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9846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PPT 页数:187 大小:7.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医学心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医学心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医学心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医学心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课件.ppt(1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编写 景志敏,绪 论,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心理学兴起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的科学。(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既是自然学科又是社会学科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心 理 活 动,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 情绪过程:喜.怒.忧.思

2、.悲.恐.惊 意志过程:目的性.果断性.坚持性.有制性心理活动 个性心理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人格)人格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心 理 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商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生理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心身观、健康观、疾病观。影响医学研究方法、对象、范畴和对策。,几种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平衡医学模式,平衡医

3、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balance medical model),心身观:一元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健康观:阴阳平衡疾病观:阴阳失衡 病因“内伤七情、外感六淫”治疗观:整体辨证施治、“心病心药医”,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

4、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WHO1990年“生活方式病”-整体医学模式人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是一体的、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健康即整体素质健康,疾病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活方式病”主要与行为卫生和生活方式有关)医生要对病人进行整体诊断、治疗、护理,并提高病人整体素质健康,预防现代病。,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医学模式

5、的转变(人类死亡顺位的变化)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死亡顺位(前三位),传染病、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过去)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癌症(现在)2000我国死亡顺位排序 城市 农村 恶性肿瘤 呼吸系统疾病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 心脏病 恶性肿瘤 呼吸系统疾病 心脏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生活方式病、”“文明病”,“慢性病”的特征,原因 多 病程长 难痊愈遗传年龄性别 吸烟缺乏锻炼应激不良个性行为方式,机体,长时间,疾病症状,健康概念的改变,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的完满状态。WHO 医学心理学是新医学模式中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预防疾病

6、战略的转变,第一阶段环境卫生:改善环境卫生、隔断、消灭传染源,预防疾病。第二阶段个人卫生:母婴保健、围产期检查、免疫注射等提高个人体质,预防疾病。第三阶段行为卫生;改变有损健康的不良卫生行为习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现代病”。(健康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应激控制等),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适应临床疾病谱变化 提高诊疗水平 降低医疗费用,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临床疾病谱(综合医院的门诊病人)美国: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神经症各占 1/3 中国上海(徐俊冕):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神经症各占30%多。抑郁症: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为4-5%,约7千万抑郁症患者,

7、成为中国医疗负担最大的第二号疾病。WHO调查我国五大城市的大医院中仅有1/5的医生能正确诊断出抑郁症,仅有1/5的医生会正确处理抑郁症。,。,每年受生物医学模式指导的医生滥开不必要的药物、检查、手术、误诊造成的医疗费用浪费难以计数,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任务和分支学科,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任务及观点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及其相关学科,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任务,研究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中心理因素的作用和规律.研究心理因素对躯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和康复中的作用.研究如何通过心理机制,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学习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目的,1

8、、树立认识人的整体观2、掌握医学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3、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医学心理学分支与相关学科,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生理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心身统一的观点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认知与自我评价的观点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心理评定量表法调查法观察法前瞻性研究法和回顾性研究法、纵向发展研究法和横向研究法,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史,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阶段: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阶段:3、机械论医学模式阶段:4、生物医学模式阶段:5、社会生态模式阶段:6、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阶段:,第

9、五节 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心理生理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学派,认知学派,行为和情绪的产生有赖于个体对情景所做出的评价,这些评价受个体的信念,假设,思维方式等认知因素的影响.,掌握要点,概念: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模式问题:1.几种医学模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如何认识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5.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学派有哪些?思考题:你认为学习医学心理学对你个人有何重要意义。,(1)结束,编写 景志敏,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普通心理学概述,心理活动,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10、 情绪过程:喜、怒忧、哀、悲、恐、惊 意志过程:目的性.果断性.坚持性.有制性心理活动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人 格 人格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动物进化与动物心理发生个体脑发育与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心理活动在脑部位的研究临床观察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的实质,科学心理学对人心理的实质的阐述:1.心理是脑的机能()从动物进化看:感应性感受性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意识(Conscious)()从个体发育来看:a人出生后,脑重量的变化。b“无脑畸形儿”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有一些低级的

