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6128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79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ppt(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drug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遍及临床各科,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已走过 70多年的曲折历程,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抗菌药物的治疗地位及存在问题,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磺胺药(1935年)、青霉素(1941年)种类多(200+),临床应用面广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较多不合理情况 严重药源性疾病 医疗资源浪费 抗菌药物滥用所造成细菌耐药已成为严重问题,细 菌,细菌的分类,细菌

2、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是细菌进化选择的结果.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是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生物现象。研究表明细菌、细菌产生抗菌药物以及细菌耐药的历史甚至早于人类的出现。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分为:1.固有耐药性2.获得耐药性 是指细菌多次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近年来,细菌耐药趋势日趋严峻,成为医学界倍受关注的问题。由于耐药菌对许多现有药物产生了耐药性而变得越来越难以治疗。常导致手术治疗失败、并发症增多、感染复发、住院时间延长等。,*耐药性(抗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钝化酶(合成酶)2.抗菌药物靶位结构改变3.改变胞

3、浆膜通透性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流出系统由转运子、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三者缺一不可,又称三联外排系统。,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孔蛋白改变,细胞壁/膜通透性改变,抗生素靶位点改变,灭活酶产生,-内酰胺酶:最主要的灭活酶,目前已发现300多种新的种类不断出现对-内酰胺抗生素造成威胁,临床关注的主要-内酰胺酶,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高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碳青霉烯类酶(金属酶及2f组-内酰胺酶),由质粒介导的-内酰胺酶除了能水解青霉素类和一二代头孢菌素外,还能水解三代头孢菌素及单环-内酰胺类氨曲南被-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CA)所抑制产ESBLs细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 致病菌之一,超广谱

4、-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lactamases,ESBLs,产ESBLs菌大问题,中国产ESBLs菌耐药问题形式严峻2008 56.2%,43.6%,导致问题的原因是大量使用对-内酰胺酶不稳定的头孢类,AmpC 酶 特点,往往在抗生素(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过程中诱导产生,并有可能选择出持续高产AmpC-内酰胺酶的突变株能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对AmpC酶高度稳定,但是潜在的AmpC酶诱导剂,故没有选择去阻遏突变株的作用所有-内酰胺酶抑制剂均不能抑制AmpC酶,相反,克拉维酸是强诱导剂目前大约30%50%肠杆菌属、弗劳地枸橼酸菌、沙雷菌等高产AmpC酶,产AmpC酶

5、耐药菌引发的临床后果更严重,产AmpC酶肠杆菌属感染患者死亡率是非耐药菌感染患者的2倍,死亡率%,15%,32%,P=0.03,非耐药菌,产AmpC酶耐药菌,Joseph WC,et al.Ann Intern Med.1991;115:585-590,产 ESBL 与 AmpC 的差别,ESBL AmpC 耐药谱 多重多重 对三代头孢 多耐药耐药 头孢吡肟 多敏感敏感 哌酮/舒巴坦大多敏感耐药 头霉菌素 敏感耐药 碳青霉烯类 敏感敏感,碳青霉烯类酶(金属-内酰胺酶)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的酶类,主要见于拟杆菌、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军团菌等,产金属酶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常见的-

6、内酰胺酶抑制剂广泛耐药,是目前抗菌化疗中尚未突破的难点。,PRSP MRSA(E)VRE VRSA ESBLs(超广谱-内酰胺酶)AmpC 酶(高产头孢菌素酶)金属酶,90年代后面临的耐药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 多重耐药G-杆菌第三代头孢耐药G-杆菌 耐碳青酶烯类部分G-杆菌,常用的抗菌药物,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式中具有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这一大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强、毒副反应少、临床疗效好的共同特点。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这一类抗生素中新药不少,但细菌的耐药性的问题也日益严重。,1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

