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教工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1416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是教工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求是教工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求是教工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求是教工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求是教工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求是教工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是教工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平湖市教育研究中心 许婉英Email:,一、本章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1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基础中的重点,地理新课程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地理1重点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本章重点阐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章8课时第二章12课时第三章6课时第四章8课时,2有利于学习必修和选修模块,(1)本章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 大气环境 水循环和洋流,(2)是学习必修模块中其它章节的基础,(3)也有利于选修模块学习 环境保护模块 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 海洋地

2、理模块 城乡规划模块 旅游地理模块,二、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及活动建议,三、初中已学的相应知识和技能,(1)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是个系统工程:初中地理区域地理为主 高中地理必修地理系统地理 选修地理应用地理,说明:,(2)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分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3)我省情况:末学习过系统的区域地理,部分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散在初中学科中 科学和历史与社会,初中科学(八上)(1)大气层(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特点;重点学习对流层)(2)天气和气温(天气的概念与描述语的判别;气温测量及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天气图等压线图;锋和锋面、冷暖锋)(3)风(风的

3、成因、风向命名、风级名称与风速)(4)降水(成因、降雨量的度量单位)(5)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概念;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季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台风和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中历史与社会(七上)(1)大洲和大洋(五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界线;主要海峡的位置与名称)(2)世界自然环境(五大地形类型及最典型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大致特征和分布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亚的季风气候)(3)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我国的地形及分布、我国气候类型及分布尤其是季风气候的成因;黄河和长江),四、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1必须用全新的思路来选

4、择本章的学习内容,知识内容选择上:在考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前提下,适当关注学科体系,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删减一些传统的学科知识。如:对各大自然要素的学习侧重在地质、地貌、大气、水 删除了生物、土壤所选择的内容也不系统。如:地质只选择了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 地貌只选择了地表形态的变化 大气只选择了大气受热、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 水只选择水循环和洋流选择的内容要求也简单明确。如:洋流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地图(或图表)的能力。其中包括用图(表)、绘图说明(说出)用图(表)简要分析(归纳)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2要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好基础,选取了最具有理论价值的

5、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3我对本章课标的理解及湘教版教材教学建议,说明:,(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课程标准:a.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面向全体的教育(大众教育)b.是对某方面或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教学大纲:a.是少数学生能达到的“预期目标”最高目标(精英教育)b.是对教学内容及其顺序的具体规定和教学工作的提示(如本课中知识要达到掌握、理解、了解什么内容的具体规定)(2)树立从“教教材”“用教材教”的理念“一标多本”湘教版、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1)教学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2)关注对象:岩石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以物质循环运动

6、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4)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岩石的分类(三大类)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不必深入讲述,但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如内外力作用)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岩浆间的相互转化,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5)注意点:a.熟练阅读示意图 b.绘制简单示意图 c.要反映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关注人地关系主线: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可进行岩石、矿物等实物观察或野外地质考察,收集一些 岩石、矿物的标本或照片,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6)湘教版教材分析

7、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说明:湘教材比较合理 教学建议:,活动一:宜采用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实验学习交流法活动二:让学生课后、课外去调查、收集日常生活中、建设中常用的岩石,以作简易小报的形式(岩石图片、分类、成分介绍、用途介绍等)然后在同学间交流、教室内张贴法;活动三:建议进行大胆的修改,建议通过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探究更有效。,情境一:多媒体动态演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情境二:提供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阅读卡。探究过程:(1)让学生合作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2)让学生用语言分析说明整个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3)探究三种岩石的形成条件与过程(4)探究两种不同岩浆岩的名称及形成条件与分布

8、位置建议四:三类岩石的形成(P31-32)易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法或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进行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1)教学重点:地表形态(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2)关注对象:地貌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a.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b.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4)注意点: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a.宏观形态上理解地形(五大地形类型)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b.微观成因上理解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结合实例,分析 可进行地质、地貌野外考察,探究地表形态成

9、因。,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a.全球大地构造 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b.区域大地构造 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通过地质构造(褶邹、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说明 c.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 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 通过外力(风、流水、冰川、海浪)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说明,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没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介绍,只需举例分析即可,(5)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地表形态是内外力 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结合实例分析全球海陆、高

