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0070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何可佳,植物病理学,1,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与杆锈三种。70年代以前我省杆锈严重,由于抗锈品种推广,目前条锈和叶锈发生较多,但不严重。一、症状特点(夏孢子、冬孢子堆)条锈成行叶锈乱 杆锈是个大红斑,何可佳,植物病理学,2,一、症状特点,三种小麦锈病的症状区别 锈病种类 条锈 叶锈 杆锈 发生部位 叶片/叶鞘 茎杆 叶片/叶鞘 茎杆 茎杆 叶鞘/叶夏 大小及形状 最小,长椭圆形 中等大,圆/椭圆形 最大 椭圆-长方形孢 颜 色 鲜 黄 桔 红 深 褐 色子 排 列 成株排列成行,散乱、无规则 散乱 无规则堆 虚线状,幼叶 成轮状排列 表皮开裂程度 开裂不明显 开裂一圈 大片开裂,并向

2、外 翻卷,何可佳,植物病理学,3,一、症状特点,三种小麦锈病的症状区别 锈病种类 条锈 叶锈 杆锈 发生部位 叶鞘/叶片背面 叶片背面 叶鞘/茎杆为主冬 大小形状 小、狭长形 小、圆/长椭圆形 大、长椭圆形孢 至狭长形子 颜 色 黑褐色 黑褐色 黑褐色推 排 列 基本上成行 散生、叶鞘上成行 散乱、无规则 表皮开裂程度 不破裂 不破裂 破裂、表皮卷起,何可佳,植物病理学,4,一、症状特点-条锈,条锈成行,何可佳,植物病理学,5,一、症状特点-叶锈,叶锈乱,何可佳,植物病理学,6,一、症状特点-杆锈,杆锈是个大红斑,何可佳,植物病理学,7,二、病原,三种锈病都由双胞锈属(Puccinia)的不同

3、种引起。小麦条锈(P.striiformis)叶锈(P.recondita f.sp.tritici)杆锈(P.gramins f.sp.Frifici),何可佳,植物病理学,8,二、病原,条锈菌:短生活史,缺性孢子与锈孢子,单主寄生。叶锈菌:长生活史,转主寄主为小鸟头、唐松草。杆锈菌:长生活史,转主寄主为小檗与十大功劳。,何可佳,植物病理学,9,二、病原,三种锈菌形态、生态要求 锈菌种类 条锈 叶锈 杆锈 形态大小 球形或卵圆形,圆形或椭圆形,卵圆形或长圆形,夏 淡黄色。桔红色。红褐色。形成最适温度 20-25 10-15孢 发芽温度 温度范围1-29 温度范围2-32 温度范围3-31 最

4、适9-13 最适15-20 最适18-22子 潜育温度 最适13-16 最适18-22 最适20-25 潜育期 10-12D 6-7D 8-10D,何可佳,植物病理学,10,二、病原,三种锈菌形态、生态要求 锈菌种类 条锈 叶锈 杆锈冬形态大小 梭形或棒形 顶 椭圆 棍棒形 顶端 椭圆或长棒 顶孢 端壁厚3-5微米 壁厚3-5微米 端壁厚5-11微米子发芽适温 10-15 5-9 20,何可佳,植物病理学,11,三、侵染循环,小麦锈菌夏孢子能随气流作远距离传播。远程气流传播所需条件是:菌源基地产生大量的孢子:有适当上升气流,水平风力和降雨等一系列天气形势的配合,以满足夏孢子上升,平移和下降的动

5、力条件;孢子降落地区有感病麦田。当孢子量与风力很大时,强大气流可将大量孢子携带到1500-4000米高空。,何可佳,植物病理学,12,三、侵染循环,1、条锈病越夏:条锈菌喜凉怕热,在平原麦区夏季高温高湿,不能越夏,主要在甘肃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和四川东北部等自生麦苗及晚熟冬麦和春麦上越夏,这些地区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度不超过20。越冬:越夏条锈菌夏孢子传播平原麦区,导致秋苗感染,以菌丝在麦叶组织中越冬。越冬最冷月份温度不低于-6-7。,何可佳,植物病理学,13,三、侵染循环,1、条锈病越冬后菌丝产生孢子,形成发病中心,再扩展到全田。条锈菌在我省不能越夏,秋苗上也基本不发病,春季发病的菌源可能来自