7、青霉素的特点:窄谱:不耐酸、不耐-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其普遍耐药;变态反应反生率高,用药前必须作过敏原皮试;青霉素可肌注或静脉给药,耐酸青霉素类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耐酸,口服吸收好;抗菌谱、抗菌活性与青霉素G相同;不耐酶,易被青霉素酶水解;不宜用于严重感染,用于G+菌轻度感染或预防。,耐酶青霉素类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和氟氯西林等,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有效耐酸(除甲氧西林外),可口服,胃肠吸收好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抗菌活性低。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所致严重感染。,耐酶青霉素类药物间比较,广谱青霉素类-广谱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ampicillin,氨苄青霉素

8、)阿莫西林(amoxycillin,羟氨苄青霉素)特点 1.广谱,对G+和G-菌均有杀菌作用;但对铜绿 假单胞菌无效。2.耐酸,可口服 3.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哌拉西林(piperacillin)阿洛西林(azlocillin)、芙布西林(furbenicillin)特点:广谱,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不耐酸,不能口服。不耐酶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全身感染,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沙雷菌属、肠杆菌属感染,与庆大霉素配伍,有协同作用,但不能混合静脉注射,广谱青霉素类-广谱羧基和酰脲类青霉素,抗G-杆菌的青霉素类,匹美西林,美西林,替莫西林特点:对G-杆菌作用

9、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G+菌作用弱。用于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等敏感菌所致泌尿道感染等,表 临床常用青霉素类药物的抗菌活性,2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Cephalisporins)与青霉素类相比,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少(与青霉素约有10%的交叉过敏反应)等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年代发展,至目前开发的头孢菌素分一、二、三、四代,针对不同细菌其抗菌活性均有差异。,头孢菌素的分代及其抗菌活性比较,各代头孢菌素作用比较,1、对革兰氏阳性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2、对革兰氏阴性菌: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3、厌氧菌: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4、铜绿假单胞菌:第四

10、代第三代5、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6、肾毒性: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表 各代头孢菌素抗菌活性比较,第三代头孢类代表药物,肠杆菌科绿脓耐酶排泄其他噻肟+耐肾肝内代谢哌酮+不耐肝胆出血倾向曲松+耐肝胆半衰期长入CSF多他定+耐肾免疫缺陷者感染,1、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在胆汁中达高浓度;2、头孢哌酮与酒精作用:双硫醒反应醉酒、休克;3、头孢地嗪具免疫反应调节作用,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3、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Imipenem)、美洛培南(Meropenem)帕尼培南(Panipenem),广谱、强效、耐酶、抑酶。包括产ESBLs和AmpC酶菌株有抗菌作用。对产金属酶

11、的细菌如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屎肠球菌和黄杆菌无效适用于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混合感染。,碳青霉烯类缺点,亚胺培南可被肾去氢肽酶-所水解灭活,故应与等量西司他丁合用,同时也影响其肾毒性。美洛培南可单独应用于临床。中枢毒性反应 可发生头痛、惊厥等。有一定的肾毒性较易引起二重感染。,碳青霉烯类药物比较,4、头霉素类,有头孢美唑(cefmetazole)、头孢西丁(cefoxitin)和头孢替坦(cefotetan)等。抗菌谱:二代头孢抗厌氧菌 对多数-内酰胺酶非常稳定;对ESBLs也较稳定,对AmpC酶不稳定,适用于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也可作为产ESBLs菌株感染的选用药。,5、氧头孢烯类,氧

12、头孢烯类主要有拉氧头孢(latamoxef)和氟氧头孢(flomoxef)。抗菌谱:三代头孢抗厌氧菌对-内酰胺酶稳定;血药浓度高而持久,可透入脑脊液。可引起凝血酶原缺少和出血,严重者可造成患者死亡,经控制剂量和加用vitk后,此反应可减少。,6、单环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氨曲南(Aztreonan,Azactam)对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多种-内酰胺酶稳定;由于化学结构不同与其他-内酰胺类抗生素无交叉过敏反应。,-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含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舒巴坦(sulbactam)和 他(三)唑巴坦(tazo

