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绪论(姜乾金新编南大).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9880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5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心绪论(姜乾金新编南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医心绪论(姜乾金新编南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医心绪论(姜乾金新编南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医心绪论(姜乾金新编南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医心绪论(姜乾金新编南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心绪论(姜乾金新编南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心绪论(姜乾金新编南大).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医学心理学绪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陈 进,2,问题:医学心理学概念及范围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容,3,概述(1),医学和心理学有关吗?你有哪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分组讨论5分享510,4,概述(2),25岁女白领猝死,美女硕士过劳死引关注,5,概述(3),人不仅具有生物学特性,还具有心理学与社会学特性。心理学和医学相互结合、交叉渗透的新兴学科。,6,概念,医学心理学概念(medical psychology)广义:研究心理行为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狭义:着重于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

2、防中的心理行为因素。,7,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1.神灵主义时期生病是神灵的惩罚 或恶魔作祟巫师祈祷或驱鬼避邪 的方法治疗,8,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2),2.自然哲学时期 古代的医学思想:“形神合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致病”“悲胜怒、喜胜悲、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西方:Hippocrates体液学说,将人的疾病与气质类型加以联系。格言:“知道患有某些病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某人所患的是什么样的疾病更重要的多”,9,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3),3.科学心理学时期W.Wundt 1879年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物理实验室,将心理学引入科学。1852年,德国L

3、otze GH首先以医学心理学概念命名其著作。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Cattel JM首先提出心理测验的概念。L.Witmer 在美国创立了第一个临床心理门诊,“临床心理学”的奠基人。,10,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4),1908年在美国出现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心身医学会,并创办了心身医学杂志。,11,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5),19世纪末20世纪初,S.Freud 精神分析 的创立,对现代心 理学、心理治疗作 出了划时代的贡献。,12,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6),20世纪初,Cannon,Pavlov,Selye,Volf等开始研究情绪 的心理生理学问题。,巴

4、甫洛夫,13,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7),20世纪20年代华生创立并由斯金纳等发展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14,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8),20世纪50年代,Maslow,Rogers提出人本主义理 论及来访者中心疗法。,卡尔.罗杰斯,15,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9),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Beck的认知治疗。,16,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0),1977年,美国Rochester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G.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7,医学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1,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是近二十来年的事。而且至今还处于发展阶段。1979年成立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1985

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90年建立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1993年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目前全国相应的专业刊物已有近十种。,18,研究范围,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研究心身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及解决方法。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及其解决方法。研究如何将心理行为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保持和疾病防治。,19,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只有医学心理学的充分发展,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20,医学模式的

6、转变(1),(一)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应,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一种医学模式影响着医学工作者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行为风格,从而也必然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21,医学模式的转变(2),(二)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以自然科学的认识论 和方法论为基础注重生物科学属性重视躯体,忽视心理 社会因素;只见病不见人。,22,医学模式的转变(3),(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健康的要求水平提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增多。社会发展,个体遭受的心理社会压力增加,使得近代某些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发病率升高

7、。人们对心理社会紧张刺激造成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疾病死亡谱系的变化。,23,表1.南京市50年代死因的结构:排位 50年代 95年1 急性传染病 恶性肿瘤2 呼吸系疾病 脑血管病3 肺结核 呼吸系统疾病4 消化系疾病 心脏病5 意外死亡 损伤与中毒6 衰老 消化系统疾病7 新生儿病 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性疾病8 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9 心脏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0 恶性肿瘤 神经系统疾病,24,表2.不同年代美国的死因结构排位1866 1916 19741腹泻病 心脏病 心脏病2腹泻病(5岁以下)肺炎 肿瘤3神经系统疾病 肺结核 脑血管病4肺结核 肾病 事故5肺炎 暴

8、力 流感、肺炎6事故、杀人、自杀 肿瘤 婴儿疾病7猩红热 腹泻(5岁以下)糖尿病8心脏病 肺外结核 动脉硬化症9气管炎 白喉、喉炎 肝硬化10伤寒 气管炎 气管炎、肺气肿、哮喘,2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Engel G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2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同时具有生理和心理活动,心、身是互相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一定的能动作用。,27,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