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实施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40333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实施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实施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实施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实施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实施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实施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实施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实施中期总结评估报告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年度的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工作总结、相关工作检查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规划实施两年半时间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等完成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综合形成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报告从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问题及建议等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颁布以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健全,补齐老年民生短板,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发展,城乡社

2、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75%以上,养老床位总数3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37%,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示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十四五以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持续深化医改进程,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实施良好,达到了时间过半、完成过半的规划实施进度要求。(一)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社会保障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适应多

3、样化保障需求,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各类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国统筹改革衔接工作。制定并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将清单内容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服务范畴,明确基本养老服务项目、供给对象、供给方式、服务标准和支出责任主体,重点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失智、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2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

4、系。按规定逐步扩大老年人常用药品和医疗康复项目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慢性病患者长处方机制。适应人口老龄化、群众多元医疗需求,将符合条件的各类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支持互联网+医药服务等新业态医药服务发展。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鼓励开发提供包括医疗、康复、照护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推进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工作。合理配备服务网点,优化报销流程,提升医保适老服务水平。3 .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完善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健全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整合完善高龄津贴、护理补贴等,集中补贴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费用。将家庭照护者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免费培训范围。探索对

5、需要长期照护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提供免费或低偿的喘息服务。支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卫生服务,探索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制度,重点做好特殊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4 .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对低保、高龄、失能、重残、留守、空巢、独居、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老年人,依法依规给予必要的保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兜底性养老服务的对象、内容和标准,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符合条件的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增发低保保障金,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加发补贴。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困难老年人遭遇到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

6、生活困难。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制度衔接,筑牢医疗救助托底保障防线。(二)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1 .夯实特困人员兜底性养老服务。优化特困老年人救助供养服务,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兜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逐步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实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重点安排与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密切相关项目,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2 .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加强评估机构和评估队伍建设,健全完善评估监管,推动评估结果作为老年人获取补贴、接受养老服务的参考依据。厘清政府、

7、市场、社会边界,形成多元主体责任共担,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对健康、失能、经济困难等不同老年人群体,分类提供养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复照护、社会救助等适宜服务,明确保障对象、保障内容、保障程度、支出标准和支出责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进行动态调整。3 .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认定办法,利用社会力量不断扩大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增加普惠型养老床位,面向中低收入老年群体提供普惠养老服务。综合考虑企业建设运营成本、政策支持情况、消费者承受能力等因素,推动普惠养老服务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三)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品质1 .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支持

8、措施。制定社区公益性养老服务基本要求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社区助老员项目政策。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的专业机构并指导其规范发展,引导其按照保本微利原则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各区、镇(街道)应积极探索并推动引进为老服务的专业机构开展老年人照护、助餐、助洁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完善家庭养老床位支持政策,进一步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将养老护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开展失能、高龄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普及居家护理知识,增强家庭照护能力。以爱心为载体,深化建引领,推广近邻+养老服务,大力发展老年人急需的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服务,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2 .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加大网格化布

9、局、标准化建设力度,整合现有市政各类场所闲置资源,合理配置街道层面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层面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推动完善城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大力推进城市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按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力隹进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基本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施用房面积不足的,各区、镇(街道)应当通过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予以解决,或在相邻新建项目内予以补足。支持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低偿或无偿用于普惠型养老服务。3 .探索发展全龄化社区养老模式。鼓励整合居住(适老化住宅)、养老(老年公寓、老年养护院、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教育(社区教育机构、老年教育机构、普通高校和

10、职业院校)、生活(商业和生活配套)、健康(医疗、体育、康复设施)及社区休闲(文化设施、休闲公园)等设施规划,建设具备综合功能的全龄化完整社区,推进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全龄化社区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享受专业化养老服务。全面推进解决规划落实不到位、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未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未达标、已建成养老服务设施未移交或未有效利用等问题。4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骨干网,实现所有街道至少建有1所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指导等综合功能的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服务半径小于700米的