13、bactam)。该类药本身没有或仅有较弱的抗菌活性,但能抑制内酰胺酶,从而保护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活性。,舒巴坦 他唑巴坦 克拉维酸抑酶作用 入CSF 国产,内酰胺酶抑制剂,酶抑制剂复合剂要求,1.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对酶不稳定2.酶抑制剂与配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药代参数相近3.配对比例最适,优力新 力百汀 特美汀 舒普深 特治星肠杆菌科+绿脓、沙雷+不动杆菌 肠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枢感染+,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替卡西林 头孢哌酮 哌拉西林舒巴坦 克拉维酸 克拉维酸 舒巴坦 三唑巴坦,常用的酶抑制剂复合剂,酶抑制剂复合剂适应证,1.革兰阴性杆菌产酶株、耐药株包括部分产ESBLS菌株、非发酵菌所致

14、各种感染,主要为严重感染、院内感染、免疫缺陷者感染。2.混合感染:G+与G,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包括腹腔、盆腔、口腔感染3.不宜选用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甲硝唑等药的人群发生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耐药感染,严重感染,-内酰胺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变态反应,青霉素可发生致死性的过敏性休克;中枢毒性 碳青霉烯类、青霉素和头孢类多见;肾毒性,碳青霉烯类、一代头孢类多见;二重感染;消化道反应 口服制剂更常见;血液学反应 头孢哌酮等有出血倾向,偶见血细胞减少等;肝毒性等,第一代(60 年代):萘啶酸,已被淘汰。第二代(70 年代):吡哌酸等。吡哌酸对G-菌有效,口服后尿中浓度高,用于尿道或

15、肠道感染。第三代(80 年代):氟喹诺酮类。,二、喹诺酮类,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诺氟沙星(norfloxacin)托氟沙星(tosufloxacin)司氟沙星(sparfloxacin)格帕沙星(grepafloxacin)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氟喹诺酮类特点抗菌谱广:除对G-杆菌有强大作用外,尚对部分G+菌、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分枝杆菌有较好抗菌活性,属杀菌剂。体内分布广:其能渗透入各组织和体液中,细胞内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适用于临床各部位的感染。多数药物既能口服,又能静脉注射。血浆消除半

16、减期较长,属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每日仅需给药12次,使用方便。,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比较,1)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肠杆菌、摩根菌、克雷柏菌2)0无抗菌活性,1抗菌活性弱;2抗菌活性中等;3抗菌活性强3)作用微弱,+有作用,+有强作用,喹诺酮:安全性与耐受性,皮肤:光毒,潮红(LOM,SPX),跟腱:跟腱炎/跟腱撕裂(all),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GAT=gatifloxacin,GRX=grepafloxacin,LOM=lomefloxacin,LVX=levofloxacin,OFX=ofloxacin,SPX=sparfloxacin

17、,TVA=trovafloxacin Breen J,et al.J Respir Dis.1999;20(suppl 11):S70-S76.,CNS:眩晕(TVA 11%,GAT 3%),失眠(OFX),中风(LOM),头痛(GAT 4%),Heart:QT间期延长(SPX,GRX),胃肠道:恶心(GAT 8%,LVX 1.3%),腹泻(GAT 4%),用药注意事项,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常规用于16岁以下小儿各种感染。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尤其有癫痫史者。避免与茶碱类、咖啡因和口服抗凝药(华法令)等药同用。不宜与H2受体阻滞剂同用。不宜与制酸剂同用。,喹诺酮类与第二、三代

18、头孢菌素比较,三、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1216碳内酯环共同代学结构的抗菌药。该类药物作用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为快速抑菌剂。天然品种是一类难溶于水的硷性药物。,本类药物新品种有阿齐、克拉、罗红、地红、氟红、罗地、米欧卡霉素等。新品种优点:口服吸收完全,不受胃酸影响;血药及组织浓度增高;半衰期长;主要抗G+菌加强,也对支原体、衣原体、非结核分枝杆菌和弓形体等作用增强;副作用小。,新大环内酯类药物比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四、林可霉素(Lincomycin)和克林霉素(Clindamycin),作用机制同红霉素。后者作用