11、感觉()脑的生理研究证明:a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用微电极通适当电流刺激病人有关脑区,因病人是局麻可报告受刺激的体验证明皮层感觉区的存在。b近几十年对大脑左右半球不同功能的研究,()临床观察发现:任何脑部位损伤,产生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心理变化(脑震荡后的顺行性遗忘);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一个病人30年内,仅能发一个音而不能说话,病人去世后经尸检见病人左半球额叶第三额回上有一个鸡蛋大的损伤,得出左半球参与言语控制的结论,并将该病症称为“运动性失语”,2.心理是对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反映: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的痕迹他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包括物理反映、化学反映

12、和心理反映。()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人的情感、兴趣、信念、能力、性格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是反映形式不同;人不仅能对现实事物作出反映还能反映过去的事物(如中学时代的同学,第一次郊游),另外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自己没有经历或世界上不曾存在的东西的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这些形象是作者通过构思,把现实中的人和猴、猪的主要特征结合起来而创造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狼孩”的故事。()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对于同样的事物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的实践经验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尽相同,就是说人的心理反映总是通过具体人实现的,总是带有

13、个人特点的。,综上所述,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认识过程,认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每个人都有自觉认识世界的能力,而认识过程就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感 觉.与 知 觉.,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 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反映现实最简 单的心理过程。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 物的整体反映。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心理过程。,感觉与知觉的共同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映象都是客观的具体形象,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

14、映,客观事物 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感觉与知觉的区别,第一、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第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 理属性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本身的特点。第三、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感知觉的意义,感知觉是人类一 切 活动的基础,感觉的特性,感受性:指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事物时,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进行加工的能力。知

15、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对对象知觉得比较清晰,背景则知觉得比模糊。,知觉的选择性(图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我们不是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组成部分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将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概括为:接近法则、相似法则、闭合法则、连续法则。,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图2),闭合性法则,知觉的整体性(图3),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于知觉对象总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予以解释,并以概念(词)来标记它。过去的经验和定势影响对当前事物的知觉。,一组,1例,二组,1例,例图,1例,知觉与经验,知觉的理解性(图3),知觉的理解性(图4),知觉的恒常性,当外在刺

16、激的物理特性受环境的影响有所变化时,我们的知觉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视知觉中的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图1),形状的恒常性,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不同于幻觉。视知觉错觉最多。,错觉(图1),错觉(图3),错觉(图4),掌握要点,概念:心理学 感觉 知觉问题:1.心理学的概念。2.心理活动及其分类。3.心理的实质 4.感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5.知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2)结束,学 习.与记 忆.,学习的概念学习的基本形式: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观察学习 认知学习,学习,学习的概念,学习(learning

17、)是通过练习和经验而促使行为和行为潜势发生相对持久的改变。,经典性条件反射,将条件刺激与能够引起动物作出反应的非条件刺激多次一起呈现,就能够在条件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条件反射。,实验前食物(UCS)分泌唾液(UCR)铃声(中性刺激)无关反应实验中铃声(CS)+食物(UCS)分泌唾液(UCR)实验后铃声(CS)分泌唾液(CR),经典性条件反射建立过程,机体发现某一反应会导致某种结果(强化物)出现,从而为得到这种结果而发出特定的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 后果(老鼠压下杠杆)立即(食物出现)结果(老鼠压杠杆频率增加),观察学习,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与模仿别人(榜样)的行

18、为,而间接学习的过程。是形成社会行为的基础。,观察学习(图示),观 察 学 习,认知学习,顿悟学习 内隐学习,、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前面我们学习了感知觉,人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事物的映像,当该事物不再继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它并不随之消失,而能在头脑中保持一定的时间,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回忆起来。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离开记忆,人将永远重复地感知已经感知过的事物。那将会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也就没有个体心理的发展,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二、种类:(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分:1、形象记忆:以过去感知过的客观具体形象为内容的

