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一.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3386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6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明理学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宋明理学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宋明理学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宋明理学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宋明理学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明理学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明理学一.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宋明理學一,宋明理學概說,理學、道學,宋明理學,有人稱之為宋明道學。道學之名雖早出於理學,但道學的範圍比理學要相對來得小。道學原指傳聖人之道的學問,在二程死後,道學成了二程所倡導的學問的名稱。,理學、道學,因此,道學有廣狹兩義:廣義:孔孟的精神傳統狹義:二程之學(或周張二程之學)因此,宋代道學之名,專指伊洛傳統,並不包括心學及其他學派的儒家學者。,理學、道學,理學一名始于南宋,作為一種學問而言,指的是與辭章考據訓詁相對待的,“義理之學”。明代,理學成為專指宋代以來形成的學術體系,包括周張程朱的道學,也包括陸王的心學。,理學、道學,今天我們稱之為理學的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學術體

2、系。,理學的流派,按地域分野,理學可分為四派:濂(周敦頤,1017-1073)洛(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關(張載,1020-1077)閩(朱熹,1130-1200),理學的流派,若按理論內容劃分,理學亦可分為四派:氣學 以張載為代表數學 以邵雍(1011-1077)為代表“理學”以程頤、朱熹為代表心學 以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理學的流派,氣學 數學“理學”心學,歷史地展現了宋明理學的發展過程。氣學針對隋唐盛行的佛教與道教崇尚虛空之學,提出虛空即氣,氣為宇宙的終極實在,為儒家學說建立一種形上論的論証。,理學的流派,數學則進而研究實在的宇宙過程和歷史過程的規律性,從而

3、較氣學進了一步。但數學致力尋找宇宙、社會演進規律的努力未能擺脫象數學的神秘色彩,“數”最多只能反映宇宙歷史演化中興衰的周期,無法真正揭示世界的規律性。,理學的流派,氣學與數學的另一問題是,他們在宇宙實體與宇宙規律方面的學說都未能與儒家的核心倫理原則緊密結合起來。,理學的流派,“理學”正是把這些倫理原則上升為宇宙本體和普遍規律,又吸收、結合了氣學、數學的一些重要成份,使儒家思想有了更為堅實的本體論基礎。,理學的流派,然而,“理學”把倫理原則提高為宇宙本體和普遍規律,雖然使古典儒學獲得了強有力的本體論基礎,但在道德實踐上,把倫理原則更多地作為外在的權威,忽視了人作為道德實踐主體的能動性。,理學的流

4、派,因此,心學反對理學的實踐論,認為人的本心作為道德主體,其自身就決定道德法則,突出了道德實踐中的主體性原則。,理學的流派,氣學、數學、“理學”、心學在宋代的歷史的展開,顯示出了理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元明時代,四個學派仍各有發展,相互批評、相互融合。當然,“理學”和“心學”是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流派。,理學的特點,宋明理學雖然可以分為理論及實踐的幾個不同派別,而這些不同派別的學者都被稱為宋明理學,是由于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質和特點,這些特點包括:以不同方式為發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論、本體論的論証。,理學的特點,以儒家的聖人為理想人格,以實現聖人的精神境界為人生的終極目的。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為

5、根本道德原理,以不同方式論証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內在的基礎。,理學的特點,為了實現人的精神的全面發展而提出並實踐各種為學功夫即具體的修養方法,這些方法的條目主要來自四書及早期道學的討論,而特別集中於心性的功夫。,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勞氏在其中國哲學史第三卷上冊中,詳論一系、二系和三系說之得失。對於我們了解宋明儒學之發展甚有裨益,故特此作一簡介。,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首先,勞氏指出傳統的二系說,即理學與心學的對立,是站不住的。理學一詞出於元末之張美和,其理學類編以周、張、邵、二程、朱子六家之言為主,不及陸九淵,視之為旁門;而心學乃是陽明學流行後,進而將陸象山收歸心學。,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

6、派,顯然,理學與心學的對立而為二系,乃後世才形成之說法。在朱熹和陸象山之間,尚無此二系之對立。程朱非標明一理學而否認心學。陸王亦只以心為最高主宰,並非否定有理學。,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三系說出於牟宗三先生,特點在於強調二程兄弟之差異,先將明道與伊川分為兩系,然後繫朱子於伊川一系之下,又將濂溪、胡五峰收歸明道一系,於是與陸王一系比觀,遂成為三系。,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1.五峰蕺山系:由濂溪、橫渠、而至明道、蕺山。由中庸、易傳回歸於論孟。2.象山陽明系:以論孟攝易庸。只是一心之朗現、申展。3.伊川朱子系:以大學為主,重後天之涵養以及格物致知之認知。,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三系說之理論立說

