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理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49225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7.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游戏理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学前游戏理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学前游戏理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学前游戏理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学前游戏理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游戏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游戏理论》PPT课件.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小时候玩过什么游戏?它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讨论,第一章 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学习的内容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第二节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游戏”的词义“游戏”的本质学说 游戏的本质特征,一、“游戏”的词义“游戏”的字面意思即游乐嬉戏。关于“游戏”的词源意思:尔雅曰:“游,戏也。”又曰:“戏,谑也。”“谑,戏也。”“游戏”一词,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语:“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表达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游戏精神。,英语中与“游戏”相关的词,把游戏(game

2、)、玩(play)和乐趣(fun)放入一个简单关系中,便可以描绘出游戏的基本含义:“游戏”是一种趣味的活动形式“玩”是人进行活动的具体行为“乐趣”是从该行为中得到的体验和情感,二、游戏的本质学说 早期的游戏理论(即经典游戏理论)现代的游戏理论,(一)经典的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生长说 5.复演说 6.成熟说,1.剩余精力说,代表人:德国 席勒 FSchiller;英国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理论观点: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戏是一种出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耗费的精力较少,较多的富余精力必

3、须从体内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锅那样会爆炸,游戏便是宣泄剩余精力、保持健康的最佳通道。,2.松弛说,代表人:德国 拉察鲁斯MLazarus;帕特里克Patrick理论观点: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放松自己,消除疲劳,就产生了游戏。游戏不是发泄剩余精力,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乏,难于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很容易产生疲劳,需要游戏来使自己得以轻松和恢复精力。,3.生活预备说,代表人:德国 格鲁斯 KGross理论观点: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未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生活准备阶段。这就要求在天赋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适应“生存

4、竞争”所必需的能力。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升华本能、演练生活的手段。,4.生 长 说,代表人:美国 阿普利登Appleton;奇尔摩Gilmore理论观点: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游戏是生长的结果,也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生长性手段。游戏源于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而生长。,5.复演说,代表人:美国 霍尔 GSHall理论观点: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对从太古时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演活动。,6.成 熟 说,代表人:荷兰 敦代克 FBuytendijk 理论观点: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种潜在的内部力

5、量的驱动下完成的,不需要游戏做准备、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游戏不是练习,是儿童幼稚动力一般特点的表现。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由于年幼才有游戏,而不是因为游戏才有童年。,查阅资料,述评六个经典游戏理论中的任意一个,并结合实际阐明自己的看法。,作业一,(二)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4.游戏的觉醒理论 5.游戏的元交际理论,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代表人之一: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理论观点:人格的三个组成部分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会中

6、是受到压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这种压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分裂。游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径。又称发泄论或补偿说,代表人物之二:伯勒 Peller理论观点:系统分析了儿童在游戏中经常扮演的角色以及支配这种扮演的动机,代表人物之三:蒙尼格 Menninger理论观点:宣泄理论:他认为人们身上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击性驱力,这种驱力不断地寻求表现。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代表人物之四:埃里克森EHErikson理论观点:游戏的掌握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论,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代表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理论观点:游戏的认知本质;游戏是同化超

7、过了顺应儿童游戏的类型与发生发展(1)感知运动时期游戏的发生与发展:0-2岁 练习性游戏(2)前运算时期游戏的发生与发展:2-7岁 象征性游戏(3)具体运算时期游戏的发生与发展:7-12岁 结构游戏、规则游戏,游戏的功能(1)对新的刚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发展(2)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认知发展学派游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1)闪光点: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引出游戏与认知发展的研究(2)局限性: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认为游戏是智力活动(认知活动)的衍生物,只看到了智力发展对游戏的影响,剥

8、夺了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一)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低级心理机能的概念高级心理机能的概念及高级心理机能的(二)关于儿童游戏的基本观点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强调成人的教育游戏,,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代表人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 理论观点:游戏的发生:游戏的实质就是愿望的满足游戏活动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景”,表现在幼儿把一个东西来代替另一个东西,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游戏的发展价值:(1)游戏能促进儿童表征思维能力

9、的发展(2)游戏促进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代表人之二:前苏联心理学家 艾里康宁 理论观点: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通过对玩具起源的分析,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是和儿童生活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而不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发生改变而导致的结果。游戏中角色的发展,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1)与皮亚杰游戏理论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皮亚杰是把象征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是儿童与客体直接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家则把这一过程看做是成人教育的影响过程,是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产物。皮亚杰对游戏在儿童智

10、力发展中的作用的估计是消极的,而社会文化学派心理学家则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的价值,把它提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2)对教育实践的影响:苏联幼儿园教育非常重视成人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强调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参与,4.游戏的觉醒理论,代表人:心理学家伯莱因(Berlyne)、埃利斯(Ellis)、亨特(Hutt)、费恩(Fein)理论观点:理论背景人和动物不仅有指向于满足生物需要的行为,也有探索、寻求刺激、理解等需要,这些认知需要可引起活动内驱力、探究内驱力,游戏正是这类驱力作用的产物基本观点(见下页图),觉醒水平增高,新异刺激,单调、贫乏的刺激,特殊性探究,最佳唤醒水平,多样化探究,(回复),

11、(回复),觉醒水平降低,觉醒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揭示了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启示我们应当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合理组织 对新生入园的适应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游戏的元交际理论,代表人:心理学家贝特森(Bateson)理论观点:认为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元交际手段,即本原的交往手段。作为一种元交际,游戏是通向人类文化和表征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是组成人类文化的现实与基础。,1,2,3,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三、游戏的本质特征特征,(二)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1.儿童游戏的

12、社会性本质观的局限性2.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1)游戏是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2)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游戏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二节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一、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一)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二、国外对学前游戏特征的分析,(一)游戏特征“三内说”纽曼 控制内部控制 真实性假的 动机内部动机,(二)游戏四因素模式图 克拉思诺 灵活性 肯定的情绪 虚构性

13、内部动机,(三)加维的游戏五特征说愉快、有趣没有外在的目标自发自愿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与非游戏活动有联系,(四)游戏六因素说 克罗伊斯(法)自由 松散 易变 非生产性 由某种规则或玩法支配 虚构,(五)游戏行为的六大特征鲁宾 内部动机 对手段的注意 我能拿它做什么 想象或虚构 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 游戏者积极参与,游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第三节 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一)表情,愤怒 哭 厌烦无聊 茫然 专注 轻松 微笑 嬉笑 夸张 放声大笑,游戏的表情特征,兴奋性程度增加,(二)动作 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1.探索对物体性质的探索对物体关系的探索动作效应的探索,游

14、戏与探索行为,探索 游戏,时间 先于游戏 发生在探索行为之后内容 陌生物体 熟悉物体目的 获得信息 创造刺激行为 固定、刻板化 多样化心情 严肃 高兴、兴奋心跳 低可变性 高可变性,2.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一事物或动作。3.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三)角色扮演:以人代人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性或虚幻性角色,(四)言语伙伴之间的交际语言 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想象性独白(五)材料,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一)游戏的动机 内部动机 直接动机 内部控制,(二)游戏性体验1.兴趣性体验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成就感4.幽默感5.驱力愉快,三、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一)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可能(二)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三)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四)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什么是游戏?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境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里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