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音韵常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音韵常识》PPT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中古音韵常识,第一节 中古音的声母一 有关声母的几个概念1、反切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出第三个字的读音。开始应用大约在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普遍用反切来注音是汉魏以后的事情。反切的兴起是受梵文影响的结果。反切把一个单字分成声母、韵母两部分(声调归韵),具体用法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兼取声调”。最初叫“xx反”,后来叫“xx切”。如:冬,都宗切。公,古红切。都,当孤切。徒,同都切。,2声、纽、声纽:指声母。3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唐朝末年有个和尚叫守温,根据梵文的拼音原理创制了三十个字母,宋代又有人加了六个字母,就成了音韵学上的三十六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大约就是唐宋间汉语语音的
2、三十六个声母。,4五音、七音:古代音韵学家很早就把汉语的声母根据发音部位分成五类,即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后来,宋元等韵学家又加立“半舌音”、“半齿音”,因此又有七音之说。,5清浊:不带音的辅音叫清音,带音的辅音叫浊音。又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全清指不送气的清塞音、塞擦音、擦音,如 p t k ts t s。次清指送气的清塞音、塞擦音,如 ph th kh th th。全浊指浊塞音、塞擦音、擦音,如 b d g v dz d。次浊指浊鼻音、边音、半元音,如 n m N l j。在现代方言中,吴语、老湘语保留了古全浊声母,其他方言里它们都已经清化了。,二 中古音的声母,中
3、古音指隋代陆法言撰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宋代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属于切韵系统,而切韵已经失传。所以人们经常用广韵来代表中古音系。研究中古音的声母,前人主要依据广韵的反切上字,采用系联法合并归纳。据李荣先生的研究结果,中古音的声母应是三十六个。,帮系:帮组:帮 p 滂 ph 并 b 明 m 非组:非 f 敷 fh 奉 v 微 M端系:端组:端 t 透 th 定 d 泥组:泥 n来 l 精组:精 ts清 tsh从 dz心 s邪 z知系:知组:知 t彻 th澄 d 庄组:庄 tS初 tSh崇 dZ 生 S 章组:章 t昌th船 d 书 禅 日组:日n见系:见组:见 k溪 kh群 g疑 N 晓组:晓 x
4、匣 影组:影/云 j以 0,三 从中古音系到北京音系的重要演变,1全浊音声母的清化及其分化中古全浊声母,也就是浊塞音、塞擦音共11个:并、奉、定、从、邪、澄、崇、船、禅、群、匣。在大多数今方言中变成了清声母。其中奉、邪、船、禅、匣五母今大多读清擦音。并、定、从、澄、崇、群六母,今分化为不送气、送气的塞音、塞擦音两类。其分化规律与古声调平仄有关。具体为:古平声字今送气,古仄声字今不送气。如:,并:蒲 pHu 盘 phan 步 pu 伴 pan定:同thuN 檀 than 读 tu 蛋 tan从:情 thiN 全 thyan 净 tiN 绝 tyE澄:厨 thu 椽 thuan 住 tu 篆 tu
5、an 崇:锄 thu 馋 than 助 tu 炸 ta群:拳 thyan 勤 thin 倦 tyan 近 tin,2韵母的洪细和古精组、见组声母的分化,今开口、合口两呼韵母叫洪音,齐齿、撮口两呼韵母叫细音。古精组的精、清、从、心、邪和见晓组的见、溪、群、晓、匣十个声母,在许多方言里发生了分化和合并。具体规律是:古精组声母在今洪音韵母前读 ts tsh s,在细音韵母前读 t th,比较:洪音:开口呼前:糟 仓 曹 散 合口呼前:祖 醋 苏细音:齐齿呼前:精 节 秋 齐 修 撮口呼前:绝 全 旋古见组、晓组声母字在今洪音韵母前读 k kh x,在细音韵母前读 t th,比较:洪音:开口呼前:盖
6、开 海 合口呼前:贵 葵 化 话细音:齐齿呼前:经 结 丘 旗 休 撮口呼前:权 去 玄因此,北京话的 t th 有两个来源,一是古精组的 ts tsh s z,一是古见组的 k kh x。,3知、庄、章组声母的合流,在北京话中,中古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声母的字合而为一,读舌尖后音 t th。北方话这三组声母的读音分歧较大,情况较复杂。比如关中方言,知组、庄组开口二等、庄章组止摄开口三等字与精组合流,读舌尖前音 ts tsh s,其他合流读舌尖后音 t th。如:知组二等开口:茶 搽 站 绽庄组二等开口:查 渣 叉 差 沙 诈 榨庄、章组止摄三等开口:师 使 事 指 示,4非、敷、奉三
7、母的独立与合流,据李荣等研究,唐宋音中非组字仍属于帮组。后来,非组字从帮组字中分化了出来,并且合成一个声母 f。这从形声字声旁上看得出来。如:甫:铺;蒲 方:放;旁 非:匪 诽;排 裴在今闽语中,非组字仍没有从帮组分化出来,这就是“古无轻唇音”的遗存。,5中古声母清浊与今声调的关系,现代方言的调类主要是由古四声和古声母的清浊决定的。具体来说,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可以根据声母清浊分为阴、阳各两类,这样,平声就有了阴平(清平)、阳平(浊平)两类,上声、去声、入声均依此类推。,6北京话中古四声的分化规律,古平声。古清声母字今阴平:边、天、飞 古浊声母字今阳平:平、才、人 这样我们就可得出两条推论:凡是
