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超敏反应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超敏反应2.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超 敏反 应 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分型,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发生于局部或者全身主要特征:1、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通常使机体出现 生理功能紊乱,而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2、参与的抗体为IgE和IgG4,细胞为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4、补体不直接参与
2、5、可经血清被动转移特应性素质个体:对变应原易产生IgE型抗体应答的超敏患者,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欧洲人群:2535%瑞典:30-40%北京:37.7%常见病、多发病 涉及儿科、耳鼻喉科、内外科等,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一)变应原及其特征,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天然变应原多为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组织蛋白,变应原,临床常见的变应原,花粉颗粒、尘螨或其排泄物、真菌或其孢子、昆虫或其毒液、动物皮屑或羽毛,牛奶、鸡蛋、鱼虾、蟹贝等食物,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
3、等药物,(二)变应素及其产生,变应素-IgE,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IgE+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机体致敏,将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类抗体称为变应素IgE为亲细胞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的Fc受体(FcRI)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CD4+Th2细胞及其分泌的IL-4等细胞因子,可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为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浆细胞,Th,变应原,Th,IL-4R,NK1.1T,IL-4,Th2,IL-4,B,浆细胞,IgE,(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及其表面高亲和性IgE Fc受体,肥大细
4、胞主要分布在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外周血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 Fc受体,胞质中有嗜碱性颗粒。激活后可释放出颗粒性物质,FcRI由一条链、一条链和两条相同的链组成链与IgE的FC段结合,链和链可介导信号转导,(四)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被一些细胞因子作用后可表达高亲和性FcRI并使FcR表达增加,可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生物活性介质中,一类是具有毒性作用的颗粒蛋白及酶类物质,可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另一类介质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脂类介质类似,变应原,机体,Ig
5、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RI结合,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细胞脱颗粒、膜磷脂代谢(降解),初次,产生,桥联反应,+,+,致敏阶段,链,链,链,链,细胞膜,结合IgE Fc段,变应原,变应原,变应原,机体,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RI结合,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细胞脱颗粒、膜磷脂代谢(降解),组胺、LTs、PGD2、PAF、激肽原酶、ECF-A,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全身性(过敏性反应),皮肤(荨麻疹),呼吸道(哮喘、变应性鼻炎),消化道(过敏性胃肠炎),初次,产生,桥联反应,+,+,致敏阶段,发敏阶段
6、,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一)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IgE类抗体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FcRI结合-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表面结合特异性IgE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通常靶细胞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甚至更长,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逐渐消失,(二)发敏阶段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三)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颗粒内预先形成储备的介
7、质及其作用(1)组胺: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刺激支气管、胃肠 道、子宫、膀胱等处平滑肌收缩;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强(2)激肽原酶:激肽原-激肽(3)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聚集嗜酸性粒细胞,2.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及其作用(1)白三烯:致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收缩,哮喘!(2)前列腺素 E2(3)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活化血小板释放组胺等,(四)I型超敏反应的负反馈调节嗜酸性粒细胞作用机制:1、直接吞噬、破坏细胞脱出的颗粒2、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3、释放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4、释放磷脂酶D灭活PAF,三、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过敏性休克 最迅速,最严重-甚至导致死亡1、药物
8、过敏性休克 以青霉素引发最为常见,此外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也可引起 青霉素具有抗原表位,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或青霉烯酸,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形成青霉噻唑蛋白或青霉烯酸蛋白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 注意:提高青霉素质量,现用现配,2、血清过敏性休克 再次使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吸入花粉、尘螨、真菌和毛屑等变应原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过敏反应,花粉症机制,(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进食鱼、虾、蟹、蛋、奶等食物后可发生过
9、敏性胃肠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四)皮肤过敏反应 主要包括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和血管性水肿由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或冷热刺激等引起,湿疹,荨麻疹,四、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一)预防原则1、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最有效2、皮肤试验取0.1ml在受试者前臂内测作皮内注射,1520min后观察结果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风团直径1cm为皮试阳性,3、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min)多次注射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4、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 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可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
10、注射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进行减敏治疗 皮下免疫-IgG产生-与IgE竞争结合变应原,减敏疗法(hyposensitization)的机制,(二)治疗原则-药物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阿司匹林、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组胺乙酰水杨酸-缓激肽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肤与粘膜的炎症反应,II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
11、反应,一、靶细胞及其表面的抗原,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靶细胞表面抗原: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间具有的共同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二、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的输血,新生儿溶血症:Rh血型不符,二、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的输血,新生儿溶血症:Rh血型不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induced by exoge
12、nous agents,二、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的输血,新生儿溶血症:Rh血型不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抗体,I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清除,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中等大小
13、免疫复合物,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免疫复合物,结合,血小板FcR,组胺类炎性介质,激活补体,C3a/C5a,C3b,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有助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2.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血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1.补体的作用,2.中性粒细胞,3.血小板的作用,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吸引中性粒细胞,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
14、膜及周围组织损伤,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Arthus反应:是一种实验性局部III型超敏反应。1903年Arthus发现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此种现象被称为Arthus反应,Arthus reactionType-II,Weal&flare reactionType-I,(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通常在初次
15、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后12周发生患者体内抗毒素抗体已经产生而抗毒素尚未完全排除,二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抗链球菌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可使肾脏损伤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肾炎,3、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或支原体的持续感染有关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指能够特异识别变性IgG的自身抗体,IgM为主,也可以是IgG或IgA类抗体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能使体内IgG分子发生变性,自身变性IgG与类风湿因子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反复沉积于小关节滑膜时即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4
16、.系统性红斑狼疮,(三)过敏性休克样反应与IgE无关血流中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C3a和C5a,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大量血管活性胺类。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梅毒等疾病,梅毒裂解后释放大量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大量免疫复合物,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发生较慢,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通常需经2472小时方可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T细胞致敏阶段引起IV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
17、有:胞内寄生菌、某些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这些抗原性物质经抗原提呈细胞(APC)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II/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使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CD4+初始T细胞和CD8+CTL细胞活化。这些活化T细胞在IL-12和IFN-等细胞因子作用下,有些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即CD4+Th1细胞(炎性T细胞)和CD8+效应CTL细胞;有些成为静止的记忆T细胞,(二)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二、疾病 1 传染性超敏反应,结核菌素实验,二、疾病 1 传染性超敏反应 2 接触性皮炎 3 移植排斥反应 4 某些自身免疫疾病,接触橡胶后的皮肤炎症,皮革,麻风病人的肉芽肿,抗原与细胞上IgE结合,桥联反应,抗体与膜抗原或吸附膜上的半抗原结合,抗体与抗原结合(游离于细胞外),致敏T细胞与靶细胞抗原或游离于细胞外抗原结合,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激活补体、吞噬、ADCC,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青霉素过敏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输血反应免疫血液病新生儿溶血症,感染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血清病,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