6、北方平原麦区或西南冬麦区。,何可佳,植物病理学,14,三、侵染循环,小麦叶锈病侵染循环,高山自生苗或晚熟冬春麦上越夏,侵染平源冬麦苗,叶组织中以菌丝越冬,多次再侵染造成春季病害流行,气流远距离传播,何可佳,植物病理学,15,三、侵染循环,2、叶锈病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般在华北平原和南方山区的自生苗上越夏,在冬麦上越冬,与条锈病相比只是越夏的场所不同。我省叶锈菌来源与条锈相同,也可能不来自东南沿海及南方温暖地区。,何可佳,植物病理学,16,三、侵染循环,3、杆锈病其夏孢子在闽、粤东南沿海和云南南部越冬,其越冬温度在10以上,越冬夏孢子随气流逐渐向北推移,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西北、内蒙古

7、春麦区,在西北、西南等高寒地区晚熟春小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为主,另外在山东胶东、江苏淮北自生苗上也可越夏。我省杆锈菌菌源可能来自广东、云南等地。,何可佳,植物病理学,17,三、侵染循环,小麦杆锈病侵染循环,广东、福建、云南南部越冬,长江流域 华北冬麦,东北、西北、内蒙春麦,西北、西南晚熟春麦及自生苗越夏,随气流逐渐北移,何可佳,植物病理学,18,四、发生流行条件,1、品种抗病性小麦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差异十分明显,一类为垂直抗性,表现为过敏性坏死反应,因小种而异可达到免疫和高抗,另一类为一般抗性,表现为发病数量少,流行速度慢(慢锈)和流行延迟(迟锈),与品种组织结构与生理生化特性关。,何可佳,植物病

8、理学,19,四、发生流行条件,1、品种抗病性目前利用多为垂直抗性,具有这类抗性品种往往由于 生理小种改变而导致病害流行。如我国20世纪50、60年代三次品种抗性丧失就是由于条锈病菌的生理小种发生了改变,损失惨重。,何可佳,植物病理学,20,四、发生流行条件,2、菌源小麦锈菌为专性寄生菌,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小种,迄今全世界已鉴定的生理小种杆锈已超过325个,条锈菌接近100个,我国在条锈菌方面鉴定条中1号、玉29号等29个小种,杆锈菌鉴定主要为杆21、21C2、21C3、34等。我国条锈病几次大流行都是因为小种变化,造成抗病品种抗性丧失而引起的。,何可佳,植物病理学,21,四、发生流行条件,2、菌

9、源 我国条锈菌小种变化情况 年份 小种 丧失抗病品种 1955 条中1号 碧马1号、西北54、农大183等 1960 条中8、10号 玉皮、甘肃96、西北612等 1964 条中12、13号 南大2419、阿勃、北京8号等,何可佳,植物病理学,22,四、发生流行条件,3、气候3种锈菌对温度要求不同,因此发病时期有所不同,我省条锈病发生最早,3月/上旬,叶锈次之,3月/中旬,杆锈最迟,4月/上旬。3种锈菌夏孢子萌发需要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或饱和的相对湿度,因此雾露重,下雨多,有利病害发生。,何可佳,植物病理学,23,四、发生流行条件,3、气候我省锈病发生在品种不抗病和存在菌源前提下,主要决定于3-5

10、月份降雨,3月份雨多,有利条、叶锈流行,4月份雨水则对杆锈发生有利。4、栽培管理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氮肥过多过迟有利发病。,何可佳,植物病理学,24,五、防治,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密切注意品种抗病性变化,在抗性开始丧失时,及时更换新品种。同时注意抗病品种合理布局,不同抗性基因品种轮流种或多个抗病品种按不同比例在一地区混合种植,以处长抗病品种的寿命。2、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春季开沟排水,勿偏 施N肥。,何可佳,植物病理学,25,五、防治,3、药剂防治施药适期:条、叶锈病叶率5%,杆锈病病杆率5-10%开始喷药。一般喷1-3次。药剂种类:20%粉锈宁600-800倍。,何可佳,植物病理学

11、,26,麦类赤霉病,是小麦和大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遍及全国。我省发生普遍,发生严重时,可减产2-3成,甚至5成以上。受害麦粒含有毒素,人吃后会引起四肢无力、头晕、腹胀、腹泻、腹疼和呕吐等中毒症状。家畜吃了病麦后,会引起食欲减退、腹泻、早产等中毒症状。,何可佳,植物病理学,27,一、症状,自苗期至穗期都可为害,产生苗枯、基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但我省苗枯、基腐和秆腐很少发生,以穗腐发生严重。苗枯、茎腐、秆腐发生时,被害部分变褐色,节上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严重时全株枯死。,何可佳,植物病理学,28,一、症状,穗腐:在麦子抽穗开花以后发生。发病初期在颖壳上呈现淡褐色水渍状斑,后蔓延至整个小穗变