19、比前者强48倍。二药对金葡萄(包括产酶株)、表葡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均具抗菌活性。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奴卡菌大多数对之敏感。各种厌氧菌及大多数放线菌也对之敏感。两药在骨组织中浓度高,金葡菌引起的骨髓炎为首选药,五、氨基糖苷类药物,来自链霉属: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核糖霉素等。来自小单胞菌属:庆大霉素、西索霉素。半合成:阿米卡星(卡那霉素衍生物),奈替米星(西索米星的衍生物),作用特点,水溶性好、性质稳定,属静止期杀菌剂需氧G-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为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杀菌剂。同类药物间有交叉耐药性。蛋白结合率低。口服吸收差,肌注吸收好,大部

20、分以原形由肾脏排泄。主要不良反应为肾毒性、耳霉性、神经肌肉结头阻滞作用和过敏反应。药物胞内浓度低,但有后效作用,属剂量依赖型药物。每日给药12次即可。,氨基苷类药物的毒性比较,(1)亚临床耳毒性发生率约1020%。(2)最近客观比较庆大、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的耳毒性以庆大最大,阿米卡星次之。(3)奈替米星的毒性低,尚无临床资料。,注意事项,监测耳肾毒性肾功能减退者避免用,有指征应用时减量用药,有条件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恻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尽量避免应用,必需使用者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恻妊娠期避免用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六、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Vancomycin)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

21、in)对各种革兰阳性球菌与杆菌均有强大抗菌作用,MRSA、MRSE、肠球菌及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对本药非常敏感。近年国内已发现有耐万古霉素的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VRE),国外有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报导。口服不易吸收组织体液分布好,能进入胎儿体内,不易CSF中。毒性反应大,耳毒性、肾毒性、红人综合征等。,七、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Tetacycline)、多西环素(Doxycyoline)、米诺环素(Minocycline)、甘氨四环素(Glycylcycline)。属快效抑菌剂,高浓度也有杀菌作用。抗菌谱极广,除革兰阳性、阴性菌和厌氧菌外,对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非典型分枝杆菌、

22、螺旋体均有作用,四环素不良反应除有肝、肾毒性外,可影响胎儿、早产儿、新生儿骨骼和牙齿发育;可引起二重感染。各品种中以米诺环素最强,多西环素次之,四环素最差。米诺环素可引起前庭功能紊乱。多西环素毒性较低,常用于门诊一般性感染。由于四环素的耐药普遍和不良反应多,目前只用于霍乱、布鲁菌病、衣原体感染、立克次体病的首选药。,八、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属快效抑菌剂,由于其对造血系统有肯定抑制作用,目前仅作为沙门氏菌感染、化脓性脑膜炎、厌氧菌感染的第二线药物。因其前房浓度较高,常用于眼科局部给药。,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抗菌药是国内耗量最大的药

23、物:我国抗菌药物用量:占药品总量35医院抗菌药物金额:占总药品额1/3以上排序:前15位中抗菌药物占1011种 抗菌药占门诊处方量的24%以上,比例最大。住院患者79应用了1种或1种以上抗菌药,而根据药敏实验而选择的只占14。,2003年度上海与国际药品销售比较,抗菌药物所占全部药物份额 上海:超过总量的1/4(25.38)其中抗生素占3/4以上,头孢菌素近一半。世界:以调脂药、抗精神失常药占多数 头孢菌素及抗菌复合物制剂仅占2 销售额前10位药物 上海:有4种抗生素(多头孢类抗生素)且排名第一、二、四、五位 世界:没有抗菌药,“抗生素的滥用将意味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人们不能不担心在不久的将

