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5831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42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列经典原著导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中共上饶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毛成,逻辑框架,一、提纲的写作背景1.理论背景(马克思哲学思想进程)2.社会历史背景3.费尔巴哈与基督教的本质二、提纲内容导读三、提纲的重大意义1.理论意义2.现实意义,一、提纲的写作背景,(一)理论背景(马克思哲学思想进程)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从黑格尔哲学开始,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形成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变。一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到一般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一般社会主义;二是从一般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转到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1843年夏天以前

2、,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是黑格尔哲学的信奉者。18421843年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这是因为当时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题,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引起马克思“苦恼”的所谓“难事”,是指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所目睹的社会现实与自己头脑中黑格尔理性信仰的矛盾。,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以它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则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成的著作。这是提纲写作的理论背景。(二)社会历史背景提纲的写作还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

3、随着英法等国产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当时的德国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政治上的封建割据与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存的状态,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比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落后得多。它虽然要求废除封建特权、实现德国统一,但是害怕无产阶级超过封建势力。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既要求革命、又害怕革命的两面性和软弱性,必然反映到德国的哲学意识形态上来。,所以黑格尔哲学作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为普鲁士的封建专制制度辩护。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黑格尔派分裂为

4、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两个派别。“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都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则硬说一切都包含宗教观念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由此来批判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不仅老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就是表面上革命实际上保守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也不能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世界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1845年春马克思亡命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写成的批判L.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马克思写作提纲的

5、目的,就是为了既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又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极端保守性,为创建能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恩格斯说,这是马克思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为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三)关于费尔巴哈与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18041

6、872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在巴伐利亚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批判宗教、神学一直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主题。他的第一本著作论死亡与不朽的思想(1830年),批判了人格神和灵魂的不朽。皮埃尔培尔(1838年)与哲学与基督教(1839年),主要讨论了神学问题。他认为自己已经证明了“基督教不论从人类理性中、而且从人的生活中正逐渐退出、消亡,是显而易见的。”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是他最重要的,也是在近代德国思想史上、乃至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

7、部著作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理解宗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以自然和人为核心的人本学观点,阐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费尔巴哈在西方思想史上石破天惊地提出了“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著名论断,完成了德国近代资产阶级批判宗教的历史任务;他的唯物论的出现,标志着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即从唯心论到唯物论的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到费尔巴哈唯物论和人本学无神论的强烈影响,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它发展成为新的唯物主义理论。,费尔巴哈的主要贡献: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认为: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

8、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局限性: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不仅是资产阶级世界观,而且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它从资产阶级的抽象的理性的人出发,撇开人的现实社会关系,抽象谈论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幸福与道德。费尔巴哈用一种美文学的风格抽象谈人“爱”。这种人本主义在工人中迅速传播,不仅不能指导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而且它反而会消磨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斗争意志。阻碍无产阶级运动,二、提纲内容导读,由于提纲每一条都是警句式的,没有展开说明,给后人对它的理解留下了很多捉摸、推测的空间和余地。所以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必须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提纲前后写作的一些著作,特别

9、是根据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相关著作,力争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含义。,根据这样的理解,可把提纲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条,这是提纲的总论,是全篇的纲。马克思从总的方面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以后各条的内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条、第五条和第八条。主要论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部分:包括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和第九条,主要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第四部分:包括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是提纲的结论,主要论述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0、、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实现的伟大变革。下面请看提纲原文:mailto:.doc,第一部分:总论(第一条),论述新唯物主义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一条原文: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

11、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部分主要说明以下三个基本观点:1.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或“人的感性活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的科学界定。所谓实践活动是“感性的人的活动”或“人的感性活动”,是指它是能为感觉所感知的活动,是诉诸感觉的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就是说,实践活动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之外的“可感知”、“可观察”的活动,是事实上存在的活动,并非纯粹主观思想范围内的活动,更不是想象的或假想的活动。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区别于认识活动的最显著的特

12、点。,2.人与对象、现实、感性的关系这里说的“对象、现实、感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这些对象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物质性,是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而人则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性活动。人与对象、现实、感性有两种关系:一是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二是认识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前者是最根本的关系,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生的。,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即把它们当作主体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去理解;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说的是在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中,对象、现实、感性本身就是实践活动,所以对它们要当作实践活动去理解。旧