19、记忆。幼儿以此记忆为主。2、语词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如公式、定理、定律、法则、一段文章的思想意义。语词记忆的好坏对大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3、情绪记忆: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喜悦、生气等。4、运动记忆:以学习、练习过的运动活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例:游泳、体操、跑、做手术等。对发展人的技能有重要意义。,(二)根据记忆时间长短分:1、瞬时记忆(sensory memory):又称感觉记忆,指保持感觉信息极为短暂的记忆(0.25-2秒)2、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操作记忆。一般保持2秒1分钟,人能清楚的知道短时记忆的内容并对所记忆的内容进行操作

20、。例如,社交场合记忆容量为59个记忆单位。3、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信息经过深入加工在头脑中长期贮存的记忆。一般为1分钟-终生。记忆容量无限制。,记忆,.记忆概念及其基本过程.记忆的生理机制.人类的三种记忆系统.影响遗忘的因素,记忆概念与基本阶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基本阶段:识记保持回忆(再认或再现),(一)识记(memorization):是个体获取经验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在脑海中进行编码的过程。1、根据识记时有无目的性:(1)有意识记:有目的有计划并有意努力参加的识记。如,外语单词、公式。(2)无意识记:预先没有想记忆的内

21、容却在头脑中留下了痕迹。如小说内容。2、根据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1)机械识记:依据材料的外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即死记硬背。如,人名,地名,年代及多数幼儿对古诗词的记忆。(2)意义识记: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如,对古诗词内容理解之后的识记;另外可人为赋之意义:816449362516941 9-1的平方,(二)保持:保持(retention):识记过的事物进一步巩固的过程。(三)再认和再现再认(recognition):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再现(reproduction):就是回忆。指人们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再认比再现简单,能再现就能再认:能再认

22、的不一定能再现。识记的效果如何,保持的多少都体现在再现和再认过程之中,并且通常用再现和再认作为检验保持和遗忘的标准。,信息处理的形式,编码(encoding)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储存(storage)提取(retrieval)解码(decoding),记忆机制研究三次突破,胆碱能神经系统长时程增强电位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人类的三种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指外在信息刺激感觉器官后,脑所保持的对感觉刺激的瞬时印象。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收录(sensory register).,1.

23、时间:0.5秒2.编码形式:感觉后像3.容量:9个字母,感觉记忆的特征,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短时记忆(STM)短时记忆系统保持时间短暂但能被意识操作,通过注意可以延长或进入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或“心理工作台”。,1.时间:20秒1分钟2.编码:形码、音码、意码3.容量:72 chuck,短时记忆的特征,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长时记忆(LTM)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永久性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的特征,1.时间:1分钟终生2.编码:意码3.容量:无限,2、遗忘(forgetting):对识记过

24、的客观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遗忘原因其它刺激的干扰-长时记忆没有得到强化-短、瞬时记忆遗忘分类:永久性遗忘 内容完全遗忘 暂时性遗忘 部分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他根据实验所得数据,绘制了一条曲线,叫艾宾浩斯曲线。,此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最初时间内遗忘的比较快,而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根据这个规律,为了防止遗忘,最好的方法就是组织有效的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分散优于集中(3)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单纯重复的识记效果差(4)复习形式多

25、样化(看、听、读、写)(5)过度学习达150%效果最好另外,情绪要愉快,营养要合理,新鲜的空气,合理安排时间,要抓住早上和临睡前两个复习最好时间,讲究科学用脑,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提高记忆力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劳逸结合。,.衰退理论.干扰理论.提取失败理论.动机性遗忘理论,遗忘的原因,衰退理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暂时神经联系赖以形成的某些物理和化学痕迹随时间消失。可解释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遗忘。,干扰理论,遗忘是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提取失败理论,舌尖现象(t

26、ip of the tongue)遗忘是提取失败,其原因是编码不准确,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提取线索,信息就能提取回忆出来。,动机性遗忘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压抑。将意识不愿意接受的、令人痛苦的经验排斥到意识之外。“心因性遗忘”,掌握要点,概念:记忆 识记 学习 问题 1.学习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 2.记忆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3.人类记忆的三个系统及其特征 4.主要遗忘理论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主要内容 6.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其三个重大突破,(3)结束,个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在每个具体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特点,在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理解剖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社会