24、来,会有一种对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出现,人类将重新回到上个世纪没有青霉素的年代!对待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我们将无药可用!人类将进入“抗生素后时代”。,耐药性,Result of antibiotic abuse,滥用,二重感染,过敏反应,感染未有效控制,反而加重,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滥用。,滥用误区,抗菌药消炎退热药抗菌药预防所有感染新、贵品种的疗效优于老、廉品种一种抗菌药物即可达到药效的却用2-3种口服抗菌药物可达到效果的却用静脉注射,细菌耐药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幸免,只是耐药形式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我国也存在细菌耐药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比

25、较严峻,需要政府、专业人员、全体公民共同努力加以遏止。,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对此采取积极措施,纠正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 抗菌药物限售令(2004年7月)2004.8.19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10.9发布)2008年 卫生部 48号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2009年 卫生部 38号文: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措施,合理选用抗菌药 足够的剂量和疗程必要时联合用药 有计划的轮换供药开发新的抗菌药(新抗菌药的研发远不及耐药产生的速度,10:2),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强调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

26、,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按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 强调个体化用药,一、强调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次要指征:由部分真菌、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所致的感染,下列情况不是应用指症: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以及病毒性感染者!,主要指征:细菌性感染,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有条件的医院,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而定。无条件者及危重患者可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

27、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药效学:抗菌作用独特,对患者安全,最好还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药动学:在感染部位药物浓度足够高,“理想”品种,PK/PD 指导合理用药和防止耐药的新理论,A U,C,药动学,药效学,根据药动学特点选择抗菌药(PK)根据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率选药 轻、中度感染:口服易吸收的抗菌药 严重的感染:宜选用静脉给药,以避免口服或肌 注时各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选药 不同的抗菌药其分布特点不同,不同部位的感染应选择相应部位药物浓度高的抗菌药。脑膜炎 青霉素G、SD、第三代头孢 骨 克林、林可、磷、

28、氧氟、依诺、环丙 前列腺 氟喹诺酮、红、SMZ、TMP、四 胆汁 大环内酯、林可、利福、哌酮、曲松;庆大等、氨苄、哌拉 胎儿循环 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磺胺类(不用),根据药物的排泄特点选药 泌尿道感染:主要以原形从肾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尿药浓度比血药浓度高数十倍以上;胆道感染:胆汁浓度较高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林可、克林、氨苄、第三代头孢等,可达血药浓度的数倍以上。,根据药效学特点选择抗菌药-PD,抗菌活性主要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s;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最低杀菌浓度(MBCs;Minimal Bacterici

29、dal Concentrations),优点:评定抗菌药物对感染病原体抗菌活性,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系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PAE成为设计给药方案新的参考依据之一,根据抗菌活性及效应持续时间可将抗菌药分为三类:,MIC、MBC的缺点(缺憾):不能说明杀菌活性的持续时间,也不能提供是否有抗生素接触后产生的持续抑制作用,类:“浓度依赖型”抗生素代表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等。定义: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Cmax),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当Cmax/MI

30、C 810或AUC/MIC125时,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特点:有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用药方案:通过提高Cmax来提高疗效。给药间隔时间也逐渐转向一天一次。但因为药物毒性与峰值浓度相关,应监测血药浓度,保证其安全性,类:PAE无或短的“时间依赖型”抗生素代表药:大部分-内酰胺类、部分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定义:杀菌作用取决于其抗菌作用有效血药浓度,与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与Cmax关系较小。当4MIC时,MIC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的程度.特点:无首次接触效应,并具极短的PAE者。用药方案:持续静脉给药或多次给药

31、,维持较为稳定的超过MIC的血药浓度(TMIC至少在4050时,才可能提供最优化的疗效和产生最低细菌耐药性),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重要参数-时间依赖型的抗生素,TMIC:血药浓度超过MIC的维持时间TMIC%:血药浓度超过MIC的维持时间与给药间隔时间的比值,即,MIC90,类:PAE长的“时间依赖型”抗生素代表药:大环内酯类中的阿奇霉素、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及肽类抗真菌药等定义:同II类,此类药物其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与Cmax关系较小特点:此类药物无首次接触效应,又有较强的PAE用药方案:关键是延长和维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不是Cmax(T超过MIC的时间药物的PAE时间

