这种手段的目的。,(1)在教法上,采取设疑、讨论、引导发现、归纳总结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二次根式性质的探究过程中,遵循观察猜测验证概括归纳总结拓展应用的基本程序和策略。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与系统性。(2)在学法上,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动手

9、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一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知识的生成与应用中,能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3)在教学支持条件上,使用PPT课件,展示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学习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和相关的习题练习。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五)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在说清教学过程的总体结构及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之后,着重要说透的是主要教学环节的主要设计。1、构建怎样的数学情境来引入课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设计出哪些恰当、有序、渐近的问题组,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3、选择的怎样的材料(例题、习题等)来呼应教学目标;如何

10、组织、安排、使用这些材料来实现教学目标。4、设计怎样的问题来突出重点,分解、突破难点。5、安排怎样的材料帮助学生回顾、巩固所学的知识。6、对本节教学计划的预评估。说课毕竟不是上课,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无法得到真实体现的情况下,说课者对说课内容应该有一个预评估,并将此作为说课的一项内容。预评估中应包括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学生中可能“冒出”具有代表性的错误,时间控制上的调整,以及补救措施、目标测试、答疑等。,活动一:复习回顾,得出概念:1、出示四个实例,探究二次根式概念思考:用带有根号的式子填空,(1)要做一个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7cm和4cm的三角尺,斜边的长应为 cm.(2)面积为

11、S的正方形的边长为.(3)要修建一个面积为6.28m2的圆形喷水池,它的半径为 m(取3.14).(4)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t(单位:s)与开始落下时的高度h(单位:m)满足关系h=5t2.如果用含有h的式子表示t,则t=.由四个实际问题(三个几何问题,一个物理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研究二次根式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填写完毕后,教师提出如下具有指向新知的问题:(1)观察填写的结果有什么特点?请你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2)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些具有共同特点的式子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学生发现所填结果都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这些式子都

12、可以用形如的式子来表示,依据平方根的性质可得出被开方数a0 这一条件,从而很自然地得出“二次根式”这一概念的定义。这一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的承接性。同时,通过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很好地渗透了模型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2.出示例1与思考,运用概念的定义解决问题:例1当x是怎样的实数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思考:当x是怎样的实数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呢?通过例1与思考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二次根式概念的初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二次根式这一概念的理解,并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总结出解题规律:求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即可转化为: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分母不为0;

13、然后列不等式(组)解决问题。3.在完成了上述环节之后,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对于这些式,我们在了解了它们的定义之后,又研究了它们的什么相关内容?这一问题的设置,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的学习历程,明确应该研究它们的性质,很好地进行了类比学法的指导,又为过渡到性质的研究做了自然而必要的铺垫。,活动二:探究新知,得出性质:1、探究二次根式的性质1:由于这条性质可以由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得到,学生发现这一性质规律并不难,因此可以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实例直接得出结论。2、探究二次根式的性质2:出示教材 P3“探究”栏目的四个具体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

14、设置了如下问题:(1)说出你填写的结果,并说出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2)观察填写出的结果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你有什么发现吗?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3)你能用一种更为简洁的表示方法来描述你的发现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这一表达式的合理性吗?(4)运用你所总结出的结论,完成例2.由教材的具体四个数字例子研究二次根式的第二个性质,目的在于首先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初步感受和发现这条结论,然后通过上述问题的设置再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出发,结合具体例子对这条结论进行分析,进而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最终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同时进一步明确开平方运算与平方运算的关系。当然,观察、

15、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总结等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与培养,模型化的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回归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再次得到了很好的渗透与升华。,3、探究二次根式的性质3:出示教材 P4“探究”栏目的四个具体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运用刚才研究性质2的方法展开这一问题的研究吗?并提出了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教材在性质3的探究环节设置上完全采用了与性质2一样的处理;学生已经经历了研究类似问题的过程,具备了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地渗透了类比的学习方法。4、性质2与性质3的区别与联系:结合性质2与性质3,说一说你对这两个性质的理解。二者有何联系与

16、区别。相同点:都有平方和开平方运算运算结果都是非负数当a0 时不同点:从形式和运算顺序看:先开方后平方,先平方后开方;从a的取值范围看:中a0,中a为任意数;从运算结果看:(a0)的结果是a,(a为任意数)结果可能为a,可能为-a。5、代数式的概念:,活动三:归纳总结,关注发展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举例说说用你所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2、本节知识与你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3、本节内容你学到了哪些研究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在以前的哪些知识的学习中,你曾用过这些思想与方法。活动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教材随堂练习2、习题21.1第1、2、3、4题活动五:课堂总结,反

17、馈评价1、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分别说一说你的心得(收获或疑惑)2、给自己今天的表现打一个分数3、本课质量检测:活动六: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1.1第5、6、7、8题,对本节课的预评估,1、性质2与性质3在归纳总结算理依据时,学生的表述可能会出现问题,并不清楚结论得出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的理解至关重要。2、本节课在归纳总结环节上的三个问题的提出,可能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以前经历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训练较少以及在这方面关注程度不够多的学生而言,很可能会出现不知所云,甚至于说了也不懂的情况发生。因此,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可辅助学生回顾联想,帮助学生来慢