12、成黄褐色或枯黄色。湿度大时,在颖壳的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粉红色霉状物(因而叫赤霉病)。到麦穗腊熟期以后,病穗上可陆续产生黑色小粒点。受害轻的仅几个小穗发病,重的全穗发病。病穗中的麦粒细小,皱缩、空瘪以至丧失发芽能力。,何可佳,植物病理学,29,一、症状,何可佳,植物病理学,30,二、病原,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有多种,在我国长江流域和我省是最主要的病原菌有性世代为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 zeae),无性世代为禾谷类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1、形态子囊壳生于病组织表面或略包于病组织表面的子座中。紫红、紫蓝至紫黑色,卵圆形,有孔口。子囊无色,棍棒状,内含8个子

13、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具3个隔膜。,何可佳,植物病理学,31,二、病原,禾谷镰刀菌:有两种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3-7个分隔,多数为5个。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时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分生孢子为单细胞,椭圆形或卵圆形,一般很少产生。,何可佳,植物病理学,32,二、病原,何可佳,植物病理学,33,二、病原,2、生理生长需高温的条件。菌丝发育T:22-28 35/3子囊壳产生T:25-30 35/(2-3天形成)5,何可佳,植物病理学,34,二、病原,子囊及子囊孢子产生:25-28 30/13(4-10天形成)子囊和分生孢子萌发:25-30 35/4(经4-8小时90%以上)在有水

14、滴及饱和湿度下萌发良好。,何可佳,植物病理学,35,三、病原,3、寄主范围 赤霉菌寄主范围较广,包括多种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在我国发现的寄主植物约有60多种,主要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水稻、玉米、高梁、甘蔗、甜菜、茄、番茄等作物及狗尾草、稗草等杂草。,何可佳,植物病理学,36,三、侵染循环-麦类赤霉病,以菌丝体在稻桩、玉米、高梁杆、油菜上越冬,2-3月产生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穗部,再侵染,产生分生孢子,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何可佳,植物病理学,37,四、发病条件,病害发生流行与气候、越冬菌量和寄主生育期密切相关。1、气候当寄主处于感病生育期和有充足的菌源之后,抽穗开花-灌浆期:高温(2

15、5)多雨是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小麦抽穗后30天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与病害流行呈显著正相关。,何可佳,植物病理学,38,四、发病条件-气候,大流行年份(发病率50%):雨日占这时期的70%以上,雨量在270mm以上,RH85%;中度流行年份(发病率30-40%):雨日占50-70%,雨量170-270mm,RH=80-85%;轻病年(20%):雨日在50%以下,雨量少于170mm,RH80%。,何可佳,植物病理学,39,四、发病条件,2、品种抗病性目前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抗病品种主要是抗扩展的能力强,病菌侵入后往往局限在受侵染的小穗或其附近发病。抽穗开花整齐、花期短、残留花

16、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抗病。地方品种比改良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前期抗后期感病,以开花期最感病,田间发病盛期多在花后10-15D。,何可佳,植物病理学,40,四、发病条件,3、菌量稻桩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在大小麦穗开花期,稻桩带菌率可高达52-61%,能提供大量的菌源。但菌量的多少对流行不起决定性作用。4、栽培条件不适时播种,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麦田发病严重;施肥不合理,偏施N肥,造植株贪青倒伏,生育期不齐发病重。,何可佳,植物病理学,41,五、防治,由于赤霉病初侵染来源广泛,环境条件对其影响很大,因此,在防治上必须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药剂保护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

17、种目前较抗病的品种有:苏麦3号、湘麦1号、扬麦2号、鄂麦6麦,新中长等。,何可佳,植物病理学,42,五、防治,2、减少初侵染来源在收割晚稻时齐泥割稻,冬耕时深埋稻桩、玉米、高粱的残体,结合冬春积肥将麦田周围的杂草、稻草等清除干净,对减少初侵染源有一定的作用。3、加强栽培管理开沟排水、三沟(围、垄、腰)配套,沟沟相连,降低地下水位。施足基肥、重施腊肥、早施追肥、多施P、K肥。,何可佳,植物病理学,43,五、防治,4、药剂保护重点保穗。用药防治的关键时期是抽穗开花灌浆阶段。在始花盛花期遇雨就需开始打药,连喷2-3次,隔5-7天一次。药剂:50%多菌灵800倍、70%甲基托布津1000倍、40%灭病威 600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