32、),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新概念),现行以MIC为根据的抗菌治疗立足于“消除感染”,为防止突变株出现和进而被选择形成耐药菌群,在新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在金葡菌、肺炎链球菌和分枝杆菌的研究中提出“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的新概念,Mutant Selection Window,MPC,MIC,Serum or tissue drug concentration,MPC 疗效佳,无突变MSW 疗效可,易突变 MIC 无效,亦无突变,Time post-administration

33、,MPC和突变选择窗,药效学理论的延伸 对临床治疗和防止耐药以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尚在体外试验和理论探索阶段,需要在活体和临床病人中进一步证实,四、制定抗菌药物的科学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科学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联合用药,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较大剂量(治疗剂量范围高限):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单纯性下尿路感染,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

34、于血药浓度。,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病情好转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给药次数,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疗 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感染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

35、、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联合应用,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扩大抗菌范围,延续或减少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毒副作用。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1)联合用药的指征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用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如慢性 尿路感染、腹膜炎、严重的创伤感染等。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 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部位时 如:青霉素 SD 治疗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青霉素 克林霉素/喹诺酮类治疗骨髓炎。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细菌易产生耐药者如治疗结核病常用链霉素异烟肼。,为了防止二重感染 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常加用抗霉菌药物治疗,以减少二重感染的机会。为了减少不良反应 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可使前者用量减少,从而减少毒性反应。,(2)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理化性质、药效学,药动学之间的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仅适用于少数情况,且一般二药联合即可,无需三药或四药联合联合用药应有明确的针对性,防止盲目的组合,联合用药应有明确的针对性,防止盲目的组合,抗菌药物大致分为4大类:I 类:繁殖期

37、或速效杀菌剂,如-内酰胺类。类: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类: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等类: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协同作用(青庆)类引起细胞壁缺损,有利于类药物进入细菌 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拮抗作用(青红或青+氯)类因快速抑制细菌细胞内蛋白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类药物杀菌作用减弱,而出现拮抗作用。,相加作用(青磺胺)相加或增强作用(庆红)毒性增加(庆磺胺)相加作用(氯SD)注:1、抗菌谱一致的同一类药物,一般不作联用,如氨基糖苷类药物之间。2、作用机制(靶点)相似的药物不能合用,如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出现竞争性拮抗(50S亚基),耐

38、药性,抗菌作用,致病作用,机体,抗菌药,病原体,宿主、抗菌药与病原体间的相互作用,抗病能力,体内过程,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五、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综合治疗措施注意饮食和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治疗原发病和局部病变等。,六、强调个体化给药,特殊生理状态老年人新生儿 儿童孕妇特殊病理状态肝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1、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有效;任何细菌,无效。2、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有效;长期,无效。3、原发疾病可治愈或缓解,有效。不能治愈或缓解,尽量不用 4、不宜应用的: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

39、,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切口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全身性感染(二)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1、清洁手术():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通常不使用抗菌药物 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

40、等高危人群。,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子宫切除术、前列腺手术、开放性骨折手术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如肠道手术、胆道手术等,针对性规范用药,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 给药方法: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失血量大(1500 ml),可术中给第2剂。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一次即可 I、II类手术总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术前已感染者,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临床常用的抗耐药菌的对策,青霉素酶超广谱内酰胺酶AmpC型酶碳青霉烯金属酶,耐酶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复合型抗生素或头霉素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四代头孢菌素、新型酶抑制剂Syn2190,但克拉维酸无效,不用内酰胺酶类,改用其他抗生素,小结:树立正确的抗感染思路,尽早确定致病原 规范留取标本,培养病原,测定药敏,结合临床评价。依据临床特点判断病原 参考经验疗法将抗菌药最突出的特点用于临床选用对患者最安全的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