13、唯物主义根本否认或放弃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把这种主体能动性完全让给了唯心主义。,但是唯心主义也不能正确认识人的主体能动性。一是唯心主义夸大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脱离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二是唯心主义歪曲了意识的能动性。唯心主义所讲的意识的能动性,并不是现实的人的意识的能动性,而是抽象的意识(或称一般意识)的能动性,即脱离了人的、无人身的抽象的意识的能动性,所以马克思说唯心主义把意识的能动性“抽象地发展了”。唯心主义之所以夸大和歪曲了人的主体能动性,这是因为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即不知道人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不

14、知道对象、现实、感性不是意识活动的产物,而是物质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物质实践活动本身。,3.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费尔巴哈并不否认实践这个概念,但他所说的实践与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把实践看作是吃吃喝喝、人与人之间琐碎的交往、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里说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就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由于费尔巴哈脱离阶级斗争的实践,他片面地强调“理论的批判”,拒绝“实践的批判”,根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总之,第一条作

15、为总论,阐明了实践的性质、内容、作用,明确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现实、感性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说明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是区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标志。,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条、第五条、第八条。论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条原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第五条原文: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

16、喜欢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第八条原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部分主要说明以下四个基本观点: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提纲中并没有具体说明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论述做几点说明。,首先,实践,主要指物质生产实践或物质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

17、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其次,实践,主要指物质生产实践或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注重消极被动的直观而不了解生产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意义时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

18、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再次,实践,主要指物质生产实践或物质生产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认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生产的基本矛盾,一切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和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他们指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交往形式的相互联系的序列,“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

19、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些都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既能证明人的认识的真理性,又能揭示和驳倒人的认识的神秘性和荒谬性。,不同的哲学对真理标准有不

20、同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认为真理的标准是主观的。例如,实用主义用是否有用当作判断人的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实用主义者认为,凡是对我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凡是对我没有用的认识就是谬误。还有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把思想是否明晰、清楚当作真理的标准。他们认为,凡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够自圆其说、没有逻辑矛盾的认识就是真理;凡是前后矛盾、自相冲突、含糊不清、不能自圆其说的认识就是谬误。还有的哲学家否认存在真理的标准,在真理标准问题上持折中主义、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抹煞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费尔巴哈是承认真理的客观性的,但他对真理标准的理解却是不正确的。在多数情况下,他把感性直观当作

21、真理的标准。他在谈到什么是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时指出:“能决定这一点的标准,乃是直观。”“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而确定自身,而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既然只有为思维所规定的直观,才是真正的直观;反过来说,也只有为直观所扩大所启发的思维,才是真实的现实界的思维。”,费尔巴哈有时也把众人的意见当作真理的标准。他认为,一种意见是否真理,要用另外一种意见来证明。凡是大多数人都同意并被社会所承认的意见就是真理;凡是大多数人都不同意、还没有被社会所承认的意见,就是还没有最终完成的真理。由于费尔巴哈不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必然滑向唯心主义。,马克思

22、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关于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一切哲学存在着根本分歧。唯心主义哲学家不是把真理说成是主观的,就是根本否认客观真理。,3.离开实践谈论真理的标准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经院哲学是欧洲中世纪形成的一种为基督教的教义做论证、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宗教哲学。形成于 9 11 世纪,11 12 世纪得到广泛传播,13 世纪达到全盛,14 世纪由于市民阶级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衰落。由于经院哲学在修道院或教会设立的学院中研究和讲授,故得此名。,经院哲学把上帝和圣经作为研究对象,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观点作为绝对真理,引经据

23、典,探讨一些脱离实际的刁钻古怪的问题,如“什么使猪走上市场?手呢还是绳子呢?”“亚当在他被创造出来的时候身长若干?”“万能的上帝能否创造不能高举的石块?”等等。所以后人把脱离实际、玩弄概念、钻牛角尖、从某些不变的教条出发进行空洞的逻辑推演和烦琐的论证的思想和工作作风,称为“经院习气”。经院哲学亦称烦琐哲学。,所以马克思说:“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意思是说,离开实践谈论人的认识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即区分真理和谬误,就是一个经院哲学的问题,毫无实际意义。,4.批判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费尔巴哈最初是一个黑格尔哲学的信徒,而黑格尔哲学所研