10、大山 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了解地质构造(褶邹、断层)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地表高低 不平的原因了解外力(流水、风、冰川等)作用的表现形式,结合实例 分析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 发展,(6)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说明:鲁教版与湘教版相结合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2课时),建议三:明确活动一P37设计的目的:(1)通过结合实例喜马拉雅山脉成因的思考 了解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尤其是两大板块相碰会形成高 大山系、高大高原、大峡谷等(2)可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a.你知道太平洋板运动方向?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运动会使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建议

11、一:(1)从学生身边的、看到过的地表形态引入(2)课前让学生从网上收集典型的、奇特的地表形态,(3)也可以让学生带着一些想探究的地表形态进入课堂,建议二: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宏观地形变化时,可补充阅读卡“板块构造学说“,(3)通过结合实例红海成因的思考 了解大板块间张裂形成海洋。本题的思考应与图2-13相结合,提出: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建议七:活动八建议以我国云南哀牢山区元阳梯田 及荷兰的填海造陆案例更佳,建议四:将活动四改为图片实例探究活动,并与活动二结合 情境一:展示几张地形实例图,有裸露地质构造的更佳,然后 可参照P40提供的思考题进行探究、总结、概括 情境二:图2-14和图2-

12、15及图上探究题,建议五:适当参插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议的指导意义,突出人地关系,建议六:将活动六和活动七有机结合进行探究探究一: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照片,让学生探究分析是哪种外力 作用下的形成的?探究二:分析说明这些地表形态是具体可能是怎样形成的?探究三:比较各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和异同点?,(1)教学重点: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2)关注对象:大气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的理论基础(4)注意点:从有关大气的三大“课标”综合来看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此“标准”利用身边温室效应案例(大棚种植)进行实践温度测量。,a.重点探究低层大气对流层内;需

13、了解大气的组成。b.需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根本热源?直接热源?)c.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需重点阐述的原理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d.需阐述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成因)e.运用一些原理示意图来学习、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等),了解大气的组成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各层中气温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重点理解大气温室效应原理及其作用。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进而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根本热源

14、太阳辐射;直接热源地面陆面和海面)了解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运用原理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产生运动的 根本原因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 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5)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建议一:课时安排2课时。建议二:在探究垂直分层前,先了解大气的组成及主要大气成分的作用。可采用阅读卡和图表思考活动相结合形式,(6)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说明:需将三个版本相结合更合理些 教学建议:,建议三:P43活动思考一:(1)应运用学生在初中科学(八上)的已有知识,(2)应补充对高空大气层的探究(对无线电通讯有影响)建议四:适当修改教材编排体系,(

15、1)将P46的阅读卡与P47的探究活动放在P45的思考活动后面 更合理些(2)对P48的探究活动进行修改此活动不必进行 建议在热力环流基本原理后还是让学生探究 海陆风、山谷风、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更佳建议五:建议增加一个有关气压梯度力的阅读卡和一个活动探究,如果能增加动态的多媒体演示更佳。,(1)教学重点: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关注对象:大气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 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4)注意点:需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规律 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对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引起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

16、根本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三圈环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近地面形成一个个大气 活动中心,海平面还保留着一些理想分布状态,尤其是 南半球。,让学生意识到:气候,是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为基础下 又受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影响形成的。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通过举例,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如:气压带、风带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西南季风能熟练阅读并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节移动示意图用计算机设计动态的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了解并熟练阅读和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节移动规律

17、 示意图了解引起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对气候的影响能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5)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建议一:课时安排2课时建议二:在运用三圈环流分析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形成前 有必要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只在热力因素下可能形成的单圈环流),(6)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说明:与人教版相结合更合理些 教学建议:,建议三:增加二个活动(1)用三圈环流分析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建议采用自主学习、合作绘制、语言表述、多媒体展示 等相结合活动的教学方法。如:(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气

18、压带、风带移动,海陆高低气压中心的变化 建议在此进行一次图表探究活动。,建议四:在落实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对气候的影响(2)能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尽可能结合已学习的世界和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名称有必要可增加一个自主学习或探究学习气候类型的环节,(1)关注对象:大气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2)教学重点、设计目的: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3)注意点:,对高空天气图不作要求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 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 可从气温、气压、湿度(降