18、慢尝试经历这样一种过程。但可能在此耽误的时间较多,补救的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思考这一问题,使得课内的内容能在时间与空间上慢慢由课堂上拓展到课堂外,这也正好吻合了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来感受知识的形成、联系与发展,应提供更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思想与方法的运用。”,说课案例1下面是某老师在硝酸的性质说课中所描述的“学情”:硝酸是氧化性的酸,既有酸性又有氧化性。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初步接触了硝酸,知道它是一种常见的酸、具有酸的性质。在化学1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知道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和构成物质中心元素的化合价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知识为硝酸化学性质的学习奠

19、定了基础。此外,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从物质类属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和“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因此,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硝酸化学性质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当然,教材只介绍“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5价的氮被还原”,并未分析为何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铜反应得到的还原产物不同、不同浓度的硝酸其氧化性存在差异等,这些内容将会成为学生的疑点。此外,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硝酸“常用来制备染料、塑料、炸药”也会感到困惑。该案例从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角度分析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并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点(“想知”)进行预测,较为深入、全面地分

20、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说课案例2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二课的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本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

21、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说教法和学法: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三、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

22、,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四、教学程序设计: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第一环节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第二环节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第三环节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第四环节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说课案例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首先,在第一部分,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幻灯演示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二课时,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探索并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是与圆有关

23、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第二种位置关系。这种位置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它的探索是在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节课中,利用直线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数量关系的方法为学习切线的性质和判定提供了依据,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类比方法的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为后续的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探索其它几何问题奠定了思想方法上的基础。,第二部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情况进行了分析。(幻灯演示第二部分:学情分析)在知识经验方面,学生在前一课时经历了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程”,具备了用代数了方法刻画几何图形的经验。并且,在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着很多直线和圆位置

24、关系的实例,这些生活经验都是学生探索本节内容的基础。在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基于课标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结合教材内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幻灯演示第三部分:教学目标分析)首先,在知识方面,通过自主探究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能够利用公共点个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也能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判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在能力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观察能力、分类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在思想方法上,

25、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转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情感态度方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中的美,体验经历探索得出结论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教学,把本节课的课型定位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课。围绕上述分析,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分类的依据。为了使教学目标更好的达成,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会使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生动形象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弥补了语言表述单一

26、的缺憾,从而达到教师的语言表述不能达到的效果。另外对媒体的引入可以使图形运动变化起来,学生理解更加形象、直观。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演示幻灯片第五部分:教学流程分析)即情境引入,探索发现、交流归纳、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五个环节,而这五个环节恰恰对应着学生探究学习的五个环节产生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经历探究过程、得出探究结论、应用探究结论、反思与延伸。,首先,在情境引入的环节,我是这样设置的:(幻灯重现引入过程)这个引入是利用海滨城市特有的、学生们熟悉的海上日出作为切入点,引入本节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且从太阳升起的动态画面中找到直线

27、和圆两个研究对象的过程是对学生联想、抽象能力的训练。接下来是“探索发现”的环节,这是本节课重点的所在,整个探索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学生通过对海上日出动态过程的观察有了对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初步认识,能力较强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基本上已经明确了直线和圆由哪些位置关系,但是大部分学生仅限于直观认识,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环节,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通过观察得不到的信息(视频)。在独立思考之后,学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是这时的结论并不完善,甚至不正确,所以我又设置了交流讨论的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利用合作交流来完善、补充结论,同时也给学困生带来同伴的帮助(视频)

28、。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探索的过程和结论,在这个环节当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通过表述把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深化、丰富。在整个的探索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发现分类的依据,培养了学生分类的能力。请大家看一下过程视频(视频)至此,学生能够根据公共点的个数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接下来,我问学生这样两个问题(视频),利用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探索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刻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之后,学生再次展示探究过程和结论,学生能够体会到,我们把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转化为研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数量关系,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探

29、索中得到渗透,很多学生在表述时提到了“仿照”二字,说明类比的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视频)至此,学生能够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探索完毕之后,我设置了一个阅读教材的环节,让学生梳理知识点,明确概念。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在习题的选择上,我通过简单练习的变式训练让学生体会“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三者只要已知其中二者就一定能求出第三者,并且在练习三中还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最后,在课堂小结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画出一个圆的切线,谈谈你的想法.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在思考、交流的同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回

30、顾与总结,并且,为下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埋下了伏笔。,在经过教学实践以后,我发现了本节课的几点遗憾,首先,在学生展交流的时候,我让学生在几何画板中拖动圆,表述自己发现的结论,但是这样后一个学生展示的图形会覆盖前一个学生的图形,不能使各种图形并列呈现,使各种观点的比较产生了困难,如果能让学生各自画完图形之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效果会更好,其次,在课堂小结中,缺少思想方法的梳理,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探索发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那么,学生对类比的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会理解的更深刻。,作业:根据你今天所学的说课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写一篇说课稿。于6月29日前发送至邮箱。,说课稿格式:说课稿所在学校:教师姓名:引子:说课题及出处一、说教材分析 二、说学情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支持条件 五、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六、附: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