24、究的对象不是自然界和“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绝对精神。以后费尔巴哈逐渐不满意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即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走上唯物主义的道路。他认为哲学应当以自然界和“现实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号召人们对自然界和“现实的人”进行感性直观,反对那种从精神、意志和理智逻辑地推导出自然界的唯心主义观点。,他指出:“从意志和理智里面推导出自然,总之从精神里面推出自然,意思等于算账不找掌柜的,等于处女不与男子交媾仅仅凭着圣灵生出救世主,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运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动山岳,用语言使瞎子复明。”列宁认为,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这种批判虽然不甚文雅,却十分尖刻,击中要害。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不满意

25、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是肯定费尔巴哈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的正确方面;马克思说“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是批判他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不能制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第三部分:包括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第九条。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第三条原文: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第四条原文: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

26、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本身中分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第六条原文: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

27、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第七条原文: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第九条原文: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这部分主要阐明以下三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1.关于人和环境的关系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所以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则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说明和解决了人与

28、环境的关系问题。18 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要改变人,就要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和教育。他们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政治法律制度等社会环境。这种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对于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积极意义,马克思给予肯定。但是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能看到人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看不到人还能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变环境。“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个命题无疑是正确的。,2.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消灭宗教的途径“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这是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所谓“宗

29、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想象的宗教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俗世界。费尔巴哈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即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人类,而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和希望创造了上帝。,人类把自己的一切优秀品质加到了上帝的身上,把人类的本质异化为上帝的本质,并对上帝顶礼膜拜,百般顺从,因而应该把事情颠倒过来,把上帝的本质归还给人类,人不应该崇拜上帝,而应该崇拜自身。费尔巴哈认为,揭露了宗教的神秘外衣把宗教的本质还给人以后,自己宗教批判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马克思认为,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第一,没有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他不懂得

30、“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第二,没有指出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他不懂得“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马克思举例说:“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这里的“神圣家族”,就是指“宗教世界”;这里的“世俗家庭”,就是指“世俗世界”。马克思认为应该从批判宗教世界转到批判世俗世界,并用革命的实践消除世俗世界中存在的矛盾,从而消灭宗教世界产生的社会根源,使人们从宗教世界的异化中彻底解放出来。,3.批判费尔巴哈的人

31、的本质观,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观“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的肯定。费尔巴哈的功劳就在于,他在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勇敢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应有的地位,把神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用人的本质去说明神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这个科学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括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所以马克思在这里讲的不是一切人所具有的一般本质,而

32、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人的具体本质。由于人的具体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具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的人的本质是不同的。,第四部分:包括第十条、第十一条,这是结论,论述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第十条原文: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第十一条原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部分主要阐明新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1.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立脚点上的区别,正

33、如马克思在第十条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是说新旧唯物主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立场不同。什么是“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另一方面它对外仍必须作为民族起作用,对内仍必须组成为国家。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

34、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认为,市民社会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市民社会指“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相当于后来形成的经济基础概念。狭义的市民社会特指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即“真正的市民社会”,这个术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指的是旧唯物主义立足于资产阶级社会,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再现和辩护,其立场是保守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通过对市民社会的革命建立“人类社会”,即马克思当时所希望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

35、就实现了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当时把得到了解放的人类称为“社会的人类”。,2.新唯物主义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在第十一条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新唯物主义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就是提出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观点,强调以“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改变世界。马克思指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懂得认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根

36、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三、提纲的重要意义,提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件,是一篇对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性文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因此,恩格斯称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第二,提纲中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原理,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解

37、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要求我们必须能动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思考和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第三,提纲中强调的实践观点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用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去发展、完善和检验真理。同时,社会主义也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壮大。,第四,提纲中提出的哲学立足点的原理,要求哲学必须关注现实,深入研究问题和指导解决问题。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第五,提纲对于树立唯物史观,批判唯心史观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