27、关系的不同,这就是个性差异。(即人格),第一章 个性概述,一什么是人格(personality)(一)个性,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语(persona)。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人格乃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其中包含有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一)遗传:(遗传决定论)1 家系调查:(1)巴哈家系音乐才能研究:从1550年开始到1880年止。巴哈家族中共出了60位音乐家,20位享有盛名。(2)卡里库克在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在军队曾与一位精神不

28、健全的女子结婚,在以后的150年间,生育的子孙后代约480人,对其中189人作详细调查。只有46人正常,余下143人或精神不正常,或酗酒,或为癫痫患者,或为犯罪者。而卡里库克在退伍回乡后与另一正常女子结婚生育的后代有496人,其中没有一个是不正常的。以上调查虽说明了遗传与才能的关系,但是排除不了家庭影响,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卡里库克第一妻子的后代是与病态有关。不可能由此得出人格由遗传决定的结论。反而可以为环境学说提供依据。,2、双生子研究:(1)同卵双生子个性特点相关系数0.5以上。而异卵0.2或近于零,(1)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同卵分开:0.49 同卵同在一起:0.52 异卵分开:0.21 异卵

29、一起:0.23(二)环境:(环境决定论)环境影响人格形成已成为大家公认,但究竟环境的影响作用有多大,至今无法定论。主要表现在:1 家庭影响:家庭是人格养成的启蒙地。家庭的经济,政治地位,父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教育观点和方法,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的角色都从各个方面影响人格形成。如以母教育方式为例,(1)民主-宽容型:亲子关系和谐,孩子表现谦逊有礼,亲切诚恳。(2)权威-独断型:动辄打骂,孩子有恐惧感,缺乏自信,常以说谎自己,怯懦而不诚实,性情不稳定;也可能产生攻击行为。抗拒责打或转移向社会。(3)放纵-溺爱型: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常导致儿童娇横任性。自私无礼貌,缺乏独立性,懒

30、惰等。,2、学校教育:学校是社会文化对社会成员施加正规影响的场所。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是否公正公平等。3、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乃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大众传媒,社会风气(这可以影响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代人的人格倾向。“奉献精神”)企业文化等等。(部队,工厂,学校),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毕生:认为环境在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他说:“请给我一打强健的婴孩,让我把他们放在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通过训练,使他们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们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民族是什么样,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既反对遗传决定论,又反对环境

31、决定论。我们心理学家的折衷主义观点:,总之,人格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单纯强调某种因素的作用看来是不全面的,而不同的人格特质可能受某种因素影响大一些的可能也是存在的。,个性(人格),概念:是指个人稳定的、独特的心理面 貌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个性 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人生观 理想、兴趣、信念、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 制,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信念:兴趣:理想:,需要、动机、挫折与反应,需要动机动机冲突与挫折防御反应,需要,需要是指人类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个体心理及生理反应稳态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生理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的反映).,需要的种类,生物

32、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按起源,按对象,马斯洛需要层次说,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动机,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动力。(是一种驱使人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产生的四个环节:需要的产生需要被意识到需要和刺激相结合产生活动动机。,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的种类,、生理动机 1 与需要相同 社会动机 外部动机、原因 内部动机 主导动机、动机在活动作用大小辅助动机,动机的种类,觅食动机 性动机 母性动机 好奇动机 社会动机 成就动机,觅食动机,饱中枢与饿中枢,性动机,母性动机,好

33、奇动机,猴子的好奇行为,亲和动机,隔离长大的猴子,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动机冲突,动机冲突的基本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双趋冲突,A(+),B(+),个体,双避冲突,A(),B(),个体,趋避冲突,A(),个体,多重趋避冲突,A(),B(),个体,挫折,个体,目标,挫折情境,概念,挫折: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制的障碍时,所产生的不快,烦恼苦闷和沮丧等消极情绪反应。,挫折的原因,外部客观因素内部主观因素,影响挫折的主观因素,抱负水平容忍力(挫折耐受力):弱者 娇生惯养 缺乏爱 强者 实践锻炼 教育教养,挫折后反应,攻击 直接攻击 间接攻击退行固着