11、标准,在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推进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全面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失能老人均能有效得到社区帮扶,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四)推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1 .增强机构养老服务功能。鼓励养老机构依法申请设置康复医院、护理院、护理站、医务室等医疗机构,增强医疗服务能力。引导养老机构依托新兴技术手段,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模式,鼓励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培育服务新业态。推动养老机构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期上门、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机构增强服务能力,扩大服务半径

12、,将服务逐步延伸至居家社区,为家庭养老提供有力支撑。2 .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化养老机构供给结构,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提高床位利用率。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通过承包经营、委托运营、联合经营等方式,引入企业或社会服务机构参与运营管理。完善公建民营机制,打破以价格为主的筛选标准,综合从业信誉、服务水平、可持续性等质量指标,引进养老运营机构早期介入、全程参与项目工程建设。探索将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引导社会力量重点面向中低收入群体、适度面向中高收入群体,大力发展普惠型、护理型养老床位,服务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需求。3 .促进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建设发展。聚焦高龄及失能老年

13、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刚性需求,积极扶持发展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服务高龄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不断提高养老机构对高龄及失能老年人的照护能力。支持现有养老机构提高照护能力,盘活用好现有养老照护设施,重点推动服务高龄及失能老年人的养护院建设,扩大照护床位供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75%o4 .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坚持公办养老机构的公益属性,进一步明确公办养老机构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能定位。制订出台公建公营养老机构收住管理办法,在满足有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优先接收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的失能、孤寡、高龄老年人、优抚对象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等老年人。支持公办

14、养老服务机构科学合理配置生活、办公、医疗、康复、文化娱乐、教育、体育健身、安全等设施设备,提供符合质量和安全标准的养老服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5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完善和落实民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支持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举办养老机构。各类资本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的,同等享受各类优惠政策。鼓励整合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存量商品房等用于养老服务,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养老服务。支持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兴办养老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支持养老机构依法依

15、规设立多个服务网点,实现连锁化、品牌化运营。6 .提升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水平。认真抓好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贯彻实施,建立健全养老服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规范,实现养老服务机构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与主管部门定期督查、限期整改相结合,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防控能力。支持养老设施增设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模块和配置应急救援设备包,提升养老设施硬件条件(五)有效拓展农村养老服务1 .加强农村养老政策衔接。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内容,加强与乡村建设等政策衔接。依托农村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村养老、城乡互助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参与、培育和发展农村养

16、老服务。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养老,推动养老服务与乡村旅游、绿色农产品开发等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村通过发放老年福利金、提高本村老年人集体收益分红额度等方式,提高老年人收入。2 .优化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进区、镇、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着力在区级推进失能照护机构、在镇推动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发展具备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指导等综合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机构。大力培育农村社区为老服务组织,强化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医养结合,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与就近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延伸医疗服务。加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

17、能力建设,整合养老服务、公共文化、医疗卫生、全民健身等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服务。3 .发展互助养老服务。强化村组织领导作用,调动村民自治组织、老年协会、专业社工机构等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把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用足用好。开展农村空巢、留守老年人排查,建立空巢、留守老年人信息台账,全面落实定期探访制度,提供相应援助服务。探索建立时间银行等志愿服务时间储蓄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志愿助老服务,实现农村老年人互相帮扶、抱团取暖。4 .加强农村养老设施建设。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行农村中心福利院县级直管。盘活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

18、构闲置资源,推进有条件的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增加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为周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留守老人和其他困难老人提供基本照护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开办面向周边社会老人的养老机构。对于农村福利院原地改造升级项目,不需要调整规划用途,不额外占用建设指标。支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发展养老服务,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水平。(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1 .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实施老年人群营养监测与指导,开展老年营养改善行动。开展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监测。制作适合老年人阅读、观看的健康科普读物和视频。通过老年健康宣传周等多种活动,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媒介,加强老年健康知识、技能的宣传和教育培训,提