8、古平声字今音读阴平的,古代是清声母字;凡古平声字今音读阳平的,古代是浊声母字。如“汤”和“糖”,今声母相同,但古代“汤”是透母字,“糖”是定母字。古上声。古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上声,如:比短草手米武老有;古全浊声母字今去声,如:倍坐是父舅旱。大多数北方方言的全浊上声字都归了去声。古去声。不论声母清浊,在北方方言中大都读去声。一些分阴阳去的方言,清声母字读阴去,全浊和次浊声母字读阳去。,古入声。北方方言中除了晋语和江淮官话,都没有保留入声。在北京话中,古入声字分派到了四声中。具体规律是:古全浊声母字今阳平:白读达十合古次浊声母字今去声:卖纳立药月古清声母字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没有什么规律。在
9、北方方言中,大体一致的倾向是古全浊入声字今读成阳平。,7关中话古四声分化的规律,关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秦陇片。中原官话中,古入声字分化的规律是:清声母、次浊声母入声字归阴平,全浊声母字归阳平。例如:清入:织 曲 秃 黑 割 缺 歇 说 竹 笔 百 错 粟 次浊入:月 六 纳 麦 全浊入:局 食 白 合 舌,第二节 中古音的韵母,一 几个概念1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韵尾是元音的韵母。如 a F uo ei iau uai。2阳声韵:指韵尾是鼻音 m n N 的韵母,如 am im an in aN uN。3入声韵:指韵尾是塞音 p t k/的韵母,如 ap at ak a/ip it ik
10、i/。,4舒声和促声从韵母的角度看,阴声韵和阳声韵是舒声韵,入声韵是促声韵。从声调的角度看,入声是促声调,平声、上声、去声是舒声调。促声舒化:指中古促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变成舒声字。如“贼、轴、粥、肉、玉”在许多有入声的方言中变成了舒声。舒声促化:指中古舒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变成促声字。如后缀“子”、“打”,方位词“上”、“下”等在不少晋语中变读入声。,5韵目:即韵母的代表字。在韵书如广韵中,凡韵腹、韵头、韵尾、声调不同的,就分为不同的韵,每韵有一个代表的字,叫“标目字”,又叫“韵目”。如“东、冬、钟、江,支、脂、之、微”就是不同的韵目。6韵部: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声调不同的韵母合成一个韵部。,7韵
11、摄又叫“摄”。宋元等韵学家把韵尾相同和韵腹相近的韵母合为一个大类,称为一摄。他们共归纳出十六摄。这十六摄的名称是:果、假、遇、蟹、止、效、流、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按照韵母分,十六摄中前七摄是阴声韵,后九摄则是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按照声调分,前七摄只有舒声,其他九摄既有舒声,又有入声。从韵尾来看,十六摄在中古时的情况如下:果假遇(o尾)蟹止(i尾)效流(u尾)咸深(m、p尾)山臻(n、t尾)宕江曾梗通(、k尾),8等、呼这是用来分析韵母结构的两个概念。宋代就有“等”、“呼”的概念。等:首先把韵母分成开口和合口两呼,又把两呼各分为四等,即开口一等、开口二等、开口三等、开口四等,合口
12、一等、合口二等、合口三等、合口四等。清代的等韵学家江永把四等的特点总结为:“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等尤细。”据今人分析,给韵母分等的主要依据是有无介音和韵腹开口度的大小。如开口的一、二、三、四等,一等韵:无 i 介音,韵腹的开口度最大,舌位靠后;二等韵:无 i 介音,韵腹开口度次大,舌位靠前;三等韵:有 i 介音,韵腹开口度较小,舌位较前;四等韵:有 i 介音,韵腹开口度最小,舌位最前。,呼:宋元只有开、合两呼,到清代潘耒的类音,正式将两呼分为四呼,即开口一二等为开口呼,三四等为齐齿呼,合口一二等为合口呼,三四等为撮口呼。四呼的分别在于韵母的第一个元音:无介音、韵腹非 i u y
13、的为开口呼。韵腹或介音为 i 的为齐齿呼。韵腹或介音为 u 的为合口呼。韵腹或介音为 y 的是撮口呼。,二 从中古音到现代汉语语音的重要演变,1、阳声韵尾的变化:咸深摄舒声韵母中古读-m尾韵,现代汉语中已经并入了-n尾韵,分别与山、臻摄韵母合流了。探=炭,谈=弹,南/男=难,心=新,今金=巾斤。但宕江曾梗通摄韵尾仍为-N。,2、入声韵尾的变化,咸深摄入声韵母中古读-p尾韵,山臻摄入声韵母中古读-t尾韵,宕江曾梗通摄韵母中古读-k尾韵。现代汉语中已经失落塞音韵尾,变成了元音韵母。在现代汉语其他方言中,则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塞音韵尾,最完整的是粤语和闽南方言及一部分客家话。,3、一二等、三四等韵母的合
14、流,各韵摄内部,一二等韵合流,三四等韵合流。如咸山摄一二等韵合流(见系字除外),主要元音读a,为an、uan、a、ua韵,如“担、贪、南、参、感、答、杂、塔、蜡”是咸摄开口一等字,“扮、山、八、杀、班、慢、栈、铡”是山摄二等字。但见系开口二等字已经腭化,读ian、ia韵。三四等韵合流,读ian、yan韵,如山摄三等与四等:“鞭=边,棉=眠,迁=千,连=莲,件=健,仙=先”,知系三等字读an、uan韵,如“展(知)、毡(章)”。效摄一二等、三四等也合流了。蟹摄开口一等韵和二等韵,主要元音合并为a,读ai韵,一等的“胎、来、在、该、海”,二等的“排、奶、债、柴、矮”等同读ai韵。,4、等呼的变化,中古的开口一二等变成今开口呼,合口一二等变成今合口呼,开口三四等变成了今齐齿呼,合口三四等变成了今撮口呼。两呼八等变成了四呼。这反映了古今语音音韵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