19、水)、风几方面分析 综合分析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进而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作出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学习锋面天气系统需引入气团概念,为简化知识对气旋、反气旋概念末作具体要求。把握本标准还需注意以下几点:a.应从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尽可能避免增加知识难度 b.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应重视,并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进行分析 c.应重视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浙江省华南准静止锋、梅雨、伏旱、台风、寒潮等,了解气团掌握锋面系统的特点及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锋面气旋系统的特点 及天气状况识读简易天气图,听懂或作出天气形势分析或预报了解影

20、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及影响的天气特点和对人类影响,(4)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教材分析说明:需将三个版本相结合更合理些教学建议:建议一:课时安排2课时建议二:对于“锋面”建议教学时辅以示意图,(5)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建议三:关于“冷、暖锋”教材编排形式上丰富,但究其内容会发现:a.两张示意图不明确(冷、暖气团不明确)(暖锋图中冷气团运动方向不准确)(简易天气示图中常出现的冷暖锋示意末标出)b.活动探究题,缺乏现实案例下的具体分析探究 建议:可用下列示意图,建议:在第二探究题后加入参考案例分析,建议四:根据课标解读,教材对低压槽、高压脊末加以设计,建议在此加一个阅读卡和图片活动探究,

21、建议五:应重视本地区的天气系统,故有必要增加梅雨、伏旱、台风、寒潮的阅读卡及电视简单天气图分析探究,如:,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只要求说出即可,重点是要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对三种循环末作具体要求,也末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 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 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因素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非取之不尽等。,(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关注对象:水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认识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

22、类活动的影响(4)注意点:,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储量绘制或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重点关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及其更新,调查家乡河流的基本状况(源地、流向、注入、汛期、水位和流量变化及原因、水质状况等)并提出治理和开发的可行性建议,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本条标准将水的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在陆地,为此要适当关注:a.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b.水资源及其更新;c.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等的影响。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的动画;根据本地条件,进行水文野外观察,(5)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建议一:课时安排1课时建议二:在探究水循环的

23、过程与主要环节前,先了解水圈内各种水体 所占的比重,也为下一个课标的实施作好知识的铺垫,可采用图表思考活动的形式。,(6)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说明:适当与鲁教版结合更合理些。教学建议:,建议三:P59活动思考一:(1)应加入思考水循环的过程与参与循环的主要环节(2)图2-39中应增加陆地植物的蒸腾作用、陆地水面的蒸发作用建议四:P60-61实践活动中家乡河流的调查 a.该实践活动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展开,要给予充足的 时间 b.本堂课重在研究调查方案和主要内容 c.如果有可能,让学生绘出所调查河流的径流量图,与本地的年 降水量各月分配图,重点关注意义重大的海水运动形式之一

24、洋流,舍弃海洋水自身的性质(如:温度与盐度)进行简化,重点归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知识基础“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 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其它还有“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1)教学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关注对象:水水圈中的海洋水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4)注意点:,简要了解洋流按性质分类、洋流的成因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洋流分布模式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加深和扩展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但应了解同纬度、不同纬度

25、 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用计算机洋流运动的动画,(5)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教材分析说明:湘教版还是较合理 教学建议:,(6)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建议一:课时安排1课时建议二:在探究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前,可让学生简要了解一下洋流 按性质分类、洋流成因(侧重在风海流和补偿流)可采用阅读卡的形式,建议三:湘教版教材在落实课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上,编排存在不足,建议编排,如下:出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全球风带分布图,提出探究题:,a.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看看南北两个海区洋流流动方 向有何不同?为什么?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什么不同?b.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

26、环流的方向怎样?大洋东西两侧洋流 的性质有什么不同?c.南半球大陆外围地区分布的是什么洋流?是寒流还是暖流?d.请绘制一张世界洋流模式简图,并分析哪些洋流的分布与全球风 带有密切关系?,建议四:P63的探究活动落实课标“运用地图,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四个案例式的探究题还是比较合理,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障碍,为此建议适当增加一些阅读卡;b.四个案例都末上升到具体概况说明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些建议在四个探题后再加一个探究题:,请结合上述四个案例概括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请你再列举一至二个实例加以分析。,我对湘教版教材的总体看法,(1)教材编排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更有利于新课程 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2)相应课程标准,几个版本比较,认识此版本相对 更吻合、更贴近些(3)许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融合在活动中,教与学过 程中随时要进行结合概括(4)最大的不足之处许多概念、文字表达不是很 规范,科学性值得探讨。如:P36“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欢迎指正谢谢大家!,平湖市教育研究中心许婉英51106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