19、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将老年健康教育融入临床诊疗工作。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依托老年教育机构、老年协会、城乡社区群服务中心、文化体育场馆等,提高城乡老年健康教育服务覆盖率。2 .完善预防保健服务。建立综合、连续、动态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档案,整合老年人健康体检信息,推动健康档案的务实应用。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积极开展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项目,每年对提出申请的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上门进行至少一次的健康评估和健康服务。加强老年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重点慢性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分类管理和健康指导,开展老年人视、听等感觉能力评估筛查

20、。加强老年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推动在老年人集中场所安装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推广老年期常见疾病的防治适宜技术,加强老年人自救互救卫生应急技能训练。开展预防老年人跌倒干预和健康指导。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和老年心理关爱行动。各区至少1个社区或村设有老年心理关爱点,全市共建成10个老年人心理关爱点。3 .提升老年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老年医学科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超过60%o在医疗机构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加强老年综合征管理,对住院老年患者积极开展营养不良、跌倒、肺栓塞、误吸和坠床等高风险筛查,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优抚医

21、院、护理院、医养结合机构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单病种模式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充分发挥大型医院的帮扶带动作用,借助医疗联合体等形式,帮助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老年健康服务。加强康复医院(中心)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加强护理院(中心、站)、优抚医院建设,畅通医疗、康复、护理双向转诊渠道。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探索建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相衔接的安宁疗护工作机制和转诊流程。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85%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4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资源富余的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

22、有资源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卫生机构,鼓励将大型或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联体管理。持续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医养结合信息化水平。推动医疗服务向居家社区延伸,全市各区均开展居家医疗服务。规范家庭病床服务医保费用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为符合收治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均要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公立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采取医疗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方式收费。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签约合作,鼓励采取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方式,推动医养签约服务高质量落实。每个区都有1所

23、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区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5 .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治疗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护理院和养老机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探索对康复医疗、安宁疗护等需长期住院治疗的中医优势病种开展按床日付费。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老年医学科、康复科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与养老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协作,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托管或举办养老机构,鼓励创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发挥基层医疗卫

24、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规范中医药服务的作用,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七)大力发展银发经济1.发展老年人服务新业态。创新和丰富银发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围绕养老十大健康、餐饮、旅游、文化、体育、教育、会展等1+X产业协作思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不断释放潜在消费需求,推动和发展老年健康管理产业、老年医疗康复产业、老年餐饮业、适老化改造产业、养老信息化产业、老年家政服务业、老年文化教育、老年用品业等老龄产业。支持建设具有配餐、送餐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央厨房,科学布局长者食堂和老年人助餐点,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题。鼓励企业结合老年人兴趣爰好开发特

25、色旅游产品,拓展文化研学、康复保健、纪念怀旧等旅游新业态,支持发展乡村康养旅游。2 .积极开发适老用品市场。支持老年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开发适合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新产品。推动老年人相关的生活用品、食品、药品、保健品等行业规范发展,完善相关行业标准。加快发展老年功能代偿产品市场,推动适用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及家庭自身的各类医疗器械、康复辅具的研发生产,开发为老年人提供助行、助浴、助餐的特制食品、淋浴器、便池等辅助产品。发展适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在养老机构、社区设立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租赁)站点。3 .深化养老产业合作。深化两岸在健康、养老等产业交流合作,鼓励台商来投资健康养

26、老服务项目,引入先进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支持引进台湾知名养老服务集团和连锁机构,推动开展两岸养老服务产业领域创新人才交流。办好全国老年文体康养周,依托海峡两岸老龄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加强政策交流、项目对接、人才培养、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务实合作,搭建养老服务业交流平台。4 .推广智慧健康养老应用。加快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汇聚线上线下资源,精准对接需求与供给。促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养老领域的深度应用,提高公共服务和决策水平,实现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发展适合老年人的智能产品。开发智能音箱、智能语音和陪护助手等新型适老智能家居产品,优化