34、冷漠,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遇到挫折与冲突时,为对抗焦虑情绪,保持精神安宁,而在潜意识中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方式。,心理防御机制的形式,否认压抑隔离抵消退行转移投射反向,内射合理化幻想补偿升华幽默理智化,掌握要点,概念:需要、动机、挫折问题:1.马斯洛需要层次说 2.动机冲突的基本类型 3.影响挫折的主观因素 4.挫折后的主要行为反应 5.何为心理防御机制?主要形式有哪些?(否认、压抑、投射、合理化、升华、理智化等),(4)结束,人格(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气质,气质 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心里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气质学说,气质黏液学

35、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甫洛夫),古希腊医生体液学说,人体有四种液体: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巴甫洛夫神经活动说,高级神经系统活动基本特性:强度均衡性灵活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在个性特征中处核心地位。性格有优劣之分。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对于能否成材,能否适应环境,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性格特征,1.态度特征:是性格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区分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劳动、对学习、对自己的态度特征。2.意志特征: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调节水平方面

36、的性格特征。.情绪特征:对情绪控制中表现出来的特征。.理智特征: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惟等认知过程的特征。,性格的类型,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外向型和内向型()独立型和顺从型()型和型型,人格理论,特质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特质论,特质论(卡特尔):个性是由个性特质构成的。特质:是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一致的行为特点或行为倾向。,特质论,卡特尔将人的特质区分为四种:1、独特特质 2、共同特质 3、表面特质 4、根源特质,16种根源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

37、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人格理论论,阿尔波特人格特质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卡特尔的因素分析特质论艾森克的人格维度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卡特尔的因素分析特质论,个性是由人格特质组成,人格特质是个人在不同时间、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一致的行为特点或行为倾向。,根源特质,卡特尔的因素分析特质论,表面特质,智力,有恒性,恃强性,行为1,行为2,行为3,行为4,行为6,行为5,行为8,行为7,艾森克的人格维度论,两个人格维度:情绪稳定情绪不稳 内向外向,艾森克的人格维度论,四种性格类型:稳定内向型 稳定外向型 不稳定内向型 不稳定外向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在一生中,人格是发展的,共

38、经历了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一对矛盾或危机。矛盾或危机能顺利解决,会使人格健全发展。人格发展的个阶段的危机和危机解决所形成的品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婴儿期:信赖与不信赖幼儿期:自主性与害羞、疑惑玩耍年龄期:主动与内疚学龄期:勤奋性与自卑青少年期:认同与认同混淆青年期:亲密性-孤独感成年期:生产与停滞老年期:统整与失望,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1、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是当前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观念才能进入意识界。2、潜意识:不能被人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正常人大部分心理活动在潜意识中进行,大部分日常行为是受潜意识支配的。3、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当

39、前没注意,但一经提醒和努力思索即可被意识的心理活动。,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理论,潜意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本我:包括各种本能欲望,具有即刻要求满足的倾向。在潜意识的最深层,是人格的原始部分。超我:是道德和良心的自我,是人格最后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监督自我的表现。自我:存在一意识之中,按照超我的要求,采取社会允许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按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活动。,人格结构与意识水平,意识,前意识 超 自 我 我 潜意识 本我,人格结构与行为,超我要求现实要求 行为 本我要求,自我,人

40、格性欲发展阶段说,口欲期(01.5岁)肛欲期(1.5 3岁)性器官欲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成人期),行为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的核心强调行为是可以习得的。先天性反射:非条件反射(本能)决定先天素质行为学习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随意反应)后天习得 条件反射(不随意反应),行为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个性特征是一系列习惯性习得行为的综合。如:固执的性格特点可以从父母那里经过学习、强化而获得;一种良好的习惯可以经过反复强化固定下来。,掌握要点,概念:气质、性格、能力、智力、人格特质问题:1.气质类型与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5)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