7、,落在二程之差異,那麼是什麼差異呢?二程皆以性即理為中心,不過他們分別執取性字之不同意義:A.一本之性:性作為存有意義之原則,即一切存有所共具之性,萬物皆在同一之共同原則下存在和變化。,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B.萬殊之性:性作為本質(essence),即各類不同存有自具之特性。例如人之為人、狗之為狗、水之為水等。明道強調一本之性,而伊川則強調萬殊之性。一本之性,按濂溪之說其內容乃係生生之義。,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此見周氏承易傳之天地之大德曰生思想,認為一切存有皆受此生為內容之原則之決定。此種思想混有宇宙論和形上學成份,可稱為天道觀。,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宇宙論與形上學之差異,在於形上

8、學之主要肯定必落在一超經驗之實有上;建立此肯定後,對於經驗世界之特殊內容,可解繹可不解釋。即有解釋,亦只是其形上實有觀念之展開。此實有本身之建立並不以解釋經驗世界為必要條件。,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而宇宙論之主要肯定,則落在經驗世界之根源及變化規律上;此種根源及規律雖亦可視為實有,但非超經驗之實有。其建立根據每與經驗世界之特殊內容息息相關。,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天道觀大致先斷定有一形上共同原理,實際運行於萬有中,而為存有界之總方向,即就此方向建立價值觀念。因此,所謂天道,必有兩點特徵:,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第一:天道必有實質意義之內容,不能僅為形式意義之概念,否則即不能實際運行於萬有

9、中。第二:天道雖是一形上之實有,但此實有必須兼為價值之根源;否則,若天道在價值上有中立性,則據天道以肯定世界即不可能。,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以易傳中大德曰生之天道觀念為例。此一生生不息之原理,即以說明萬有之總方向,故非一形式概念。而此一為天道所表之總方向,又必須視為善或價值之根源。換言之,順此方向為善,逆此方向為惡。,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此區別於伊川所言之萬殊之性,伊川認為萬有各成類別,各有其性亦各有其理。伊川之說以中庸之盡性一觀念為代表,可稱為本性觀。持本性觀可以不在自然世界之萬象中求形上原理,亦不在此求價值標準;蓋本性本非一經驗對象,亦不在實際世界中。,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萬物

10、各有其性,各有其理。即以萬物實現其理作為一價值標準;於是本性(即理)加充足實現一觀念,即成為一切價值判斷之基礎。,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而道德生活及文化之意義,亦均可由此決定;蓋道德生活即事事如理之生活,而所謂文化者,即統指此要求如理之活動也。,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此說與只言一共同之性之說不同。而其基本分別,則在於如此建立價值理論時,不落在當前之實際 世界上。因理與事可分為兩領域。理可在事中實現,可不在事中實現。,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倘理未實現,仍不礙此理之存有。但因事與理不視為本來合一者,故實際世界中善惡之糾結混亂,皆可不妨理之分明確定。,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本性只是一規範,一

11、理想狀態,不須視為已有之事實。如此,肯定世界時,亦不須謂世界實際上受一天道支配,只須視世界為萬理實現自身之場。,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此場本身可以黑暗污濁,仍不礙理之應實現於此中,且能實現於此中。此種思路,重心全在超經驗、超事象之理上,故伊川之學不重宇宙論,而成為純粹形上學。,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但宇宙論與形上學又有一共同點,此即以客體性或存有性為第一序觀念、而不以主體性或活動性為第一序。因此,皆與以主體性為歸宿之心性論不同。,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如果以天代表一本之性,理代表萬殊之性,而心為主體性,那麼三系說之爭,就在天、理、心何者為第一序。,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孔孟之學原屬心性

12、論中心之哲學,故主體性觀念最為重要。周張之系統,混有宇宙論與形上學兩種成分,而獨不能建立主體性,此固與孔孟之學違離,即以二程之形上學系統而言,主體性仍不成為第一序觀念,因此,仍難與孔孟之學密合。,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一系說:視宋明儒學為一整體,但不忽略各家各派立說之殊異;通過一發展演變之動態觀,以安頓此種種差異於一整體過程中。換言之,學說之差異皆視為整體過程中之階段特徵。,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依一系說之觀點論之,宋明儒學運動可視為一整體,其基本方向是歸向孔孟之心性論,而排斥漢儒及佛教。其發展則有三階段,周張,程朱,陸王恰好分別代表此三階段。,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若就各階段之中心觀念言,則第一階段以天為主要觀念,混有形上學與宇宙論兩種成分;第二階段以性或理為主要觀念,淘洗宇宙論成分而保留形上學成分;,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第三階段則以心或知為主要觀念,所肯定者乃最高之主體性,故成為心性論型態之哲學系統。其中朱熹地位特殊,乃綜合前二階段之思想家;然在此發展過程中,仍應劃歸第二階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