27、智能居家环境;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医工协同发展,开发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等健康监测产品;开发残障辅助、家政服务、情感陪护、娱乐休闲、安防监控等智能服务型机器人产品;开发仿生假肢、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设备等智能康复辅助器具。(八)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1.完善现代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持续推进老年教育深度融入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各类有条件的学校和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堂学校)、参与老年教育。整合各部门老年教育资源,不断健全市、区、镇(街道)、村(居)四级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

28、口总数比例达到25%以上。发挥市、区老年大学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其指导服务功能,提高资源汇聚与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支持镇(街道)办好老年学校,村(居)开办老年学堂,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办老年大学延伸教学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老年大学教学点,建设一批社区老年学校(学习中心)。持续开展高校老年大学建设工程。积极推动老年教育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免费向老年人提供优质课程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互补。探索开展养教结合模式,在养老服务机构、军休所等场所内设立集中学习点。推进食堂+学堂建设,开展乐龄学堂等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学习活动。2 .发展老年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加强老

29、年文化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发挥老年文化、体育志愿服务人员作用,培育基层文体骨干。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在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内开辟适宜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增加适合老年人的特色文化、体育服务项目,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健身圈。广泛开展群众性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培育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品牌。鼓励创作适宜老年人的各类图书、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等文艺作品。推进体卫融合,将运动干预纳入老年人慢性病防控与康复方案。引导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完善适老适残的体育健身设施设备。支持基层开展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创建活动,抓好老年人体育健身项目的培训、普及、推广、交流比赛,推动城乡老

30、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常态化、生活化。用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体育彩票公益金要向基层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倾斜。各级政府要通过财政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公共和民办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免费、低收费向老年人开放,力争全市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老年人比例不低于65%o3 .积极发挥老年人作用。深入实施银龄行动计划。鼓励老年人在自愿的情况下,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依法开展优良传统教育,传授文化科技知识,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提供咨询服务,参与社区治理、邻里互助、低龄健康老年人与高龄经济困难老年人结对帮扶、治安维护以及调解等社会活动。根据单位按需聘请、个人自愿劳动原则,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合理

31、延长工作年限。加强老年人劳动权益保护,推动用人单位与受聘老年人依法签订协议,鼓励为老年人制定弹性工作制度,保障老年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合法收入、安全和健康权益。创建一批覆盖面广、参与性宽、内容积极向上的老年群体组织,为老年人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提升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创造条件。(九)建设友好型老年宜居生活环境1 .巩固和增强家庭养老功能。传承弘扬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强化赡养职责、承担照料责任。将家庭照护者纳入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等范围,支持有关机构、行业协会开发公益课程并利用互联网平台等免费提供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服务,鼓励和引导家庭成员提高照护能

32、力。鼓励各类社会资源为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所需支持性喘息服务。2 .推进家庭和公共环境适老化改造。新建城市道路、绿地广场、公共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和居住建筑应当严格执行无障碍相关标准规范。按国家工程建设标准规定应设置电梯的新建高层住宅,每个单元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在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建设社区步行路网,清除居住(小)区步行道路障碍物,鼓励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实施加装电梯工程,逐步更新或改造无障碍公交车,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方便参与社会活动的宜居环境。鼓励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优先实施特困老人和经济困难的

33、孤寡、失能、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3 .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服务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办理相关业务保留现场服务、现金服务等方式。对医疗、社保、民政、金融、电信、邮政、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鼓励向基层延伸服务窗口。需要提前预约的公共服务场所应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比例的线下名额。持续推进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鼓励企业提供相关应用的关怀模式、长辈模式等,将智能技术适老化改造纳入日常更新维护。开展智慧助老行动,组织老年人参加智慧就医智慧出行等智能技术教育培训,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4 .构建敬老

34、爱老助老的社会环境。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倡导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作用,加大对敬老模范家庭、为老服务先进个人、助老优秀组织的宣传报道。实施爰心敬老行动,举办公益助老活动,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推动敬老爰老助老社会风尚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积极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和全国敬老文明号创建,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落实经济特区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健全老年人社会优待制度,推动各级涉老工作部门、为老服务组织、公共服务窗口单位全面落实老年优待政策,提升为老服务质量。推进非本市户籍常住老年人与本市户籍老年人同等享受社会优待。(十)优化养老服务发展环境1 .深化养

35、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养老相关政务服务。整合养老投资项目报建手续,精简办事环节。养老机构筹建审批过程中涉及的有关部门,主动公开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限,推行一站式、标准化服务。推动制定养老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建立健全好差评制度,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持续改进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发布养老服务相关的供需信息、登记备案信息、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等,便于公众了解、查询和利用。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支持各类所有制养老机构平等发展。2 .推进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

36、定等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加快推进标准宣贯实施。研制特色和两岸互通养老服务标准化,推动养老服务标准走出去。鼓励支持养老服务行业部门和社会组织结合实际自主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要求的养老服务相关标准,对条件成熟的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及时上升为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3 .强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制度,积极推进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行养老服务机构分级分类管理,持续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质量认证、安全评估等工作,提升养老机构规范化水平。加大互联网+监管的应用,加强专业监管信息联动、共享,对无证无照经营行

37、为,加大依法查处力度。严禁利用养老服务活动设施和场地开展与养老服务无关的活动。加强养老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对养老服务机构信用状况、履约能力进行全面的判断和评估,供社会查询和参考。(十一)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1 .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支持各类院校结合行业发展动态优化专业设置,设立老年医学、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深化院校与养老服务机构校企合作,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养老职业培训包和工学一体化培训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开展职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强

38、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大力推进互联网+养老职业技能培训1。2 .提升养老服务岗位吸引力。探索建立对养老护理员的入职补贴、岗位津贴和职业培训制度,建立养老服务褒扬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护理员的工资薪酬待遇和社会认同度。完善养老护理员积分落户政策。3 .发展特色养老服务。支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参与,鼓励机构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社会工作者,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将养老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特色养老服务。力争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每百张养老机构床位配备社会工作者不少于1名。二、“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中

39、存在的主要问题十四五下半期,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城市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22%,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家庭规模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家庭小型化、少子化、空巢化、高龄化日益突出,削弱了家庭养老能力,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了老年人关爱服务和失能照护难度。我省养老服务发展还存在短板,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偏低,社区养老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老年人消费能力不足,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供给结构不均衡、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期待有较大差距。

40、三、推进“十四五”后半期规划实施的对策与措施从规划前期完成情况看,各主要指标、主要任务基本上达到了规划进度要求,为中后期完成规划要求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十四五后半期,面对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现状,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有关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的工作要求,切实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统筹规划、政策保障、培育市场、宣传发动等多种途径,营造更加良好的养老服务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快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更好满足养老需求,努力促进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实现。(一)加强组织协调。坚持的领导,强化各级政府落实规划的主体责任,将本规划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

41、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等。发挥市、区老龄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的重要作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定期开展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出问题。(二)强化用地保障。结合现有养老服务设施分布,编制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或空间布局规划,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点等内容应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充分衔接,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或规划滞后的,应对相关规划及时予以修改完善。规划确定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应根据养老需求列入年度供应计划,并面向社会公布,做到应保尽保。整合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和商业服务用地等各类社会闲置资源用于养老服务。按照应改尽改、能转则转的原则,将转型发展养老服务作为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的主要方向,转养老服务项目2023年底前要基本投入运营。(三)完善检查评估。根据本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区域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细化相关指标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取得实效。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规划。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督促检查,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科学精准评估规划落地情况,并适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发挥社会群众、服务对象的监督作用,推动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完善管理规范,提高服务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